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淨土宗對〈普賢行願品〉的闡發

在文檔中 華嚴學對淨土宗的影響 (頁 124-142)

第四章 《華嚴》類經典對淨土宗的證成

第二節 淨土宗對〈普賢行願品〉的闡發

〈 普 賢 行 願 品 〉 譯 出 後 , 受 到 華 嚴 宗 人 的 重 視 , 最 早 是 澄 觀 的 《 華 嚴 經 行 願 品 疏 》 十 卷 , 宗 密 續 有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行 願 品 別 行 疏 鈔 》 六 卷、《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行 願 品 別 行 疏 科 》一 卷,對 於〈 普 賢 行 願 品 〉的

2 0 見 般 若 譯,《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卷 四 十《 佛 教 大 藏 經 》冊 一 (臺 北:佛 教 出 版 社,1978),

頁 1042。

2 1 見 般 若 譯,《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卷 四 十《 佛 教 大 藏 經 》冊 一 (臺 北:佛 教 出 版 社,1978),

頁 1042。

120

歸 結 淨 土,在 第 一 節 中 已 有 說 明,是 以「 彌 陀 即 本 師 故 」,將 毗 盧 遮 那 信 仰 與 彌 陀 信 仰 做 了 結 合 , 也 為 後 來 華 嚴 宗 人 的 歸 附 淨 土 , 預 作 了 階 梯 。 其 後 淨 宗 六 祖 延 壽 大 師 雖 在《 宗 鏡 錄 》中,也 曾 提 到〈 普 賢 行 願 品 〉,但 所 著 重 的 卻 是 其 中 禪 理 的 發 揮 , 他 說 :

夫凡 聖 一 心境 界,如 何 是 自 在 出生 無 礙 之 力 ? 答:一、是 法 爾;二 、 由諸 佛 菩 薩行 願 ; 三 、 即 眾 生 信 解 , 自 業 感現 。 又 總具 十 力 : 一、

法如 是 力 。二 、 空 無 性 力 。 三 、 諸 佛 神 力 。四 、 菩 薩善 根 力 。 五、

普賢 行 願 力。六、眾 生 淨 業 力。七、深 信 勝 解 力。八、如 幻 法 生 力 。 九、 如 夢 法生 力 。 十 、 無 作 真 心 所 現 力 。 又 《 華 嚴 疏 》 釋 云 : 一多 相 持 , 互 為本 末 。 一 心所 現 , 總 有 十 義 。 22

延 壽 將 華 嚴 學 的 義 理 , 運 用 在 解 釋 凡 聖 一 心 境 界 上 , 將 華 嚴 的 一 多 相 持 相 即 相 入 , 化 為 凡 聖 兩 端 的 橋 樑 , 將 凡 聖 結 合 為 一 體 , 而 普 賢 行 願 的 殊 勝 功 德 , 也 是 統 合 在 這 一 心 中 而 得 到 發 揮 。 就 延 壽 的 理 解 言 , 一 心 與 一 念 是 相 同 的 概 念 , 所 以 他 引 經 文 〈 入 法 界 品 第 三 十 九 之 六 〉:「 一 念 中 ,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諸 佛 清 淨 身 皆 悉 現 前 , 成 就 普 賢 行 願 力 故 。 」 23作 為 佐 證 。 心 的 大 能 一 直 是 他 學 問 的 主 旨 , 他 引 另 一 段 經 文 說 :

如《 華 嚴 普賢 行 願 品 》云:時 婆 羅 門 為善 財童 子 讚 甘露 大 王,頌 云 : 我主 勝 端 嚴,懲 忿 誡 諸欲,心 如淨 明 鏡,鑒物 未 嘗 私。明 鏡 唯 照 形 , 不鑒 於 心 想, 我 王 心 鏡 淨 , 洞 見於 心 原 。 24

延 壽 在 〈 普 賢 行 願 品 〉 得 到 的 體 悟 , 是 心 如 明 鏡 , 洞 澈 心 源 , 涵 容 自 性 , 無 物 不 照 , 無 理 不 顯 , 以 心 為 鏡 可 以 遍 照 法 界 , 不 僅 能 明 生 滅 , 亦 明 無 生 無 滅 , 真 俗 、 有 無 盡 包 其 中 , 諸 佛 法 身 、 十 方 色 相 , 頓 現 於 此 一 心 中 。 他 並 不 特 別 注 重 其 中 歸 結 淨 土 的 思 想 , 這 與 當 時 禪 風 的 盛 行 有 關 。

2 2 見 延 壽 , 《 宗 鏡 錄 》 卷 十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 冊 四 十 八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468 下 。

2 3 見 實 叉 難 陀 譯,《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佛 教 大 藏 經 》冊 一 (臺 北:佛 教 出 版 社,1978),

頁 579。

2 4 見 延 壽 , 《 宗 鏡 錄 》 卷 十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 冊 四 十 八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473 中 。 引 般 若 譯 ,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卷 十 二 《 佛 教 大 藏 經 》 冊 一 (臺 北 : 佛 教 出 版 社 , 1978), 頁 823。

121

但 讓〈 普 賢 行 願 品 〉受 到 普 遍 重 視 的,是 宋 代 遵 式( 964- 1032) 25, 師 字 知 白,俗 姓 葉,天 臺 寧 海 人。受 具 足 戒 後,年 二 十 一 歲 時 於 國 清 寺 時 , 在 普 賢 菩 薩 像 前 , 燃 一 指 誓 傳 天 臺 之 道 。 師 二 十 八 歲 時 應 眾 請 法 , 駐 錫 寶 雲 寺 講 《 法 華 》、《 維 摩 》、《 涅 槃 》、《 光 明 》 諸 經 。 後 專 修 淨 業 , 作 《 誓 生 西 方 記 》。 師 復 遷 靈 山 天 竺 寺 , 依 《 無 量 壽 經 》 作 《 往 生 淨 土 懺 願 儀 》, 又 為 杭 守 馬 亮 述《 淨 土 行 願 法 門 》、《 往 生 略 傳 》。宋 真 宗 朝,聲 聞 於 上,遂 賜 號 「 慈 雲 」。 年 六 十 九 歲 , 示 眾 微 疾 , 焚 香 祝 禱 曰 :「 我 觀 觀 世 音 , 前 際 不 來 後 際 不 去 , 十 方 諸 佛 同 住 實 際 。 願 住 此 實 際 , 受 我 一 炷 之 香 。 」 告 知 眾 人 將 往 寂 光 淨 土,端 坐 圓 寂。遵 式 另 著 有《 大 彌 陀 懺 儀 》、《 小 彌 陀 懺 儀 》、

《 金 光 明 三 昧 儀 》、《 大 乘 止 觀 釋 要 》、《 肇 論 疏 科 》、《 金 園 集 》、《 天 竺 別 集 》 等 。 遵 式 在 《 往 生 淨 土 懺 願 儀 》 中 , 采 大 本 《 無 量 壽 經 》 及 《 稱 讚 淨 土 》 等 諸 大 乘 經,著 成 此 懺 儀 流 布 後 世,希 望 能 普 結 淨 緣。當 中〈 普 賢 行 願 品 〉 的 部 份 , 他 擷 取 了 偈 頌 化 用 在 儀 軌 之 中 , 文 分 十 科 : 一 、 嚴 淨 道 場 ; 二 、 明 方 便 法;三、明 正 修 意;四、燒 香 散 華;五、禮 請 法;六、讚 歎 法;七 、 禮 佛 法 ; 八 、 懺 願 法 ; 九 、 旋 誦 法 ; 十 、 坐 禪 法 。 在 第 八 懺 願 法 中 , 他 提 出 五 法 , 依 序 為 一 、 明 懺 悔 法 ; 二 、 明 勸 請 法 ; 三 、 明 隨 喜 法 ; 四 、 明 迴 向 法 ; 五 、 明 發 願 法 。 此 五 法 雖 然 皆 依 〈 普 賢 行 願 品 〉 所 建 立 , 但 其 中 的 第 一 明 懺 悔 法 與 第 五 明 發 願 法 , 並 沒 有 引 用 經 文 偈 頌 , 但 取 其 意 , 所 以 筆 者 並 未 引 錄 。 他 說 :

二、 明 勸 請 法 ( 想 對 十 方 一 切 佛前 , 長 跪 勸 請 。 請 有二 義 : 一 、從 初至 轉 於 無 上 妙 法 輪 , 名 請 說 法。 二 、 諸 佛 下 請 久 住世 , 意 亦 在說 法。 十 方 諸 佛 以 道 眼 力 , 知 我 勸請 , 唯 願 久 住 轉 正 法輪 , 所 在 生處 常能 勸 請 ):我 比 丘(某 甲 )至 心 勸 請。十 方 所 有 世間 燈,最 初成 就 菩提 者 , 我 今 一 切 皆 勸 請 , 轉 於無 上 妙 法 輪 。 諸 佛 若欲 示 涅 槃 ,我 悉至 誠 而 勸 請,唯 願 久 住 剎 塵 劫,利 樂 一 切諸 眾 生。( 勸 請已,歸命 禮阿 彌 陀 佛 及 一 切 三 寶 )。

明 勸 請 法 , 即 是 依 第 六 願 「 請 轉 法 輪 」 與 第 七 願 「 請 佛 住 世 」 所 設 , 遵 式 依 澄 觀 所 論 , 復 將 六 、 七 二 願 結 合 成 為 儀 軌 , 明 「 請 佛 住 世 」 即 為 了 「 請

2 5 見 志 磐 , 《 佛 祖 統 紀 》 卷 二 十 七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 冊 四 十 九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277 上 。

122

轉 法 輪 」, 欲 「 請 轉 法 論 」 須 得 「 請 佛 住 世 」 之 意 。

三、 明 隨 喜法 ( 十 方 凡 聖 一 毫 之 善 , 我 亦 隨喜 。 善 根福 德 能 令 見者 生喜,我 隨 彼 喜 ):我 比 丘( 某 甲 )至 心 隨 喜。十 方 一 切 諸眾 生,二 乘有 學 及 無學,一 切 如 來 與 菩 薩,所 有 功 德皆 隨 喜。( 隨 喜 已,歸命 禮阿 彌 陀 佛及 一 切 三 寶 )。

即 依 第 五 願 「 隨 喜 功 德 」 所 設 , 謂 隨 見 十 方 一 切 眾 生 所 作 任 一 善 根 , 縱 如 毫 釐 許 , 皆 心 生 歡 喜 。

四、 明 迴 向法 ( 無 始 時 來 , 乃 至 今 日 一 毫 之善 , 迴 向三 有 , 故 今悔 之誓 求 菩 提):我 比 丘( 某 甲 )至 心 迴 向。所 有 禮 讚供 養 福,請佛 住 世轉 法 輪,隨喜 懺 悔 諸 善 根,迴 向 眾 生 及 佛道。( 迴向 已,歸 命 禮 阿 彌陀 佛 及 一切 三 寶 )。 26

依 第 十 願 「 普 皆 迴 向 」 所 設 , 為 悔 自 無 始 劫 來 所 作 善 業 皆 為 有 漏 , 今 迴 向 極 樂 誓 取 菩 提 。 此 與 〈 行 願 品 〉 原 意 略 有 不 同 , 本 意 是 迴 向 無 漏 善 業 歸 於 實 際 , 此 處 則 強 調 懺 悔 的 作 用 , 以 符 合 「 懺 願 」 之 旨 義 。 此 五 法 的 排 列 , 並 未 按 照 十 大 願 王 的 順 序 , 而 是 出 於 遵 式 的 融 會 , 由 第 二 明 勸 請 法 至 第 四 明 迴 向 法 中 來 看 , 都 是 依 正 名 、 釋 義 、 發 願 、 誦 偈 、 禮 拜 五 段 的 形 式 , 遵 式 僅 保 留 簡 單 的 說 明 , 並 不 多 做 義 理 上 的 闡 釋 與 辯 證 , 這 樣 直 接 拿 來 便 用 的 方 法,並 且 具 有 祈 福 的 功 能,民 眾 的 接 受 度 是 很 高 的,在 反 覆 的 唱 唸 中 , 偈 頌 的 美 感 與 韻 律 , 會 自 然 地 與 民 眾 日 常 生 活 結 合 , 成 為 日 後 成 就 菩 提 的 種 子 。 而 單 純 誦 念 的 方 式 , 也 符 合 經 論 中 所 說 , 以 誦 念 一 行 , 即 得 往 生 極 樂 世 界 , 一 般 民 眾 只 要 信 願 行 , 當 有 所 成 就 。 此 外 , 其 中 的 禮 佛 儀 軌 , 現 在 也 被 廣 泛 應 用 在 各 宗 的 叢 林 日 課 之 中 。

遵 式 的《 往 生 淨 土 懺 願 儀 》自 然 也 引 起 學 界 的 迴 響,宋 代 淨 源 著 有《 華 嚴 普 賢 行 願 修 證 儀 》 一 卷 , 文 中 就 是 以 〈 普 賢 行 願 品 〉 為 本 , 並 參 考 遵 式 的 《 往 生 淨 土 懺 願 儀 》 建 立 懺 儀 法 式 。 淨 源 的 《 華 嚴 普 賢 行 願 修 證 儀 》 是 融 合 了《 華 嚴 經 》與 華 嚴 學 的 作 品,不 同 於 遵 式 的《 懺 願 儀 》,是 多 部 淨 土

2 6 遵 式,《 往 生 淨 土 懺 願 儀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四 十 七(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493 下 、 494 上 。

123

經 典 的 綜 合 版 , 淨 源 只 著 重 發 揮 〈 行 願 品 〉 的 經 文 與 義 理 , 惟 重 視 「 證 」 的 部 份 , 這 是 他 的 特 點 。 在 文 章 的 結 構 上 , 亦 分 十 科 , 依 序 分 別 是 : 通 敘 緣 起 第 一、勸 脩 利 益 第 二、揀 擇 根 器 第 三、呵 棄 欲 蓋 第 四、決 志 進 脩 第 五 、 嚴 淨 道 場 第 六 、 啟 請 聖 賢 第 七 、 正 修 十 行 第 八 、 旋 遶 誦 經 第 九 、 端 坐 思 惟 第 十。什 麼 樣 的 人 適 合 禮 拜《 修 證 儀 》呢 ? 淨 源 說 有 三 類,是 堪 入 者:一 、 起 行 入 證 ; 二 、 滅 業 成 信 ; 三 、 薰 種 結 緣 。 其 實 就 是 對 佛 法 有 興 趣 的 人 都 適 合,所 以 要 反 過 來 看,這 是 在 說 拜 懺 的 作 用,若 以 此 法 修 行,可 以 證 道 、 滅 業 、 起 信 , 至 少 也 能 深 結 佛 緣 。

筆 者 要 特 別 說 明 的 是 第 七 啟 請 聖 賢 , 啟 請 的 順 序 是 毗 盧 遮 那 佛 、 阿 彌 陀 佛 、 法 慧 佛 、 帝 網 剎 諸 佛 、 脩 多 羅 藏 , 繼 而 依 次 啟 請 七 處 九 會 諸 菩 薩 及 與 會 眾 , 接 著 是 攝 德 成 因 法 門 彌 勒 菩 薩 、 智 照 無 二 法 門 妙 德 菩 薩 、 顯 因 廣 大 法 門 普 賢 菩 薩 、 特 別 啟 請 觀 自 在 菩 薩 、 彌 勒 菩 薩 、 善 財 菩 薩 、 最 後 是 聲 聞 圓 覺 眾、天 人 眾 等。對 照《 往 生 淨 土 懺 願 儀 》,是 先 請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 久 遠 劫 來 五 十 三 佛 、 世 自 在 王 佛 、 十 方 佛 、 未 來 千 佛 , 方 輪 到 懺 願 主 阿 彌 陀 佛 , 繼 而 請 法 與 菩 薩 僧 眾 等 。 從 這 樣 的 順 序 上 來 看 , 遵 式 主 要 是 以 時 間 先 後 來 排 列,但 淨 源 卻 是 直 接 將 阿 彌 陀 佛 排 在 毗 盧 遮 那 佛 之 後,是 第 二 位,

除 了 因 為 阿 彌 陀 佛 是 〈 普 賢 行 願 品 〉 的 歸 宿 外 , 也 是 代 表 阿 彌 陀 佛 的 地 位 在 淨 源 看 來 , 是 僅 次 於 毗 盧 遮 那 佛 的 。 在 後 面 禮 敬 諸 佛 儀 軌 時 , 也 是 相 同 的 順 序 。 這 可 見 阿 彌 陀 佛 在 《 四 十 華 嚴 》 譯 出 後 , 在 華 嚴 宗 人 心 目 中 地 位 的 提 升 。

在 第 八 正 修 十 行 時 , 淨 源 就 沒 有 再 做 刪 節 , 直 接 以 十 大 願 王 作 為 拜 懺 的 內 容 , 以 第 二 稱 讚 為 例 :

二者 、 稱 讚如 來 ( 斷 除 口 四 重 障 , 獲 得 四 無礙 辯 , 舌相 遍 覆 , 具足 十種 圓 音。禮 三 寶 已,胡 跪 合 掌,面 向 法 座,燒 香散 花,觀 想 三 寶 , 微妙 功 德 ,瞻 仰 不 捨 , 作 梵 讚 云 ):

毗盧 遮 那 佛,願 力 周 沙 界,一 切 國 土 中,恆轉 無 上 輪。一 毛 現 神 變 , 一切 佛 同 說, 經 于 無 量 劫 , 不 得 其 邊 際 ( 直言 讚 云 ):

普賢 身 相 如虛 空 , 依 真而 住 非 國土 , 隨 諸 眾生 心 所 欲, 示 現 普 身等 一切 。 菩 薩功 德 無 有 邊 , 一 切 妙 行 皆 具 足 ,假 使 無 量無 邊 佛 , 於無 量劫 說 不 盡。( 稱讚 已竟 主 者 舉 云 ):

我比 丘 ( 某甲 ) 至 心 稱 讚 如 來 。

124

各以 一 切 音聲 海 , 普 出 無 盡 妙 言 辭 , 盡 於 未來 一 切 劫, 讚 佛 甚 深功 德海 。

稱讚 如 來 已。 歸 命 禮 普 賢 菩 薩 及 一 切 三 寶 (一 拜 三 叩起 立 白 云 ):

(引 磬 )我 比丘( 某 甲 )於( 某 日 某夜 )分,禮 讚 功 德,所 獲 善 根 , 回向 法 界 眾生 海 。 願 皆 永 離 纏 蓋 , 成 種 智 道。 27

其 它 行 願 拜 懺 , 大 致 上 與 此 相 同 , 以 正 名 、 釋 義 、 梵 讚 、 發 願 、 誦 偈 、 禮 拜 六 段 形 式 來 呈 現 , 在 梵 讚 中 多 以 稱 揚 毘 盧 遮 那 佛 與 普 賢 菩 薩 功 德 為 主 ,

其 它 行 願 拜 懺 , 大 致 上 與 此 相 同 , 以 正 名 、 釋 義 、 梵 讚 、 發 願 、 誦 偈 、 禮 拜 六 段 形 式 來 呈 現 , 在 梵 讚 中 多 以 稱 揚 毘 盧 遮 那 佛 與 普 賢 菩 薩 功 德 為 主 ,

在文檔中 華嚴學對淨土宗的影響 (頁 1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