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背包客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在國際觀光產業中,背包客族群的成長以及套裝旅遊的退燒為近幾十年來的趨勢,

這股風潮帶動了許多地區的旅遊產業,例如雪梨與曼谷充滿許多適合背包客類型的住宿,

以及便利的大眾交通運輸系統,由於符合背包客的旅遊特性與需求,遂成為此族群的熱 門旅遊地點 (O’Reilly, 2006; Tsaur, Yen, & Chen, 2010)。此種具有獨特風格的旅遊族群興 起,除了為觀光旅遊產業帶來嶄新的刺激外,透過背包客深度旅遊的形式以及人與人之 間的互動交流也使得不同地區的國際化程度更趨明顯。

近年旅客的旅遊方式非常多元,越來越多人喜愛彈性及自由行程、而不追求套裝行 程的大眾觀光模式 (mass tourism) ,加上科技的快速進步帶動了航空業的發展,從 20 世 紀以來背包客的旅遊方式已風行歐美地區,也成為現今旅遊業的重要趨勢 (Tsaur, Yen,

& Chen, 2010)。即使近年背包客風氣在世界各國引起一股熱潮,但主要還是以西方國家 為主,尤其以北美、澳洲、紐西蘭以及西歐國家為最大宗 (Maoz, 2007)。由於文化的特 性,東方國家的旅客傾向於參加團體的套裝旅遊行程,但近幾年的國際化趨勢使得自助 旅行者的人數也持續上升 (Arlt, 2013; Pearce, Wu, & Osmond, 2013; Xiang, 2013) 。

一、背包客起源與發展

背包客的旅遊形式最早可追溯於十七世紀歐洲青年的壯遊 (the Grand Tours) , Loker-Murphy 與 Pearce (1995) 指出不同年代背包客的旅遊動機與特性是有差異的,以 歐洲的背包客演變過程而言,十七、八世紀的背包客主要為家境富裕、受良好教育的青

年,他們透過冒險的旅程體驗異國生活、開拓視野 (Cohen, 1973);而十九世紀的背包客 則是年輕人利用休閒時間到各地旅行、與當地人互動的形式;到了二十世紀,青年旅社 (Youth Hostels Association, YHA) 興 起 並 成 為 目 前 世 界 上 最 大 型 的 連 鎖 住 宿 設 施 (Adkins & Grant, 2007)。近年來,背包客的年齡層有逐漸上升的趨勢,Mohsin 與 Ryan (2003) 提及年紀較長、經濟無虞的嬰兒潮旅客已加入背包客的市場,現今的背包客也時 常攜帶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進行資訊蒐集或行程安排。由此可知,背包客之概念即 為「不跟隨套裝旅遊、旅行社安排路線的自助旅行者」,而其內涵會隨著時代不同而有所 改變。

Loker-Murphy 與 Pearce (1995) 、Nash, Thyne, 與 Davies (2006) 認為背包客主要 是有預算限制的年輕旅客,偏好經濟型的住宿與交通,重視與其他旅客、當地人的互動,

會獨立規劃彈性行程,旅遊時間較長。背包客的旅行大多是為了放鬆、休閒,但現代的 背包客不只是旅客的身分,他們可能同時身為學生、打工度假客、高技能職業工作者或 者短暫的居民,許多背包客申請打工度假方案,將工作融入旅程,這也完全顛覆了過去 人們對於休閒與工作的互斥關係 (Allon, Anderson, & Bushell, 2008)。

二、背包客之定義與範疇

依據世界觀光組織 (WTO) 之定義,遊客 (tourist) 的內涵包括以下幾項特點:一、

離開原先的居住地;二、停留時間至少一天,但不超過一年;三、具有目的性 (WTO, 1983)。依據旅遊的目的與方式,可區分出不同類型的遊客,Cohen (1972) 最早將旅遊分 為形式化 (institutionalized) 與非形式化 (non- institutionalized),形式化旅遊亦即參加套 裝行程的觀光團,而非形式化旅遊則為獨立規劃行程、自行處理交通、住宿等相關聯繫 的旅遊方式,明顯地,背包客即屬於非形式化旅遊。

Riley (1988) 認為背包客是長時間旅行的經濟型遊客 (budget traveler),Muzaini (2006) 將背包客定義為有預算限制的旅客,通常為年輕人。澳洲旅遊局將背包客定義為 至少在背包客棧、青年旅社住過一晚的旅客 (Tourism Research Australia, 2006)。Murphy (1999) 的研究即參考澳洲旅遊局的定義,將曾經留宿於背包客棧、青年旅舍至少一晚的 旅客認定為背包客。而 Maoz (2007) 認為背包客是具有自我組織能力、能自行安排行程 的旅客。

許多相關研究亦指出背包客 (backpackers) 與自助旅行者 (independent travelers) 的 概念相似。Lyon (1997) 認為背包客是一種自助旅行的形式,Tsaur, Yen, 與 Chen (2010)

將背包客視為自助旅行者中的一種類型,如同 Hyde 與 Lawson (2003) 不認為所有的自 助旅行者都是背包客,背包客只能算是自助旅行者中的一類群體。Parr (1989) 針對前往 紐西蘭旅遊的自助旅行者進行研究,而這些自助旅行者並不限於住在背包客棧、青年旅 舍、親戚朋友家的經濟型旅客,相對地,研究中自助旅行者所選擇的住宿及交通方式相 當多元,而其共同點為非套裝行程的旅客型態。周義隆 (1993) 將自助旅行者定義為所 有非參加旅行社所舉辦的套裝旅遊,而是選擇自行出國的觀光方式者。沈青慧 (1995) 指 出,旅遊行程與規劃皆由自己確認、完成,即為自助旅行者。陳勁甫、古素瑩 (2006) 將 自助旅行定義為自主安排行程與經濟型交通膳宿、注重與當地人互動的旅遊型態,包括 自助與半自助的兩種模式。陳忻岱 (2008) 則認為自助旅行與背包客的意涵是相同的,

具有自主性,會依照旅遊經驗面對旅程中的問題,並隨個人喜好安排行程、天數長短。

相對於背包客,自助旅行者一詞較著重於「非參加套裝行程」的人,Morrison, Hsieh, 與 O’Leary (1993) 將自助旅行者定義為自行安排所有住宿、交通,並且沒有事前購買旅 遊套裝行程的人。而 Hyde 與 Lawson (2003) 則將自助旅行者的範圍延伸至「透過旅行 社或網路的途徑自行購買機票、預訂住宿的人」。除了自助旅行者(Independent travelers, budget tourists, non-institutionalized tourists) (Loker-Murphy & Pearce, 1995)之外,漂泊者 (drifters) (Cohen, 1972) 、流浪者 (nomads) (Cohen, 1973)、長期並有預算限制的旅行者 (long-term budget travelers) (Riley, 1988)、亦為相關研究者較常用來描述此類型遊客之名 詞,而本研究參考 Maoz (2007) 之定義為背包客的範疇做劃分,將具有自我組織能力、

能自行安排行程的旅客皆歸類為背包客 (backpacker) 的範疇。

背包客是屬於一種較低預算的國際旅遊形式,最初的概念就是「背著背包以方便長 途、長時間旅行,以使用大眾運輸交通工具為主,傾向於選擇較經濟實惠的住宿環境例 如背包客棧、青年旅舍,通常旅行的時間會較一般參加套裝行程的觀光客還長」。現在,

背包客已被形塑成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隨著近年廉價航空、青年旅舍在觀光旅遊業的 風行,這種旅遊型態形成一個成長迅速的產業 (Tsaur, Yen, & Chen, 2010),同時,科技 的發展與進步也對背包客的旅遊模式造成改變,過去的背包客考量到風險以及行李重量,

在旅途中並不會攜帶昂貴的電子產品,例如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等;但 相反地,這些電子產品、網路通訊設備已經成了現今背包客的溝通工具,網路平台也成 了他們資訊流通的重要管道 (Nash, 2006; Sorensen, 2003),時代在改變,背包客的內涵 也隨之有所不同。

三、背包客的特性

隨著背包客族群在國際旅遊市場的擴大,此主題也逐漸吸引研究者的目光,已有數 篇研究針對背包客與一般觀光客做差異比較,指出熱愛冒險、勇於嘗試的背包客與參加 團體旅遊的遊客在人格特質上有明顯的差異,團體旅客在旅遊過程中擔心的文化差異以 及語言障礙反而是點綴背包客旅途的重要因素 (Loker-Murphy & Pearce, 1995)。Elsrud (2001) 認為背包客比一般遊客具有更高的知識性與敏感度,並將其視為真正的旅行者 (real traveler)。Uriely, Yonay, 與 Simchai (2002) 認為背包客最重要的特質即在於他們跟 參與專門機構旅遊團的遊客是完全不同群體,這種非專門機構規劃行程的自助旅行方式,

是他們自我認定為背包客的中心概念 (Adkins & Grant, 2007)。背包客的旅遊時間較長,

通常旅遊地點也比一般旅客來得廣,所以預算控制對他們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事,這與一 般旅客尋求的感受是不同的 (桑于晴,2010;Maoz, 2007)。Wu 與 Pearce (2014) 研究結 果發現,以中國的觀光客而言,自助旅行者的年齡層與一般套裝行程遊客相比之下較為 年輕。

最初的研究指出背包客的年齡層大多集中在 15 至 25 的年輕族群 (Loker-Murphy &

Pearce, 1995; Sorensen, 2003),而 26 歲至 44 歲的青壯年族群人數則在持續成長當中,也 有小部份族群為 45 歲以上 (Tourism Queensland, 2003)。Nash, Thyne, 與 Davies (2006) 指出背包客主要年齡層為 20 至 24 歲,而更年長年齡層的旅遊人數也在持續增加中。

背包客被認為具有的特性包括:經濟型住宿 (budget accommodation)、與當地人及 其他旅客互動的渴望以及非正式的休閒活動 (Loker-Murphy & Pearce, 1995)。Maoz (2007) 認為背包客是具有自我組織能力的旅客,他們會透過體驗、融入當地的生活風格,使得 自己看起來很像當地人,而他們的主要動機大多為結交朋友、文化體驗。桑于晴 (2010) 則認為背包客具有以下幾項特點:偏好經濟型住宿,旅遊時間長短不限,具有獨立組織 行程的能力,強調與當地人互動,旅遊目的在於追求當地真實的體驗,並會透過當地文 化的瞭解增進自我成長。

Muzaini (2006) 指出背包客所從事的活動具有自己的風格,並且可能在長途旅程中 經由活動的參與而使得生命有所改變。Adkins 與 Grant (2007) 則認為背包客的經驗大多 發生於一個轉換的時期,無論是由青少年變為成人,或是發生在求學過程結束與進入職 場的緩衝期間,抑或是在人生發生重大事件,例如:離婚、中年危機、職業倦怠…等情 況之下。Sorensen (2003) 認為背包客主要是追求一段暫時遠離原先生活的時間,但他們 對於未來回歸正常生活的意向是清楚且堅定的。通常,背包客的旅遊時間較長,在行程

上較有彈性且具有獨立組織的能力,喜歡與人互動、體驗當地生活,也熱愛與人經驗分 享 (Loker-Murphy & Pearce, 1995; Nash, Thyne, & Davies, 2006; Maoz, 2007)。

以背包客的旅行方式而言,受到時代變遷莫大的影響,資訊的流通對於背包客而言 是相當重要的要素,Adkins 與 Grant (2007) 研究結果指出背包客之間形成的特殊網絡及 互動模式是建構在他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及文化分享而來。在現今的社會中,無庸置疑 地,網路是現代人最常使用的交流媒介與資訊來源,對於遊客而言也是獲取資訊的重要 媒介,當然,對於未有事前計畫的背包客而言,更是可協助他們蒐集資訊、做決策、規

以背包客的旅行方式而言,受到時代變遷莫大的影響,資訊的流通對於背包客而言 是相當重要的要素,Adkins 與 Grant (2007) 研究結果指出背包客之間形成的特殊網絡及 互動模式是建構在他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及文化分享而來。在現今的社會中,無庸置疑 地,網路是現代人最常使用的交流媒介與資訊來源,對於遊客而言也是獲取資訊的重要 媒介,當然,對於未有事前計畫的背包客而言,更是可協助他們蒐集資訊、做決策、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