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的人可說是屈指可數。Wight(1992)界定了現實主義、理性主義、革命主義三大傳統,

雖然他稱柏克的思想有點難以捉摸,但仍認為將其納進了理性主義是毫無疑慮的。在人 共存與不干預惟有在共享這些前提下才可能實現」(Brown﹐2002:34-35)。這種見解亦能參照Bull(2012)

與Welsh(1995)所謂之「中世紀主義」(medievalism),尤其 Bull 在晚年更加注重了歐洲這種建立在共 同文化背景之上的團合面向。此二人之觀點下文將繼續詳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架構來看,已經提供相當充足的理由將柏克放進理性主義傳統,但無奈Wight 並未對柏 克有更多的著墨,僅僅只是做了初步的分類工作。

真正開始認真著手進行研究柏克的國際理論的是同為英國學派的 R. J. Vincent

(1984),他在 Wight 的分類基礎上替柏克的思想做出更細緻的歸類。他主要根據柏克 晚年對於法國大革命的相關文本,以整理出他對國際政治的幾項重要原則以及對國際社 會的想法,同時比對Wight 的三個傳統架構,主張把柏克貼上理性主義標籤或許並不合 適,因為理性主義把正式國際條約視為維繫國際社會秩序的重要規則,但柏克比起這些 明文契約更加重視習俗、傳統這類「寫於心中的」不成文的規約,加上柏克也兼具現實 主義4以及革命主義5的部分色彩,故 Vincent 認為與其用 Wight 的分類方式,倒不如直 接稱柏克為保守主義者即可。

Jennifer Welsh 則是繼 Vincent 的首篇學術期刊專文之後,第一位出版柏克國際政治 理論學術專書的學者。他在《柏克與國際關係》(Edmund Burk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95)提出柏克兩個國際政治主要的面向:「中世紀主義」(medievalism)以及「保守 主義聖戰」。前者是藉由柏克的憲政主義思想帶出五點中世紀主義的特色:「崇敬過去」、

「非契約論的國家理論」、「階級制度的提倡」、「對中央集權的厭惡」以及「宗教做為社 會秩序的構成要素」,根據這種中世紀主義思想,Welsh 指出柏克對於當時的國際社會 想像即是歐洲共同體,彼此之間是由基督教、封建貴族制(君主制)、共有的法律傳統 以及共同的禮儀所聯繫。另一方面,為了維繫此一古老的政治暨道德秩序,當法國大革 命的燎原之火席捲歐洲時,柏克主張以軍事力量攻打法國,以保護歐洲社會固有的傳統。

然而這場戰爭卻是基於維護一種柏克對於道德秩序的想像,因此Welsh 將這場「道德戰 爭」稱為一場由柏克發起的保守主義聖戰。

4 推崇「均勢」的外交原則

5 面對革命所採取的激進立場,主張「以毒攻毒」(Fire had to be fought with fire)。這和 Welsh 形容柏克 為「保守主義聖戰士」(the conservative crusader)的觀點雷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無論是Vincent 還是 Welsh 在建構柏克的國際社會概念時,其選用素材都侷限在他 對法國大革命的批判上,這使得國際社會的範圍被囿於歐洲之內。再者歐洲諸國之間的 相似性與他們的相同之處實在過於直觀,以至於難以放置在今日的國際社會處境,彼此 相似、共享同樣的文化、歷史經驗的群體顯然並非當今國際社會的大多數。若要讓柏克 的國際政治理論具有當代意義,筆者主張應該要把他對非歐洲地區(尤其是印度)的看 法也納入討論才能比較全面。

國際思想上,Martin Wight 可說是國際理論研究的先驅者,雖然他並非首位用政治思 想史的經典文本來理解國際關係之本質的學者,但卻是第一個建立一套研究架構來定 位國際政治思想史的人。他提出三個國際政治思想的傳統──現實主義、理性主義、

革命主義──作為國際關係研究之理型,Brain Potter 以觀星為類比,Wight 的三個傳 統就如同星座只是作為方便觀察者辨識星星的一種裝置(Hall﹐2006:133-134)6

第一節 Martin Wight 的三個傳統

(moral solidarity)的狀態之中7。革命主義者可以被更精確地定義為那些熱切相信國際 社會是一個道德統一體,並且相信自己身處其中。此派人士亦可稱為世界大同主義者 (cosmopolitan),而且他們的國際理論和政策都具有一種傳教士特徵(missionary character),

Wight 認為 16、17 世紀的宗教革命、法國大革命(尤其是雅各賓主義者)、20 世紀的集 權主義革命份子都屬於此陣營的信仰者。理性主義則是居於兩者之中,認為國際政治是 基於一連串的外交實務和商業貿易行為等「慣性交流」(habitual intercourse),一方面肯 認現實主義者的無政府狀態之預設、另一方面也認同革命主義者賦予國際關係規範性要 求的主張。結合兩者,理性主義者側重、並且相信「國際互動」(international intercourse)

6 不過也有學者反對 Wight 的分類法,關於相關批評及回應將於後面的章節述之。

7 Wight 在《國際理論的三個傳統》(International Theory: The Three Traditions)裡面把「國際社會(a so-ciety of states)或諸國一家(nations of family)」作為革命主義的政治條件,然而之後的英國學派學者多把 此條件認定是理性主義的特色。不過可在Wight〈國際思想解剖學〉(An Anatomy of International Thought)(1987)找到較為一致的敘述,即「道德團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