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隋唐華嚴諸祖「淨土化土論」的貶抑

在文檔中 華嚴學對淨土宗的影響 (頁 55-87)

第三章 華嚴義學對淨土宗的影響

第二節 隋唐華嚴諸祖「淨土化土論」的貶抑

隋 滅 南 陳 後 , 結 束 了 南 北 朝 長 期 的 戰 亂 割 據 , 全 國 終 於 走 上 統 一 , 政 經 社 會 均 安 定 發 展 了 十 餘 年 , 雖 然 隋 煬 帝 時 又 經 歷 了 紛 亂 近 二 十 年 , 但 在 唐 太 宗 時 , 國 家 又 恢 復 統 一 。 經 過 這 樣 的 兩 度 的 王 朝 起 落 , 對 佛 教 內 部 的 學 術 交 流 、 弘 法 方 式 與 派 系 分 合 都 有 很 大 的 影 響 。 南 北 兩 系 的 《 地 論 》 師 與 三 論 宗 人 因 遷 徙 的 緣 故 , 將 華 嚴 學 說 帶 往 長 安 , 也 讓 華 嚴 宗 的 創 教 者 得 以 吸 收 其 中 的 精 華 , 建 立 自 己 的 學 說 體 系 。 這 時 期 的 華 嚴 學 者 , 多 根 據 新 譯 家 的 觀 點 , 將 經 中 所 云 的 彌 陀 淨 土 判 釋 為 化 土 , 對 淨 土 宗 的 研 究 , 也 多 集 中 在 由 對 淨 土 的 認 知 , 再 反 推 到 淨 土 法 門 的 認 同 與 否 , 這 樣 的 解 釋 , 在 淨 土 宗 的 發 展 上 , 造 成 一 時 的 衰 弱 。 這 時 期 , 要 特 別 討 論 的 學 者 , 有 嘉 祥 吉 藏 、 雲 華 智 儼 、 賢 首 法 藏 、 李 長 者 通 玄 、 清 涼 澄 觀 、 圭 峰 宗 密 , 他 們 均 以 本 家 的 義 理 , 對 淨 土 做 了 不 同 程 度 的 探 討 。 初 祖 帝 心 杜 順 並 沒 有 對 淨 土 作 任 何 論 述 , 所 以 不 列 入 討 論 , 此 外 在 眾 人 中 吉 藏 雖 然 不 是 華 嚴 諸 祖 , 而 是 三 論 宗 的 中 興 之 祖 , 但 他 對 《 華 嚴 經 》 的 研 究 有 獨 到 之 處 , 在 當 代 極 負 盛 名 , 更 影 響 到 後 來 華 嚴 宗 的 建 立 與 華 嚴 義 學 的 內 容 , 詳 情 可 以 參 照 第 二 章 第 二 節 華 嚴 宗 簡 史 所 述 , 並 且 其 生 存 年 代 亦 在 隋 唐 之 際 , 所 以 本 節 須 先 由 他 談 起 。

吉 藏 ( 549- 623)25俗 姓 安 , 即 知 是 安 息 國 人 。 其 先 祖 為 避 仇 敵 , 遷 居 南 海 , 後 來 長 住 金 陵 。 年 幼 時 , 其 父 帶 他 一 起 去 參 見 真 諦 大 師 , 真 諦 為 他 取 名「 吉 藏 」。其 父 後 來 出 家,便 是 道 諒 師。道 諒 常 帶 吉 藏 到 興 皇 寺 聽 道 朗 法 師 講 經 , 七 歲 時 出 家 , 十 九 歲 時 便 以 機 鋒 善 論 聞 名 , 受 具 足 戒 後 , 學 問 名 聲 更 盛 , 連 親 王 也 常 拜 訪 請 益 。 隋 平 定 百 越 後 , 吉 藏 到 會 稽 嘉 祥 寺 講 經 , 問 道 者 千 餘 成 市 , 所 以 有 「 嘉 祥 大 師 」 的 稱 號 。 隋 煬 帝 時 , 召 住 慧 日 寺 , 後 住 長 安 日 嚴 寺 講 經 , 前 來 求 法 者 數 以 萬 計 , 王 公 貴 族 傾 金 貝 供 養 , 法 藏 便 轉 布 施 窮 苦 。 當 時 齊 王 也 為 他 設 論 場 , 吉 藏 雄 辯 懸 河 詞 采 英 發 , 三

2 5 見 道 宣 ,《 續 高 僧 傳 》卷 十 一《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五 十(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513 下 。

51

日 盡,無 人 能 折 服 他。隋 末,他 抄 寫 二 千 部《 法 華 經 》,後 來 更 造 二 十 五 尊 佛 像 於 關 房 內 , 日 夜 禮 懺 。 又 另 外 造 普 賢 菩 薩 像 , 恭 敬 對 像 禪 坐 , 藉 以 觀 實 相 理 , 是 以 三 論 宗 的 「 中 道 實 相 」 理 論 , 運 用 在 崇 拜 《 華 嚴 經 》 普 賢 菩 薩 的 表 現 。 唐 武 德 時 , 設 「 十 大 德 」 管 理 僧 務 , 吉 藏 也 是 其 中 一 人 。 晚 年 齊 王 李 元 吉 請 師 駐 錫 延 興 寺 後 , 吉 藏 久 病 不 癒 , 一 日 清 晨 , 沐 浴 更 衣 後 請 僧 眾 焚 香 念 佛,他 正 坐 而 逝,面 有 喜 色。秦 王 讚 美 說:「 藏 法 師 道 濟 三 乘 、 名 高《 十 地 》,惟 懷 弘 於《 般 若 》,辯 囿 包 於《 解 脫 》。方 當 樹 德 淨 土、闡 教 禪 林 。 」 吉 藏 一 生 講 「 三 論 」 一 百 餘 遍 ,《 法 華 經 》 三 百 餘 遍 ,《 大 品 般 若 經 》、《 智 論 》、《 華 嚴 經 》、《 維 摩 詰 經 》 等 各 數 十 遍 , 可 說 是 盡 形 弘 法 , 所 以 說 他 道 濟 三 乘、懷 弘《 般 若 》。樹 德 淨 土,是 他 所 著《 華 嚴 遊 意 》、《 觀 無 量 壽 經 義 疏 》 與 《 維 摩 經 義 疏 》 中 對 淨 土 所 作 的 種 種 解 釋 。 至 於 淨 土 之 義 為 何 ? 他 說 :

今略 明 淨 土 義。淨 土 凡 有 四 條:一 化主、二化 處、三 教 門、四 徒 眾 。 此 之 四 種 束 為 兩 雙 。 化 主 、 化 處 即 如 來 依 正 兩 果 , 化 主 即是 正 果 , 化處 即 是 依 果,即 依 正 一 雙。教 門、徒 眾 即 緣 教 一 雙,教 門 即 緣 教 , 徒眾 即 教 緣 故 , 是 緣 教 一 雙 。 雖有 四 條 束 為 兩 意 也 。 26

吉 藏 先 說 明 《 華 嚴 經 》 教 義 正 開 二 佛 、 兩 教 門 、 淨 土 、 三 十 心 與 十 地 , 其 中 淨 土 的 義 理 , 他 歸 納 為 四 條 以 為 分 析 , 即 化 主 、 化 處 、 教 門 與 教 處 。 四 條 又 可 分 成 兩 對 : 依 正 與 緣 教 。 化 主 是 如 來 正 果 、 化 處 是 如 來 依 果 , 合 為 依 正 一 對 。 教 門 是 應 緣 之 教 , 徒 眾 是 應 教 之 緣 , 合 為 緣 教 一 對 。 一 切 淨 土 皆 可 依 此 四 條 來 分 類 , 不 僅 是 淨 土 如 此 , 十 方 三 世 一 切 諸 佛 國 土 都 具 有 這 四 條 。 依 吉 藏 的 定 義 , 所 謂 的 淨 土 即 由 四 種 元 素 組 成 , 必 須 有 攝 化 眾 生 的 教 主 於 攝 化 眾 生 的 國 土 上 , 講 述 與 此 教 門 有 緣 眾 生 的 教 法 , 度 化 契 合 此 教 門 的 有 緣 眾 生 。 而 十 方 國 土 又 可 以 歸 類 為 十 種 土 , 十 土 與 四 條 , 就 能 涵 蓋 解 釋 一 切 國 土 。 那 麼 , 何 謂 十 土 ? 報 土 有 五 , 應 土 亦 有 五 , 合 為 十 土 。 他 說 :

總 談 佛 土 , 凡 有五 種 : 一 淨 、 二 不 淨 、 三 不 淨 淨 、 四 淨 不淨 、 五 雜

2 6 見 吉 藏,《 華 嚴 遊 意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三 十 五( 臺 北: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3),

頁 1 上 。

52

土 。 所 言 淨 者 , 菩 薩 以 善 法 化 眾 生 , 眾 生 具 受 善 法 , 同 搆善 緣 , 得 純 淨 土 。 言 不 淨 者 , 若 眾 生 造 惡 緣 , 感 穢 土 也 。 淨 不 淨 者, 初 是 淨 土,此眾 緣 盡,後 惡 眾 來,則 土 變 成不 淨 也。不淨 淨 者,不 淨 緣 盡 , 後 淨 眾 來 , 則 土 變 成 淨 , 如 彌 勒 興 之 也 。 言 雜 土 者 , 眾 生具 起 善 惡 二 業 , 故 感 淨 穢 雜 土 。 此 五 皆 是 眾 生 自 業 所 起 , 應 名 眾 生土 ; 但 佛 有 生 化 之 功 , 故 名 佛 土 。 然 報 土 既 五 , 應 土 亦 然 。 報 據 眾生 業 感 , 應就 如 來 所 現 , 故 合 有 十 土 。 27

吉 藏 先 就 「 佛 土 」 一 詞 作 定 義 , 所 謂 佛 土 , 即 眾 生 業 感 所 變 現 的 國 土 , 正 確 的 名 稱,應 該 叫 作「 眾 生 土 」,但 因 為 諸 佛 在 眾 生 土 中 說 法,為 一 切 眾 生 開 示 悟 入 佛 之 知 見,所 以 稱 為「 佛 土 」。既 然 佛 土 為 眾 生 業 感 所 現,便 以 眾 生 業 緣 作 分 類 , 故 有 五 土 :

一 、 淨 土 : 菩 薩 以 善 法 攝 取 化 導 眾 生 , 眾 生 領 受 善 法 起 修 圓 滿 , 合 作 構 築 成 就 此 善 緣 , 所 感 得 為 純 然 之 淨 土 , 為 先 後 俱 淨 。

二 、 不 淨 土( 穢 土 )28:若 眾 生 造 諸 不 善 業,自 然 感 得 穢 土,為 先 後 皆 穢 。

三 、 不 淨 淨 土 ( 本 不 淨 末 淨 土 ): 若 不 淨 之 緣 已 盡 , 而 後 淨 緣 眾 到 來 , 到 那 時,國 土 由 穢 轉 淨,例 如 彌 勒 菩 薩 住 世 時,娑 婆 世 界 將 成 為 淨 土 , 這 是 先 穢 後 淨 。

四 、 淨 不 淨 土( 本 淨 末 不 淨 土 ):本 是 淨 土, 善 業 眾 緣 盡,而 後 惡 緣 眾 來 , 則 國 土 由 淨 轉 穢 , 為 先 淨 後 穢 。

五 、 雜 土 : 此 土 眾 生 同 時 造 作 善 惡 二 業 , 招 感 淨 穢 混 雜 國 土 , 故 稱 雜 會 。

雖 然 報 是 根 據 眾 生 業 緣 , 但 諸 佛 能 應 化 身 至 各 土 教 化 , 所 以 也 有 五 土 , 不 立 別 名 。 所 以 我 們 可 以 知 道 十 方 國 土 皆 是 諸 佛 攝 化 境 界 。 這 五 土 的 分 類 , 並 不 是 吉 藏 的 發 明,而 是 出 自 僧 叡 29法 師,他 著 有《 大 智 論 》、《 十 二 門 論 》、

《 中 論 》 等 序 , 另 有 《 大 品 般 若 經 》、《 小 品 般 若 經 》、《 法 華 經 》、《 維 摩 詰

2 7 見 吉 藏 , 《 維 摩 經 義 疏 》 卷 二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 冊 三 十 八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927 中 。

2 8 見 吉 藏 , 《 華 嚴 遊 意 》 五 土 有 同 義 異 名 : 「 一 、 淨 。 二 、 穢 。 三 、 雜 。 四 、 本 淨 末 不 淨,本 是 淨 土,後 薄 福 眾 生 本 淨 反 為 穢,此 名 本 淨 今 穢 也。五 者 本 不 淨 末 淨,變 向 可 知 。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三 十 五(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頁 1 中 。

2 9 見 慧 皎 , 《 高 僧 傳 》 卷 六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 1991) , 頁 106。

53

經 》、《 思 益 經 》、《 自 在 王 禪 經 》 序 , 可 見 其 教 理 體 系 。 除 了 四 條 十 土 的 分 類 外 , 十 方 國 土 也 可 依 因 緣 業 力 的 淨 穢 差 別 分 為 四 土 , 若 以 華 藏 世 界 與 娑 婆 世 界 為 例 。 吉 藏 說 :

次明 土 有 四種 : 一 、 穢 淨 土 。 二 、 淨 穢 土 。三 、 穢 穢土 。 四 、 淨淨 土。 言 穢 淨土 者 , 此 是 因 緣 淨 穢 也 。 何 者 ? 一 、 往 舍那 、 釋 迦 開淨 穢;二、舍 那為 淨,釋迦 為 穢。此 淨穢 是 因緣 淨 穢,非 淨 無 以 明 穢 。 非穢 無 以 明淨 。 故 淨 是 穢 淨 , 穢 是 淨 穢 。 故舍 那 是 穢淨 。 釋 迦 是淨 穢。 依 果 既然 , 正 果 亦 爾 。 舍 那 是 本 , 釋 迦是 跡 , 此因 緣 本 跡 。非 本無 以 明 跡, 非 跡 無 以 辨 本 。 本 是 跡 本 , 跡是 本 跡 也。 言 穢 穢 土、

淨淨 土 者 ,此 即 眾 生 顛 倒 業 所 感 。 以 眾 生 顛倒 穢 穢 業故 , 感 得 穢穢 土。 顛 倒 淨淨 業 故 , 感 得 淨 淨 土 。 前 之 二 句是 眾 生 顛倒 所 感 也 。 30

土 有 四 種:穢 淨 土、淨 穢 土、穢 穢 土、淨 淨 土。前 二 土 一 組,後 二 土 一 組 。 前 組 穢 淨 土,是「 因 緣 淨 穢 」。謂 何 要 將 毗 盧 舍 那 佛 的 華 藏 世 界、釋 迦 牟 尼 佛 的 娑 婆 世 界 分 為 淨 、 穢 呢 ? 為 何 毗 盧 舍 那 佛 土 是 淨 、 釋 迦 牟 尼 佛 土 為 穢 呢 ? 緣 由 便 是 因 緣 , 若 沒 有 淨 土 就 無 法 明 白 穢 土 的 概 念 , 沒 有 穢 土 就 無 法 突 顯 淨 土 的 概 念 。 所 以 將 淨 稱 為 穢 淨 , 而 穢 就 是 淨 穢 。 依 此 , 毗 盧 舍 那 佛 土 就 是 穢 淨 土 , 釋 迦 牟 尼 佛 土 就 是 淨 穢 土 , 這 是 說 佛 的 依 果 。 若 再 說 佛 的 正 果 也 是 如 此,毗 盧 舍 那 佛 是 本 門,釋 迦 牟 尼 佛 是 跡 門,這 稱 為 本 跡 因 緣 。 若 無 本 門 佛 已 成 的 法 身 , 便 無 法 明 白 跡 門 佛 所 示 現 的 種 種 修 行 法 要 ; 若 無 跡 門 佛 的 宣 說 河 沙 法 門 , 便 不 能 明 辨 本 門 佛 的 法 身 常 在 。 所 以 才 說 「 本 是 跡 本,跡 是 本 跡 」。當 然,這 裡 又 出 現 了 一 個 問 題,若 不 說 明,無 法 完 全 了 解 吉 藏 所 謂 本 跡 淨 穢 因 緣 ! 為 何 毗 盧 舍 那 佛 是 本 , 釋 迦 牟 尼 佛 是 跡 呢 ? 他 說 :

故唯 應 有 此 本 跡 , 十 方三 世 諸 佛 正 意 只 應 如此 , 而 今於 跡 中 更 開本 跡者 , 但 穢 土 中 眾 生 ,罪 重 鈍 根 不 堪 舍 那 大化 , 所 以方 便 於 跡 中更 開本 跡 。 本則 為 淨 土 大根 性 者 說 大 因 大 果 ,跡 即 為 穢 土 鈍 根 者 初說 三乘 教 門 , 次 說 《 般 若》 等 , 然 後 始 得 說 《法 華 》、《涅 槃 》 等 大乘

3 0 見 吉 藏,《 華 嚴 遊 意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三 十 五( 臺 北: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3),

頁 8 上 。

54

之義 , 如 火宅 、 窮 子 等 譬 。 初 大 乘 化 不 得 ,方 便 說 三乘 , 然 後 得說 大乘 。 二 佛亦 爾 , 穢 眾 生 不 堪 舍 那 大 化 , 更起 跡 佛 方便 初 說 三 乘,

後說 大 乘。為 此義 故,所 以 舍 那 跡 中更 開 本跡,舍 那 為 本釋 迦 為跡 , 斯即 是 二 佛不 相 開 相 開 義 。 然 十 方 三 世 諸 佛本 跡 雖 復無 量 , 以 相開 不相 開 , 不相 開 相 開 二 句 攝 , 則 無 所 不 盡 。 31

十 方 三 世 諸 佛 , 為 令 一 切 眾 生 悟 入 佛 之 知 見 , 只 有 一 類 本 跡 二 門 , 舉 例 來 說 , 就 是 法 身 為 本 , 毗 盧 舍 那 佛 為 跡 ; 法 身 為 本 , 釋 迦 牟 尼 佛 為 跡 。 那 為 何 要 在 毗 盧 舍 那 佛 此 跡 門 中 , 再 開 出 本 跡 二 門 呢 ? 這 無 非 是 為 了 穢 土 眾 生 方 便 施 設 , 娑 婆 世 界 眾 生 根 器 駑 鈍 、 惡 業 深 重 , 難 以 契 入 毗 盧 舍 那 佛 至 圓 極 頓 法 門 , 為 方 便 度 眾 , 所 以 於 跡 門 中 更 開 本 跡 二 門 。 本 門 是 為 淨 土 中 上

十 方 三 世 諸 佛 , 為 令 一 切 眾 生 悟 入 佛 之 知 見 , 只 有 一 類 本 跡 二 門 , 舉 例 來 說 , 就 是 法 身 為 本 , 毗 盧 舍 那 佛 為 跡 ; 法 身 為 本 , 釋 迦 牟 尼 佛 為 跡 。 那 為 何 要 在 毗 盧 舍 那 佛 此 跡 門 中 , 再 開 出 本 跡 二 門 呢 ? 這 無 非 是 為 了 穢 土 眾 生 方 便 施 設 , 娑 婆 世 界 眾 生 根 器 駑 鈍 、 惡 業 深 重 , 難 以 契 入 毗 盧 舍 那 佛 至 圓 極 頓 法 門 , 為 方 便 度 眾 , 所 以 於 跡 門 中 更 開 本 跡 二 門 。 本 門 是 為 淨 土 中 上

在文檔中 華嚴學對淨土宗的影響 (頁 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