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明清「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論的統攝

在文檔中 華嚴學對淨土宗的影響 (頁 92-110)

第三章 華嚴義學對淨土宗的影響

第四節 明清「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論的統攝

明 代 前 中 期 的 宗 教 政 策 , 將 寺 院 分 成 禪 、 講 、 教 三 類 , 華 嚴 學 與 其 他 教 下 , 被 歸 為 「 講 」 一 類 , 並 無 專 修 的 寺 院 與 教 席 , 在 重 視 典 籍 不 重 各 宗 傳 承 的 氛 圍 下 , 三 宗 於 是 逐 漸 合 一 ; 又 加 上 「 教 」 一 類 , 將 法 事 專 業 化 的 結 果 , 專 做 「 法 事 」 的 赴 應 僧 比 例 增 加 , 使 得 華 嚴 學 的 發 展 比 元 代 更 加 衰 微 , 這 情 形 雖 然 到 了 明 朝 後 期 時 終 於 有 了 起 色 , 不 過 也 是 先 往 融 通 禪 教 一 路 走,對 淨 土 宗 並 無 大 的 影 響,直 至 明 末 四 大 師 的 出 現,才 有 重 大 的 變 化 。 此 時 較 有 影 響 力 的 是 實 菴 明 相 法 師 :

明 相 (1463-1539) 114, 號 實 菴 , 吳 縣 木 履 李 氏 子 。 從 小 就 知 道 父 母 耕 織 辛 苦 , 遂 出 家 為 雙 親 祈 福 並 減 輕 負 擔 , 以 孝 順 聞 名 。 壯 年 時 , 研 究 大 乘 經 藏,並 隨 師 參 禮 五 臺 山,後 至 京 都 謁 質 菴 法 師,學 通《 楞 嚴 》、《 起 信 》、

《 法 界 觀 》 等 。 後 來 回 到 西 禪 , 演 說 經 論 教 誡 , 又 結 廬 於 錢 莊 , 鄉 里 民 眾 說:「 壽 寧 菴 置 齋 田 若 干,以 膳 僧 眾,開 蓮 設 法 門 化 誘 村 民,咸 歸 淨 土,不 忘 本 也。」臨 終 時,沐 浴 結 跏 趺 座 而 逝。明 相 法 師 雖 學 通《 華 嚴 》,卻 勸 化 一 般 民 眾 , 念 佛 往 生 淨 土 , 也 表 現 出 華 嚴 學 者 的 轉 變 。

接 著 「 明 末 四 大 師 」 紫 柏 真 可 、 雲 棲 袾 宏 、 憨 山 德 清 、 蕅 益 智 旭 的 出 現 , 改 變 教 理 衰 微 、 法 事 堅 固 的 情 況 。 他 們 的 主 要 思 想 , 承 繼 宋 明 以 來 , 禪 教 並 重 、 三 教 合 一 的 潮 流 , 從 理 論 到 實 踐 , 處 處 體 現 了 明 末 佛 教 的 集 體 復 興 , 卻 也 呈 現 出 既 重 禪 學 、 並 重 義 學 、 最 重 淨 土 的 層 次 。 他 們 均 不 同 程 度 地 接 觸 過 華 嚴 , 但 對 華 嚴 經 論 的 理 解 與 運 用 的 方 式 及 重 心 都 有 差 別 , 對 淨 土 宗 的 影 響 也 各 有 異 同 。

雲 棲 袾 宏 (1535-1615) 115,字 佛 慧,別 號 蓮 池,此 即 表 示 其 志 向 所 歸

1 1 4 見 了 德 , 《 賢 首 宗 乘 》 ( 法 鼓 山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所 , 〈 無 邊 剎 海 現 微 塵 - 漢 傳 佛 教 中

的 華 嚴 學 歷 程 〉 ) , 查 詢 時 間 : 2014.2.20。

1 1 5 見 彭 際 清 , 《 淨 土 聖 賢 錄 》 冊 中 卷 五 ( 臺 北 : 佛 陀 教 育 基 金 會 , 2005) , 頁 16。

88

處 。 他 本 出 於 地 方 望 族 , 十 七 歲 為 庠 生 時 , 就 以 學 問 品 行 聞 名 , 在 校 與 人 討 論,最 後 必 歸 結 到 佛 理,又 在 桌 上 書 寫「 生 死 事 大 」,可 見 他 早 已 立 志 於 往 生 淨 土 了。三 十 一 歲 時,父 母 均 已 過 世,法 師 為 報 親 恩 出 家。後 歸 雲 棲 , 重 建 雲 棲 寺 , 以 平 息 虎 患 、 消 除 瘟 疫 與 乞 雨 除 旱 , 三 件 神 異 事 跡 , 廣 為 信 眾 所 稱 道 。 而 法 師 專 修 念 佛 三 昧 , 特 別 有 成 就 , 所 以 極 力 宏 揚 淨 土 一 門 , 並 重 訂《 水 陸 儀 軌 》及《 朝 暮 二 時 課 誦 》等 儀 式,一 直 沿 用 至 今。臨 終 時 , 告 僧 眾 即 將 遠 行 , 並 告 誡 :「 汝 等 老 實 念 佛 。 」 便 面 西 端 坐 安 詳 往 生 。

袾 宏 一 生 的 著 作 極 為 豐 富,有:《 華 嚴 經 感 應 略 記 》、《 楞 嚴 經 摸 象 記 》、

《 瑜 伽 施 食 儀 註 》、《 梵 網 戒 疏 發 隱 》、《 梵 網 戒 疏 發 隱 事 義 》、《 梵 網 戒 疏 發 隱 問 辨 》、《 阿 彌 陀 經 疏 鈔 》、《 阿 彌 陀 經 疏 鈔 事 義 》、《 阿 彌 陀 經 疏 鈔 問 辨 》、

《 具 戒 便 蒙 》、《 尼 戒 錄 要 》、《 遺 教 經 論 疏 節 要 》、《 沙 彌 律 儀 要 略 》、《 淨 土 疑 辨 》、《 禪 關 策 進 》、《 長 慶 集 警 語 選 》、《 往 生 集 》、《 名 僧 輯 略 》、《 緇 門 崇 行 錄 》、《 武 林 西 漸 高 僧 事 略 》、《 皇 明 名 僧 輯 略 》、《 水 陸 儀 文 》、《 施 食 儀 軌 》、

《 皇 明 護 法 錄 》、《 西 方 發 願 文 》、《 竹 窗 三 筆 》、《 答 四 十 八 問 》、《 山 房 雜 錄 》、

《 自 知 錄 》、《 正 訛 集 》、《 僧 訓 日 記 》、《 直 道 錄 》、《 戒 殺 放 生 文 》。其 中《 華 嚴 經 感 應 略 記 》 一 卷 , 記 載 中 國 由 晉 朝 到 元 朝 以 及 古 印 度 有 關 持 誦 《 華 嚴 經 》 的 神 異 事 蹟 , 目 的 是 向 大 眾 宣 揚 《 華 嚴 經 》 的 種 種 殊 勝 功 德 。 更 重 要 的 是 《 阿 彌 陀 經 疏 鈔 》 一 書 , 他 運 用 了 如 法 藏 的 判 教 說 , 判 《 阿 彌 陀 經 》 是 頓 教 且 兼 通 終 圓 , 提 高 了 此 經 在 佛 教 典 籍 中 的 地 位 , 運 用 華 嚴 理 論 的 目 的 , 是 為 了 宏 揚 淨 土 , 更 為 大 眾 所 信 服 。 祩 宏 說 :

教 者 , 依 賢 首 判 教 分 五 : 謂 小 、 始 、 終 、 頓 、 圓 。 今 此 經者 , 頓 教 所 攝 , 亦 復 兼 通 前 後 二 教 。 分 者 , 十 二 分 教 , 如 修 多 羅 夜等 。 今 此 經者,修 多 羅、優 陀 那,二 分 攝 故。已 知 此經 攝 於 頓 教,少 分 屬 圓 , 未 知 所 具 義 理 , 當 復 云 何 ? 先 明 此 經 攝 於 頓 者 , 蓋 謂 持 名即 生 , 疾 超 速 證 , 無 迂 曲 故 , 正 屬 於 頓 。 或 難 : 頓 教 一 念 不 生 , 即名 為 佛 。 五 法 三 自 性 皆 空 , 八 識 二 無 我 俱 遣 。 今 持 名 念 佛 , 是 為 有念 , 云 何 名 頓 ? 答 : 以 一 心 不 亂 , 正 謂 無 念 ; 若 有 念 者 , 不 名 一 心 。 但 得 一 心 , 何 法 不 寂 ?分 屬 圓 教 者 , 圓 之 為義 , 謂 四 法 界 中 , 前三 通 於 諸 教 , 後 一 獨 擅 乎 圓 。 今 此 經 者 , 圓 全 攝 此 。 此 分 攝 圓 , 得圓 少 分 ,

89

90

問 道 : 頓 教 是 除 遣 五 法 、 三 自 性 、 八 識 、 二 無 我 , 佛 身 本 淨 無 為 , 不 再 墮 入 法 數 中 , 一 念 不 生 的 , 那 持 名 念 佛 法 門 , 明 明 還 有 彌 陀 聖 號 , 怎 能 說 是 頓 教 ? 義 理 不 合 。

袾 宏 知 道 大 眾 一 定 會 有 這 樣 的 疑 問 , 所 以 自 問 自 答 : 他 還 是 強 調 , 直 截 速 超 , 就 是 頓 的 意 義 。 因 為 博 地 凡 夫 , 若 依 難 行 道 , 縱 使 經 三 大 阿 僧 祇 劫,也 未 必 能 夠 成 佛。但 若 今 生 依 持 名 念 佛 法 門,必 能 往 生 一旦 往 生,即 可 得 三 不 退 , 這 可 是 八 地 菩 薩 的 功 行 , 成 佛 就 在 眼 前 。 如 同 將 王 位 , 直 接 授 予 凡 夫 一 般,豈 不 是 像《 入 楞 伽 經 》云 初 地 即 八 地,當 然 是「 頓 」。再 者 , 袾 宏 認 為,《 阿 彌 陀 經 》所 說 的 一 心 不 亂,就 是「 無 念 」。如 果 還 有 念 的 話 , 就 不 能 說 是 一 心 , 果 真 一 心 , 哪 還 有 一 法 不 寂 默 ? 那 麼 如 何 才 是 一 心 ? 一 心 即 是 念 佛 時 須 不 以 有 心 念 , 不 以 無 心 念 , 不 以 亦 有 亦 無 心 念 , 不 以 非 有 非 無 心 念 , 既 然 離 四 句 絕 百 非 , 更 有 何 念 ? 所 以 雖 說 念 佛 , 實 際 上 是 無 念 之 念 。 念 而 無 念 , 就 叫 做 一 心 。 這 樣 的 心 , 實 則 心 無 其 心 , 但 為 表 法 , 勉 強 稱 有 一,連 一 相 都 不 可 得,怎 麼 還 會 落 五 法、三 自 性、八 識、二 無 我 呢 ? 所 謂 的 一 心 不 亂 , 就 等 同 於 一 念 不 生 , 當 然 符 合 頓 教 的 定 義 。 經 過 華 嚴 教 義 的 詮 釋 , 持 名 念 佛 , 也 與 宗 門 結 合 起 來 了 。 至 於 前 通 終 教 者 , 蓋 淨 土 法 門 三 根 普 被 , 一 切 眾 生 念 佛 , 定 當 成 佛 , 即 是 定 性 闡 提 皆 可 成 佛 , 當 然 也 通 終 教 , 這 部 份 並 無 疑 義 。

但 為 何 得 圓 少 分 呢 ? 依 法 藏 的 定 義:「 五 圓 教 中 所 說 唯 是 無 盡 法 界,性 海 圓 融 , 緣 起 無 礙 , 相 即 相 入 , 如 因 陀 羅 網 , 重 重 無 際 , 微 細 相 容 , 主 伴 無 盡。」122這 原 本 是 法 藏 對《 華 嚴 經 》性 起 說 的 釋 論,由「 一 即 一 切 」為 本 , 延 展 出 重 重 無 盡 、 互 攝 互 融 的 法 界 觀 。 一 般 咸 認 為 包 括 被 稱 為 「 別 教 一 乘 」的《 華 嚴 經 》與「 同 教 一 乘 」的《 法 華 經 》。袾 宏 並 認 為 圓 教 尚 有 統 該 前 四 教 , 教 理 圓 滿 具 足 的 特 色 , 而 圓 本 身 的 定 義 , 若 以 四 法 界 來 做 分 類 的 標 準 , 前 三 法 界 ( 事 法 界 、 理 法 界 、 事 理 無 礙 法 界 ) 通 於 五 教 , 而 事 事 無 礙 法 界 為 圓 教 獨 有 , 華 嚴 學 者 認 為 唯 《 華 嚴 經 》 獨 有 , 為 了 與 已 被 稱 為 圓 教 的 《 法 華 經 》 有 所 區 別 , 所 以 稱 之 為 「 別 教 一 乘 」。《 華 嚴 經 》 中 全 是 圓 教 之 理,但《 阿 彌 陀 經 》有 部 份 是 圓 教 的 道 理,所 以 被 袾 宏 稱 為 少 分 圓 。 哪 一 部 分 是 圓 教 的 道 理 呢 ? 袾 宏 提 到 有 十 處 佐 證 :

一 、 無 情 盡 演 法 音 : 若 依 《 華 嚴 經 》 器 世 間 一 塵 一 毛 , 形 與 無 形 , 皆

1 2 2 見 法 藏 , 《 華 嚴 經 探 玄 記 》 卷 一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 冊 三 十 五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116 上 。

91

從 真 如 本 性 流 出,皆 是 宣 說 玄 妙 法 音;《 阿 彌 陀 經 》說 淨 土 中 水、鳥 、 樹 林 , 齊 宣 五 根 、 五 力 、 七 覺 分 、 八 聖 道 分 諸 法 門 。 兩 者 相 近 , 所 以

《 阿 彌 陀 經 》 是 圓 教 。

二 、 微 塵 盡 顯 法 界:《 華 嚴 經 》謂 一 一 微 塵 中,具 足 十 方 法 界,映 照 無 盡 莊 嚴;這 就 如 同《 無 量 壽 佛 經 》中 提 到 彌 陀 的 第 四 十 願:「 我 作 佛 時 , 剎 中 清 淨 , 照 見 十 方 無 量 世 界 。 菩 薩 欲 於 寶 樹 中 , 見 十 方 一 切 嚴 淨 佛 剎 , 即 時 應 現 , 猶 如 明 鏡 睹 其 面 相 。 不 得 是 願 終 不 作 佛 。 」 123 由 寶 樹 明 鏡 現 一 切 佛 剎 , 合 《 華 嚴 經 》 之 理 。

三 、 體 相 如 本 周 遍 :《 華 嚴 經 》 云 :「 以 一 剎 種 入 一 切 , 一 切 入 一 亦 無 餘, 體 相 如 本 無 差 別 ,無 等 無 量 悉 周 遍 。 」 124真 如 自 性 是 不 動 寂 寞 道 場 , 遍 周 法 界 無 餘 ; 而 《 無 量 壽 佛 經 》 云 : 阿 彌 陀 佛 常 在 西 方 , 但 亦 遍 十 方 。 二 者 同 理 。

四 、 見 佛 六 根 清 淨:《 華 嚴 經 》以 藥 王 樹 為 喻,如 果 得 見 者,不 僅 眼 得 清 淨 , 乃 至 耳 鼻 六 根 無 不 清 淨 ; 若 眾 生 見 佛 , 也 是 如 此 。 而 西 方 極 樂 淨 土 道 場 寶 樹 , 見 聞 者 , 六 根 清 淨 。

五 、 穢 土 頓 超 登 地 : 生 不 值 佛 世 , 是 一 切 眾 生 最 大 的 痛 苦 與 惋 惜 。 但

《 華 嚴 經 》義 謂 八 難 也 能 跨 越 十 地 的 階 位 125。而 淨 土 法 門,即 便 是 地 獄 餓 鬼 畜 生 , 只 要 能 稱 念 彌 陀 聖 號 , 皆 可 以 往 生 。 頓 超 的 意 義 相 近 。 六 、 佛 身 遍 現 說 法:《 華 嚴 經 》的 精 義 在 於 一 即 一 切。《 華 嚴 經 》云:「 一

切 諸 佛 , 於 一 身 化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微 塵 等 頭 ; 一 一 頭 , 化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微 塵 等 舌 ; 一 一 舌 , 出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微 塵 等 音 聲 , 一 切 法 界 眾 生 , 無 不 聞 者 。 」 126如 來 能 以 一 身 , 出 廣 長 舌 , 發 無 量 音 聲 , 乃 至 以 文 字 句 義 , 充 滿 法 界 。 所 以 一 切 諸 佛 , 皆 於 無 盡 世 界 , 常 轉 如 是 無 盡 法 輪 , 欲 令 諸 眾 生 開 示 悟 入 佛 之 知 見 。 盡 未 來 際 , 未 嘗 休 息 ; 這 與 《 無 量 壽 佛 經 》 所 描 述 的 淨 土 寶 蓮 佛 光 是 相 同 的 。 127

1 2 3 見 王 日 休 校,《 大 阿 彌 陀 經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十 二( 臺 北: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330 上 。

1 2 4 見 實 叉 難 陀 譯,《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卷 八《 佛 教 大 藏 經 》冊 一( 臺 北:佛 教 出 版 社 ,

1978) , 頁 74。

1 2 5 見 澄 觀 ,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疏 》 卷 一 : 「 見 聞 為 種 , 八 難 超 十 地 之 階 。 解 行 在 躬 ,

一 生 圓 曠 劫 之 果。」《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三 十 五( 臺 北: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3),

頁 503 中 。

1 2 6 見 佛 馱 跋 陀 羅 譯 ,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卷 三 十 一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 冊 九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598 中 。

1 2 7 見 《 無 量 壽 莊 嚴 清 淨 平 等 覺 經 》 : 「 彼 蓮 華 量 , 或 半 由 旬 , 或 一 二 三 四 , 乃 至 百 千

92

七 、 報 化 二 身 現 前:《 華 嚴 經 》中 清 淨 報 身 毗 盧 遮 那 佛 與 千 百 億 化 身 釋 迦 牟 尼 佛 , 兩 相 教 化 眾 生 ; 而 《 觀 經 》 中 , 阿 彌 陀 佛 現 六 十 萬 億 那 由 他 恒 河 沙 由 旬 之 身 , 又 可 見 丈 六 之 身 , 立 於 池 水 上 。

八 、 教 主 同 為 遮 那:《 華 嚴 經 》中 以 毗 廬 遮 那 佛 為 教 主。但 清 涼 澄 觀 說:

阿 彌 陀 佛 即 是 本 師 毗 盧 遮 那 佛 。

九 、 同 名 不 可 思 議:《 華 嚴 經 》名 大 不 思 議。《 淨 名 》諸 經 名 小 不 思 議 。

《 彌 陀 經 》 亦 說 有 不 可 思 議 功 德 。

《 彌 陀 經 》 亦 說 有 不 可 思 議 功 德 。

在文檔中 華嚴學對淨土宗的影響 (頁 9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