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中共對臺文化與社會統戰之發展

第二節 從毛到胡對臺政策之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來多以偽裝有關學術、體育、文化、科技方面專業人士,或冒充記者身分,利用來臺機 會,伺機從事情報活動,40著實不可不瞭解其貫用手法及背後統戰真實意涵。

第二節 從毛到胡對臺政策之發展

中共對臺實施統戰區分許多種方式,對臺灣人民而言,文化與社會統戰的概念早在 毛澤東時期就已開始,及至胡錦濤主政後,對臺文化與社會統戰作為是越演越烈,現在 已成為習近平主政時期,對臺主要統戰方式,中共其擅長手法正是將文化與社會活動當 作是他們的統戰策略掩護,最終目的仍是透過這樣的手段,達到改變臺灣人民的社會結 構及社會制度。以下本章節將就中國大陸各時期領導人,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及 至胡錦濤時期,對臺文化與社會統戰相關策略及發展過程,作一說明及分析。

一、毛澤東時期對臺文化與社會統戰策略

回顧中共的發展歷程,統戰策略的運用一直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毛澤東稱之為「革 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41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寫道:「統一戰線、武 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鬥爭的統一 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衝鋒陷陣的英 勇戰士。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係,就等於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 命 」。中國共產黨黨章和中國憲法,把毛澤東思想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當然 包括堅持這三個主要的「法寶」。而「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作為「戰勝敵人的兩 個基本武器」,今天的主要對象就是臺灣。兩岸交流 16 年來,中國大陸對臺灣運用這兩

40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防範敵人滲透破壞,確保國軍整體安全」,國防部政戰資訊服務網,2009 年 2 月 27 日,網址:http://gpwd.mnd.gov.tw/onweb.jsp?webno=33333330:5&webitem_no=1816。

41 唐仁俊,「當前中共對臺統戰策略之分析」,空軍軍官雙月刊,第 158 期,2011 年,頁 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個基本武器,從未放鬆過。42中共文化統戰概念最早見於 1940 年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中提出的「文化革命的統一戰線」,其指基於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理念結構體系,利用文 化的功能和理念,促使一定的社會力量形成有機的整體聯盟,用以促進共同利益目標實 現的一種統戰形式。43

中國大陸被共產黨政權竊取後,毛澤東即開始謀劃解決臺灣問題。在準備武力解放 臺灣的同時,也在準備運用和戰兩手策略。朝鮮戰爭之後,由於美軍第七艦隊介入臺海 情勢,中共欲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時間被向後推延。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的領導 集體,把解決臺灣問題的方向逐漸轉移到了和平談判上來。毛澤東建國前後,積極籌劃 以武力解放臺灣,50年代中期,毛澤東開始探索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可能性和途徑,

並籌劃著和平談判的兩手策略。1954年7月毛澤東建議中央成立對臺工作領導小組,周 恩來直接領導對臺工作,中共中央在《關於解放臺灣宣傳方針的指示》中指出:「除了 軍事鬥爭和外交鬥爭以外,還必須在宣傳工作、政治工作、經濟工作等方面同時加緊努 力」。毛澤東與周恩萊並多次就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方針政策進行闡述(如附錄一),其 中在第一點中特別提到,中共官方願意開放兩岸軍政人員可以同在大陸的親友通信,可 以回到大陸省親會友,並保證來去自由且提供各種方便和協助,從此點可以看出,毛澤 東與周恩萊在這當時已對臺開始實施統戰手段,以藉此得到臺灣人民的認同。

1963 年 1 月 4 日,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談話以及中央的對臺政策,結合自己的實踐 體會,概括提出「一綱四目」思想(如附錄二),其重點仍是在於臺灣必須統一於中國 大陸,另對臺灣當時領導蔣總統提出四項方案,統戰意味濃厚。

七○年代,冷戰和解的氣氛濃厚,中共開始尋求與美國改善關係,也開始突破「文

42 阮銘、陳秀芳,「中國統戰對臺灣政治之危害」,新臺灣新聞周刊網,2003 年 11 月 11 日,網址: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50769。

43 鄭毅,「聯繫與統一—淺析文化統戰與經濟統戰、和諧統戰的關係」,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 20 卷 第 1 期,2009 年 1 月,頁 6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也很清楚面對臺灣問題,若想和平解決,訂出所謂的時間表是不具意義的,在 1979 年 會見 27 位美國記者的談話中就所提問之針對時間表的問題語多保留,僅僅表示對統一 問題的關切與期望。48鄧小平主政時期,改變對資本主義態度,對外採取經濟開放政策,

對臺工作是在不放棄武力解決臺灣的前提下,採取較緩和且有利經濟發展取向的政策,

如利用三通(通商、通郵、通航)四流(經濟、文化、體育、科技交流)、國共談判、

一國兩制等較具體的政策,逐步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49

鄧小平上臺之後,曾在1978年12月8日至22日,在中共中央開會時,專門作了一次有 關「臺灣問題」的講話(如附錄三),此次講話中,鄧對於當時解決「臺灣問題」的看 法,其重點在於「兩岸和談」部分,在上述的認知基礎上,鄧小平的「對臺政策」開始 從以「打」為主轉為以「談」為主。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葉劍英代表中國共產黨、人大常委會、

國務院,進一步闡明關於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9條方針政策。這些方針後來 被稱為「葉九條」(如附錄四),除了再度重申三通、四流為和平統一步驟,並強調以「國 共兩黨對等談判」為和平統一方式,是中共新時期對臺方針的深化和發展,也是「一國 兩制」構想日趨成型的重要標誌。

1983 年 6 月 25 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時,又進一步闡述了實 現臺灣和中國大陸和平統一的六條具體構想,簡稱「鄧六條」(如附錄五),內容再 次強調「和平統一」,並且已漸漸有「一國兩制」的想法提出,文化與社會統戰的意 味較沒有那麼濃厚,這可能是因為鄧小平主要是以國內經濟發展為政策主軸的緣故。

從「臺灣問題」講話、「葉九條」到「鄧六條」,「一國兩制」構想的內容更加完 備、明確和系統化,「一國兩制」方針的大體框架基本形成。我們從上述對臺政策條文 中不難看出,中共對臺統戰策略已逐漸朝向文化與社會統戰方式進行,「兩制」允許臺

48 「鄧小平會見二十七位美國記者的談話(節錄),新華網,2006 年 4 月 6 日,網址:

http://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6-04/06/content_4391721_7.htm。

49 高素蘭,「中共對臺政策的歷史演變(1949-2000)」,國史館學術期刊,第 4 期,2000 年,頁 2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灣保留現有的經濟制度、生活方式,反應在國際上,是中共對臺的外交封鎖則未包含臺 灣與外國的經貿、文化等非官方的關係。1989年中共統戰部長閻明復曾表示:「我們向 來對臺灣與其他國家民間的交往不持異議。我們只是反對實際上在製造『兩個中國』或

『一中一臺』的事情。『一個中國』是我們的原則立場」。50由此可知,中共對臺的外 交封鎖是在政治上涉及「一個中國」主權問題時決不讓步,但在經濟及其他民間交往方 面,不涉及一個中國問題時則稍有彈性,以維持臺灣的經濟發展。換言之,中共在國際 外交上對臺的政策原則是「官方從嚴,民間從寬,政治從嚴,經貿往來從寬」。51 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後,政府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正式揭開兩岸交流的序 幕,另在1991年,政府成立大陸委員會,並委託民間的海峽交流基金會處理兩岸交流事 務,終止動員戡亂;對中共而言,臺灣開放探親,顯示「三不政策」已經鬆動,認為形 勢朝著有利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1991年6月中共中央臺灣辦公室回應提出「有關和平 統一的三點建議」,主張在實施「一國兩制」前,兩岸應先「三通四流」,並立即採取 相對配合措施,對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旅遊、投資等做好接待的工作,以民族情感及 人道主義為由,提出對等探親、來臺訪友、三通四流。52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從毛澤東 到鄧小平,其「對臺政策」最大的改變就是指導思想上的變化,「對臺政策」除指導思 想層次之外,從決策過程來看,己經由上而下「一言堂」的決定,逐漸轉為有討論有參 與的決策模式,從政策執行來看,原先的軍事情報工作,轉為行政和公開操作的方法,

人員參與也大幅增加,從原先的軍事情報、對敵宣傳、統戰鬥爭等工作性質加以調整,

黨的工作其中具體執行部分劃為行政工作、公開工作,特別是對臺經貿這一部分的工作 完全歸行政機構來負責。此一轉變與我方的大陸政策有類似之外,當然於此同時政策決 定權仍然掌控在中共黨的手中,特別是在1991年底配合臺灣的「海基會」,中共成立社

50 閻明復,「閻明復縱談臺灣問題」,瞭望週刊海外版,1989 年 4 月 10 日,頁 10。

51 「楊尚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對臺工作的通知—在全國對臺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國時報,1991 年 4 月 14 日,版 7。

52 人民日報,1991 年 6 月 8 日,版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會團體的「海協會」,更代表了中共「對臺工作」之基本認知的轉變。53

三、江澤民時期對臺文化與社會統戰策略

江澤民作為第三代領導核心是自 1989 年 6 月初,然而他接任對臺工作則是到了 1993 年 10 月楊尚昆交出國家主席之後的七個月才將對臺工作指導小組小組長的任務交予江 澤民接任。1990 年 6 月 11 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在全國統戰工作會議開幕 式上就李登輝總統的演說發表了看法,他重申:「只要雙方坐下來,真正本着『一個中

江澤民作為第三代領導核心是自 1989 年 6 月初,然而他接任對臺工作則是到了 1993 年 10 月楊尚昆交出國家主席之後的七個月才將對臺工作指導小組小組長的任務交予江 澤民接任。1990 年 6 月 11 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在全國統戰工作會議開幕 式上就李登輝總統的演說發表了看法,他重申:「只要雙方坐下來,真正本着『一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