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述評與章節安排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文獻述評與章節安排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stakeholder)的相互關係,及對此次衝突的回應,以便對於釐清問題核心及對未 來的國際情勢走向有更全面性的瞭解。

參、 研究限制

民主國家應能夠接受多元的聲音,媒體自由程度已然成為最能代表一國自由 程度的指標之一。根據2011 年最新出爐的「自由之家」的年度評比,格魯吉亞 媒體自由程度自2002 年來,至今仍處於「部分自由」(Partly Free)。6由於政府 壓力或外力的干擾,新聞媒體記者無法客觀公正報導,內容取向往往操之於該媒 體的的政治色彩。文獻資料取材上受此限制,故將以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調查報告 為主,並參考國際主流新聞媒體做為闡述現況之資料來源。

第三節、 文獻述評與章節安排

壹、 文獻述評 一、 民族主義的定義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族主義是促使一個國家興起的動力,也可以是 導致國家分裂衰亡的主因;民族主義更是國際社會所關注的焦點,二十世紀以來 許多國際衝突事件如科索沃(Kosovo)戰爭、車臣問題及本文所要探討的格魯吉亞 分離運動,皆導因於民族主義。以下就學者對民族主義的定義與陳述做介紹。

葛爾納(Ernest Gellner)提出國族(民族)主義是一項政治原則。主張政治與國 族(民族)的組成單元,此兩者須等同一致;也就是說國族(民族)主義乃是關於政 權正當性的理論。而國族(民族)主義產生的先決條件是國家的存在。只有在兩個

6 Middle East in Decline as Global Press Freedom Hits Low Point. (2 May, 2011) [online]

http://www.freedomhouse.org/template.cfm?page=70&release=1405 [Accessed 31 May, 2011]

由上述三位學者的觀點,英國社會學家史密斯(Anthony D Smith)給予民族的 定義是:一群分享共同領土、共同神話、歷史記憶、公眾文化、經濟體系、法律

7 葛爾納(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黃俊龍譯,《國族與國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 ),

(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頁 1~9。

8 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台北,城邦文化出版社,2001),頁 14。

9 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9)。

10 江宜樺,《民族主義與民主政治》,(台北:台灣大學,2003),頁 50~51。

11 Rogers Brubaker (1992) Nationalism Reframed Nationhood and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the New Europ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pp.20~21

12 瑰柏納(Montserrat Guibernau)著,周志杰譯,《無國家的民族:全球時代的政治社群》

(Nations without states: Political communities in a global age),(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2),頁 21-38。

柏區(Anthony H. Birch)和布坎南 (Allen Buchanan)屬於支持維護現有的國家 但也支持分離的權利。但這個權利是所謂補救(remedial)的權利,是當分離主義 基於政治上的自由結合(free political association),因此可稱這個權利為無過失分 離權利。依照這個民族自決理論,擁有自決權利及希望脫離的社群,他們只是實 況允許便支持;既不支持也不反對者,其贊成與否取決於考量後的決定。列林(Percy B. Lehning) 編,許雲翔、江佩娟、葉錦娟、劉文中譯,《分離主義的理論》(Theories of Seccession),(台北:

韋伯文化,2002),頁 2~4。

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對二十世紀晚期的情況,他認為「大國對文化自 由及多元主義的保護,絕對勝於以追求族裔、語言和文化同性質為目標的小國, 種,分別是實體的生存(physical survival)、自主(autonomy)、經濟福祉(economy well-being)及集體自重(collective self-esteem),這些都是客觀的利益。溫特承認國 家體系的無政府狀態(anarchy);15而社會建構主義強調,無政府體系的結構及趨 勢取決於敵人、競爭者及朋友三種角色在體系中的主導位置;因而衍生出霍布斯 文化(Hobbesian culture)、洛克文化(Lockean culture)及康德文化(Kantian culture)。

這三種文化再推演出不同國際體系及國際體系中不同內涵的無政府狀態。以目前

14 霍布斯邦 (Eric J. Hobsbawn)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台北:城邦文化出版社,2001),頁 246。

15 無政府狀態(anarchy)一詞,指的是一種缺乏有效統治或治理的情況,同時也意味著混亂與 沒有秩序。在這種情況下,行為者 (國家) 彼此間至少在表面上都是平等的。張亞中主編,《國 際關係總論》,(台北: 揚智文化,2003),頁 70。

16 陳欣之著,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理論:對現實主義的質疑」,《國際關係總論》,(台 北: 揚智文化,2003),頁 105~108。

(ethnonationalists),2.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s),3.社群競爭者(communal contenders),4.族群階級(ethnoclasses),前兩類是為要求與國家分離或尋求自治的 現實主義派的學者華茲(Kenneth Waltz)透過體系理論(system theory),進一步為現 實主義創造更宏觀的視野。國際關係因為相互競爭的國家都希望能夠在整個體系 架構中取得保護自己的有利位置,國家在貫徹外交政策時,必然受到國際環境制 約。華茲強調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的觀點並堅持由體系(system)的角度來理 解國際問題。18

17 葛爾(Ted Robert Gurr)及哈芙(Barbara Harff)著,鄭又平、王賀白、藍於琛譯,《國際政治 中的族群衝突》(Ethnic Conflict in World Politics),(台北:韋伯文化,2002,頁 21~22)。

18 蔡東杰著,張亞中主編,「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總論》,(台北: 揚智文化,2003),

頁66~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 章節安排

緒論中說明研究主題,目的與動機,援引學者的政治理論架構為本,輔以格 魯吉亞民族問題現況簡述及國際社會的反應,做初步介紹。

在第二章中,首先討論格魯吉亞民族分離問題,由各少數民族之歷史淵源、

地緣關係,討論這些背景因素如何導致分離主義運動的興起。接著藉由說明少數 民族的現況與困境,再從地緣政治、經濟利益等方面探究,以助於釐清民族分離 運動的起因。最後,將各少數民族產生分離運動的癥結點羅列歸納。

第三章則探討格魯吉亞政府的民族政策,首先審視與少數民族權利相關的憲 法及法律條文;再透過當局政策作為來檢視對民族分離行為的應對策略,最後再 就格魯吉亞政府民族政策所面對的挑戰加以說明。

而國際勢力介入對格魯吉亞民族分離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原因之一。尤其美國 及俄羅斯這兩大強權國家,對於格魯吉亞的兩個分離地區的獨立運動立場呈現兩 極化,一度引起國際關係緊張。

因此,第四章將歸納格魯吉亞與國際間各利益相關人在高加索區的地緣政治 拉鋸戰。

藉由國際組織或非政府組織之觀察文件,及學術研究工作者對於2008 年格 俄戰爭後當時局勢的評論內容做分析,另外,就國際組織如歐盟、北約等對格魯 吉亞的影響及未來可能走向加以說明。深信民族理性發展,並以最大多數人的利 益與福祉為前提下,能降低民族分離運動所導致的生命財產安全危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