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學多元系統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理論簡介

第一節 文學多元系統

埃文-佐哈爾提出了多元系統論,對翻譯研究產生重大影響。埃文-佐哈爾 認為,文化、社會、語言等皆是由相關的元素組合而成的系統,而這些系統又是 由多個有所交集或是有所重疊的系統所組成,故稱為多元系統。但是,各個系統 的位置並不平等,相互的關係也並非固定不變;有些系統處於多元系統的中心,

有些處在邊緣,各個系統會因為不同的因素而改變位置,因此系統間相對的位置 也跟著產生變化,位於邊緣的系統可以往中心邁進,原本處在中心的系統也可能 往邊緣移動。將此一多元系統論套入文學的領域,便可將文學這個多元系統劃分 為各種系統,例如兒童文學系統、翻譯文學系統等等。根據埃文-佐哈爾,當翻 譯文學位在整個文學系統的邊緣時,翻譯會依附於現有的「二級模式」(secondary models),亦即整個文學系統中的保守力量,譯者在翻譯時會遵循譯語文學中已

確立的規範與模式,產出易於譯語讀者接受的文本;反之,若是翻譯文學位居文 學系統的中心,首要重視的便是「充分性」(adequacy),意即盡量忠實呈現原文,

避免將原文裡帶有明顯文化差異的部分做修改,目的是要讓原文不經更動地出現 在譯文讀者眼前。此時,這樣的譯文或許與讀者距離太遠,一時之間難以接受;

然而,一旦這樣的譯本逐漸為讀者接受並留存下來,則能更加豐富翻譯文學的整 體內涵。

台灣出版的《動物農莊》譯本,最早出版於一九五六年,進入台灣文學系統 時是以成人為讀者的譯本,到了九○年代才開始出現漫畫版、兒童讀物版,甚至 是二○○○年之後大量出現的中英對照英語學習譯本。一般說來,台灣的兒童文 學被認為始於一九四五年22,該年為台灣光復,也恰巧為《動物農莊》終於在數 家 出 版 社 拒 絕 出 版 後 的 面 市 之 年 。 以 一 九 四 五 年 為 始 , 可 劃 分 為 萌 芽 期

(1945-1963)、成長期(1964-1979)、發展期(1980-1987)以及多元共生期(1988 至今)(林文寶等箸,《臺灣文學》 263-304)。結束日本統治、光復之初,接受 日本教育的台灣人民開始學習國語,一九四五年創立的東方出版社,即為協助政 府推展國語文教育為目的,翻譯、改寫外國文學名著及中國通俗小說,並搭配注 音符號,是台灣兒童讀物發展的濫觴。另外,萌芽期重要的兒童報刊還包括《國 語日報》、《學友》、《東方少年》等。此時期發展以官方推動為主導,推廣語文學 習,諸多的作品來自翻譯日版,或是改寫古籍與民間故事,以及具濃厚說教意味 的故事性童話。成長期始於台灣經濟起飛,至台灣各縣市正式籌建文化中心。此 時期台灣省教育廳獲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資助,成立「兒童讀物編輯小組」,推 出《中華兒童叢書》,運用現代兒童讀物編輯理念,「大膽使用圖片,強調空間留 白,以及採用近乎正方形的 20 開本和全面彩色印刷」(273),除了兒童讀物編輯 的提升,也代表了西方美式文化對台灣兒童文學的影響逐漸增強。除了政府的推 動外,民間亦有兒童文學創作獎的設立、建設附有兒童閱覽室的圖書館等。尤其

22 林文寶曾於《兒童文學學刊》第五期之〈臺灣兒童文學的建構與分期〉一文中,列表說明林

良、邱各容、陳木城以及洪文瓊等人所做的臺灣兒童文學分期,皆以一九四五年為起始年。

值得注意的是,戰後在台灣接受完整教育的年輕一代,開始踏上兒童文學的第一 線,不論在創作或是編輯方面,都呈現了新的樣貌。台灣兒童文學發展期始於一 九八○年高雄市兒童文學寫作學會成立,至一九八七年解除戒嚴。此時期的兒童 文學社團紛紛成立,包括全國性的「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台灣省兒童文學 協會」等,論述性刊物也逐漸出現,大致可分為童詩論述與綜合論述兩類。多元 共生期為一九八八年至今,台灣解除戒嚴,開放大陸探親、報禁解除,兒童文學 界呈現明顯的國際化趨勢,翻譯作品持續增加,過去以美日為主,逐漸來自德、

法、意等國的作品也開始出現,專屬兒童的《兒童日報》也創刊,日本福武書店 也進入台灣,象徵台灣的兒童讀物出版開始轉變為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並且台 東師範學院亦於一九九六年成立台灣第一所兒童文學研究所,顯示出台灣兒童文 學已經逐漸脫離邊緣,台灣兒童文學理論也朝向學術化、專業化邁進。

從台灣目前對兒童文學研究的專著論述來看,多以史料彙整及兒童文學活動 的紀錄為主,林文茜於〈臺灣兒童文學發展史的研究現況與課題〉一文指出目前 研究的問題點,認為應更加著重在兒童文學作品本身,探討作品特質,了解各時 期的風格特色,才能「具體且客觀地分析兒童文學發展」(184-185)。不過,從 出版數據、事件活動等紀錄來看,多少也能推論出翻譯與改寫外國作品的發展狀 況。根據洪文瓊所做的分期兒童讀物出版量分析,可看出兒童讀物的編譯作品偏 多,從早期大量向日本出版社購買版權,逐漸擴大取材國家,而兩岸交流日益頻 繁後,大陸作品的採用亦增加,而在本研究所分析之《動物農莊》兒童譯寫本中,

出版日期最新的新手父母版與幼福版,版權即分別購自韓國與北京,說明擴大向 不同國家取材的趨勢。

早年的台灣兒童文學,確實處在台灣整個文學多元系統的邊緣,被賦予語言 教學的目的,配合政府的推動,拓展國語的學習。並且,「兒童文學生命寄託」

於「兒童圖書或期刊」(洪文瓊 2),購買者並非實際消費者,亦不是日常必需品,

故在經濟發達的情況下,兒童圖書市場才可能活絡,因此若以台灣經濟發展的時 期來看,「顯然台灣是到八○年代以後,人民才有較高的所得可供支配。而從民

間消費結構來看,『娛樂消遣、教育及文化服務』也一直到一九七九年才躍過百 分之十」(2),並且從國小圖書館的普及、幼稚園的數量以及日本福武書店的來 台來看,「台灣真正有比較成熟的兒童圖書市場是在八○年代以後」(3),而我們 若以此來檢視《動物農莊》的兒童譯寫本,則可見到從九○年代、所謂漸有較成 熟兒童圖書市場的時期開始,牛頓出版社於一九九一年推出漫畫版、東方出版社 於一九九三年推出列於「世界少年文學精選」的譯寫本,開啟《動物農莊》進入 台灣兒童文學系統之門,這樣的時間點,或許可以推論為因為原作推出時為一九 四五年,並不被視為是兒童文學,除在電影、舞台劇等不同媒體上的呈現外,在 改寫上也無特別需要,進入台灣文學系統之後,經過社會發展、經濟提升、童書 漸受重視,對於題材的接受也越趨多元,故被視為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動物農 莊》,漸漸以不同的包裝、修改,投入了兒童文學的市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