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4 文獻小結

依照前述文獻的定義,高中生屬於青少年時期,故青少年的相關論述皆適 用於高中生。此時期的高中生青少年易受流行文化的影響(劉玉玲,2002,33),

大眾傳播工具亦在青少年間扮演著社會媒介與知識來源的角色(Sebald,1992,

381)。

處理不同的傳播媒介,牽涉觀看者的認知系統,高中生青少年認知發展,

進入 Piaget 所述的「形式運思期」,能夠針對不同的媒介或刺激進行抽象思考

(Ingersoll,1982,62-63),然而並非所有的青少年都能達到形式運思的水準

(黃天等,2009,2-013),個人及社會都能造成認知發展的差異(Arnett,2001,

69-71)。除此之外,就神經科學的面向以觀,腦部掌控認知的區域,到了青少 年時期仍持續發展,不同的學習經驗,會造成腦部發展的差異,知覺能力因重 複的練習而增加,學習也導致大腦區辨某些刺激的屬性更為專業,每個人的大 腦便因此而不同(Squire、Kandel,1999/2001,304-358)。

青少年的認知體系,在現今蓬勃的視覺文化中,必須面對各種不同的視覺 刺激。這些刺激牽涉到青少年的視覺文化,經由不同的媒體傳播與青少年接觸,

因影像皆屬媒體,它們的傳遞參與流行文化與青少年文化的的發展(伊彬,2008,

47),然而這些影像本身,卻未讓青少年的視覺思考顯得更有深度,仍只停留在 圖像的表層觀看(趙惠玲,2005)。

另一方面,青少年的視覺認知能力,因性別或學習專業而有差異,就性別 而言,目前已知男性比女性在視覺空間能力更為優秀(Moir、Jessel,1992/2006,

8-39,202-203)。就學習專業而言,視覺空間能力與數學呈正相關,只要有較好 的視覺空間認知,對於數字以及物理也會有比較好的概念(Stavridou、Kakana,

2008)。台灣在高中有文理分科的制度,文組加強文科專業,理組加強理科與數 學專業,研究指出,理組的空間智能優於文組的空間智能(吳武典等,2009)。

眼動儀器能夠即時紀錄眼球接受訊息時的運動,進而可以客觀的評估觀者 當下的生理狀態(Rayner,1998),而被運用在相關的視覺研究。由於眼動的特

性,眼動儀最主要的觀測,聚焦注視、掃視、以及追蹤等三種運動(Duchowski,

2007,47)的論述。

注視使用的指標包括「注視時間」(fixation duration)與「注視次數」(fixation count)(陳明俊,2011,21)。注視時間越長,代表觀看者受到的刺激難度較高,

亦有可能是觀看的區域是觀看者較有興趣的區塊(陳學志、賴惠德、邱發忠,

2010)。掃視的指標包括「掃視時間」(saccade duration)、「掃視幅度」(saccade amplitude)。最常測量的掃視標準是「掃視幅度」 (Leigh、Zee,2006,159-160)。

瞳孔測量的指標則是其擴張大小,瞳孔的擴張大小和參與者的興趣、情緒、思 考過程及態度有關(Hess,1965)。瞳孔的大小會隨觀看情境的不同,而產生大 小的變化(Goldwater,1972)。

總和以上論述,本研究將以眼動儀器為研究工具,藉由注視、掃視、瞳孔 大小等測量數值,以實徵的指標探討身處視覺文化中心的高中生青少年,是否 具有較優異的圖像理解能力,能夠看出圖像深層的文化含義。並就性別與組別 探討視覺認知差異,理組及男性優異的視覺空間能力,是否代表對其它類型的 視覺刺激,也會擁有較好的解讀能力。詳細的研究方法,於下章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