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第二節 未來展望與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岸「大三通」正式上路,開放的幅度更大、地方更廣、項目更多,這也顯示中共可利用 作為統戰的管道更多元化;中共在「十七大」強調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和

「江八點」、「胡四點」主張,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在「一中」原則基礎上建構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納入「四個決不」(即「胡四點」)以對抗「臺獨」,並首次針 對性指稱「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 民決定」,以否定臺灣任何分離作為的合法性,另提出「三個有利於」旨在爭取臺灣民 心,於目前統一時機尚未成熟情況下逐步建構統一條件,並以保護臺胞合法權益、深化 民間交流合作、政策優惠臺灣產品等軟性作為,促進兩岸民間融合,以抗衡「去中國化」。 從歷年來的中共對臺宗教及民俗節慶活動交流中我們可以發現,追求兩岸統一一直 是中共不變的政治目標,中共利用兩岸間各種可能接觸、交流的管道及人員,透過各種 活動,傳達思想上的統戰,進行行為上的統戰,真可謂是無人不統、無處不統、無所不 統;相信在未來無論臺灣政黨如何輪替,對中國大陸政策如何改變,中共對臺統戰作為,

在未達到「兩岸統一」前是絕不會停止的。

第二節 未來展望與建議

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執政時期,對臺採取「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兩手策略,

尤其在「反分裂國家法」立法過程中,臺灣各界曾一度認為對臺造成嚴重的危機警訊,

但就2002年至2012年胡錦濤執政這段時期來看,中共對臺採取硬的面向屬於國家主權、

政治、外及及軍事等方面,而對於經濟、文化、民間社會交流等面向則是不斷的釋放出 許多利多措施,這正明白的顯示中共「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對臺策略;事實上,熟悉 兩岸關係的人士均瞭解,中共對於兩岸民間交流事務的操作,從來不是以雙方民眾的需 求或利益為考量,而均是以對我進行統戰分化為主要目的,中共急切的操作兩岸議題,

益發凸顯其謀我日亟的不良居心。在中共的思維裡,挑撥分化永遠是戰勝敵人的不二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寶,而在挑撥分化敵人的過程中,任何對立、矛盾的話或行為都可以說,也都可以做,

因為那就是唯物辯證法裡的「對立物的統一」。因此,中共可以把陰謀解釋成陽謀,把 矛盾分成「人民內部」與「敵我」矛盾的不同,可以把一般人認為相排斥的和戰概念,

運用成戰是戰、和也是戰。如果有人要問,這種辯證法又有什麼對錯是非標準時,我們 根據多年經驗要鄭重說明,其標準完全由中共領導階層決定。

也許有人會說,經過多年演變和環境變遷,中共應該本質已有所改變。但是,問題 真的是如此嗎?且不說中共對大陸同胞的高壓統治,單就兩岸關係言,其辯證對立、辯 證統一的兩手策略不就是非常明顯嗎?大家要知道,多年來中共在推動所謂「對臺工作」

時,不僅重視擴軍以強化對臺軍事鬥爭的準備工作,揚言必要時一定會採取軍事行動實 現「以武促統」之外,更是靈活運用一切統戰和心理威懾的手法,除了利誘、拉攏我工 商企業界與其他各界人士之外,又想設法透過內外施壓,運作促通、促統,意圖瓦解我 方的敵我意識和堅定抗敵意志。這些難道不是兩手策略的運用嗎?

繼中共全國政協第十二屆會議三日開幕後,中共全國人大第十二屆會議亦在2013

年3月5日登場,中共新一屆兩會(政協、人大)的召開,宣示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

李克強正式全面接班。儘管外界研判「習李體制」時代對臺策略可望更為寬鬆與彈性,

惟因中共對臺政策有其一貫性及基本原則,國人仍應認清其「戰略上的不變」與「戰術 上的可變」,方足以肆應今後中共對臺「軟硬兼施」的統戰伎倆,去年11月中共「十八 大會議」,當時的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報告中,雖然首度將「九二共識」載明於黨內文 件,卻也表示必須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堅持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 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鞏固和深化兩岸關 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其次,

今年二月中共召開對臺工作會議,中共政治局常委俞正聲(今年政協會議之後,接替賈 慶林擔任政協主席)在會中指出,中共十八大確定了對臺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布局和 努力目標,要堅持此一大政方針,各級部門要更積極做好對臺工作,增進兩岸政治互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反對「臺獨」,保持兩岸關係發展正確方向;要堅持團結臺灣民眾,把這個工作當作對 臺工作的主線,努力為臺灣民眾多做實事、多辦好事。他並強調,做好對臺工作事關大 陸「國家核心利益和民族根本利益」,中共中央歷來高度重視,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將 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一歷史責任」。大陸兩會,有關對臺部分實際上也都維持中共十八 大的基調。由此可見,中共對臺政策有其一貫性,並不會因為高層人事更迭而出現重大 改變,如從鄧小平到現在的習近平,中共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不放棄對臺使用武力 及反對臺獨」等基本原則,迄今都沒有絲毫的動搖或修正,不過在手法上則是日趨多元 而務實,所以強調必須「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

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凡此均足以印證中共對臺「戰略上的不變」與「戰術 上的可變」。

中共對臺統戰目的自毛澤東到胡錦濤執政本質始終不變,在現行兩岸政策在政治協 商未獲得共識前,文化與社會統戰策略未來將仍舊是「習、李體制」對臺主要策略,中 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中共十八大前夕拋出「兩岸一國」論,稱「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國 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指出,習近平在東南沿海任職長達 22 年,對臺灣的了解程度超越以往中國領導人,習上臺後,將致力於兩岸關係在現有基礎 上「更往前走」;「兩岸一國」可說是習近平下一個階段對臺政策的序曲。習近平長期在 福建、浙江等地擔任要職,擁有 22 年對臺的觀察經驗,胡錦濤十年任期內,許多對臺 政策就是來自習近平的建議,尤其在「爭取臺灣民心」方面,獲得很大進展;習接班後,

應會更積極,讓兩岸關係更往前進一步,且手法將更為細膩、多樣化。最近,習近平的 目光轉向了臺灣,他下令各個對臺系統,大量收集情報及資料,提供對臺工作的具體作 法,準備提出新政策,習近平這項指令,是在今年 4 月下旬下達,所有對臺的系統,突 然都被要求,要提出對臺政策評估的各種方法,其中包括了國臺辦、統戰部、軍方及各 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等,未來資料會匯集在習近平主持的對臺工作小組。習近平的新作風 究竟朝著「硬」走,例如制定兩岸統一綱領化,或者目前部分披露的對臺時間表,還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朝更「軟」走,加深經濟利益的輸送及對民進黨內交流派工作,或者軟硬兼施,自然目 前仍不得而知,但不變的仍是中共對臺統戰策略是絕對不會終止的。未來兩岸開放交流 是必然也必要的趨勢,文化與社會間的交流只會越來越深化,交流的層面只會越來越 廣,交流的對象只會越來越普及,吾人面對中共對臺如此多樣化的統戰手法,從和戰軟 硬兩手策略運用而言,任何兩岸交流相關事務,都是中共統戰可能的籌碼,其善意和施 惠討好措施,目的只在收買特定對象或造成我社會的分裂。如果我們民眾能認清中共這 些小利小惠背後的危機和真相,就應該拒絕接受中共笑臉下的「致命善意」,千萬不要 只圖個人利益,不顧國家整體安全,而未來中共對臺各項交流措施後的真正意圖仍是探 究的重點,惟有明確瞭解敵人策略手法,才能真正防杜中共偽善面具背後的統戰攻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壹、中文書籍

丁樹範,胡錦濤時代的挑戰。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2002 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中共對臺文教交流策略彙編。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5 年。

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共對我統戰活動輯要(一九九二)。臺北:法務部 調查局,1993 年。

朱新民,胡溫主政下對臺政策與兩岸關係—兼論中共《反分裂國家法》。臺北:財團法 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6 年。

沈呂巡,軍售問題與中共對臺政策之研究。臺北:文友出版社,1886 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

邵宗海,「胡錦濤對臺政策之分析 2002 年-2007 年」,收錄於楊開煌主編,胡錦濤政權 之續與變論文集。臺北:問津堂書局,2007 年。

吳建德、王海良、朱顯龍、王瑋琦、夏立平、張蜀誠著,兩岸關係新論。臺北:麗文文 化,2012 年。

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臺北:左岸文化,2012 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93 年。

俞虹主編,中國傳媒新起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翁明賢、吳建德主編,國際關係。臺北,五南,2006 年。

袁易、嚴震生、彭慧鸞合編,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 際關係研究中心,2004 年。

袁紅冰,臺灣大劫難—2012 不戰而勝臺灣。香港:星島國際有限公司,2009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2001),高一中譯,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臺北: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年。

Ronald L. Tammen 等合著,國防部史政編繹室譯印,權力轉移:21 世紀的戰略。臺北:

Ronald L. Tammen 等合著,國防部史政編繹室譯印,權力轉移:21 世紀的戰略。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