•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影視與媒體操作統戰之研析

第四節 小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將自己推向永難翻身的深淵。

第四節 小結

香港就是臺灣一個負面的鏡子,在1997年中國統治香港後,中國大陸透過收購、控 制等手段,全面宰制媒體,現在香港言論自由空間被壓縮的奄奄一息,香港回歸時,中 國大陸就透過傾中港商不斷收購媒體,透過政商掛鉤,左右媒體輿論,達到控制目的,

這與臺灣正在發生的媒體併購狀況如出一轍。中國國民黨榮譽黨主席吳伯雄於2013年6 月13日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時,習近平談話時強調,希望兩會預定 六月底前在上海舉行的會談能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該協議中亦包含了出版業,

一旦開放後,可能因雙方市場的差異,臺灣出版社在中國大陸出版業的大舉攻勢下,逐 漸難以生存,甚至同樣慘遭併購。

兩岸影視交流開放已行之有年,且有既定的「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臺從事專業活動 許可辦法」為申請交流依據,除了電影及電視的交流日漸成長外,兩岸人士合拍電影及 電視劇亦成為趨勢,中國大陸因資本雄厚、廣大腹地,再加上許多歷史劇的起源都在中 國大陸,因此吸引許多臺灣電影業者赴對岸取景拍攝,相對中國大陸亦有許多影視業者 現正積極申請到臺灣拍攝相關影片,從早年的「大陸尋奇」節目,到近年中國大陸亦到 臺灣民間拍攝臺灣民間民俗、美食節目,都顯示出兩岸影視交流劇烈增長。但在積極推 動文化創業產發展的同時,中共統戰組織及策略亦正逐漸深植臺灣民眾觀念,除了以潛 移默化方式,將文化的「軟實力」滲入臺灣民間,更甚而兩岸的交流將對臺灣的國家安 全造成影響。

近期發生一件中國大陸人士申請入臺拍攝衍生危及國家安全事件,臺灣知名導演鈕 承澤為製拍「軍中樂園」電影,聘請中國大陸曾得兩次金馬獎攝影師曹郁到臺灣擔任拍 攝團隊,這或許只是兩岸文化創意產業交流的一項再平凡不過的申請,但因導演鈕承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私自唆使曹郁冒用鍾姓臺灣製片團隊身分證,進入海軍左營軍港登上中字型船艦勘景,

違反了「要塞堡壘地帶法」及「刺探蒐集國防祕密罪」等國安法規,因而引起社會嘩然;

單就這項個案或許某些人認為這並沒什麼大不了,但就中共對臺統戰意圖來看,中共似 乎已達到統戰目的,正因鈕承澤個人認為「這只是電影人為想拍出厲害作品,常常無所 不用其極、擅用的權宜之計」,23明知陸籍人士進入軍營拍攝有違國家安全,若該員具有 堅定民族意識及愛國信念,又怎會明知故犯?很明顯的,在商業的考量上,對於國家安 全應有的警覺已盪然無存;我們換個角度來想,中共對臺統戰策略正是以各種「無所不 用其極的手法」,讓臺灣人民鬆懈心防,以利統戰觀念的灌輸,甚而造成各種洩密情事,

就中共統戰的策略而言,像鈕澤承這類行為之輩,已成為中共對臺統戰的對象,也是統 戰成功的例子。

23 李昭安,「違法讓大陸籍攝影師『冒名頂替』進入營區 鈕承澤知法犯法 國防部封殺?」,聯合報,

2013 年 7 月 4 日,版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肆章 學術與藝文交流統戰之研析

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2008年12月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其中針對學術、文 化方面的交流,已特別提列出成為執政時期重要指標,他在第三點中提到「弘揚中華文 化,加強精神紐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瑰麗燦爛,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維 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葉茂,臺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 內涵。臺灣同胞愛鄉愛土的臺灣意識不等於「臺獨」意識。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弘揚 中華文化優秀傳統,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以增 強民族意識、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尤其要加強兩岸 青少年交流,不斷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蓬勃活力。我們將繼續採取積極措施,包括 願意協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邁上範圍更廣、層次更高 的新臺階」。1當中已特別提到兩岸文化教育交流以及合作,另外亦在第四點中明白指出

「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兩岸同胞要擴大交流,兩岸各界及其代表性人士要擴 大交流,加強善意溝通,增進相互了解。對於任何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建設 性意見,我們都願意作出積極回應。我們將繼續推動國共兩黨交流對話,共同落實「兩 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對於部分臺灣同胞由於各種原因對祖國大陸缺乏了解甚至存在 誤解、對發展兩岸關係持有疑慮,我們不僅願意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導,

而且願意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讓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增進 福祉。對於那些曾經主張過、從事過、追隨過「臺獨」的人,我們也熱誠歡迎他們回到 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我們希望民進黨認清時勢,停止「臺獨」分裂 活動,不要再與全民族的共同意願背道而馳。只要民進黨改變「臺獨」分裂立場,我們

1 新華網,「胡錦濤《告台灣同胞書》發表 30 週年座談會上講話全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中 心,2009 年 12 月 21 日,網址:http://www.hellotw.com/wx/zyyl/hjt/200912/t20091221_523138.htm。

程」,中文百科在線網,網址: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86185.aspx。擷取時間為 2013 年 6 月 29 日。

4 「陸媒大篇幅 宣傳臺校招陸生」,中央社,2012 年 1 月 18 日。

5 「211工程」是中國政府爲了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面向21世紀,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 量,分期分批地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質量、科學 研究、管理水平及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力爭在21世紀初有一批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青海大學 青海 110 新疆大學 111 寧夏大學 寧夏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自「大陸地區高等學校認可名冊—大學部分」,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3 年 3 月 12 日,網址:http://www.edu.tw/FileUpload/1088-18494/Documents/大陸地區高等學校認可名冊(111 校公告版含日期).pdf

行政院強調,由於社會對兩岸教育交流仍有疑慮,因此對於「開放陸生來臺」政策 將秉持「三限六不」原則:

一、三限:

(一)限制採認的高等學校。

(二)限制來臺陸生總量。

(三)限制醫事學歷採認。

二、六不:

(一)不加分優待。

(二)不會影響國內招生名額。

(三)不編列獎助學金。

(四)不允許在學期間合作。

(五)不會有在臺就業問題。

(六)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8

雖然開放陸生來臺,就國家社會利益、高等教育發展及青年學子正向競爭有其助 益,但大幅開放仍難免會產生許多相關問題,諸如在政治面可能會涉及國家安全,在法 律面的相關法規尚未完備,在管理面可能會產生非法居留、非法打工等管理上問題,在 教育面可能會稀釋國內教育資源,以及在社會面可能會影響到臺灣學生就業機會及醫療

8 呂雪慧,「開放陸生來臺 政院『三限六不』」,中時電子報,2008 年 12 月 5 日,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y5.o5HSQFRmJsjexxfB1tkM-/article?mid=1524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保險等問題;當然其中最令人難以察覺的就是兩岸學生開放交流後,來臺的陸生是否會 藉由與臺灣學生學習相處的時機,有計畫性的改變周遭學生國家認同的觀念,另赴中國 大陸就學的臺灣學生,是否又更容易為對岸統戰思想所洗腦?這都可能是教育開放交流 後所可能衍生的問題。

二、臺生赴陸就讀

隨著大陸不斷打開臺灣學生到大陸就讀的方便之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臺生選擇到 大陸高校就讀。據香港「大公報」報道,數據顯示,從1985年起,大陸高等院校就開始 招收臺灣學生。至今已有20000多名臺生取得大陸學歷,現在仍在大陸大學和研究所就 學的臺生約有6000人。而每年報考的臺灣高中生平均人數大約為1000人左右。近年來,

大陸方便臺生來大陸就讀的政策頻出:包括實行臺生同等收費標準,設立臺生獎學金,

認可臺灣高等學校學歷,開通專門招收臺生的資訊網站等措施,使臺生在大陸的學習環 境不斷改善。近年來,大陸已有近百所高校與臺灣高校簽署了校際交流與合作協議。隨 著交流的內容不斷充實,合作領域日漸拓寬,兩岸大學的校長頻繁互訪,兩岸高校教師 之間的互訪、講學也不斷增多。同時,兩岸學生的交流也不斷擴大,各種形式的夏令營、

冬令營數不勝數。據悉,到目前臺灣已有數萬名青年學生到大陸參加交流活動。這些活 動讓臺灣學生有了更多機會接觸大陸。9許多臺生赴陸交換後發現中國大陸學生的創意不 比臺灣差,他們的教育風格也早已擺脫填鴨式教學,學生的思想變得快、學得也快,單 就兩岸的高中教學環境來看,就可充分反映這點。臺灣還停留在對中國大陸以往錯誤的 刻版印象當中,當臺灣的學生來到全中國大陸最好的理工大學擔任交換生,身處其中有 很多體悟,進到大學校園後,看到北京清華各種計畫與資源的推行,讓臺灣學生更明顯

9 環球網,「臺生赴陸求學掀新熱潮 無懼島內不認文憑」,中國臺灣網,2010 年 6 月 24 日,網址:

http://big51.chinataiwan.org/local/yaowen/201006/t20100624_1426654.htm。

(International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簡稱 IFLA)12組織,兩岸圖 書資訊學者才有機會藉著參加「國際圖書館學會聯盟」年會進行初步的學術接觸。但期

12 國際圖書館協會與機構聯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FLA),簡稱

12 國際圖書館協會與機構聯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FLA),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