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旅遊與學習之相關研究

一、旅遊為學習的一種方式

「旅遊」在過去總被認為是與工作相互衝突的一個概念,Pape 於 1965 年首先提出 旅遊結合工作的想法,其認為年輕人著重的是旅行,而工作只是達成旅行目的的手段。

Uriely (2001) 認為對於打工度假客以及背包客而言,旅遊過程中的工作經驗也是具有特 別意義的體驗,並指出工作與旅遊是兩個表面對立卻又相互影響的緊密關係。在這種另 類的旅遊型態下,旅客可以在觀光期間同時從事給薪或換宿的工作,透過打工籌措旅費、

延長旅程,這種新興的旅遊方式,融入工作、旅遊以及生活的概念,不僅能透過與他人、

環境的互動更認識自己,在考量社會期望與現實情況之下,經由自我省思重新檢視自身 能力、形成自我認同的過程,同時,這趟旅程中的生活體驗也可能是改變自己的人生觀 的轉捩點。

二、轉化學習與旅遊經驗

國內外之轉化學習相關研究主要針對成人教育進行探討,包括學習歷程、課程內涵、

學習情境等。近年有研究者以轉化學習之概念探討國際教育、戶外冒險教育、志工參與 等歷程,在非教育領域中,則被應用在文化、職業、疾病及宗教等議題上。Mezirow (2000) 指出成人學習是一個特別的過程,成年人透過參與活動學習到新的知識、技能、價值觀,

進而使其原本信念受到挑戰,也可能因此改變他們看事情及面對世界的觀點。成人學習 著重於豐富的經驗和資源,並且具有實務性、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特性,以建構觀點而言,

成人會透過與他人經驗和價值觀的交流關係中學習新的知識,和其他人的討論在轉化學 習的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轉化學習也可能出現在一個人獨處的情境之下,在 沒有社會互動及他人合作的情況下,也可能經由事件或環境因素導致觀點改變 (Cranton, 2006; Mezirow, 2000)。生活中經歷的各項事情,都可能成為自我批判反思的題材,造成 世界觀的變化,而個體改變意識形態的過程即為學習(Mezirow, 1997)。Morgan (2010) 將 旅行視為誘發轉化學習產生的一項工具,其在研究中探討旅客透過時間、空間上實際移 動以及個人內心發展及成長的關係,同時並指出並非所有類型的旅遊都能夠帶來轉化學 習的經驗,例如 Cohen 所提出的大眾觀光 (mass tourism) 就不被認為具有此功能。

由過去文獻得知,成人的學習大多是自願、自主決定的,每個個體因自身需求而選 擇去從事這些活動,而為自己做決定的過程包括了確認需求、設定目標以及選擇學習的 方式 (Cranton, 2006),故本研究欲以成人學習領域中的轉化學習理論作為基礎,針對背 包客在旅程中所經歷的轉化學習過程與變化進行探討。

三、旅程中的學習經驗

旅遊,就是走出舒適圈,看看不同的世界。遠離家鄉到不同的國度,體驗當地生活,

在旅途中與不同國籍、背景文化的對象互動,從中發展獨特的個人特質與能力,這也是 學習的一種方式。過去研究顯示部分打工度假客並不認為自己是遊客,是為了尋找人生 出口或建立友誼而選擇不同於以往的生活 (Rice, 2010),背包客與一般遊客最大的不同 也是旅行的態度,他們不把這趟旅程看作短暫的歡樂時光、走馬看花,而是以最自然的 心態去體驗生活、認識世界。巫佳芬 (2010) 指出打工度假旅途中的學習經驗涵蓋語言 學習、求職及工作學習、文化學習等三層面,其中又以文化學習對個人影響層面較廣,

打工度假客會透過實際互動與感受獲得新經驗,個人在處理新經驗過程中會選擇保留新 經驗或轉化經驗並運用。自我成長可能是改變人生的轉捩點,無論是與他人進行互動、

接觸新奇事物與環境,凡是經由旅程更加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即是自我成長與實現的 過程 (Wearing & Wearing, 2001) 。Scarinci 與 Pearce (2012) 研究指出國外旅行有助於 發展技能,例如問題解決、時間管理以及人際互動的能力,同時他們也發現當國外旅遊 的經驗愈多,其所獲得的旅遊效益就愈高。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背包客自助旅行的經驗當作一趟學習旅程,從中發現誘發人們 產生轉化學習的關鍵,並瞭解轉化過程對個體造成的影響。

四、背包客與教育學習

最初背包客的型態流行於青少年階段的壯遊經驗,世界旅遊組織 (WTO) 曾提出其 主要族群為 15 歲至 25 歲的年輕人,而這種類型的旅遊被視為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學習過 程,也是培養能力、轉變為成年人的階段 (Maoz, 2007)。過去許多研究都指出旅行是具 有教育性的,因為透過旅行可以使人開拓視野、從經驗中學習 (La Torre, 2011; Steves, 2009; Stone & Petrick, 2013)。Pearce 與 Foster (2007) 強調背包客的「自主性」,並認為 這種旅遊型態不單單只是旅行,同時也是一種教育的方式。旅遊經驗會帶給背包客們多 樣的體驗,而旅遊動機也會隨著時間有所改變 (Cohen, 1973; Pearce, 1988),也有部分背

包客希望從旅程中的生活體驗增長知識、探索自我,使自己能在旅途過後有所成長 (桑 于晴,2010)。Ritchie (2003) 認為最初透過旅行以追求教育意義的形式可追溯至 17 世紀 的歐洲,當時的高階級年輕人會選擇用壯遊的方式去探索世界、尋求自我成長。近年也 越來越多研究者針對旅遊後的教育效果、學習效益進行探究,如同 Minnaert (2012) 指出 教育的情境不一定得在學校的學習環境,旅遊確實能成為帶給人們教育體驗的方式,而 旅途中也不一定要正式的教育場合才能帶給人教育性的效益與體驗 (Mitchell, 1998;

Stone & Petrick, 2013)。

以成人學習觀點而言,體驗學習 (experiential learning) 與轉化學習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的理論都可用來說明旅遊與教育之間的緊密關係 (Stone & Petrick, 2013)。體驗 學習理論可解釋人們如何透過旅行去學習,如同經驗學習的先驅 Dewey (1938) 指出人 類在特定情境下學習、經驗到的知識與技能可以幫助他們理解,並做學習經驗的連結。

而旅行也可用轉化學習的觀點加以說明,旅客常在旅途中改變自己 (Morgan, 2010),

Werry (2008) 指出大多數的轉化學習是發生在教室外的情境,而 Rowan-Kenyon 與 Niehaus (2011) 以出國留學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出國的經驗會正向影響到他們的轉 化學習。而 Stone & Petrick (2013) 針對出國讀書的學生進行研究,瞭解其在海外生活的 學習效果,同時也發現課堂外的經驗是最具有影響力的部分,而個人成長、生活技能的 學習以及知識的獲得都是自助旅行的結果。

Noy (2004) 研究發現,在旅遊途中與當地人的互動會影響到背包客的旅遊體驗,並 且能夠經由自我對話,思考自己在旅遊中獲得的新觀點與概念,進而檢視自己生活的社 會,背包客在旅遊過程中可以使自己發生改變。Maoz (2007) 研究指出背包客們常會提 及對於自己家鄉的不滿以及日常生活的壓力,他們將旅程視為逃離原有生活的方式,同 時也是追求自我成長與追尋生命意義的機會 (Ateljevic & Doorne, 2000)。Minnaert (2012) 則認為旅遊是一種教育經驗,也能被描繪成個人發展的過程,人們的想法以及行為可能 會因旅程中的經驗而有所改變。

研究指出,許多背包客都處於人生的轉銜階段,無論是在如歐洲年輕學子流行 的”gap year”,或是在人生階段中短暫的休息、跳脫,都可以被視為一段新的篇章 (Cohen, 2011; Maoz & Bekerman, 2010)。這種旅遊方式提供年輕人一個觀光、冒險以及教育的機 會 (Adler, 1989),透過這種旅遊型態,年輕人選擇最經濟的方式去規劃性的行程,希望 能體驗不同的生活,從旅途中獲取新知、體驗文化,同時學習獨立生活 (Loker-Murphy

& Pearce, 1995; Tsaur, Yen, & Chen, 2010)。Inkson & Myers (2003) 針對 50 位紐西蘭籍的

背包客進行訪談,研究發現他們大多認為自己在人際互動、溝通技巧、自信與跨文化技 能上有所增長。Pearce 與 Foster (2007) 研究指出旅客認為自己學習到問題解決與人際 互動的能力,並將背包客旅遊比喻成大學教育,認為此種旅遊方式提供年輕人一種學習 的機會,可在旅途中學到許多通用的技能 (general skill)。Jarrett (2009) 針對九名具有國 際背包客經驗的中年女性進行訪談,發現此種旅遊型態之效益包含個人成長、忍受度的 提升以及終身學習的概念。Stone 與 Petrick (2013) 提出背包客這種自助旅行的型態,

已被眾多相關研究證實其教育性,包括個人成長、生活技能發展、知識累積以及社會文 化的意識提升。

過去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出國留學也可被視為一種旅遊體驗 (Freestone & Geldens, 2008),留學生以及旅客在許多方面的感受與行為都具有相似性,而自助旅行與教育性旅 遊所帶給參與者的旅遊效益也十分相像 (Stone & Petrick, 2013)。無論是有無教育目標的 旅遊都可劃分出具有教育意義的旅遊效益,包括個人成長、嶄新的觀點、技能學習、學 習獨立自主、提升自信,而自助旅行、背包客則被認為是能夠獲得最大成長的旅遊形式 (Laubscher, 1994)。旅遊提供了個體一個潛在的機會去重新認識自己,不躲在舊有社會價 值觀所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框架,而是根據他們在旅程中的個人經驗去定義自己 (Maoz, 2007)。

五、小結

旅行所具備的教育意義已被眾多研究證實,而背包客的旅遊型態更被認為是最具成 長效果的一種類型,除了未經事先計畫的不確定性,加上獨自在異地生活可能面臨的挑 戰與驚奇,都考驗著背包客的隨機應變能力。而在背包客旅程過後,個人知識與技能的 成長、生活態度的改變、人際互動的提升,都是相關研究中顯而易見的教育成效,基於 此關係,本研究以背包客個人發展做為效標變項,於編製量表過程中對於背包客轉化學

旅行所具備的教育意義已被眾多研究證實,而背包客的旅遊型態更被認為是最具成 長效果的一種類型,除了未經事先計畫的不確定性,加上獨自在異地生活可能面臨的挑 戰與驚奇,都考驗著背包客的隨機應變能力。而在背包客旅程過後,個人知識與技能的 成長、生活態度的改變、人際互動的提升,都是相關研究中顯而易見的教育成效,基於 此關係,本研究以背包客個人發展做為效標變項,於編製量表過程中對於背包客轉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