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高中生認知發展

2.1.2 青少年的認知發展論述

「認知」意指知識的獲取和運用,它包含了兩大面向:心智的歷程與心智 的結構,前者是如何使用或處理知識,後者為如何儲存知識以及儲存何種知識

(鄭麗玉,1994,2)。「認知」也代表人類理解能力中的心智活動或心智思考,

(Rice、Dolgin,2008,32)。認知心理學處理的對象因此包括感知覺、注意、

記憶、思惟、語言、心理和認知過程(王甦、汪安聖,2004,3)。

認知心理學的初始觀點多牽勾於哲學,從 17 世紀的經驗主義、理性主義等 形而上的思維辯證,到 19 世紀的結構學派、功能學派,同時期並進的還有生理 學,再到二十世紀,以心理學出發的行為主義學派以及新行為主義等(鄭昭明,

2004,2-9)。直至二十世界透過實驗,實徵觀點才百花齊放,隨著科學的日新 月異,目前透過醫學儀器的幫助,對腦部和生理發展的諸多探索,更讓許多理 論得以被證實或修正。

目前的認知理論,又以瑞士心理學家 Jean Piaget 的認知發展論最廣被採用,

後世的研究不論修正或延續,皆多依據 Piaget。依其論述,認知發展隨著年齡,

而被區分為四個不同的時期,以下簡要分列敘述:

1. 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發生在 0-2 歲,此時期主要憑藉感覺 和動作吸收外界的知識,此時期又可分為 6 個次階段:反設性活動期(0-1 月)、初期循環反應(1-4 月)、二期循環反應(4-8 月)、二期基模的協 調(8-12 月)、三期循環反應(12-18 月)、思維的開端(18-24 月),此 六時期主要完成的任務為「物體恆存」,即沒有看見物體,但仍知道它的 存在。

2. 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發生在 2-7 歲,用語言和符號吸收知識,

達到以表象、象徵、和概念進行思維的突破,傾向不符合邏輯的直接推 理,主要完成的任務為「守恆概念」,即是個人理解物體或物質的外觀 改變時,它們的某些屬性並未發生變化。

3. 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發生在 7-11 歲,約為學齡兒童 的時期,仍然無法對未經歷的事物進行思考,思考的依據必須要具體或 經驗的,此時期的主要任務為「抽象思考」。

4. 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發生在 11 歲以後,可以進行抽 象思維,能處理抽象概念,並具有假設演繹推理(對問題提出一系列的 假設,從而進行驗證求取解答)、命題推理(不一定要按照現實的或具 體的資料為依據,只憑說明或資料即可推理)、組合推理(面對多項因 素形成的問題可以重新組合因素,進行系統驗證並獲得答案)等三種特 徵。(Gumbiner,2003,27-30;Labinowicz,1979/ 1987,63-74;Sigelman、

Shafter,1995/2001,393-419; 黃天、楊芊、邱妍祥,2009,2-003-2-013)。 詳細如表 2.1.3 所示:

分類問題 精緻分類、統整及分析。

資料來源:陳李綢(1999,49-52)

根據 Piaget 的理論,青少年正處於形式形式運思期的階段,對於 Piaget 來 用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上,也應用在社會技能方面(Arnett,2001,64-69)。

Piaget 儘管開闢了認知發展論述的新視野,然而隨著時間的更新和實驗的進 展,其理論也逐步被修正。申繼亮(1995,187-265)整理了不同的因素,認為 社會心理、語言、感知、注意等,都會影響實驗的結果,且 Piaget 對於學前兒 童的認知能力也估計偏低,亦不強調社會和教育的作用。

陳李綢(1999,56)認為 Piaget 雖然說明了認知發展的現象,但卻未敘述

這些認知到底是如何發展,且忽視個別差異問題。黃天等(2009,2-013)指出 並非所有的青少年都具有形式運作的思考,且援用國外學者的例子,指證僅 40-60%的大學生有形式運思的水準。Sprinthall 和 Collins(1995,117) 亦認為 Piaget 的認知發展階段在實質的觀察上,其界線不如理論上講述的那樣涇渭分明,

許多原本應在下一階段才會發生的現象,在原本的階段就已出現。Arnett(2001,

69-71)認為 Piaget 的論點基本上忽略了兩項差異特徵,一是個人差異,二為社 會文化差異,兩者會造成認知階段的分界不同。Lerner(2002/2006,136-137)

整理各家說法,顯示社會以及文化脈絡會影響認知階段的發展,西方文化會出 現認知發展的落差,世界上不同文化的社會亦有認知發展的落差。Meece(2002,

145-149)總結 Piaget 理論的三大爭議:一為實驗方法上造成的誤差,二為認知 階段上的誤差,三為認知發展論的普遍性。

其它常被引用的認知發展論,尚有 Lev Vygotsky 的社會認知發展論。Piaget 的認知發展,奠基於個人從孩童時期開始對自身環境的探索,Vygotsky 則認為 認知的技巧來自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Swanson、Edwards、Spencer,2010,

68-69)。Vygotsky 視「語言」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自我中心的語言能夠幫助 認知,最並轉化為深層的內在語言,且有一可能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此為孩童獨自解決問題的「實際發展水準」,和經由成人或同儕 幫助後達到的「潛在發展水準」兩者間的差距,孩童可超越其自身現在的程度 而達到區間的完成(黃天等,2009,2-007)。同是以社會文化觀點出發,Robert Selman 分析青少年應處於「深層與社會觀點取替階段」,除了從他者的觀點發展 出抽象的社會分析水準之外,也將社會的規範納入自身的考量範圍中(黃德祥,

1995,107-108)。

綜合以上論述,青少年正處於 Piaget 的形式運思階段,此時可以進行演繹、

命題、組合等三種推理,可以抽象思考,也能處理隱喻等議題,最終可以後設 分析。依照 Selman 的社會角色發展,青少年處於深層與社會觀點取替階段,將 社會規範納入自身經驗的考量,發展出抽象的社會思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