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媒體教學方案對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多媒體教學方案對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

Copied!
1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吳柱龍 博士. 多媒體教學方案對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 影響之研究. 研究生:林慧貞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2)

(3) 多媒體教學方案對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施多媒體教學方案對於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上是否有 影響,以及對此教學之接受程度。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後測之準實驗設計,將 22 位台中縣某國小四、五年級新移民子女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每組各 11 人, 實驗組接受為期 12 次,每次 50 分鐘的多媒體方案教學;控制組則接受課業指導。 本研究係以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的分數作為自我概念的量化表現,在兩組成員 中分別進行前後測,採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了解研究對象自我概念的改變情 形是否有差異,另外以單元回饋單與總回饋單做為質性資料分析,提供另一面向 的研究探討,並歸納分析實驗組成員對多媒體教學方案的接受程度。 本研究獲致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多媒體教學方案對於提升國小四、五年級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在「自我 概念」全量表的表現上雖有所提升,但未達顯著差異;在分量表的表現上, 僅「情緒自我」分量表上具有顯著效果,在「家庭自我」、「學校自我」、 「外貌自我」、「身體自我」四個分量表上則未達統計顯著。 二、在質化資料的呈現上,多媒體教學方案受到實驗組成員的喜愛,且還會想再 參加,另從教學互動與回饋中反映出成員可從活動中獲得正向的學習效果和 想法。. 關鍵字:多媒體教學、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 I.

(4) II.

(5)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for New Immigrant’s Children’s Self-concept in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Program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n the self-concept of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program for new immigrant’s children, as well as acceptance of this teaching. The pretest-posttest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in the study. Participants in the study included 22 4th~5th grade new immigrant’s children in Taichung County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11) received a 12-times, each 50-minute multimedia program teaching. The control group (N=11) received schoolwork guidance. All participants received the pretest and the posttest of the Primary Children Self-Concept Scale. Tes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one another with One-way ANOVA Co factor analysis. And then, the qualitative data was analyzed by coding, classified, and giving the meaningful unit. The major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ings: 1.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program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for 4th~5th grade new immigrant’s children’s emotional self-concept, but general self-concept, family self-concept, school self-concept, appearance self-concept and physical self-concept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2. Experimental group members loved this multimedia teaching program, and still would like to participate in it . Feedback from the members showed that they got positive results of learning and thoughts from the activities.. Keywords: multimedia teaching、new immigrant’s children、self-concept III.

(6) IV.

(7)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 III 目次. ............................................................................................................ V. 表次. .......................................................................................................... VII. 圖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的現況與相關研究 ................................................... 7 第二節 自我概念理論與相關研究 ......................................................... 24 第三節 多媒體與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 .................................................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2 第四節 多媒體教學方案 ......................................................................... 55 V.

(8) 第五節 研究程序 ..................................................................................... 5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1. 第一節 由自我概念量表討論實施多媒體教學方案的影響 ................. 61 第二節 單元教學歷程 ............................................................................. 65 第三節 成員回饋與教學省思 ................................................................. 73 第四節 綜合討論 .....................................................................................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3. 第一節 結論 ............................................................................................. 9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96 第三節 建議 ............................................................................................. 97. 參考文獻 ...................................................................................... 103 中文部分 ................................................................................................... 103 西文部分 ................................................................................................... 112. 附錄 ........................................................................................... 115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 115 附錄二 教學方案設計 ........................................................................... 116 附錄三 教學單元回饋單 ....................................................................... 136 附錄四 教學總回饋單 ........................................................................... 147 VI.

(9) 表. 次. 表 2-1 歷年結緍登記人數統計表 ............................................................. 9 表 2-2 外籍與大陸配偶(含港澳)人數-至 2009 年 9 月底 ................. 9 表 2-3 歷年結緍登記人數統計表 ........................................................... 10 表 2-4 歷年新生兒生母國籍統計表 ....................................................... 11 表 2-5 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學年別分 ......................... 12 表 2-6 97 學年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父或母國籍別分 12 表 2-7 97 學年新移民子女就讀國小學生人數-按前三名縣市別排序 13 表 2-8 3-6 歲兒童的發展重點與新移民子女常見的發展危機 ............ 16 表 2-9 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相關研究-質性研究 ................................. 33 表 2-10 國內互動式電子白板研究 ........................................................... 46 表 3-1 本研究之準實驗設計表 ............................................................... 50 表 3-2 研究對象摘要分析表 ................................................................... 51 表 3-3 研究對象母親國籍摘要分析表 ................................................... 51 表 3-4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各分量表之內容、題數與定義一覽 表 ............................................................................................... 52 表 3-5 多媒體教學方案設計摘要 ........................................................... 56 表 4-1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前、後測得分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62. VII.

(10) 表 4-2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前、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63 表 4-3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前、後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64 表 4-4 「相見歡」單元回饋單勾選題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74 表 4-5 「自我認同」主軸單元回饋單勾選題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7 表 4-6 「多元文化」主軸單元回饋單勾選題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9 表 4-7 「人我關係」主軸單元回饋單勾選題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82 表 4-8 實驗組成員在教學總回饋單(一)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4 表 4-9 實驗組成員在教學總回饋單(二)上的填答 ........................... 85 表 4-10 實驗組成員在教學總回饋單(三)上的填答 ........................... 84 表 4-11 實驗組成員在教學總回饋單(四)上的填答 ........................... 86 表 4-12 實驗組成員在教學總回饋單(五)上的填答 ........................... 87. VIII.

(11) 圖. 次. 圖 2-1 Shavelson(1976)等人的自我概念階層模式 ......................... 28 圖 2-2 臺灣兒童自我概念階層模式 ....................................................... 29 圖 2-3 互動式電子白板系統架構及其運作原理圖 ............................... 43 圖 3-1 研究流程圖 ................................................................................... 58. IX.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自 1990 年代以後,臺灣婚姻移民的情況日漸普遍,以致外籍配偶人數逐年 增加,且大多來自於東南亞與中國大陸地區,媒體對於其中的女性配偶,冠以「外 籍新娘」的稱呼,例如:越南籍稱為「越南新娘」,印尼籍稱為「印尼新娘」,中 國大陸籍者則稱為「大陸新娘」等。這樣的稱呼充滿了臺灣人強烈的自我族群意 識、對第三世界婦女的排斥心態(夏曉鵑,2005)。然而在政府方面,為表尊重 這些移民來臺的外籍女性,自 2003 年 8 月,內政部即以正式函文通令各機關更 名為「外籍與大陸配偶」 。 由於外籍配偶泛指與本國籍人士締結婚姻的非本國籍人士,因此這樣的定義 並非臺灣獨有,本質上亦無貶低之意。但在語言使用過程中,有人認為「外籍配 偶」的意思與外籍新娘並無分別,後來更另有人開始思考這些用語似乎帶有鄙視 的負面意涵,認為同是居住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不該因為其原國籍而被冠 上如此受歧視的稱呼。因此 2003 年,婦女新知基金會曾舉辦『「請叫我…」,讓 新移民女性說自己徵文活動』,由來自大陸與東南亞的女性選出她們最喜愛的名 稱,其中「新移民女性」獲得最高票(夏曉鵑,2005)。因此本研究即以「新移 民女性」取代原有的「外籍配偶」 、「外籍新娘」等稱呼。 由於異國婚姻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相對也使得人口結構起了相當大的變化, 新移民女性及所生下的第二代子女成為了人口結構上的新群體(鄭瓊月,2008)。 根據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網站(2010)最新資料顯示,至 2010 年 3 月底,我 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達 43.29 萬人,其中外籍配偶(含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 14.45 萬人占 33.37%,大陸與港澳地區配偶 28.54 萬人占 66.63%。 1.

(13) 受到傳統傳宗接代的觀念影響下,生育成了新移民女性的重要任務,故再以 內政部統計處(2009)新生兒統計數據來看,2008 年新生嬰兒中,生母為本國籍 者 17 萬 7,567 人占 90.37%,大陸港澳地區者 9,751 人占 4.96%,東南亞籍者 8,946 人占 4.55%,其他國籍者 222 人占 0.11%,生母非本國籍者比率合占 9.63 %,雖較 2007 年減少 0.58 個百分點,但仍意味著每 100 名臺灣新生兒中,有將 近 10 名的新移民子女。 種種數據顯示,臺灣社會已面臨多元文化的刺激衝擊。教育部為因應此挑戰 與衝擊,部長杜正勝於 2004 年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五屆第五會期報告 「我國教育政策之現況與未來發展」中,具體指出應加強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協 助融入臺灣社會(教育部,2004) 。而所謂「加強外籍配偶子女教育」係希望藉 由在學校內加強新移民子女的學習輔導,增加其適應環境與學習能力,並透過輔 導活動等方案,給予新移民子女更多的愛與關懷,透過更多的教育照顧,使新移 民女性與新移民子女融入臺灣社會,消弭族群融合問題(黃綺君,2006)。 當這群所謂的「新移民子女」到了就學年齡,進入國小就讀後,由於父母親 生長背景、生活方式、教養理念大相逕庭,當他們在與同儕互動與學習過程中不 免會感覺到自己母親的國籍、語言和其他同儕的母親有所不同,而產生疑惑,甚 至可能因為媒體,乃至家中長輩對新移民女性的歧視、不當言語和行為,這些錯 誤觀念都可能使新移民子女受到影響,進而產生自卑,甚至形成對自我的負面看 法(林憲連,2006)。於是在自我認同與各項表現上會產生一些問題,而這些問 題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研究與省思的。研究者本身在國小擔任輔導組長 期間,曾辦理相關講座、親子共學與輔導方案等,接觸許多新移民女性與新移民 子女,發現部分新移民女性在教養方面有極大的困擾,新移民子女的學業成就與 行為表現也有極大的落差。而這些學業成就與行為表現不佳新移民子女,大多來 自較弱勢的家庭,例如低社經地位、父母無暇教養等,造成他們對自己的自我評 價也普遍較低,進而影響各項表現。 2.

(14) 由於自我概念是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透過與環境和他人的互動發展而逐漸形 塑成對自己主觀的看法、態度和評價的綜合,也就是個人對自我的看法與對自我 的描述,以及如何適應社會之過程,因此如何協助這群孩子建構正向的自我概 念,是迫切的課題。目前有許多投入新移民子女的教育研究,然而這類投入實際 教學或輔導以提升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的研究並不多見。陳麗華(2000)認為當 弱勢且被族群歧視的兒童對其身分認同產生質疑時,會進而影響其自我概念、學 業成就和社會適應的發展。Schmidt(2006)認為自我概念會受到家庭、社會與 文化互動的影響,在互動過程中個人會將經驗、資訊、傳統、知識與架構加以過 濾,並融入特殊的個人與世界觀點。因此自我概念會隨著個人的成長經驗、成長 環境、社會化歷程、以及與他人之互動而改變,也是個體據以認知及行事的內在 參考架構。 再者,結合多種媒體的多媒體教學,可增強傳播訊息內容的效果,以最佳的 呈現方式將教學內容表達出來,且教學策略經由多媒體教學方式呈現,可提供不 同的學習溝通管道,使學習者獲取最佳學習效果(游朝煌,1994)。加上多媒體 結合聲音、圖像及影像的感官效果,帶給學習者的感官刺激是全面的,因此與傳 統講述方式相較,更能引起注意力。 因而本研究設計多媒體教學方案,希望透過多媒體的優勢來呈現教材,且利 用團體互動、價值澄清等投入實際教學與輔導的方式,提升新移民子女自我概 念,進而影響其表現,是為研究動機。. 3.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透過多媒體教學方案的實施,了解經此方案教學後對新移 民子女自我概念之影響與改變情形,基於上一節所敘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 具體分述如下: 一、探討實施多媒體教學方案對於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的影響。 二、探討實施多媒體教學方案於新移民子女之接受程度。. 貳、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下列問題: 一、實施多媒體教學方案,對於提升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是否有影響? 1-1 實施多媒體教學方案,對於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的整體改變情形是 否有差異? 1-2 實施多媒體教學方案,對於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各分量表的改變情 形是否有差異? 二、實施多媒體教學方案於新移民子女之接受程度為何? 1-1 新移民子女是否接受並喜愛此多媒體教學方案活動? 1-2 新移民子女是否從此多媒體教學方案中獲得正向的學習效果與想法?. 4.

(1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新移民女性(new immigrant women) 新移民女性係指與臺灣籍男性締結婚姻,進而移民至臺灣的外籍女性。根據 內政部統計處(2010a)的統計資料顯示,新移民女性的人數以大陸籍所佔比例 最多,其次為東南亞籍,故本研究所稱新移民女性單指原籍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國 家之女性。. 貳、新移民子女(new immigrant’s children) 新移民子女原指父母親一方為臺灣籍,一方為外籍所生之子女,亦有「外籍 配偶子女」 、 「新住民子女」 、 「新台灣之子」和「跨國婚姻子女」等稱號。 由於臺灣新移民女性以大陸籍與東南亞籍所佔比例最多,因此本研究所稱新 移民子女單指臺灣籍父親與中國大陸或東南亞籍母親所生之子女,並於九十八學 年度就讀臺中縣某國小之四、五年級學生。. 叁、自我概念(self-concept) 綜合各家學派的觀點,自我概念係指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透過與環境和他人 的互動發展而逐漸形塑成對自己主觀的看法、態度和評價的綜合。同時,自我概 念是有組織有結構的,並且會隨著年齡而朝多面性與階層性發展(侯雅齡,2000) 。 在本研究中的「自我概念」是指受試者在吳裕益、侯雅齡(2000)編制的「國 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中之得分。本量表共分為「家庭自我概念」 、 「學校自我概 念」 、 「外貌自我概念」 、 「身體自我概念」及「情緒自我概念」等五個分量表,五 個分量表的總得分即為個人的整體(一般)自我概念。得分愈高,表示兒童的自 我概念愈正向積極;得分愈低,表示兒童的自我概念愈負向消極。 5.

(17) 肆、多媒體教學方案(multimedia teaching program) 資策會(1992)對多媒體的定義為:以電腦為中心,能在同一個工作環境下 同時處理文字、影像及聲音者則稱為多媒體。多媒體教學則是延伸此一定義,以 電腦為中心,整合相關媒體,用以呈現教學內容。而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教學呈現 能取代傳統黑板,同時具有整合教學資源與多媒體的功能,教師不需往返電腦、 螢幕與黑板之間,間接改變了師生間的互動(Glover, Miller, Averis & Door,2005)。 本研究所稱之「多媒體教學方案」係指研究者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根據自 我認同、多元文化、人我關係作為三大內容主軸,配合家庭、學校、外貌、身體 和情緒五個自我概念向度,自行設計 12 次的團體多媒體教學方案,並以電子白 板為呈現媒介,藉由課程內容的安排及團體的互動,以增進受試者自我認同、發 展良好人我關係,進而影響其自我概念更正向發展。每次活動設計與進行方式皆 以三大主軸與五個自我概念向度為目標,並以多媒體教學方式呈現. 6.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是藉由探討新移民女性與新移民子女之現況、自我概念之相關理 論,以及利用多媒體結合電子白板教學之相關理論與實徵性研究結果,作為本研 究設計的基礎。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是探討新移民女性與新移民子女的現況 及相關研究;第二節是探討自我概念的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探討多媒體教學 與電子白板在教學上的應用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的現況與相關研究. 臺灣的人口結構與家庭結構有了極大的轉變,新移民女性人數漸增,其影響 層面已由社會層面轉入其下一代之教育層面。因此本節將針對新移民女性與新移 民子女的現況、面臨的問題及相關研究加以分析。. 壹、新移民女性與新移民子女的現況 以下將就新移民女性的形成背景、人數、國籍、年齡、教育程度等進行論述, 再接著說明新移民子女的就讀人數及分布概況。. 一、新移民女性的形成背景、人數、國籍、年齡、教育程度 (一)新移民女性的形成背景 有關新移民女性的形成背景,龔元鳳(2007)整理相關文獻指出,臺灣新移 民女性來臺源起於 1970 年代末期至 1980 年代初期,由少數在臺的東南亞華僑媒 介東南亞家境貧困的華僑婦女給隨國民政府播遷來臺的部分老兵;1980 年代中期 資本大量外移,1994 年政府宣佈南向政策,鼓勵人民到東南亞投資,加上引進外 勞,使得工廠倒閉、大批本國勞工失業,只得返回農村。經濟上的弱勢、農村的 7.

(19) 清苦、傳統「上嫁婚配」的婚姻觀念,以及臺灣女性能力提升與不婚意識抬頭的 交錯影響下,致使這些農村青年在難以覓得合適婚配對象的情況下,藉由婚姻仲 介的穿針引線,轉而向距離以及生活習慣皆與臺灣較接近的東南亞和大陸地區尋 找配偶。黃綺君(2006)也發現傳宗接代、父母期望、身心障礙、娶不到本國籍 對象、喪偶或婚姻不愉快者等都為臺灣男性選擇新移民女性的重要原因,其中因 經濟、社會與文化弱勢而娶不到本國籍對象為選擇新移民女性的最重要原因。 總言之,新移民女性的形成原因可大致歸納為「政府推動南向政策,增加與 東南亞國家接觸的機會」 、 「臺灣女性教育程度及能力提升,不婚意識抬頭」 、 「中 國傳統上嫁婚配與傳宗接代的觀念的影響」 、 「東南亞及大陸距離臺灣較近且生活 習慣與臺灣相近」 、 「資本國際化現象窄化東南亞及大陸農工生存空間,形成推 力」 、「婚姻仲介者的推波助瀾」 、「經濟、社會與文化弱勢者娶不到本國籍對象」 等七個主要因素(龔元鳳,2007;林瑞榮、劉健慧,2009)。. (二)新移民女性的人數與國籍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2010a)統計資料顯示,就結婚比例而言,2003 年(含) 以前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與占總結婚對數比率均呈逐年遞增,至 2003 年達 31.86 %比率最高,即平均每 3 對結婚登記約有 1 對為中外聯姻,2004 年起為有效遏止 假結婚來臺,內政部於 2003 年底實施大陸配偶入境面談制度,外交部亦於 2005 年起加強外籍配偶境外訪談,致 2004 年起大陸及外籍配偶結婚所占比重驟減(表 2-1) ,至 2006 年僅為 16.77%,2007 年則微增至 18.29%,2008 年又降至 14.03 %,到 2009 年又稍稍回升至 18.71%。其中配偶性別以新移民女性占大多數,舉 2009 年為例,2.19 萬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中,女性配偶占 83.24%,遠高於男 性配偶的 16.76%。 就總人數(含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而言,至 2010 年 3 月底止,外籍與大 陸配偶人數已達 43.29 萬,其中外籍配偶 14.45 萬占 33.37%,大陸配偶(含港 澳)28.84.28 萬占 66.63%。再以國籍來看(表 2-2) ,其中以大陸籍配偶為數最 8.

(20) 多,占 63.89%,東南亞地區則以越南最多占 19.16%,其次是印尼 6.13%(內 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全球資訊網,2010)。 表 2-1. 歷年結緍登記人數統計表. 年別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我國總結婚登 記對數 171,483 131,453 141,140 142,669 135,041 154,866 117,099. 外籍配偶人數 19,643 20,338 13,808 9,524 9,554 8,957 8,620. 大陸及港澳地 區配偶人數 34,991 10,972 14,619 14,406 15,146 12,772 13,294. 外籍與大陸配偶 所占比率(%) 31.86 23.82 20.14 16.77 18.29 14.03 18.71.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統計處(2010a). 表 2-2. 外籍與大陸配偶(含港澳)人數-至 2010 年 3 月底. 越南 人數 82,934 百分比% 19.16 合計 百分比%. 東南亞與其他國籍 大陸、港澳地區 菲律 柬埔 其他 印尼 泰國 大陸 港澳 賓 寨 國家 26,544 8,107 6,736 4,335 15,805 276,562 11,836 6.13 1.87 1.56 1.00 3.65 63.89 2.73 144,461 288,298 33.37 66.63.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全球資訊網統計資料(2010). (三)新移民女性的年齡分布與教育程度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2010b)顯示,民國 2009 年結婚的新郎平均年齡為 33.9 歲,新娘平均年齡為 30.3 歲;其中新娘平均年齡,本國籍者 30.4 歲,大陸 地區者 30.9 歲,東南亞地區者 27.1 歲,彼此間年齡差異不大,其中以東南亞地 區新移民女性年紀較輕(表 2-3)。 9.

(21) 表 2-3. 2008 年結婚者平均年齡 國籍別. 平均 我國籍 大陸(含港澳)籍 東南亞籍 其他外籍. 結婚年齡 男 33.9 33.8 34.0 32.7 38.0. 女 30.3 30.4 30.9 27.1 31.0.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統計處(2010b). 另外從 2008 年新生兒生母原屬國籍、年齡與教育程度統計資料來看,年齡 方面顯示生母為大陸港澳地區者,以 25-29 歲者占 44.37%最多;生母為東南亞 籍者,年齡以 25-29 歲者占 40.38%最多,20-24 歲者占 37.94%次多。若再按生 母教育程度區分,生母為大陸港澳地區者,國中畢業者占 37.09%最多,高中職 畢業者占 31.22%次多,國小畢業以下者占 18.06%再次之;生母為東南亞籍者, 國中畢業者占 37.88%最多,國小畢業以下者占 35.32%次多,高中職畢業者占 20.84%再次之。整體來說,生母為大陸港澳地區者教育程度在國中程度以下占 5 成 5,生母為東南亞籍者教育程度在國中程度以下占 7 成,也就是說新移民女性 的教育程度多半在國中以下(內政部統計處,2009)。. 二、新移民子女的出生狀況及就讀國小分布概況 根據內政部統計(2009)資料顯示,2008 年出生嬰兒計 19.65 萬人,其中生 母為本國籍者 17.76 萬人占 90.37%,大陸港澳地區者 0.98 萬人占 4.96%,東 南亞籍者 0.89 萬人占 4.55%,其他國籍者 0.02 萬人占 0.11%,生母非本國籍 者比率合占 9.63%,較 96 年減少 0.58 個百分點。從歷年數據分析得知(表 2-4) , 生母非本國籍者比率自 1999 年起快速上升,至 2003 年達最高點,2004 年之後則 呈下降之現象,這和內政部與外交部分別於 2003 年底、2005 年起實施大陸配偶. 10.

(22) 入境面談與外籍配偶境外訪談制度,使得 2004 年起大陸及外籍配偶結婚所占比 重驟減,連帶影響新移民子女的出生數。 表 2-4. 歷年新生兒生母國籍統計表 生母國籍. 出生年別.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嬰兒出生數. 217,685 206,465 205,720 203,711 196,483. 本國籍 人數 188,968 179,852 181,839 182,922 177,567. 百分比 86.81 87.11 88.39 89.79 90.37. 外國籍 (含大陸、港澳地區) 人數 百分比 28,717 13.19 26.613 12.89 23,881 11.61 20,789 10.21 18,919 9.63. 資料來源:整理自內政部統計處(2009). 新移民子女就學概況方面,由於生母非本國籍者比率自 1999 年起快速上升, 至 2003 年達最高點,顯示這波新移民子女現在正好是就讀國中小的年齡。從教 育部統計處資料(2010)得知(表 2-5),98 學年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數 已逾 15 萬 5 千人,較 97 學年成長 19.40%,其中國小的部分 13.31 萬人,國中 則為 2.20 萬人,如果和 93 學年比較,5 年來國中小學生數自 284 萬人降為 254.20 萬人,新移民子女學生數卻由 4.64 萬人成長至 15.31 萬人,遽增 10.87 萬人, 占國中小學生數之比率亦由 1.63%快速增加至 6.10%,成長將近 4 倍。 再以新移民子女父母的國籍別觀察(表 2-6),97 學年 15.51 萬就讀國中小 的新移民子女中,其父或母之原生國籍以來自中國大陸最多,計 5.61 萬人,占 36.15%,其次為越南籍 4.90 萬人,占 31.57%,再次為印尼籍 2.77 萬人,占 17.84%,三者合占 85.56%,可知逾 8 成 5 國中小新移民子女的父或母原生國籍 來自中國大陸、越南及印尼這三個地區。以國小分析,13.31 萬新移民子女中, 其父或母之原生國籍以來自中國大陸者最多,計 4.85 萬人占 36.44%,其次為越 南籍 4.60 萬人占 34.58%,再次為印尼籍 2.14 萬人占 16.06%,三者合占 87.08 11.

(23) %,顯示越南籍配偶子女自 96 學年起超越印尼後,更以急速增加之勢逼近中國 大陸籍(教育部統計處,2010) 。 表 2-5. 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學年別分. 學年別. 國中小學 生總人數. 93 年 94 年 95 年 96 年 97 年 98 年. 2,840,460 2,783,149 2,750,737 2,707,139 2,629,279 2,542,048. 總計 人數 百分比 46,411 1.63 60,258 2.17 80,167 2.91 103,586 3.83 129,899 4.94 155,144 6.10. 新移民子女 國小 人數 百分比 40,907 2.17 53,334 2.91 70,797 3.94 90,958 5.19 113,173 6.75 133,112 8.35. 國中 人數 百分比 5,504 0.58 6,924 0.73 9,307 0.98 12,628 1.32 16,726 1.76 22,032 2.32.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統計處(2010). 表 2-6. 98 學年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父或母國籍別分. 國家或地區 總計 中國大陸 越南 印尼 菲律賓 泰國 柬埔寨 緬甸 馬來西亞 其他國家. 總計 人數 百分比 155,144 100.00 56,081 36.15 48,973 31.57 27,678 17.84 5,701 3.67 4,229 2.73 3,257 2.10 2,469 1.59 1,787 1.15 4,963 3.20. 國小 人數 百分比 133,112 100.00 48,511 36.44 46,026 34.58 21,380 16.06 4,099 3.08 3,221 2.42 3,183 2.39 1,943 1.46 1,178 0.88 3,571 2.69.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統計處(2010). 12. 國中 人數 百分比 22,032 100.00 7,576 34.39 2,947 13.38 6,298 28.59 1,602 7.27 1,008 4.58 74 0.34 526 2.39 609 2.76 1,392 6.32.

(24) 另以就讀國小的新移民子女分布區域來看,其人數最多的前三個縣市分別 為:臺北縣 2.29 萬人占 17.24%、桃園縣 1.47 萬人占 11.01%,以及本研究所 在之臺中縣 0.95 萬人占 7.10%(表 2-7),且越低年級新移民子女人數越多。 由種種資料顯示新移民子女已是當前學齡人口中十分重要的一群,相關的教 育與身心發展問題極需加以正視與探究。 表 2-7 國家或 地區 總計 臺北縣 桃園縣 臺中縣. 98 學年新移民子女就讀國小學生人數-按前三名縣市別排序 總計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人數 比重 113,112 100.00 27,243 28,820 25,993 20,642 16,250 13,984 22,947 17.24 4,493 4,947 4,712 3,648 2,792 2,355 14,656 11.01 3,036 3,216 2,827 2,274 1,732 1,571 9,453 7.10 1,945 2,136 1,890 1,472 1,079 931.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統計處(2010). 三、新移民女性面臨的問題 新移民者要面對完全不同的文化模式與生活環境已經是種壓力,更何況這群 新移民女性必須同時扮演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媳的角色。Sauvy 指出一個移民 者在開始遷移行動後必須經歷三個階段才算完成,分別是定居(settlement)、 適應(adaptation)、完全同化(total assimilation)(引自廖正宏,1985) 。 朱玉玲(2002)也指出新移民女性為求生存並適應文化差異的環境,必須學習當 地的語言、風俗民情、社會生活方式、家庭與婚姻關係等,儘可能做到「入境隨 俗」 ,以排除異國生活的困難。以下即綜合相關的文獻,探討新移民女性在跨國 婚姻中所面臨到的問題:. (一)語言溝通的障礙 對新移民者來說,語言溝通障礙是最大的衝擊,也最嚴重影響生活(廖正宏, 1985)。因語言是與他人最直接的互動方式,然而語言的隔閡使得臺灣的新移民 13.

(25) 女性,在夫妻溝通或婆媳相處上常因溝通不良導致認知差距。如蕭昭娟(2000) 的研究指出,剛嫁入彰化縣社頭鄉的新移民女性,就常因不會講國語或閩南語, 以致無法跟夫家人有良好的溝通,甚至造成婚姻破裂。另外在生活上造成人際關 係的侷限,必須依賴配偶或配偶的家人,不易走出家庭,缺乏社會支持與人際互 動的機會(吳錦惠,2005) 。. (二)婚姻適應的問題 多數的新移民女性透過仲介遠嫁來臺灣,年紀輕、與丈夫的相識時間短,又 對夫家的狀況不了解,本身婚姻基礎就較為薄弱,加上部分臺灣男子與家人認為 她們是「買來的新娘」 ,因此在家中地位地落、備受歧視(顧燕翎、尤詒君,2004) 。. (三)文化差異的隔閡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價值的觀念與風俗的習慣,當人在面對不同的文化或 在新的生活環境下,難免會產生「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的現象,這直接 衝擊到人的內在心靈,必須能夠面對並適應它,才能擁有愉快的生活(吳清山, 2004)。而新移民女性到了臺灣這塊土地生活,不論是在飲食習慣、生活習俗、 婚姻觀念、婆媳相處之道與教養子女方式等皆有文化上的不同,若是新移民女性 無法融入她的新生活,那麼就可能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影響範圍不只其與配偶、 公婆的相處,更會間接影響新移民子女的人格心理發展(王美華,2008)。. (四)經濟困難的壓力 臺灣新移民家庭大多在社會上是居於社經地位較弱勢的,因此常會面臨到經 濟壓力的問題。父母多須忙於生計,無暇照顧子女,家庭中的生活環境、學習環 境、衛生條件各方面相對的就較不完善。. (五)教養子女的困境 Ishii(1996)指出亞洲女性嫁給日本男性的前五年主要問題在於生活適應 與語言問題;而第二個五年問題是子女教育、受到歧視及教導子女能力不足的問 14.

(26) 題。根據楊淑朱的調查顯示,雲林地區有高達六成的外籍媽媽有「子女教養上的 困難」 ,特別是在「課業教導」方面(引自蔡榮貴、黃月純,2004) 。因為多數新 移民女性教育程度較低,加上有語言與文字的隔閡,致使無法看懂學齡子女聯絡 簿及學校功課,即使有心協助,也會產生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窘境。. 四、新移民子女面臨的問題 由於新移民女性本身除了在環境、文化、婚姻生活等面向有差異與適應問 題,經濟上的壓力與語言溝通上的障礙,都使得新移民子女的生活間接受到影響 活。另有研究指出外籍配偶家庭社經背景常屬中低階層,對下一代的發展來說大 多屬文化不利的高危險群家庭(Aber, Jones & Cohen, 2000)。吳清山(2004) 亦指出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問題有些是屬於個人因素,有些屬於環境因素,有些屬 於人與環境交互作用因素,並歸納為七方面:其一,適應環境困擾,影響子女心 智發展;其二,語言溝通障礙,子女學習發展受限;其三,缺乏育兒知識,不易 勝任母親角色;其四,子女發展遲緩,增加教育子女困難;其五,婚姻形同買賣, 子女缺乏有利環境;其六,居於經濟弱勢,缺乏自我謀生能力;其七,處於文化 隔閡,社交範圍相當受限。 由上述可知,新移民子女所面臨的問題繁多,不免影響其自我概念發展與自 我認同,現就語言學習與成長發展、文化認同與文化學習、自我概念與人格發展、 學業成就與學校適應等問題分述如下:. (一)語言學習與成長發展的危機 母親通常是影響子女語言發展的關鍵人物,因此若是新移民女性語言程度較 差,會繼而影響其子女的語言能力(陳璽琳,2006)。另外,Moraleda(1989) 研究指出,比較同屬文化不利地區的生母教育程度對子女的影響,以心理語言學 來分析後結果發現,在文化不利地區的生母教育程度較高者,子女的語言認知能 力與字彙自動化產生的程度與能力亦較高。 15.

(27) 而新移民女性以其不熟悉的語言教育子女,與子女長期互動及模仿學習下, 子女自然而然便習得母親的說話口音,這樣的不正確的語言發音在進入學校環境 後,可能會產生適應上的問題,且不利國語的學習(鍾德馨,2005)。 高雄長庚醫學院一項產前檢查的統計數據指出,東南亞籍孕婦平均做 7 次產 前檢查,大陸籍孕婦平均只做 3 次,比起本地婦女平均做 10-13 次左右,顯然明 顯不足,其影響可能造成早產、體重過輕與發展遲緩的現象,進而影響新移民子 女日後在語言、行動及學習上的障礙(楊艾俐,2003)。然而此研究因未提及樣 本數之多寡,且為單一醫院小範圍之統計,所以代表性仍待商榷,但綜合表 2-8 鐘重發(2003)之研究,新移民子女大抵都存有一些發展性的危機,包含語言溝 通、認知與動作發展皆欠缺刺激等,是值得教育工作者關注並給予父母協助的。 表 2-8. 3-6 歲兒童的發展重點與新移民子女常見的發展危機 3-6 歲兒童的發展重點. 新移民子女常見的發展危機. 提供充足均衡的營養攝取 定期施打疫苗 身體發展與 紀錄嬰兒的生長及健康情形 健康照顧 傷病就醫及健康照顧 身、心健康發展 跑、跳、握等粗大動作發展 剪、貼、畫等精細動作發展 動作發展與 手眼協調發展、兒童遊戲 生活訓練 如廁、飲食、穿衣等生活訓練 常規、禮貌、習慣養成 語言與思考連結 語言發展與 會用招呼語或禮貎用語 溝通互動 具日常生活對話能力 喜歡對問題提出疑問. 16. 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遲緩 疫苗施打不足 健康紀錄不周及缺乏 未及時就醫、兒童傷害與疏忽 不知如何服藥、照顧 缺乏玩具刺激 缺乏練習機會 缺乏生活示範與技能教導 常規、習慣不良 互動不足 發音不良、語音不清 語法、文法、語意錯誤 語言發展遲緩 語言溝通障礙.

(28) 表 2-8. 3-6 歲兒童的發展重點與新移民子女常見的發展危機(續) 3-6 歲兒童的發展重點. 語言發展與 溝通互動. 認知發展與 創造力. 依附、情緒 與人格及社 會發展. 新移民子女常見的發展危機. 能主動與小朋友交談共同話題 會說明物體的用途 能很流利的表達 喜歡與人溝通及語言互動 透過兒歌學習音韻的變化 好奇、嘗試、探索了解周圍事物 遊戲發展 動作模仿 發展具體概念 抽象思考與創造力發展 依附行為 憤怒、恐懼、害羞、喜悅等情緒 發展 社會互動學習 性別角色認同 同儕互動、同儕遊戲 社會行為、社交發展 道德發展. 語言互動缺乏 語言刺激不足 缺乏兒歌練習 缺乏同儕語言互動 缺乏溝通機會 刺激不足 缺乏示範與模仿對象 缺乏嘗試與練習 缺乏互動 缺乏支持環境、同儕學習與互動 過度依賴、漠視 人格混亂 情緒未分化 角色認同混亂 沒有建立規則、爭吵 人際互動缺乏 缺乏是非觀念. 資料來源:出自鐘重發(2003:194). (二)文化認同與文化學習的混淆 影響兒童認同發展的因素主要來自二方面:其一是個人本身的適應力與自 尊;其二則是受家庭的穩定性、態度與行為的影響。而影響學齡兒童的心智發展 的因素也分為二部份:一是來自父母情緒反應、語言表達、成熟鼓勵、主動刺激、 學童參與及成長經驗的影響;二是來自社區和學校環境支持,或是歧視、排斥等 影響(Schwartz,1998;黃森泉、張雁雯,2003)。 國外早有研究指出,來自多樣文化背景家庭的子女,對其發展來說很可能是 助力而非阻力。Anderson(1985)指出分屬不同文化的雙親所組成之家庭,可以 17.

(29) 提供子女多樣且有趣的文化認同情境,進而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認同方 式。Bronfenbrenner(1979)則指出,來自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結合婚姻的子女, 在成長的過程中承受的負面壓力,可能比單一文化婚姻結合家庭的子女更多,且 在建立自我認同方面遭受的困難也較大。因此由國外文獻可知,新移民家庭的多 樣化文化背景能提供子女更多面向的刺激,但如果整體外在環境不友善,極可能 造成他們在自我調適、自信建立等面向產生問題(夏曉鵑,2005)。 再者,新移民女性也會因為異國文化的認知與風俗習慣不同,使得在教養子 女的知識、觀念、態度及行為上容易產生不解或衝突的狀況,連帶影響其子女產 生文化混淆、文化適應及文化認同的危機等問題(吳錦惠,2005)。. (三)自我概念與人格發展的問題 在人的自我概念與自我認同發展過程中,必須知道自己是誰,在生活的各個 系統中,清楚定位自己的位置在何處,而新移民子女由於面對整個家族與社會對 待自己母親國籍與身份的歧視,在認同導向方面勢必產生迷惘與困惑、衝突與矛 盾。也就是說如果認同在母親這一邊,擔心被歸類成弱勢或卑微的族群;若是站 在父親或社會一般人這方,又成了歧視與自己最親近的人,像這樣游移在社會價 值定位的邊緣,不免對自我概念與自我認同產生懷疑(翁慧雯,2004)。 Lena Robinson(2000)研究指出,自我概念與族群認同的態度是成正相關 的,就一個黑人青少年而言,自我概念不單指對自我正向或負向的感覺,更是指 個人的評價、判斷與感情觀點融入的過程,而對種族特性的評價包含在自我概念 的一部份。 多數新移民子女由於在長相與口音上與本國籍學童略有差別,母親也與其他 同儕的母親亦有所差異,心中形成一道無形的隔閡,認為本身不如人而產生自卑 的心態,甚至認為在其他方面,如課業、人際、資質等,也一樣會比其他同儕來 得差(詹淑芬,2005) 。在表 2-8 鐘重發的資料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出新移民子 女在依附、情緒與人格及社會發展中所遇到的各項危機。 18.

(30) (四)學業成就與學校適應的問題 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眾多,新移民子女語言發展的遲緩造成的學習障礙,導 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就低落是為其一。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父母無法指導課 業,從教育部在 2005 年所做「93 學年度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 調查結果摘要分析」調查結果發現,父親主要是「忙於為生活打拼」而無法輔導 子女課業占 69.1%;母親則有 33.7%是因為「語文能力差」。 吳錦惠(2005)的研究則指出新移民子女的家庭背景大多處於低社經地位, 處於文化刺激不足、隔代教養及父母教養態度等因素影響下,容易造成學習的不 適應。相對於本籍學童,他們面臨的不利因素涵蓋層面更多,包括母親缺乏指導 能力或參與子女的學習程度不足、家庭學童防範心理作祟或過於溺愛、課業學習 問題、文化適應問題、人際及行為問題等。 由於新移民子女部分在外貌或口音上難免與本國籍學童有所差異,若是再加 上學習成就低落,對人際關係與團體生活適應會形成負面的影響。Roebers 和 Schneider(1997)的研究中指出,影響移民子女在學業成就與人際互動表現的 關鍵因素在於語言能力,語言能力弱,建立人際網路就會有困難。顏秀茹(2006) 在研究新移民子女正向調適歷程中,發覺個案於國小會有恐懼、害怕及語言溝通 困難等不適應狀況,相對的也妨礙人際互動與整體學習表現。 雖然研究發現語言障礙與學業成就的實際問題多發生在國小一、二年級及學 前,會因年級漸升而影響漸弱(蔡榮貴、黃月純,2004;教育部,2005)。然而 基礎不佳,又長期在學業上得不到成就感,學習動機與意願無法提升,連帶影響 整體適應表現。. 19.

(31) 貳、新移民子女的相關研究 隨著婚姻移民現象的普遍,新移民子女人數日益增加,其相關研究也開始受 到重視與關注。本節將就近年來新移民子女的相關研究分成智力與語文發展、學 業成就與學校適應兩方面進行整理與分析,另自我概念與人格發展方面的研究, 則於下節再行探討。. 一、在智力與語文發展方面的研究 隨著新移民子女人數漸增,智力與語文方面的表現最先被各界關注。在許多 的相關研究指出,新移民子女的共通問題主要來自語文發展與溝通的問題。 王秀紅、楊詠梅(2002)研究指出,東南亞籍新移民子女日常生活中所使用 的字詞明顯較同年齡兒童少、語言中缺乏複雜性、較少主動開口講話,或社會化 行為較少,平時也較少玩文字性遊戲,間接影響其語言表達和學習較慢。鐘重發 (2003)研究也發現,新移民子女的語言發展與溝通互動方面容易發生語音不 清、語意錯誤、語言刺激不足、語言發展遲緩等狀況。 劉秀燕(2003)研究指出,由於家庭社經地位低、家庭衝突頻繁、主要照顧 者語言能力不佳、忙於生計等不利因素,造成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較低落、語言 程度較差的現象,學業成就上,尤以語文發展能力較為遲緩。此與林璣萍(2003) 、 鍾鳳嬌等人(2006)的研究一致發現。另外梁雅萍(2006)研究亦發現新移民子 女普遍有學習上的弱勢,其中尤以國語文方面最為顯著,且母親的華裔背景對於 子女在國語文的學習上有正向的影響。 另有研究持不同的意見,謝慶皇(2004)研究指出新移民子女在學習注音符 號及國語科的學業成就表現,並未顯示受到不利的影響,只是母親的中文語文程 度,會影響到教導子女課業方面的信心。陳湘淇(2004)以一年級新移民子女對 照社經地位及性別相同的本籍學童,結果指出在智力、語文能力表現上並無顯著 差異。 20.

(32) 而不同年齡也有差異,王瑞壎(2004)研究發現幼稚園階段的新移民子女在 生活適應與語文學習上較有困難,但至小學階段後問題則不再那麼明顯。鍾鳳 嬌、王國川(2004)則發現各個年齡層新移民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水平都偏 低,但隨著入學後文化刺激增多,發展落後情形就會有所改善。就語文能力來看, 5、6、8 歲組平均表現屬中等程度,7 歲組屬中下程度,9 與 10 歲組語文能力不 錯,呈現參差不齊現象;相對於在非語文的測驗上,有關立體設計及圖形統合兩 方面,新移民子女的心智能力發展明顯有落後狀況。 綜合上述研究,由於語文問題會影響口語表達能力、學習表現與師生或同儕 溝通,而新移民子女在智力和語文發展上,其家庭狀況起始點的弱勢可能導致發 展落後的情況,但也有研究指出當新移民子女進入學校就讀後,落後的情況會相 對的不再明顯,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二、在學業成就與學校適應方面的研究 因著新移民子女就讀國小人數漸增,其學業成就與學校適應也逐漸成為被關 注的焦點。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曾於 2003 年 10 月針對 2,199 位國小新移民子女進 行調查,發現各有 33.29%、38.11%的新移民子女出現學業、生活適應欠佳問題, 主要是因語言溝通障礙、居於經濟弱勢,與文化差異等因素所造成(中國時報, 2004.1.28) 。 與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由於各學者研究的目的與內涵不同,研 究結果也有所差異,現就針對相關文獻,依其研究結果整理分為「確有學業成就 與學校適應的問題」 、 「與一般學童無明顯的差異」 、 「表現會因年級的不同而有差 異」 、 「在不同學習領域有不同的表現」 、 「影響其在各領域學業表現的因素」等五 大類,分述如下:. 21.

(33) (一)新移民子女確有學業成就與學校適應的問題 林璣萍(2003)研究高雄市所有國小一、二年級新移民子女,發現新移民子 女存在整體學習弱勢的狀況,甚至在身心障礙及資優比率都較高,是特殊教育需 關注的對象。另外父母的語文能力也會影響其學業成就與學校適應狀況,如母親 的華裔背景就對學業成就有影響,加上若有親友協助,對學校適應方面也有幫助。 車達(2004)的研究顯示由於家庭社經地位的弱勢,與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忽 視態度,新移民子女在學校適應及學習方面確實表現欠佳。陳金蓮(2005)的研 究也發現家庭社經地位低落是影響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的重要因素,但父母若在 子女教育上能積極參與,是可以彌補家庭先天弱勢的。另外,新移民家庭的文化 差異會造成親師溝通的障礙,又新移民家庭對教師特別信任及依賴,因此教師應 該主動溝通、提供協助。 柯淑慧(2004)的研究比較基隆市國小一年級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學童學業 成就發現,本國籍學童學業成就高於新移民子女,尤其數學領域成就達顯著差 異,且新移民家庭中父母親教育程度越高,越重視子女間互動。彭成訓(2009) 研究也發現新移民子女和本國籍學童比較,學業成就呈現弱勢現象。. (二)新移民子女的學業成就與一般學童無明顯的差異 雖然有研究結果顯示,新移民子女的確有學業成就與學校適應的問題,但亦 有一些研究發現,其實新移民子女的學業成就與一般學童並無明顯的差異。 陳烘玉等人(2004)針對臺北縣新移民子女研究發現,其學業成就不比一般 本籍學童差,甚至有四成新移民子女成績相當好,為全班成績排序的前三分之 一,而表現較弱的人數比例,則與一般狀況差不多。 陳湘淇(2004)的研究透過與本籍學童對照組比較,並控制家庭社經地位與 性別條件後結果顯示,國小一年級新移民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上下學期各學 習領域與整體學業成就表現與本籍學童無顯著差異。 22.

(34) 蔣金菊(2005)研究發現新移民子女的學習成就並未較一般學童低,成績呈 現常態分布,且師生關係良好,導師們多半肯定他們的表現,大多數的新移民子 女與同儕相處融洽。 劉萬來(2009)研究則發現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屬於中上,國語、數學科學 習成就則屬於中等,而母親中文程度、教育程度愈高者,其子女的學習信心、習 慣與國語、數學科成就愈高,但在進行學習時對學習方法的運用需再努力。. (三)新移民子女的表現會因年級的不同而有差異 另外,有研究發現新移民子女的表現會因年級的不同而有差異。蔡榮貴、黃 月純(2004)研究指出,在學前階段,以語言學習與語言結構較差,數學次之, 整體而言認知科目需要加強,且新移民子女在學齡前即產生學業適應不良問題, 就讀國小一至三年級的新移民子女約有二成五有生活適應欠佳情形,主要適應問 題為語言表達能力欠佳、衛生習慣欠佳,在學習問題方面則是以容易分心、國語 聽說讀寫能力差、數理能力差最為嚴重。但是,就讀四至六年級的新移民子女與 本籍學童,無論在生活、學習或整體適應的自我評估表現上則無顯著不同。. (四)新移民子女在不同學習領域有不同的表現 而針對新移民子女在不同學習領域是否有不同的表現,也有學者進一步研 究。在楊淑朱、邢清清等人(2004)的研究發現,低年級新移民子女在國文領域 有三成五表現佳,四成則不佳,數學、健康與體育、生活領域則有四成以上表現 良好,但有三成五表現欠佳;中年級新移民子女則有五成在國文、社會、自然與 生活科技、健康與體育領域上表現不佳,在數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則有四成六左 右表現欠佳;高年級新移民子女有五成八是數學領域欠佳,四成二在國文、社會 領域表現不佳。此結果與一般學童在各學習領域的表現差異不大。. 23.

(35) (五)影響新移民子女在各領域學業表現的因素 至於影響各領域學業表現的因素為何,根據趙善如等人(2007)研究結果顯 示,影響一至六年級新移民子女國語文成績高低有學童性別、注意與記憶、理解 與表達、家中經濟、母親識國字程度等六個重要因素。影響一至六年級新移民子 女數學科成績高低的重要因素則是注意與記憶、理解與表達、社會適應、家中經 濟。 另外在學習適應方面,蔡瑞全(2006)研究發現整體學校適應方面國小高年 級新移民子女之學校適應現況顯著落後於本籍學童,母親中文能力與家庭社經地 位等因素皆不影響其學校適應。相對的柯乃文(2006)的研究則指出新移民子女 在整體學習適應的得分屬於尚可,在各層面的得分高低順序為:學習態度、學習 方法、學習習慣、學習環境,年級的提升不會對適應產生明顯的影響差異,而是 學習態度會越佳。另外在學習適應、學習方法、學習態度與父母參與新移民子女 的教育有正相關。 綜上所述,影響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與學校適應表現的因素繁多,其中又以 與家庭狀況關係較密切,如社經地位、父母親的教養方式及教育參與度等皆有相 當程度的相關。另外,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與學校適應表現並非大眾普遍認為都 表現不佳,而是有高有低,因此教師應避免存有負面的刻板印象。. 第二節. 自我概念理論與相關研究. 由於自我概念關係個人對自我的評價與自信,且影響情緒、人際關係與學習 等生活各層面,因此本節將針對自我概念的理論、影響自我概念發展的因素,以 及有關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加以分析。. 24.

(36) 壹、自我概念的理論 一、自我概念的意義 自我概念的理論起源自心理學,乃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態度、感情與評價之 綜合,也就是個人對自我的看法與對自我的描述,以及如何適應社會之過程。在 「自我」這個名稱上,學者們有許多不同的說法。Hattie(1992)曾將有關「自 我」的同義詞歸納出有十四種之多,包括自我(self)、自我評估 (self-estimate) 、自我認同(self-identity)、自我印象(self-image)、自 我知覺(self -perception)、自我意識(self –consciousness)、自我覺察 (self-awareness)、自尊(self-esteem)、自敬(self-regard)、自我接納 (self-acceptance) 、自我尊重(self-respect) 、自我價值(self-worth) 、自 我感覺(self –feeling) 、自評(self –evaluation)(引自蔡翠玲,2006) 。 由於各學者對「自我」觀點不一,對自我概念涵義的闡釋也不同,玆就社會學派 與現象學派的觀點列述於下:. (一)社會學派的觀點 社會學派的觀點認為自我概念並非與生俱來,自我的發展是在社會的情境 下,個人與他人互動的結果,自我概念的獲得來自於個人社會化歷程,因此個人 對自己的看法,其實就是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邱霓敏,2001) Cooley(1922)曾提出「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self)的觀念來說明 「自我概念」是個人經由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想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以此作為對自我的評價,進而產生的自我感受,即所謂「以他人為鏡的結果」。 Mead(1934)強調自我概念是在社會互動中逐漸建立,過程中個人行為會對 他人產生影響,他人的態度也會對個體刺激而形成反應(引自 Wells & Marwell,1976)。. 25.

(37) 社會學派的自我概念觀點源於個人社會化歷程的經驗,是與他人、環境交往 互動逐漸發展而來,產生出如驕傲、自卑、羞恥等自我感受。也因為他人與環境 是發展自我概念的重要因素,因此兒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如父母、師長,乃至同 儕等人的對待與回應,成為影響其對自我形象的認定、判斷自我價值的依據。. (二)現象學派的觀點 現象學主張個人的行為表現並非決定於外在的刺激,而是受到個人對自己和 自己所處環境「主觀知覺」的影響(張春興,1995)。Rogers 提出一個現象學派 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自我」 (The self),他認為每個人對其周遭情境和事物的知 覺,構成了他的現象場,也就是其主觀的世界。個人對於每一項事物、每一個人, 以及對他自己,都有其主觀的看法,而其中凡是關於他對自己所有各方面的觀 感,就是他的「自我」或「自我觀念」(self concept)(黃堅厚,1999)。其中 包含能力、性格、人際互動、社會關係、自身的成敗經驗,以及對自己的正負評 價(張春興,1997)。 由於現象學派的自我概念主張是主觀的,當個人用其自我概念來評量自己與 週遭生活中的經驗時,若是和預期產生不一樣的情況時,便容易產生困惑與焦 慮,程度嚴重時則會引起情緒困擾、導致心理傷害,因此若自我概念愈接近事實 生活經驗,則個人生活適應也就愈好(陳逸群譯,2000)。 綜合社會學與現象學派的觀點,自我概念是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透過與環 境和他人的互動發展而逐漸形塑成對自己主觀的看法、態度和評價的綜合,而個 人的自我概念也會因情境的不同而有其多層面的特性。Purkey(1978)曾以研究 指出自我概念與學校成功經驗之間存在重要關連。因此,如何協助兒童從小建立 正確的自我認識、肯定自我價值,使其擁有積極、正向的自我概念,正是教師們 要努力的目標。. 26.

(38) 二、自我概念的內涵 自我概念是一種內在本質相當抽象、複雜的心理構念,許多心理學者都同意 自我概念是多向度、階層性的結構,普遍認為「一般性」的自我概念下,又可分 為許多不同領域的自我概念,而這些不同領域的自我概念彼此間有相關,也可以 從單一領域中解釋(伍啟良,2004)。 美國心理學之父 William James 是研究自我心理學的先河,他於 1890 年即 提出自我覺察(consciousness of self)的概念,並將自我區分為兩個部分: 一為「主體我」,是指純粹的自我(pure ego),個體本身能夠經驗、知覺、想 像、選擇、記憶和計畫的主體,也就是個人思考、感受和認知的主體,是決定行 動與適應外界的一組心理歷程;二為「客體我」,是指經驗的自我(empirical known),個人對自己的情感和態度所具有的一種意向,是經驗與意識的客體, 自我概念是一個可以被認知的客體,所以個人可以將它視為如同其他的認知對象 一般,對自我擁有一些看法、態度及情感(侯雅齡,1998)。 James(1980)提出自我由物質我(the material self)、社會我(the social self)、精神我(the spiritual self)三部份組成:物質我包含身體、衣物、 家人、財產等所有物,失去這些會使人產生失落感;社會我包括得到認可、尊重 和注意,受到重視、名聲與榮譽是其主要內涵;精神我包括個人思想、感受和行 動的意識,含個人內在與主觀部份,是一種心理能力或傾向。 國內學者郭為藩(1996)由以下兩角度探討自我概念: 一、從自我的組成分析,自我包括三部分: 1.軀體我(corporal self):對自己軀體及其生理需要的認定。 2.社會我(social self):對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各種角色的認定。 3.心理我(psychological self):對某些信念、意願及價值體系的認定。 二、從動態的、靜態的、形式的層次分析自我,將自我結構分成三部分:. 27.

(39) 1.投射我(projective self):又稱社會我,指個人想像他人對自己的看 法。 2.現象我(phenomenal self):又稱主觀我,為個人對自身的看法及態度。 3.理想我(ideal self):指個人希望達成的較圓滿形象,期待自己將來變 成怎樣的一個人。 有許多學者在闡述自我概念的內涵時,都主張自我概念是一種階層化的構 念。其中,Shavelson、Hubner 和 Satanton 等人於 1976 年首先提出「自我概念 的階層模式」,認為自我概念是一種階層性的結構,且是逐級分化的。階層的頂 端是一般性自我概念,其下可區分為「學業自我概念」與「非學業自我概念」。 學業自我概念可依據不同學科領域再分為不同學科的自我概念;非學業自我概念 則包含社會、情緒及身體自我概念,在這些非學業自我概念之下還可細分出重要 他人、同儕、特殊情緒狀態、外貌、體能等層面,如圖 2-1(引自侯雅齡,1998)。. 圖 2-1 Shavelson(1976)等人的自我概念階層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侯雅齡(1998:27). 28.

(40) 吳裕益、侯雅齡(2000)依據 Shavelson 等人的理論,將自我概念階層模式 整理修正,如圖 2-2,並據此發展出一套針對臺灣學童的「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 表」。位居頂端階層的是一般性自我概念,其下可區分成人際、情緒、個體的自 我概念,其下再分為五個向度,也就是人際自我之下又分為家庭自我與學校自 我,個體自我之下又分為外貌自我及情緒自我,各向度最底部則是各項具體的行 為。本研究即以家庭、學校、情緒、外貌與人際五個自我向度作為教學內容編制 之參考,並以量表作為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的測量工具。. 圖 2-2. 臺灣兒童非學業自我概念階層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吳裕益、侯雅齡(2000:21).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自我概念的內涵是複雜且多層面的,包含外在社會環 境對個體影響而形成的態度和看法,以及內在重視個人所追求的理想或自我評價 29.

(41) 所形成的感受,亦具有生理、心理、家庭、學校及人際關係等多層面內涵,每個 層面都各有其任務,且彼此協調合作,進而成為個體行為之核心。. 三、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階段 自我概念的發展始於嬰兒期,隨著個體不斷成長,依據對外在環境的反應而 有穩定的修改(Lerner & Shea,1982)。一個六個月大的孩子,已經開始或多或 少的形成對自己的概念。這些自我概念被認為是由身體知覺、注意力的再認知、 身體意象和對自我能力的概念四個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Jones,1988)。 郭為藩(1996)認為自我概念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 重點與內涵,他將自我概念分為以下三階段: 1.客體化期-身體我的萌芽:約從出生後第八個月到三歲,個體開始有身體 我的意識,藉由雙手與眼睛的探索,從主、客體的未分化狀態,漸漸對外 界事物的刺激有反應,察覺自己與環境的不同,進而能與環境產生互動。 安全感是此發展時期的重要因素,需要一個溫暖、穩定的環境,才能有健 全發展的自我概念。 2.客觀化期-社會我的發展:約從三歲至青春期,此時期個體受社會文化的 影響最深遠,接觸面由家庭擴展到學校甚至社會。這時期有強烈的歸屬感 需求,期待自己能被家庭與同儕團體接納。遊戲與學校生活是此一階段發 展的重要因素,從活動中學習遵守規則、融入團體,並藉由爭取成功、榮 譽以及自我肯定價值。 3.主觀化期-人格我的茁壯:從青春期開始到身心發展成熟大約十年的時 間,是整合自我概念的重要時期。隨著心智的發展,自我判斷能力提升, 將身體我、社會我與人格我統合成完整的自我概念。 由上述可知,自我概念是隨著個體年齡增長及與外界互動逐漸發展而成,呈 現階段性、連續性的歷程,前一階段發展是後一階段發展的基礎。而三歲到青春 期這一階段個體受社會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在學校生活與同儕團體中透過自己 30.

(42) 和他人、現在與過去的比較,來建構對自己的看法,其自我概念的內涵也將隨個 體不斷的學習與經驗的累積而更加豐富,因此由兒童期進入青春期是自我概念形 成和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此時期,教師若能提供適當的活動或策略來引導兒 童自我認同與自我肯定,可協助其發展積極正向的自我概念。. 貳、影響自我概念發展的因素 自我概念的發展是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而來的,先從無關學業成就的因 素開始,而後逐漸在家庭教育的社會觀中,形成幼兒的自我概念,之後進入小學 接受正式教育後,範圍再度擴大,由非學業成就的自我概念擴大至學業成就基礎 的自我概念(張春興,1996)。自我概念的結構是流動性的,每個個體皆有其發 展性與階段性,具有穩定的成分;然而有變化的部分是,個人獨特自我概念的形 成,會隨著個體身心成熟、不同時空經驗、與重要他人交互作用結果等因素而有 所影響(蔡翠玲,2006)。 Trenholm 和 Jenson(李燕、李浦群譯,1995)則認為自我概念可能受到一 些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包含了: 一、多種知覺的準確性(the accuracy of various perception):指個體 的自我概念不是完全由自己形成,它同時也是與社會他人互動的產物, 個體在社會互動中作為客體經歷自己,並形成自己特徵的印象。 二、自己或別人對我們的期望(exception):期望是指自我概念發展的明 晰度,可能會因自己和他人加諸在身上的各種期望所影響,而變得更加 模糊不清。 三、社會的脈絡(social context):指當從一種社會環境轉移到另一種社 會環境時,常迫使個體形成不同的自我概念,因為某些特殊情境會要求 我個體做另一種類型的人。. 31.

(43) 四、關係的脈絡(relational context):是指個體可能同時擁有幾個自我 概念,但仍秉持自我概念有基本統一能力的解釋,因此個體在不同類型 的人際關係中運用不同的自我概念,但卻並不一定感覺到其中的張力。 黃德祥(1994)曾提出,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發展的因素有: 一、父母: 1.青少年對父母的認同作用(identification):精神分析學派認為,青少 年在向父母認同中,獲得與父母相近的價值體系與行為表現方式。 2.父母教養技術(child-rearing techniques):父母如何教養及養育子女, 也會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發展。 二、社會階層: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及自尊與其家庭的社會地位的高低有密切 的關係,家庭社經水準較高的青少年有較高的自信心,使他們能與同儕 發展良好的關係,進而激發積極的自我概念,提高個人的自尊。 三、認知:青少年由於開始具有形式運思的能力,對於自我的了解會更加的 深入與精細。 四、成熟因素:早熟的男生比晚熟的男生有較高的自我概念;而對女生而言, 早熟與晚熟的自我概念正好與男生相反。 綜而言之,影響個體自我發展的因素包含個人、家庭、學校與社會等各個層 面,如果在過程中能接受重要他人的正確引導,懂得接納自我並建立與他人間的 互信、尊重,體認到被了解、被關懷,進而達到自我調適與良好的社會適應。. 叁、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與輔導策略 由於自我概念與自我認同和社會適應良好與否息息相關,且自我概念的發展 是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而來的(張春興,1996)。因此對於提升國小學童自 我概念的相關研究相當豐富,有直接進入班級的大班教學,也有立意取樣的小團. 32.

(44) 體輔導;所使用的輔導策略亦相當多元,如繪本教學、影片教學、理情行為團體 諮商、表達性藝術治療等等。 每項教學輔導策略皆有其特點優勢,像應用廣泛的繪本教學,即是利用豐富 的顏色和圖像來跨越語言文字的限制,激發參與學童的動機與興趣,而故事的情 節往往發人深省,容易與教學主題相結合(洪詩婷,2008;盧耿良,2009)。且 繪本故事情節多與生活情境相符,能喚起成員的共同經驗,也就更容易達成教學 目標(Zambo,2006)。若是再加上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不論是動畫播放或簡報 導讀,都能提升參與者的注意力和興趣(洪詩婷,2008)。 影片教學則受到國小學童喜愛且能帶來正面影響,能有效傳達積極的生命價 值觀,其向上的精神,是最佳的學習典範;在教學過後學童也自覺更瞭解自己、 尊重他人,對人生方向亦得到更深刻的體認(邱亮基,2007;賴柔君,2008)。 理情行為團體諮商係以 Ellis(1995)提出的理情行為治療理論為基礎,強 調透過治療過程可使個人了解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進一步練習加以駁斥,學習 理性思考,以此消除或改變負面的想法和情緒,接著以適當感受與行動,來達到 快樂的生活,而團體諮商則是提供有計畫的團體歷程,進行分享與探索(簡秀雯, 2008;邱素梅,2009) 。故理情行為團體諮商乃結合二者之特點,用以協助個人 自我探索、了解與成長。 表達性藝術治療可稱為是廣義的藝術治療,包含的項目有繪畫、音樂、舞蹈 與戲劇,係透過體會非口語表達時由心而生的感受與衝突,進而產生洞悉和自我 覺察的能力,達到自我了解、自我成長的目的(陳淑慧,2009)。 本研究即參考自我概念相關研究與教學策略,自行編寫教學方案,將繪本、 影片、音樂融入單元活動內容,更教導參與成員練習駁斥非理性信念、建立理性 信念。呈現方式則利用多媒體與互動式電子白板的優勢,清楚呈現主題內容、引 起參與成員的興趣和增加師生互動,相關特點與研究於下節有進一步的探討。. 33.

(45) 肆、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整理國內對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後發現,自 2004 年起相 關的論文多達 44 篇,其中以問卷調查形式的量化研究 28 篇數量最多,有利用描 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三因子變異數分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 差相關、典型相關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F 考驗、t 考驗、卡方檢定等進行 統計分析。其次為質性研究 11 篇(表 2-9),方法有教室觀察、深度訪談、文件 分析、參與觀察、敘事研究「整體-內容」分析方法等。 研究結果呈現出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的發展現況或針對相關因素加以分 析,有的研究顯示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低,也有研究顯示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在 中等以上,或是與一般學童無異,乃至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家庭環境、父母管 教方式,或是自身的生活適應、學業成就、學習動機間的關係。 表 2-9. 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相關研究-質性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陳金蓮 (2005) 蔡雅慧 (2005) 趙佳慧 (2006). 苗栗縣國小之東南 亞新移民女 四對新移民母親與 子女 跨國家庭青少年. 吳碧娥 (2006) 許銘麟 (2006). 周美慧 (2006) 陳聖源 (2006). 研究結果與發現 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上有較低的自我評價. 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正向,人際關係良好,都認同自己是臺 灣人。 1.在自我概念上的形塑與一般青少年無異。 2.父母和同儕為影響其自我概念的重要他人。 3.外表亦為其自我概念的重要面向之一,尤其是女性。 星光國小三至六年 新移民子女之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現況尚屬良好。 級新移民子女、教 師、家長 國小四、六年級新 1.「整體自我概念」發展現況良好,然在「負向社會行為」方 移民子女 面則偏高,且「自我概念」與「社會行為」間有顯著相關。 2.不同性別、年級,其「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在家庭社經 地位方面則無顯著差異。 一至六年級新移民 新移民子女學童對自我概念普遍低下,身分認同感混淆問題, 子女學童、其母 產生自我認同感危機。 親、級任老師 新竹縣某國小之兩 1.在自我心理適應方面屬普通程度,自我概念上有較低的自我 位東南亞新移民子 評價。 2.兩位新移民子女在同儕互動方面適應良好,與一般學童並無 女 差異,且未受族群歧視的影響。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After a school term ends, schools shoul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work plans and all aspects of their work over the past year (Evaluation) before setting up

Based on Cabri 3D and physical manipulative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earning on the spatial rotation concept for second graders..

Keyword: on-line testing, enhanced learning path, concept mapping, learning diagnosis, concept effect information, concept independence indexing, concept error

Free to learn: Why unleashing the instinct to play will make our children happier, more self-reliant, and better students for life.. New York:

Middle school transition stress: Links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motivation, and school experience.. Self-Concept

Constant review and flexibility in fine-tuning and re-engineering the strategies

• Children from this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responsive,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stress; they also have better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self- control; they can no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moting children’s learning, briefly comment on whether the objectives of the tasks were achiev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success criteria listed i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