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移民子女的現況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的現況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是藉由探討新移民女性與新移民子女之現況、自我概念之相關理 論,以及利用多媒體結合電子白板教學之相關理論與實徵性研究結果,作為本研 究設計的基礎。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是探討新移民女性與新移民子女的現況 及相關研究;第二節是探討自我概念的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探討多媒體教學 與電子白板在教學上的應用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的現況與相關研究

臺灣的人口結構與家庭結構有了極大的轉變,新移民女性人數漸增,其影響 層面已由社會層面轉入其下一代之教育層面。因此本節將針對新移民女性與新移 民子女的現況、面臨的問題及相關研究加以分析。

壹、新移民女性與新移民子女的現況

以下將就新移民女性的形成背景、人數、國籍、年齡、教育程度等進行論述,

再接著說明新移民子女的就讀人數及分布概況。

一、新移民女性的形成背景、人數、國籍、年齡、教育程度

(一)新移民女性的形成背景

有關新移民女性的形成背景,龔元鳳(2007)整理相關文獻指出,臺灣新移 民女性來臺源起於 1970 年代末期至 1980 年代初期,由少數在臺的東南亞華僑媒 介東南亞家境貧困的華僑婦女給隨國民政府播遷來臺的部分老兵;1980 年代中期 資本大量外移,1994 年政府宣佈南向政策,鼓勵人民到東南亞投資,加上引進外 勞,使得工廠倒閉、大批本國勞工失業,只得返回農村。經濟上的弱勢、農村的

8

清苦、傳統「上嫁婚配」的婚姻觀念,以及臺灣女性能力提升與不婚意識抬頭的 交錯影響下,致使這些農村青年在難以覓得合適婚配對象的情況下,藉由婚姻仲 介的穿針引線,轉而向距離以及生活習慣皆與臺灣較接近的東南亞和大陸地區尋 找配偶。黃綺君(2006)也發現傳宗接代、父母期望、身心障礙、娶不到本國籍 對象、喪偶或婚姻不愉快者等都為臺灣男性選擇新移民女性的重要原因,其中因 經濟、社會與文化弱勢而娶不到本國籍對象為選擇新移民女性的最重要原因。

總言之,新移民女性的形成原因可大致歸納為「政府推動南向政策,增加與 東南亞國家接觸的機會」、「臺灣女性教育程度及能力提升,不婚意識抬頭」、「中 國傳統上嫁婚配與傳宗接代的觀念的影響」、「東南亞及大陸距離臺灣較近且生活 習慣與臺灣相近」、「資本國際化現象窄化東南亞及大陸農工生存空間,形成推 力」、「婚姻仲介者的推波助瀾」、「經濟、社會與文化弱勢者娶不到本國籍對象」

等七個主要因素(龔元鳳,2007;林瑞榮、劉健慧,2009)。

(二)新移民女性的人數與國籍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2010a)統計資料顯示,就結婚比例而言,2003 年(含) 以前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與占總結婚對數比率均呈逐年遞增,至 2003 年達 31.86

%比率最高,即平均每 3 對結婚登記約有 1 對為中外聯姻,2004 年起為有效遏止 假結婚來臺,內政部於 2003 年底實施大陸配偶入境面談制度,外交部亦於 2005 年起加強外籍配偶境外訪談,致 2004 年起大陸及外籍配偶結婚所占比重驟減(表 2-1),至 2006 年僅為 16.77%,2007 年則微增至 18.29%,2008 年又降至 14.03

%,到 2009 年又稍稍回升至 18.71%。其中配偶性別以新移民女性占大多數,舉 2009 年為例,2.19 萬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中,女性配偶占 83.24%,遠高於男 性配偶的 16.76%。

就總人數(含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而言,至 2010 年 3 月底止,外籍與大 陸配偶人數已達 43.29 萬,其中外籍配偶 14.45 萬占 33.37%,大陸配偶(含港 澳)28.84.28 萬占 66.63%。再以國籍來看(表 2-2),其中以大陸籍配偶為數最

9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2010b)顯示,民國 2009 年結婚的新郎平均年齡為 33.9 歲,新娘平均年齡為 30.3 歲;其中新娘平均年齡,本國籍者 30.4 歲,大陸 地區者 30.9 歲,東南亞地區者 27.1 歲,彼此間年齡差異不大,其中以東南亞地 區新移民女性年紀較輕(表 2-3)。

10

表 2-3 2008 年結婚者平均年齡

國籍別 結婚年齡

男 女

平均 33.9 30.3

我國籍 33.8 30.4

大陸(含港澳)籍 34.0 30.9

東南亞籍 32.7 27.1

其他外籍 38.0 31.0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統計處(2010b)

另外從 2008 年新生兒生母原屬國籍、年齡與教育程度統計資料來看,年齡 方面顯示生母為大陸港澳地區者,以 25-29 歲者占 44.37%最多;生母為東南亞 籍者,年齡以 25-29 歲者占 40.38%最多,20-24 歲者占 37.94%次多。若再按生 母教育程度區分,生母為大陸港澳地區者,國中畢業者占 37.09%最多,高中職 畢業者占 31.22%次多,國小畢業以下者占 18.06%再次之;生母為東南亞籍者,

國中畢業者占 37.88%最多,國小畢業以下者占 35.32%次多,高中職畢業者占 20.84%再次之。整體來說,生母為大陸港澳地區者教育程度在國中程度以下占 5 成 5,生母為東南亞籍者教育程度在國中程度以下占 7 成,也就是說新移民女性 的教育程度多半在國中以下(內政部統計處,2009)。

二、新移民子女的出生狀況及就讀國小分布概況

根據內政部統計(2009)資料顯示,2008 年出生嬰兒計 19.65 萬人,其中生 母為本國籍者 17.76 萬人占 90.37%,大陸港澳地區者 0.98 萬人占 4.96%,東 南亞籍者 0.89 萬人占 4.55%,其他國籍者 0.02 萬人占 0.11%,生母非本國籍 者比率合占 9.63%,較 96 年減少 0.58 個百分點。從歷年數據分析得知(表 2-4), 生母非本國籍者比率自 1999 年起快速上升,至 2003 年達最高點,2004 年之後則 呈下降之現象,這和內政部與外交部分別於 2003 年底、2005 年起實施大陸配偶

11

入境面談與外籍配偶境外訪談制度,使得 2004 年起大陸及外籍配偶結婚所占比 重驟減,連帶影響新移民子女的出生數。

表 2-4 歷年新生兒生母國籍統計表

出生年別 嬰兒出生數

生母國籍

本國籍 外國籍

(含大陸、港澳地區)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2004 年 217,685 188,968 86.81 28,717 13.19 2005 年 206,465 179,852 87.11 26.613 12.89 2006 年 205,720 181,839 88.39 23,881 11.61 2007 年 203,711 182,922 89.79 20,789 10.21 2008 年 196,483 177,567 90.37 18,919 9.63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統計處(2009)

新移民子女就學概況方面,由於生母非本國籍者比率自 1999 年起快速上升,

至 2003 年達最高點,顯示這波新移民子女現在正好是就讀國中小的年齡。從教 育部統計處資料(2010)得知(表 2-5),98 學年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數 已逾 15 萬 5 千人,較 97 學年成長 19.40%,其中國小的部分 13.31 萬人,國中 則為 2.20 萬人,如果和 93 學年比較,5 年來國中小學生數自 284 萬人降為 254.20 萬人,新移民子女學生數卻由 4.64 萬人成長至 15.31 萬人,遽增 10.87 萬人,

占國中小學生數之比率亦由 1.63%快速增加至 6.10%,成長將近 4 倍。

再以新移民子女父母的國籍別觀察(表 2-6),97 學年 15.51 萬就讀國中小 的新移民子女中,其父或母之原生國籍以來自中國大陸最多,計 5.61 萬人,占 36.15%,其次為越南籍 4.90 萬人,占 31.57%,再次為印尼籍 2.77 萬人,占 17.84%,三者合占 85.56%,可知逾 8 成 5 國中小新移民子女的父或母原生國籍 來自中國大陸、越南及印尼這三個地區。以國小分析,13.31 萬新移民子女中,

其父或母之原生國籍以來自中國大陸者最多,計 4.85 萬人占 36.44%,其次為越 南籍 4.60 萬人占 34.58%,再次為印尼籍 2.14 萬人占 16.06%,三者合占 87.08

12

%,顯示越南籍配偶子女自 96 學年起超越印尼後,更以急速增加之勢逼近中國 大陸籍(教育部統計處,2010)。

表 2-5 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學年別分

學年別 國中小學 生總人數

新移民子女

總計 國小 國中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93 年 2,840,460 46,411 1.63 40,907 2.17 5,504 0.58 94 年 2,783,149 60,258 2.17 53,334 2.91 6,924 0.73 95 年 2,750,737 80,167 2.91 70,797 3.94 9,307 0.98 96 年 2,707,139 103,586 3.83 90,958 5.19 12,628 1.32 97 年 2,629,279 129,899 4.94 113,173 6.75 16,726 1.76 98 年 2,542,048 155,144 6.10 133,112 8.35 22,032 2.32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統計處(2010)

表 2-6 98 學年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父或母國籍別分

國家或地區 總計 國小 國中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總計 155,144 100.00 133,112 100.00 22,032 100.00 中國大陸 56,081 36.15 48,511 36.44 7,576 34.39 越南 48,973 31.57 46,026 34.58 2,947 13.38 印尼 27,678 17.84 21,380 16.06 6,298 28.59 菲律賓 5,701 3.67 4,099 3.08 1,602 7.27 泰國 4,229 2.73 3,221 2.42 1,008 4.58 柬埔寨 3,257 2.10 3,183 2.39 74 0.34 緬甸 2,469 1.59 1,943 1.46 526 2.39 馬來西亞 1,787 1.15 1,178 0.88 609 2.76 其他國家 4,963 3.20 3,571 2.69 1,392 6.32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統計處(2010)

13

另以就讀國小的新移民子女分布區域來看,其人數最多的前三個縣市分別 為:臺北縣 2.29 萬人占 17.24%、桃園縣 1.47 萬人占 11.01%,以及本研究所 在之臺中縣 0.95 萬人占 7.10%(表 2-7),且越低年級新移民子女人數越多。

由種種資料顯示新移民子女已是當前學齡人口中十分重要的一群,相關的教 育與身心發展問題極需加以正視與探究。

表 2-7 98 學年新移民子女就讀國小學生人數-按前三名縣市別排序 國家或

地區

總計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人數 比重

總計 113,112 100.00 27,243 28,820 25,993 20,642 16,250 13,984 臺北縣 22,947 17.24 4,493 4,947 4,712 3,648 2,792 2,355 桃園縣 14,656 11.01 3,036 3,216 2,827 2,274 1,732 1,571 臺中縣 9,453 7.10 1,945 2,136 1,890 1,472 1,079 931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統計處(2010)

三、新移民女性面臨的問題

新移民者要面對完全不同的文化模式與生活環境已經是種壓力,更何況這群 新移民女性必須同時扮演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媳的角色。Sauvy 指出一個移民 者在開始遷移行動後必須經歷三個階段才算完成,分別是定居(settlement)、

適應(adaptation)、完全同化(total assimilation)(引自廖正宏,1985)。 朱玉玲(2002)也指出新移民女性為求生存並適應文化差異的環境,必須學習當 地的語言、風俗民情、社會生活方式、家庭與婚姻關係等,儘可能做到「入境隨 俗」,以排除異國生活的困難。以下即綜合相關的文獻,探討新移民女性在跨國 婚姻中所面臨到的問題:

(一)語言溝通的障礙

對新移民者來說,語言溝通障礙是最大的衝擊,也最嚴重影響生活(廖正宏,

1985)。因語言是與他人最直接的互動方式,然而語言的隔閡使得臺灣的新移民

14

女性,在夫妻溝通或婆媳相處上常因溝通不良導致認知差距。如蕭昭娟(2000)

的研究指出,剛嫁入彰化縣社頭鄉的新移民女性,就常因不會講國語或閩南語,

以致無法跟夫家人有良好的溝通,甚至造成婚姻破裂。另外在生活上造成人際關 係的侷限,必須依賴配偶或配偶的家人,不易走出家庭,缺乏社會支持與人際互 動的機會(吳錦惠,2005)。

(二)婚姻適應的問題

多數的新移民女性透過仲介遠嫁來臺灣,年紀輕、與丈夫的相識時間短,又 對夫家的狀況不了解,本身婚姻基礎就較為薄弱,加上部分臺灣男子與家人認為 她們是「買來的新娘」,因此在家中地位地落、備受歧視(顧燕翎、尤詒君,2004)。

(三)文化差異的隔閡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價值的觀念與風俗的習慣,當人在面對不同的文化或 在新的生活環境下,難免會產生「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的現象,這直接 衝擊到人的內在心靈,必須能夠面對並適應它,才能擁有愉快的生活(吳清山,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價值的觀念與風俗的習慣,當人在面對不同的文化或 在新的生活環境下,難免會產生「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的現象,這直接 衝擊到人的內在心靈,必須能夠面對並適應它,才能擁有愉快的生活(吳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