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華嚴學對淨土宗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華嚴學對淨土宗的影響"

Copied!
15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華嚴學對淨土宗的影響 The Influence of Avātaṃsaka Philosophy upon the Pure Land Sect. 指導教授:劉錦賢. Chin-Hsien Liu. 研 究 生:曾柏瑋. Bo-Wei Tzeng. 中華民國一○三年六月.

(2)

(3) 誌謝辭 本 篇 論 文 能完 成 , 首 先要 感 謝 指導 老 師 劉 錦賢 教 授 的協 助 與 循 循善 誘, 讓 學 生得 以 在 忙 碌 的 急 診 工作 後 , 仍 有足 夠 動 力與 時 間 來 學習 , 並感 謝兩 位 考 試委 員 江 乾 益教 授 與 蔡纓 勳 教 授 的指 正 與 建言 , 使 得 論文 更 見條 理與 完 整 。 本 文 的 主 題是「 華嚴 學對 淨 土 宗的 影 響」 ,在 此 無 常 危 脆 的 國 土 之 中 , 能得 空 作 此學 習 , 實 在要 感 謝 世尊 與 菩 薩 眾的 恩 德 、 諸 位 祖 師 先賢 研 究的 成 果 以 及 臺中 蓮 社 的 恩師 們 所 打下 的 基 礎 , 讓 筆 者 在探 討 華 嚴 的甚 深 義理 時 , 縱 然 遇到 疑 惑 與 困難 , 也 能夠 解 決 問 題。 書寫 的 過 程中 , 筆 者 時時 可 以 深深 感 受 到 雙親 、 家 人與 朋 友 的 支持 , 或擔 任 聽 眾、 或 提 供 生活 所 需 、或 轉 換 心 情, 都 讓 筆者 能 在 無 後顧 之 憂的 情形 下 戮 力以 赴 。 另 外, 還 要 特別 感 謝 本 系助 教 的 幫忙 修 訂 , 否則 無 法如 此順 利 。 願大 家 光 壽 無量 , 同 證菩 提 。.

(4) 摘要 淨土 宗 是 中國 大 乘 八 宗中 的 代 表性 宗 派 , 所攝 取 的 群眾 之 廣 , 是諸 宗 派 之 冠,但 自初 祖 廬 山慧 遠 大 師 以 來,受 到其 他 宗 派的 影 響,經歷 了 貶 抑 、 融 會 、 歸 附的 過 程 , 最後 成 為 各宗 所 共 同 修習 的 法 門。 本 文 即 是探 討 其中 華 嚴 義 學 與《 華 嚴 經 》對 淨 土 宗的 影 響 。 欲 研 究華 嚴 學 對 淨土 宗 的 影響,必 須 對華 嚴、淨 土二 宗 有 一定 的 了 解。 所 以 , 第 二章 分 為 三 部分 : 第 一節 首 先 介 紹淨 土 宗 的發 展 歷 史 ,以 蓮 宗十 三 祖 傳 記 思想 為 主 軸 ,來 了 解 各時 代 淨 土 宗的 演 變 ;第 二 節 則 以華 嚴 宗的 成 宗 與 華 嚴義 學 的 演 變為 核 心 ,來 了 解 華 嚴思 想 隨 時代 的 興 衰 。第 三 節則 以 時 間 軸 的方 式 來 呈 現 兩 宗 在 歷史 上 的 交 互影 響 。 在 第 三章 中 , 以 華嚴 學 者 對淨 土 宗 與 念佛 法 門 的闡 釋 為 中 心, 來 剖析 各 種 學 說 對淨 土 宗 義 理與 淨 土 學人 求 生 極 樂的 影 響 :這 些 學 者 包括 了 地論 師、《 華嚴 經 》學 者、三論 宗 人、華 嚴 宗 祖 師與 法 脈 傳人。並 從 華嚴 宗 人的 傳 記 中 , 探討 華 嚴 宗 人求 生 淨 土的 情 況 , 來呈 現 其 對淨 土 法 門 態度 上 的轉 變。 第 四 章則 回 歸 到 《華 嚴 經 》本 身 , 以 〈普 賢 行 願品 〉 為 代 表, 來 說明 華 嚴 大 教 如何 歸 結 到 彌陀 淨 土 , 且 勸 進 淨 宗行 者 求 取往 生 。 淨 土 宗融 會 華 嚴 宗的 義 學 與經 典 , 成 為自 身 堅 定 的 思 想 , 鞏固 了 修行 的 方 法 , 在義 理 與 歷 史上 , 展 現了 淨 土 法 門三 根 普 被、 利 鈍 全 收的 特 色, 證明 一 代 時教 , 淨 宗 將是 最 後 的歸 結 處 。. 關鍵 詞 : 華嚴 、 淨 土 、行 願 品 、念 佛 法 門. i.

(5) 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 究 動 機 ............................................................................. 1. 第二節. 當 代 學 者 研 究 成 果回顧 ....................................................... 2. 第三節. 研 究 範 圍 與 方 法 .................................................................. 3. 第二章. 華 嚴 宗 與 淨 土 宗 的歷史 交 錯 ...................................................... 7. 第一節. 淨 土 宗 祖 師 略 傳 .................................................................. 7. 第二節. 華 嚴 宗 發 展 歷 程 ................................................................ 17. 第三節. 二 宗 交 互 影 響 的 時代意 義 ................................................. 35. 第三章. 華 嚴 義 學 對 淨 土 宗的影 響 ........................................................ 41. 第一節. 地 論 師 對 彌 陀 淨 土的模 糊 認 知 .......................................... 41. 第二節. 隋 唐 華 嚴 諸 祖 「 淨土化 土 論 」 的 貶 抑 .............................. 50. 第三節. 宋 元 華 嚴 義 學 對 念佛法 門 的 改 造 ...................................... 82. 第四節. 明 清 「 自 性 彌 陀 ,唯心 淨 土 」 論 的 統 攝 ........................... 87. 第五節. 小 結 ............................................................................... 105. 第四章. 《 華 嚴 》 類 經 典 對淨土 宗 的 證 成 ............................................ 107. 第一節. 〈 普 賢 行 願 品 〉 的義旨 .................................................... 109. 第二節. 淨 土 宗 對 〈 普 賢 行願品 〉 的 闡 發 ..................................... 119. 第五章. 結. 論 .................................................................................... 137. 第一節. 本 文 研 究 之 成 果 ............................................................... 137. 第二節. 研 究 論 題 之 未 來 展望 ....................................................... 140. 參 考 書 目 ................................................................................................. 141. ii.

(6)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中 國 佛教 , 傳 承 自印 度 佛 教, 而 在 中 國發 揚 光 大, 不 僅 保 存了 印 度佛 教 , 更 能 融通 貫 攝 , 直承 佛 陀 的精 神 , 在 歷代 大 師 的鎔 鑄 下 , 形成 了 大乘 八 宗 , 相 互激 盪 影 響 ,其 中 與 中華 文 化 相 互結 合 , 留布 最 廣 者 ,當 屬 淨土 宗。今 日,不 管何 宗 何派,相 見 問訊,皆 是一 句: 「阿 彌 陀 佛 」 。淨 宗 學 人 , 以 念 佛 、 信願 往 生 為 得生 淨 土 之三 資 糧 。 但 往 生 淨 土是 世 尊 令 一切 眾 生開 示 悟 入 佛 之知 見 的 八 萬四 千 法 門之 一,雖 有蓮 池 大 師曾 經 開 示 大眾: 「 三藏 十 二 部,讓 給 他人 悟;八 萬 四千 行,饒 于 他人 行。」但這 也 是 為 提 醒 大 眾 , 正 工 夫 之 中, 亦 有 主 次之 別 。《 佛 說 觀無 量壽 佛 經 》有 云 :「 欲生 彼 國 者, 當 修 三 福:……三 者、發 菩 提 心,深 信因 果,讀 誦 大乘,勸進 行者。」 1 佛 陀在 此 處 告訴 大 眾 , 欲成 就 淨 業, 除 念 佛 外, 以 發 菩提 心 為 主 ,讀 誦 大乘 經典 , 也 是極 為 重 要 的一 個 環 節。 若 能 藉 由讀 誦 大 乘經 典 的 工 夫, 增 益往 生的 信 願,於日 常 的 修持 上,也 會更 得 心 應手。此 外, 《 佛 說 觀 無量 壽 佛 經》 上也 提 到:「上 品 上 生者 ……復 有三 種 眾 生,當得 往 生。何 等 為三:……二 者、讀 誦 大 乘方 等 經 典。」 2 由上 所 述,可 知往 生 之 後尚 有 九 品 差別。在 各 個差 別 中 ,唯 有 上 品 上生 者 , 不經 華 胎 , 彈指 即 得 見佛 , 得 無 生法 忍 ,於 諸佛 前 次 第受 記 , 這 實在 是 每 個學 佛 人 的 最終 理 想 。 筆 者 有 鑑 於此 , 雖未 有如 古 德 高僧 一 般 的 大能 , 卻 希望 在 大 乘 經典 上 , 有更 多 的 學 習與 探 究。 又個 人 對 於華 嚴 義 理 ,特 別 愛 好, 所 以 選 擇華 嚴 作 為研 究 的 主 題, 希 望能 在行 醫 之 餘, 對 佛 法 的體 解 能 有寸 進 。 然 而 佛法 三 藏 十 二部 浩 如 煙海 , 欲 探 究其 中 一 部經 典 已 是 困難 重 重, 但筆 者 卻 希望 能 剖 析 華嚴 義 學 與 華 嚴 經 學 對淨 土 宗 的影 響 。 雖 不自 量 力, 但思 及 自 大學 以 來 , 忝受 臺 中 蓮社 諸 位 恩 師與 蓮 因 寺懺 公 師 父 的教 導 ,卻 無一 言 一 行足 以 回 報 佛恩 師 恩 ,怎 能 不 鞭 策自 己 勉 力為 之 , 將 所學 所 識盡 可能 發 揮 出來 ! 欲 完 成此 文 , 必須 先 對 研 究的 範 圍 做一 嚴 格 的 界定 , 否則 恐 如 入 海 算沙 , 不 知 所謂 。. 1 2. 見 《 淨 土 五 經 讀 本 》 ( 高 雄 , 高 雄 淨 宗 學 會 , 1991) , 頁 174。 見 《 淨 土 五 經 讀 本 》 ( 高 雄 , 高 雄 淨 宗 學 會 , 1991) , 頁 188。 1.

(7) 第二節 當代學者研究成果回顧 目 前 ,以 華 嚴 與 淨土 為 共 同關 鍵 詞 , 於國 家 圖 書館 的 臺 灣 碩博 士 論文 網 中 檢 索 ,尋 找 以 這 兩宗 關 係 為主 題 的 研 究不 多 。 這並 不 是 沒 有類 似 的研 究 , 而 是 因為 相 關 的 論述 散 見 於各 論 文 中 ,較 多 的 研究 方 向 , 是以 單 一華 嚴 學 僧 對 淨土 經 典 的 注疏 研 究 為主 , 單 篇 論文 有 : 廖明 活 〈 淨 影寺 慧 遠的 淨 土 思 想〉(1994);學 位 論文 有 五 篇:陳穎 蓁《蓮 池 大 師淨 土思 想 研 究》 ( 2004) 、蔡 金 昌 《 憨山 德 清 三教 會 通 思 想研 究 》 ( 2004) 、 黃玉 青 《淨 影 寺 慧 遠 的彌 陀 淨 土 觀研 究 》 ( 2006) 、 陳佳 均 《 淨影 慧 遠 《 觀無 量 壽經 義 疏 》研 究 》 ( 2009)、廖玉 婷《 彭紹 升《 無 量壽 經 起 信論 》之 研 究 》 ( 2013)。 這 些 論 文 皆相 當 深 入 地針 對 地 論師 、 華 嚴 學僧 或 學 者的 學 經 歷 與思 想 ,做 了 十 分 詳 細的 分 析 與 闡釋 , 相 當具 有 參 考 價值 , 可 以了 解 華 嚴 成宗 前 後學 者 對 彌 陀 淨土 的 判 釋 。另 以 斷 代史 方 式 , 來做 研 究 的學 位 論 文 有: 曾 堯民 《 六 世 紀 中國 北 方 彌 陀信 仰 初 探》 ( 2002)、 吳 素 娥《 隋 代 彌 陀思 想 研究 - 以 慧 遠 、智 顗 、 吉 藏為 主 》 ( 2005) , 單篇 論 文 有: 劉 貴 傑 〈清 初 華嚴 念 佛 思 想 試 析 ─以 續 法 與 彭 紹 升 為 例 〉 ( 2007) , 他 們 以 時 代 性 的 眼 光 , 來 論 述 該 時期 重 要 華 嚴學 者 的 對淨 土 宗 的 影響 , 也 是重 要 的 資 料。 上 述研 究 都 集 中 於探 討 隋 代 之前 與 明 末清 初 的 學 者, 唐 代 至明 初 間 的 學者 僅 被零 星 的 帶 過 ,無 法 就 兩 宗的 關 係 做全 面 性 的 審視 , 以 致於 難 以 理 解華 嚴 教理 與 淨 土 法 門之 間 分 合 的過 程 , 實有 必 要 於 此部 分 再 做補 強 與 論 述。 以 義 理面 相 來 探 討《 華 嚴 》類 經 典 對 淨土 宗 影 響的 學 位 論 文有 : 陳青 雯 《《 十住 毗 婆 沙論 》易 行 道 之 研 究 》( 2002)、 劉 峻佑 《《十 住毘 婆 沙 論》 之 念 佛思 想 對 中 國 淨 土 義 理的 影 響 研 究》( 2011)、 廖 麗 娟 《 普 賢 十大 行 願 研 究 》( 2006)、 王 美 雪 《 探討 淨 土 經 典 的 諸 面 相》( 2011)。 前 兩 篇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中的 易 行 道思 想 對 淨土 宗 至 為 重要,但 因 其為 印 度 學者 的 著 作, 故 不 在 本 文討 論 範 圍,只 能 忍痛 排 除; 《 普 賢十 大 行 願研 究》中 以澄 觀 與 宗 密 的 《 普 賢行 願 品 別 行疏 鈔 》 為脈 絡 來 分 析探 討 十 大願 王 在 臨 終接 引 的功 能 、 往 生 極樂 淨 土 的 緣由 , 以 及其 與 念 佛 法門 的 關 係; 而 《 探 討淨 土 經典 的 諸 面 相》 ,以「 相即 相入 」與「 唯 心 」來 說明 淨 土 經典 中 的「 華 嚴 」思 想 , 是 很 好 的 手眼,但 其 中說「 因而 自 祩宏 開 始出 現 華 嚴 彌 陀 淨 土 合 修 論 」 3 , 3. 見 王 美 雪,《 探 討 淨 土 經 典 的 諸 面 相 》( 玄 奘 大 學 宗 教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2011 年 ), 頁 110。 2.

(8) 卻 忽 略 了 華嚴 二 祖 智 儼往 生 極 樂的 史 實 與 宋代 義 和 在 《 華 嚴 念 佛三 昧 無盡 燈 》 中 提 出依 《 華 嚴 經》 修 行 即可 速 生 淨 土的 學 說 ,總 是 不 夠 完整 的 。 另 外 ,以 《 華 嚴 經》 經 文 來闡 釋 與 淨 土宗 關 係 的有 : 柯 惠 馨《 華 嚴經 中 普 賢 菩 薩之 研 究》( 2005)、 林 秀 碧《 善財 童 子 五十 三 參 會 歸普 賢 菩 薩十 大 行 願 》 ( 2009) , 則是 闡 發 《華 嚴 經 》 歸結 淨 土 的思 想 為 主 。 所 以 筆者 於 此 文 中, 希 望 扼要 而 完 整 的呈 現 華 嚴學 對 淨 土 宗的 影 響, 依時間軸可以對兩宗的關係了然於胸,在義學上可以明白衝突分合的過 程 , 最 重 要是 兩 宗 在 成佛 之 道 的相 輔 相 成 。.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 範圍的確立 本 文 是以 「 華 嚴 學對 淨 土 宗的 影 響 」 為題 , 作 義學 上 的 分 析與 研 究。 題 眼 有 三:一、「 華 嚴學 」:本 文 所討 論 的 華 嚴 學 有 二 義:一 是《 華 嚴 經 》, 為 兩 千 六 百年 前 , 釋 迦牟 尼 佛 在中 印 度 摩 訶 陀 國 菩 提樹 下 , 始 成正 覺 後, 為海會大眾親口宣說法界緣起的圓頓妙法與菩薩修行境界;二是華嚴義 學,為 後 代學 者 對《 華嚴 經 》所 提 出 歸納 的種 種 釋 論。本 文所 討 論 的 部 分 , 限 定 在 中 國僧 眾 學 者 ,並 不 及 於印 度 學 者 的論 述 , 只於 解 釋 義 理淵 源 時作 必 要 的 補 充。在 時 代 上,則 始 於 佛 教 傳 入 中國,止 於 民 國 初 建;二、「 淨土 宗」 :以 中 國淨 土 宗 為限,始於 公 認的 初 祖慧 遠 大 師,終於 十 三祖 印 光 大師 間 的 種 種 事蹟 , 也 不 包括 印 度 與自 中 國 流 傳至 日 本 或韓 國 等 地 的淨 宗 。淨 土 , 也 僅 限於 阿 彌 陀 佛於 法 藏 比丘 時 立 下 四十 八 願 ,為 眾 生 所 建 立 的 西方 極 樂 淨 土 ,不 及 於 其 他佛 所 建 立的 他 方 淨 土。 三 、「 影 響」: 探 討華 嚴 學對 淨 土 宗 所 造成 義 理 上 的轉 變 與 淨土 宗 人 在 修行 上 對 華嚴 學 的 運 用。 二 、 研 究 的 方 法與 進 路 在 研 究方 法 上 , 本文 採 用 了「 文 獻 閱 讀法 」、「 歷史 溯 源 法 」、 、「 圖 表 法 」、「 思 想研 究 法」。其 中 「 思想 研 究 法 」為 貫 串 全文 的 核 心 方法 。 「 文 獻閱 讀 法 」 是以 經 典 、論 疏 與 傳 記為 文 獻 內容 並 精 讀 之, 一 般說 「 經 富 論 貧」,「 論 」 所能 提 供 的意 涵 是 固 定的 , 用 意是 提 示 讀 者讀 經 時所 要 注 重 的 各個 面 向 與 隱微 的 宗 旨, 而 「 經 」提 供 較 大的 討 論 與 解釋 空 間。 但 由 於 華 嚴學 的 研 究 是建 立 在 僧眾 們 的 解 釋與 分 析 上, 所 以 必 須以 「 論」 3.

(9) 為 主, 「經 」為 輔。另 外傳 記 的 閱讀,能 提 供各 祖 師 所處 的 時 代 背景 與 研學 的 歷 程 , 從中 也 可 以 了解 他 們 學說 成 型 的 脈絡 , 所 以都 是 必 須 採用 的 。 「 歷 史溯 源 法 」 是掌 握 佛 教思 想 史 的 兩類 對 象 ,一 是 研 習 《華 嚴 》類 經 典 而 有 相關 著 述 的 四眾 , 以 其師 承 關 係 為主 軸 , 輔以 思 想 上 的共 通 點或 衍 生 教 義 來連 結,而 形成 的 華 嚴學 譜 系。二是 以 為 大眾 所 公 認 的「 淨 土宗 」 祖 師 為 經 ,念 佛 法 門 的差 異 與 共通 處 為 緯 ,所 形 成 的淨 土 宗 譜 系。 「 圖 表法 」 是 運 用圖 說 與 表列 的 方 式 ,來 說 明 經典 所 要 呈 現的 義 理與 各 祖 師 間 的對 照 , 它 兼有 評 分 法與 因 素 比 較法 的 特 徵, 可 以 讓 讀者 簡 易明 白 筆 者 所 要傳 達 的 義 旨。 「 思 想研 究 法 」 是梳 理 研 究《 華 嚴 經 》學 者 們 的學 說 , 可 以歸 納 出兩 個 主 要 的 議題 : 一 是 他們 從 經 文所 領 悟 到 淨土 的 意 涵與 分 析 , 以作 為 求生 與 否 、 能 否往 生 的 參 考; 二 是 以華 嚴 宗 祖 師所 開 創 的華 嚴 學 的 根本 教 義: 法 界 緣 起 說、 性 起 說 、五 教 十 玄、 六 相 圓 融、 四 法 界等 , 對 選 擇念 佛 法門 的 四 眾 所 提出 在 修 行 上的 建 議 與指 引 。 由 此探 究 本 文的 主 旨 , 即華 嚴 學 對 淨 土 宗 的 影響。除 此 之外,筆 者 要 以傅 偉 勳的「 創 造 的 詮釋 學 方法 」 4 作為 整理 與 補 強, 傅 氏 的 五層 架 構 ,有 助 於 減 少探 究 時 的遺 漏 :. (一) 實謂 層 次 -原 思 想 家 實際 上 說 了什 麼 ? (二) 意謂 層 次 -原 思 想 家 要表 達 什 麼? (三) 蘊謂 層 次 -原 思 想 家 所說 可 能 蘊涵 些 什 麼 ? (四) 當謂 層 次 -詮 釋 學 者 應為 原 思 想家 說 出 什 麼? (五) 必謂 層 次 -為 解 決 原 思想 家 尚 未完 成 的 課 題,詮 釋學 者 現 在應 為原 思 想 家說 出 什 麼 ? 依 此 為準 則,本 文以 華 嚴 學者 的《 華 嚴經 》注 疏 與對《 淨 土五 經 》 的評 論,並 輔 以 祖師 傳記,作 為 詮 釋 的客 觀文 本 依 據,從 大量 而交 錯 的釋 論 中 ,建 立 出 明 確的 脈 絡 ,來 了 解 華 嚴 學 對 淨 土宗 的 影 響 。 以 下 略述 本 文 中 除首 章 外 各章 節 的 研 究進 路 : 1. 第二 章 - 華嚴 宗 與 淨 土宗 的 歷 史交 錯 淨土、華 嚴二 宗,各 有自 己 的 發展 過 程,相同 的 是,兩 者 皆非 始祖 立 宗 而是 由 後 人 立宗,但 其中 卻 又 有 極大 差 異:淨 土 宗是 由宋 代 天 臺宗 人 宗 曉 與志 磐,為淨 土 宗 建 立祖 師 譜 系,距 離初. 4. 見 傅 偉 勳,《 從 創 造 的 詮 釋 學 到 大 乘 佛 學 》( 臺 北,東 大 圖 書 公 司,1990),頁 1-46。 4.

(10) 祖慧 遠 大 師出 世 已 有 八百 年 之 久,各 祖 師 間並 無 直 接或 可 推定 的師 承 關 係,是 以 當 代修 行 淨 業有 成,德 行高 遠 足 為法 式 者為 師;華 嚴 宗的 祖 師 譜 系卻 是 由 同時 代 華 嚴 宗 人 五 祖 宗 密 建 立 , 去始 祖 不 遠,僅 約 三 百年,所 以祖 師 間 有 直接 或 可 推斷 的 師承 關係,建 立了 較 為 緊 密而 代 代 傳承 印 可 的 法脈。兩 宗的 譜 系在 朝代 的 更 迭中,彼 此 之間 由 於 學說 的 建 立 與融 攝,所產 生 的衝 撞與 交 互 影響,可 以 先從 時 間 點上 來 做 梗 概性 的 了 解。所 以在 第一 節 中 筆者 先 介 紹 了淨 土 宗 祖師 眾,俾 使讀 者 能 知曉 淨 土宗 各祖 師 的 時代 意 義;在第 二 節 中,由 於 本 文的 重 心 是放 在 華嚴 學與《 華 嚴 》類經 典 上,筆者 較 為詳 細 地 敘述 了 華 嚴宗 的 發 展 歷程,重 在說 明 華 嚴 學的 演 變 與各 宗 對《 華嚴 經 》的運 用;第 三節 中 則 以圖 表 作 說 明,讓 人 可以 更 清 楚 地看 到 兩 宗在 思 想與 傳承 橫 豎 之間 的 關 係 。 2. 第三 章 - 華嚴 義 學 對 淨土 宗 的 影響 了解 兩 宗 在時 代 上 的 關聯 性 之 後,本 章 則 針 對 法 義 上 做 闡 釋 , 筆者 列 敘 地論 師、三 論宗 人、華嚴 僧 眾、華嚴 祖 師、華 嚴 宗人 以《 華嚴 經 》或華 嚴 教義 對 淨 土宗 所 作 的 判釋,及 眾 人的 行 持 與歸 宿,據此 分 析 其 對淨 土 法 門的 行 者 在 往生 意 願 與修 行 上的 影響 。 3. 第四 章 - 華嚴 經 典 對 淨土 宗 的 證成 由於 華 嚴 義學 與《 華 嚴經 》並 不 等同,所 以筆 者 有 必要 在 這 一 章,回 到《 華嚴 經 》本身,來 探 究 其 對淨 土宗 的 影 響。但《 華 嚴經 》浩 瀚無 窮,處 處指 歸 極 樂,筆 者 宥 於本 身 見 識,無 法一 一詳 述,僅 能 以被 歸 入《 淨 土五 經》的〈 普賢 行 願 品〉為代 表 來做 說 明,但〈 普 賢 行願 品 〉實 為《 華 嚴 經》之 宗眼,以 它 來 做說 明 , 是祖 師 所 認 同, 再 適 切不 過 的 。 4. 第五 章 - 結論 最後,在 經 過時 代 性、義 理與 經 典的 交 互 說明 後,筆 者即 可 總 結華 嚴 學 對淨 土 宗 的 影響 。. 5.

(11) 6.

(12) 第二章. 華嚴宗與淨土宗的歷史交錯. 中 國 淨土 宗 自 廬 山慧 遠 大 師 始 , 至 今 已有 一 千 六百 餘 年 ; 而中 國 華嚴 宗 若 自 帝 心法 順 始 , 亦有 一 千 四百 餘 年 。 兩宗 的 歲 月, 在 諸 佛 眼底 雖 如一 瞬 , 在 眾 生身 卻 是 充 滿豐 富 的 法義 。 本 章 即欲 呈 現 兩宗 的 發 展 過程 , 以作 為 後 續 章 節探 討 的 基 礎 。. 第一節 淨土宗祖師略傳 要 剖 析 華 嚴 學 對 淨土 宗 的 影響 , 須 對 淨土 宗 本 身有 一 扼 要 與系 統 的了 解, 所 以 筆者 首 先 對 淨土 宗 做 簡單 的 介 紹 ,以 便 明 白兩 者 的 關 係。 首 先要 確定 範 圍 的是,既 然 是談 論「淨 土 宗」 ,便 是以 中 國 東晉 慧 遠 大 師為 始 祖 的 淨土 宗 為 內容 , 不 再 擴及 印 度 的祖 師 與 菩 薩, 也 不 論及 除 了 彌 陀淨 土 以外 的其 他 淨 土。 淨 土 宗的 內 涵,當以 三 寶 來作 定 義,即能 說 的「 佛 」、所 說的「 法」與 能依 法 修 行的 「 僧」。能 說 的 「 佛 」,是 我們 娑 婆 世界 的 教 主 -本 師 釋 迦牟 尼佛。所 說 的 法,便 是讚 說 彌 陀的 經 論,如 依 荊 溪 湛 然 所 說:「 諸 經 所 讚 , 多 在 彌 陀。」 1 在大 乘 經典 中,稱 揚 讚說 彌 陀與 西 方 極樂 淨 土 的,約 有 六百 餘部 , 所 佔比 例 超 過 三分 之 一 。由 此 我 們 可以 看 到 在這 一 代 時 教中 , 佛教 在印 度 與 中國 的 傳 播 ,淨 土 法 門居 極 重 要 的地 位 。 在 眾 多的 經 典 中 ,歷 來 是 以《 無 量 壽 經》、《 觀 無量 壽 經 》 及《 阿 彌陀 經 》三 經 為 淨宗 的 根 本經,其 餘 的為 傍 依 經,如《華 嚴 經》 、 《 妙法 蓮 華 經》、 《尊 勝 經 》等 經 。 宗 曉列 出 《 無量 清 淨 平 等覺 經 》、《大 阿 彌 陀 經》、《 無量 壽經 》、《 寶積 經 無 量 壽如 來 會》、《 無 量 壽 莊嚴 經 》、《阿 彌 陀 經 》、《 稱 讚淨 土經 》 、 《觀 無 量 壽經 》 、 《 鼓音 聲 王 經》 、 《 般 舟三 昧 經》 、 《 後 出阿 彌陀 偈 經》、 《烏 瑟 膩 沙最 勝 總 持 經 》 及 《 無量 壽 修 觀 行供 養 儀 軌 》 等 十 三 部經 為 專談 淨 土的 經 典. 2. 。 其 中 《 無量 清 淨 平 等覺 經 》、《大 阿 彌 陀 經》、《 寶 積經 無 量. 壽如 來 會》、《無 量 壽 莊嚴 經 》是《無 量 壽 經 》的 異 譯,《 阿彌 陀經 》與《 稱 讚淨 土 經》互 為 異譯,本 來 就應 該 是 根本 經; 《鼓 音 聲 王經 》專 談彌 陀 淨 土, 1. 2. 見 湛 然 ,《 止 觀 輔 行 傳 弘 決 》 卷 二 之 一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 冊 四 十 六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182 下 。 見宗曉,《樂邦文類》卷一《大正新脩大藏經》冊四十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3) , 頁 149 下 。 7.

(13) 歷 來 祖 師 窺基、迦 才、袾 宏等,都 認 為應 該列 入 根 本經;而《 般舟 三 昧 經》, 於 後 漢 靈 帝光 和 二 年 (西 元 179) 即 翻 譯 至中 國 , 是最 早 傳 入 中國 與 淨土 修 行 有 關 的經 典,為 後來《 觀 經 》與《 阿 彌陀 經 》的 根 本,應 當 受 到 重 視 。 《 後 出 阿 彌陀 偈 經 》 的五 言 十 四行 偈 , 觀 其內 容 , 就是 《 無 量 清淨 平 等覺 經 》的 簡 要本。其他《烏 瑟 膩 沙最 勝 總持 經 》其 實 只是 散 說彌 陀 淨 土 而 已 , 《 無 量 壽 修觀 行 供 養 儀軌 》 則 是說 明 結 壇 誦咒 、 專 期往 生 等 事 ,與 義 理上 較 無 相 關。其他 的 傍 依經 典,以 說明 阿 彌 陀佛 的 因 地故 事 居 多。如: 《 無量 門 微 密 持 經》 、 《決 定 總持 經 》 、 《 慧 印三 昧 經》 、 《賴 吒 和 羅所 問 德光 太 子 經》 、 《 賢 劫 經》、《 觀 世 音 受記 經 》 與《 悲 華 經 》等 等 。 其中 《 觀 世 音受 記 經》 說 極 樂 世 界中 彌 陀 入 滅後 觀 世 音成 道 的 本 末, 《 悲 華經 》載 釋 迦 牟尼 佛 說彌 陀 佛 因 地 修行 本 願 等 事, 亦 是 研究 淨 宗 義 理時 的 重 要依 據 。 說 到 能依 法 修 行 的「 僧」 ,淨 土 宗的 特 色是 萬 修 萬人 去,除 了歷 代 祖 師 外 , 尚 有 跟隨 祖 師 們 修行 的 優 婆塞 、 優 婆 夷, 都 是 讓淨 土 宗 延 續慧 命 的重 要 關 鍵 , 歷千 年 而 不 衰, 與 禪 宗同 成 為 現 在世 界 佛 教的 代 表 。 但淨 土 宗本 身 並 沒 有 像其 他 宗 派 ,有 衣 缽 傳承 、 印 可 的傳 統 , 即便 初 祖 慧 遠大 師 ,當 初 廬 山 結 社時 也 沒 有 開宗 立 派 的意 圖 , 然 而千 年 來 依經 修 行 的 四眾 弟 子, 陸 陸 續 續 以自 身 的 往 生, 為 此 法門 做 了 保 證。 直 到 宋代 的 石 芝 宗曉 , 將歷 代 修 行 淨 土法 門 且 德 高望 重 的 大師 中 舉 出 六人 , 成 為蓮 宗 六 祖 ,他 說 : 蓮 社 之 立 , 既 以遠 公 為 始 祖 , 自 師 歸寂 , 抵 今 大 宋 慶 元 五年 己 未 , 凡八 百 九 年矣。中間 繼此 道 者 乃有 五 師:一曰 善 導 師,二 曰法 照師 , 三曰 少 康 師,四 曰 省 常 師,五 曰 宗 賾 師。是五 師 者,莫 不 仰 體 佛 慈 , 大啟 度 門,異 世同 轍,皆 眾良 導。傳 記 所 載,誠不 可 掩。以 故 錄 之 , 為繼 祖 焉 。 3 宗曉 在 慧 遠圓 寂 的 八 百年 後 , 將歷 代 結 社 念佛 的 大 師, 以 領 導 群迷 , 廣度 眾生 , 同 歸淨 土 為 標 準, 序 列 出五 位 : 善 導、 法 照 、少 康 、 省 常、 宗 賾, 加上 慧 遠 大師 , 成 為 蓮宗 六 祖 ,形 式 上 建 立了 淨 土 宗。 其 後 的 天臺 學 者志 磐,則 自 認 以宗 曉 相 同的 標 準「 取異 代 同,修淨 業 功 德高 盛 者 」 4,移 除 宗. 3. 4. 見 宗 曉,〈 蓮 社 繼 祖 五 大 法 師 傳 〉《 樂 邦 文 類 》卷 三《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四 十 七(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192 下 。 見 志 磐 ,《 佛 祖 統 紀 》 卷 二 十 六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 冊 四 十 九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8.

(14) 賾 大 師 , 加入 南 岳 承 遠與 永 明 延 壽 , 立 為 七祖 , 是 為慧 遠 、 善 導、 承 遠、 法 照 、 少 康、 延 壽 、 省常 。 後 世多 以 志 磐 的說 法 為 準 做 增 訂 。 到了 明 清之 際 , 蓮 池 大 師 的 弟 子 增推 蓮 池 大師 為 八 祖 。清 末 道 光年 間 , 悟 開法 師 增推 蕅 益 大 師 為九 祖 、 省 庵大 師 為 十祖 、 徹 悟 大師 為 十 一祖 。 民 國 印光 大 師, 改 推 清 初 截流 大 師 為 十祖,省 庵 與徹 悟 便 順次 遞 延,印光 大 師 也在 往 生 後, 被 四 眾 弟 子認 為 是 大 勢至 菩 薩 化身 , 推 舉 為第 十 三 祖, 這 便 是 中國 蓮 宗十 三 祖 的 由 來。 另 外,日本 淨 土 宗則 另 有 一祖 師 譜 系,是為「 三 國 七祖 說 」 。即 印度 龍 樹 菩 薩、天 親 菩薩、中國 曇 鸞 大師、道 綽 大師、善導 大 師、日 本 源 信 大 師 、 法 然 上 人 。此 七 人 除 了功 高 德 盛外 , 對 淨 宗義 理 的 闡發 如 出 一 轍, 除 了道 绰 與 善 導 外, 其 餘 雖 無直 接 的 師承 關 係 , 卻遙 相 呼 應, 這 是 淨 土宗 獨 有的 現 象 。 不 過在 本 文 中 ,印 度 與 日本 的 祖 師 ,並 不 在 討論 之 列 。 故 筆 者以 諸 祖 師 的德 行 事 蹟, 簡 要 地 回顧 淨 土 宗的 歷 史 。 淨 土 經典 在 魏 晉 南北 朝 相 繼譯 出 後 , 開始 出 現 求取 往 生 淨 土的 信 眾, 相傳最早往生而有紀錄的是西晉闕公則與門人衛士度. 5. 。闕公則勤於法. 事, 死 後 僧俗 同 志 為 其舉 行 法 會於 白 馬 寺 ,夜 裡 誦 經時 , 眾 人 都看 見 空中 有一 人 華 服唱 讚,自 曰: 「 我是 闕 公 則。今生 西 方 安樂 世 界,與諸 菩 薩 共來 聽 經。」當 時 還 有位 汲郡 的 衛 士度,他也 是苦 行 的 居士,是闕 公 則 的 門 生 , 曾作 八 關 齋戒 懺 文 , 死時 眾 人 也見 到 靈 異 感應 。 有 人做 聖 賢 傳 記錄 此 事, 說衛 士 度 也往 生 西 方 極樂 世 界。當 時吳 興 王說: 「 燭 日闕 叟 登宵,衛 度繼 軌。 咸恬 泊 於 無生 , 俱 蛻 骸以 不 死 者也 。 」 由 此可 知 , 當時 一 般 民 眾對 往 生西 方的 認 知 ,依 然 停 留 在近 似 於 道家 的 登 仙 而已 。 初 祖 廬山 慧 遠( 334-416)6,俗 姓 賈,雁 門 婁煩 人。年 十 三遊 學 許 洛 , 博綜 六 經,尤 善 莊老。年 二 十一,入 太 行 恆山,聽 道 安 講《 般 若經 》,豁 然 醒悟 , 便 與其 弟 慧 持 一起 於 道 安門 下 落 髮 出家 , 出 家後 以 大 法 為己 任 ,夙 夜精 勤 不 懈。道 安 讚 美他 說: 「 使 道 流東 國,其 在 遠 乎! 」後 來道 安 被 苻堅 軍朱 序 軟 禁, 道 安 遂 散弟 子 於 四 方 , 慧 遠 便輾 轉 到 了廬 山 。 慧 遠以 杖 扣地 成溪 , 先 住龍 泉 精 舍 。刺 史 桓 伊為 建 東 林 寺, 成 為 慧遠 的 長 住 地。 慧 遠率 領眾 人 修 行求 道 , 昏 曉不 絕 。 後來 , 彭 城 劉遺 民 、 豫章 雷 次 宗 、雁 門 周續. 5. 6. 司 , 1983) , 頁 260 下 。 見 道 世 ,《 法 苑 珠 林 》 卷 四 十 二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 冊 五 十 三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616 中 。 見 慧 皎 , 《 高 僧 傳 》 卷 六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 1991) , 頁 91。 9.

(15) 之 、 新 蔡 畢穎 之 、 南 陽宗 炳 、 張菜 民 、 張 季碩 等 人 ,皆 前 來 向 慧遠 求 法, 慧 遠 遂 於 彌 陀 像 前 , 結社 發 願 求生 西 方 , 共有 一 百 二十 三 人 , 這便 是 蓮社 之 濫 觴 。 劉遺 民 的 誓 文中 並 未 對修 行 內 容 作任 何 的 描述 , 但 當 時《 觀 無量 壽 經 》 尚 未傳 譯 , 慧 遠是 依 據 《般 舟 三 昧 經》 修 行 ,後 來 被 歸 類為 觀 想念 佛 法 門 。 當時 , 江 東 佛經 流 傳 較少 , 不 聞 禪法 , 而 且律 藏 殘 缺 ,慧 遠 特地 遣 派 弟 子 請罽 賓 沙 門 僧伽 提 婆 重 譯《 阿 毘 曇心 》及《 三 法度 論 》 ;曇 摩流 支 補 闕《 十 誦》,並 與 鳩摩 羅 什 書信 往 來,討 論 佛 理。慧 遠 居 廬 山 三 十 餘 年 , 未 曾 下 山 ,送 客 以 虎 溪為 界 線 。八 十 三 歲 入寂 , 葬 於山 之 西 , 謝靈 運 為撰 碑 文 。 慧 遠著 作 有 《 廬山 集 》 十卷 、《大 智度 論 要 略》 二 十 卷 、《 問 大乘 中 深 義 十 八 科》 三 卷 等 ,其 中 廣 泛受 到 注 意 與研 究 的 是他 的 《 沙 門不 敬 王者 論 》, 其中 含 〈 神不 滅論 〉。 慧 遠 圓寂 後 , 他 的弟 子 與 蓮友 們 將 淨 土教 義 傳 布各 地 , 再 加上 《 無量 壽經 》、《 觀無 量 壽 經 》的 譯 出 ,講 解 此 二 經的 風 氣 跟著 盛 行 , 使得 南 朝欣 求往 生 淨 土的 人 愈 來 愈多 , 也 開啟 了 研 究 淨土 義 理 的潮 流 。 至 於 北 朝 ,由 於太 武 滅 佛的 影 響 , 淨土 教 也 一時 難 以 弘 通, 雖 然 後來 文 成 帝 復興 佛 教, 有淨 土 教 流通 , 但 對 西方 淨 土 的認 知 卻 蒙 昧不 清 , 時有 與 彌 勒 信仰 混 淆的 情形 , 地 論師 們 便 是 如此 , 於 後面 的 章 節 再行 詳 述 。但 在 這 樣 的環 境 中, 卻出 現 一 位重 要 的 淨 宗祖 師 - 曇鸞 。 以 下 的曇 鸞 與 道綽 二 師 , 雖然 並 未被 視為 中 國 淨土 宗 的 祖 師, 但 他 們的 思 想 與 學說 , 並 不僅 僅 是 二 祖善 導 大師 的師 承 源 流, 更 影 響 後世 淨 宗 學人 與 直 至 十三 祖 印 光大 師 的 行 持與 理 念, 必須 於 此 先行 論 述 , 否則 在 了 解淨 土 宗 的 歷史 演 變 上, 將 出 現 空缺 , 造成 無法 連 貫 的情 形 。 曇 鸞 ( 476- 542) 7 , 山 西 雁 門 人 。 未 滿 十 五 歲 時 遊 歷 五 臺 山 , 見 到 神靈 遺 跡,頓 覺 心神 愉悅,於 是 出 家。後 讀《 大 集經 》,覺 得 詞義 過 深,難 以解 悟 , 乃 發 心 註 解 ,寫 作 到 一半 就 得 到 氣疾 , 只 能停 筆 求 醫 。當 他 走到 汾川 秦 陵 故墟 時 , 仰 望青 空 , 卻見 欲 界 六 天, 層 次 井然 , 氣 疾 立刻 痊 癒。 經此 大 病 ,曇 鸞 深 感 生命 危 脆 ,所 以 向 陶 弘景 學 仙 術延 命 , 得 仙經 十 卷。 後來,遇 到 菩 提 流 支,授 以《觀 經》,曇 鸞遂 焚 仙 經,並 專弘 淨土 法 門。西 魏皇 帝 非 常重 視 他,賜號「 神 鸞」 ,並 敕 令住 并 州 大寺,再 住 汾州 北 山 石壁 玄中 寺 。 曇鸞 於 六 十 七歲 時 因 病卒 于 平 遙 山寺 , 臨 終日 , 香 氣 漫寺 , 天樂 7. 見 道 宣,《 續 高 僧 傳 》卷 六《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五 十( 臺 北: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3), 頁 470 上 。 10.

(16) 繁 盛 。 著 作有 《 往 生 論註 》 二 卷、《 讚阿 彌陀 佛 偈 》一 卷 、《 略論 安 樂 淨土 義 》一 卷( 或 疑僞 託 曇鸞 著 )。曇 鸞大 師 的成 就 在 於「 二 道二 力」說,他 繼 承 龍 樹 菩 薩的《十 住 毗婆 沙 論》 ,闡 明 難 易二 道 的 差別,判 淨 土宗 因 為 他力 攝 持 , 所 以是 成 就 易 行道 原 因 ;以 五 念 門 (禮 拜 門 、讚 嘆 門 、 作願 門 、觀 察 門 和 迴 向門 ) 為 往 生淨 土 的 方法 ; 並 強 調以 「 十 念念 佛 」 作 為往 生 的正 因 。 後 世 淨宗 祖 師 皆 祖述 他 的 判釋 , 開 啟 持名 念 佛 的先 河 , 可 知他 對 淨土 宗 的 影 響 與功 勞 。 道 綽 ( 562- 645) 8 俗 姓 衛 , 并 州 汶 水 人 。 十 四 歲 出 家 , 曾 講 《 涅 槃 經》 二 十 四遍 , 後 常 住汶 水 石 壁谷 玄 中 寺 。該 寺 為 曇鸞 所 建 , 見 曇 鸞 碑文 所記 祥 瑞 之事,遂 擱《涅 槃 經 》而 繼 承 曇 鸞淨 土 之 業,弘 揚《 般舟 三 昧 經》 與《 方 等經 》。道 綽 一生 講《觀 無 量 壽經 》近 二 百餘 遍,其 梵 行高 遠,聲 名 遠播 , 四 眾參 訪 者 猶 如山 積 , 師皆 勸 人 持 名念 佛 求 取往 生 。 他 發明 的 「小 豆念 佛 」 方法 , 後 來 改穿 木 欒 子作 為 數 法 ,便 是 後 世念 珠 的 濫 觴。 大 師常 教人 不 向 西方 涕 唾 便 溺, 不 背 向西 方 坐 臥 ,有 不 信 淨土 法 門 而 生譏 毀 者, 只要 一 見 大師 , 沒 有 不心 悅 誠 服的 。 道 綽 曾於 貞 觀 二年 , 告 知 大眾 時 至, 前往 助 念 的盈 滿 山 寺,卻 見 到曇 鸞 大師 在 七寶 船 上,告 知道 綽 說: 「汝淨土 堂成 , 但 餘報 未 盡 耳 。」 當 時 空中 化 佛 與 天華 四 散 ,眾 多 瑞 相 傳誦 不 絕。 師於 八 十 四歲 時 往 生 ,著 有 《 安樂 集 》 二 卷。 道 綽 以曇 鸞 的 「 二道 二 力」 說為 基 礎 ,進 一 步 將 一代 時 教 判定 為 二 門 :聖 道 門 、淨 土 門 , 等於 是 在義 學上 確 立 了淨 土 宗 的 地位 。 他 並且 提 出 「 教赴 時 機 」論 , 堅 定 了淨 宗 學人 選擇 往 生 的意 志 , 居 功厥 偉 。 。少 時 出 家 , 二 祖 善導( 613-682) 9,山 東 臨淄 人( 或 說 安徽 泗 州 人 ) 見西 方 變 相圖 , 極 為 感動 , 便 發願 往 生 淨 土。 又 聽 說道 綽 法 師 在山 西 玄中 寺闡 釋 淨 土法 門 , 遂 前往 拜 謁 學習 , 之 後 只專 注 於 持名 念 佛 法 門。 道 綽往 生之 後 , 他前 往 長 安 駐錫 光 明 寺, 廣 為 弘 揚 念 佛 法 門, 抄 寫 《 彌陀 經 》數 萬卷 , 畫 淨土 變 相 圖 三百 幅 , 據說 他 每 念 一聲 佛 便 有一 道 光 明 從口 中 出, 僧俗 士 女 信奉 者 難 以 計數 , 被 認為 是 阿 彌 陀佛 化 身 。善 導 於 六 十九 歲 時往 生, 著 作 現存 有 六 部 十卷 :《觀 經 疏 》四 卷、《 往生 禮 讚 》一 卷、《 般若 讚 》 一 卷、《法 事 讚 》二 卷、《 觀念 法 門 》一 卷、《 依 經 明 五 種 增 上 緣 義 》一 卷 。 8. 9. 見道宣,《續高僧傳》卷二十《大正新脩大藏經》冊五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3) , 頁 593 下 。 見 道 宣,《 續 高 僧 傳 》卷 二 十 七《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五 十( 臺 北: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684 上 。 11.

(17) 他 對 淨 土 義理 的 成 就 在於「 二 藏二 教 」的 教 相 判、「 要 弘 二 門 」的 淨 因 判 、 「 正 雜 二 行」 的 淨 行 判 , 在 曇 鸞與 道 綽 的 基礎 上 , 確立 淨 宗 的 修行 方 法, 是 集 淨 宗 之大 成 者。況且 在 當 時新 譯 家. 10. 的強 勢 主 導下,一 般 都認 為 淨 土. 法門 只 是「 別 時意 趣 」 ,凡 夫 並 不能 往 生,即便 往 生 也是 往 生 諸 佛化 土 或 眾 生報 土 , 善導 大 師 卻 堅持 凡 夫 入報 土 論 , 堅定 了 淨 宗學 人 的 信 念, 可 說是 淨宗 的 暗 夜明 星 。 三 祖 承 遠 ( 712- 802). 11. ,四川緜竹人。二十四歲從荊州玉泉山會真. 出家 , 依 師命 入 衡 山 宣教 , 後 來就 學 於 慈 愍三 藏 , 依《 無 量 壽 經》 修 念佛 三昧 , 從 此專 修 專 弘 淨土 , 度 化者 數 以 萬 計。 法 照 法師 初 居 廬 山, 入 正定 聚見 極 樂 淨土 , 見 有 一穿 污 衣 侍佛 者 , 佛 說是 衡 山 承遠 法 師 。 法照 出 定後 便往 衡 山 拜師 , 學 成 後傳 教 天 下。 承 遠 剛 開始 住 衡 山西 南 岩 石 下, 若 有人 施食 則 食 ,不 得 便 吃 草木 土 泥 ,衣 著 也 是 。南 北 都 有來 求 道 的 人, 在 路邊 遇到 , 見 師垢 面 背 薪 柴, 以 為 是侍 從 , 精 苦求 道 到 這樣 的 程 度 ,而 法 師也 站在 路 中 就教 人 至 理。唐代 宗 南 向禮 敬,命名 他 的 居處 為「 般 舟道 場 」 。後 來眾 人 自 動自 發 背 木 石布 帛 為 承遠 建 寺,堂宇 既 成,唐 德宗 賜 名「 彌陀 寺 」 。 師於 九 十 一歲 圓 寂 於 寺中 , 柳 宗元 為 刻 碑 文於 寺 門 上。 師 的 宗 風, 為 繼承 慧日 法 師 的禪 淨 戒 倂 修 , 是 諸 宗融 歸 淨 土 的開 始 。 四 祖 法照( ? - 822)12,身 世 並不 詳。初由 東 吳 因慕 慧 遠 宗 風入 廬 山, 因定 中 見 瑞相 , 轉 往 衡山 師 事 承遠 , 受 淨 土法 門 。 翌年 於 般 舟 道場 , 二七 日念 佛 時 ,見 阿 彌 陀 佛親 授 五 會念 佛 法 。 後來 又 於 鉢中 見 五 臺 山, 法 照遂 前往 五 臺 山, 並 於 竹 林中 親 見 文殊 、 普 賢 說法 , 教 法照 堅 固 念 佛法 門 ,並 予摩 頂 受 記。 法 師 遂 一心 念 佛 ,更 刻 圖 記 事啟 建 竹 林寺 , 三 年 寺成 , 後數 日, 告 別 大眾 , 端 坐 而逝 。 唐 代宗 時 於 長 安宮 中 常 聽東 北 方 有 念佛 聲 ,派 遣使 者 探 訪至 太 原 , 果然 見 到 法照 師 眾 人 念佛 聲 切 篤, 遂 迎 至 宮中 教 宮人 念佛,並 授 為 國 師。著作 有《 淨土 五 會 念 佛誦 經 觀 行儀 》三 卷、《 淨 土五會 念佛 略 法 事儀 讚 》 一 卷, 他 繼 承了 慧 日 、 承遠 一 脈 的禪 淨 戒 倂 修的 宗 風, 世人 稱 為 「慈 愍 流」。. 10. 11. 12. 新譯家是指以翻譯玄奘西行取回之經典為主的譯者,相對於新譯家的稱為舊譯家, 如:鳩摩羅什、安世高等。 見志磐,《佛祖統紀》卷二十六《大正新脩大藏經》冊四十九(臺北:新文豐出版 公 司 , 1983) , 頁 263 中 。 見志磐,《佛祖統紀》卷二十六《大正新脩大藏經》冊四十九(臺北:新文豐出版 公 司 , 1983) , 頁 263 下 。 12.

(18) 五 祖 少康 ( ? - 805), 俗 姓周 , 浙 江 縉雲 人 。 其母 夢 受 青 蓮華 而 生少 康,七 歲 前不 曾 言 語,有 一 天,母 親 帶 他 到靈 山 寺,指 殿 上 佛 像問 他:「你 尊 敬 這 佛 嗎? 」大 師 突然 開 口 說: 「 這是 我佛 釋 迦 牟尼,誰 不 尊敬 ? 」父 母 大 為 驚 訝 ,知 道 他 有 宿緣 , 便 讓他 出 家 。 少康 出 家 後先 學 《 法 華經 》、《楞 嚴 經 》 等 五部 , 再 往 會稽 學 律 ,後 來 研 究 《華 嚴 經》、《 瑜 伽 經 》諸 論 。貞 元 初 , 於 白馬 寺 見 善 導《 西 方 化導 文 》 放 光, 便 專 志於 淨 土 。 至光 明 寺, 又 見 到 善 導顯 聖,勸 師弘 揚 淨 土,必 定 往 生。於是 大 師輾 轉 到 了浙 江 新 定 , 先 以 「 念 佛與 錢 」 的 方式 勸 誘 民眾 , 一 年 後, 不 論 少長 貴 賤 皆 念彌 陀 ,十 年 後 , 建 烏龍 山 淨 土 道場 。 據 說, 少 康 升 座念 佛 , 每念 一 聲 便 有一 佛 自口 中 出 , 見 佛者 必 定 往 生, 大 眾 中也 有 不 見 佛的 , 慚 愧自 責 更 加 精進 , 所以 時 人 皆 稱 他為 「 後 善 導」。 臨終 時 告 誡眾 弟子 :「當 於 淨 土起 忻樂 心 , 於閻 浮 提 起 厭 離心 。 」 便 大放 光 明 而逝 。 少 康 一生 著 作 不多 , 僅 有 傳與 文 諗合 編 的 《 往 生西 方 淨 土 瑞應 傳 》 一卷 , 是 唐 代唯 一 的 往生 傳 。 少 康的 宗 風, 唯 一 向 念 佛而 已 。 他 將北 方 的 淨土 信 仰 傳 播於 江 南 ,為 五 代 時 淨 土 宗 的盛 行 奠 定 了 基礎 。 六 祖 延壽( 904-975) 13,俗 姓王,浙江 臨 安 餘杭 人。少 年 時 欲 出 家 , 父母 不 許 ,等 到 三 十 餘歲 , 任 錢氏 的 稅 務 專知 , 用 官錢 買 魚 蝦 放生 , 經查 獲將 判 死 刑, 吳 越 王 遣使 下 令 ,若 師 臨 刑 無懼 色 則 赦免 , 而 師 凜然 無 懼, 便得 赦 免 並投 四 明 翠 巖禪 師 出 家, 後 來 參 訪天 臺 韶 國師 , 得 其 心要 , 成為 法眼 系 的 傳人 。 有 一 天, 於 國 清寺 行 法 華 懺, 夜 見 一神 人 指 點 淨土 法 門, 於是 一 心 專修 淨 業 。 誦經 三 年 ,禪 觀 中 得 觀世 音 菩 薩賜 甘 露 水 灌口 , 得辯 才無 礙 , 遂說 法 於 雪 竇寺 , 再 遷往 靈 隱 寺 、永 明 寺 。延 壽 大 師 每日 必 行一 百零 八 件 佛事 迴 向 西 方, 日 課 十萬 聲 佛 號 ,經 行 念 佛時 , 旁 人 聽得 天 樂之 聲。 居 永 明寺 十 五 年 ,有 弟 子 一千 七 百 人 ,常 為 眾 人授 菩 薩 戒 ,行 施 食放 生, 一 律 迴向 淨 土 , 當時 都 尊 說他 是 彌 勒 下生 。 大 師於 七 十 二 歲時 , 晨起 焚 香,告 知 大眾,便 結跏 趺 坐 往生,賜 號「 智覺 禪 師」 ,追 諡「 宗 照 禪 師 」。 永明 禪 師 一生 著 作 相 當豐 富 , 以百 卷 《 宗 鏡錄 》 為 代表 作 , 該 書集 大 乘經 論六 十 部 、兩 土 聖 賢 三百 家 的 理論 , 由 大 師融 會 證 成唯 心 之 旨 。另 有 《萬 善同 歸 集 》六卷、《 神棲 安 養 賦 》一 卷、《唯 心 訣》一 卷、《 受 菩薩 戒 法 》一. 13. 見志磐,《佛祖統紀》卷二十六《大正新脩大藏經》冊四十九(臺北:新文豐出版 公 司 , 1983) , 頁 263 中 。 13.

(19) 卷。後世以「四料簡」. 14. 作為他思想的歸結處,其中繼承了曇鸞、道綽的. 思想 , 成 為後 世 禪 淨 雙修 者 的 指標 。 七 祖 省常( 959-1020) 15 字 造 微,俗 姓 顏,錢 塘 人。生 於 後 周 年 間 , 幼時 即 厭 世俗 , 十 七 歲出 家 。 宋朝 時 住 錢 塘南 昭 慶 院, 因 為 仰 慕廬 山 慧遠 大師 宗 風 ,專 修 淨 土 , 依 據 《 華嚴 經 ‧ 淨 行品 》 來 弘揚 淨 土 法 門, 集 結了 「淨 行 社」 。淨 行 社 以 王 文 正 公旦 為 社 首,翰 林學 士 蘇易 簡 作〈 淨 行品 序 〉, 共有 八 十 比丘 與 一 千 大眾,盡 皆 自稱 淨 行 社弟 子。六 十二 歲 時,端 正念 佛 , 大聲 說 佛 來了 , 便 即 往生 , 大 眾皆 見 大 地 轉為 金 色 ,過 一 時 辰 後才 消 失。 八 祖 蓮 池 ( 1535- 1615). 16. ,俗姓沈,杭州仁和人。見老嫗日課念佛. 數千 不 斷,問 其 緣 由,老 嫗 回 答 說:「 先 夫持 佛 名,臨 終 無 病,與 人 一 拱而 別,故 知 念 佛不 可 思 議。」大 師 於 是歸 心 淨土,案 頭 以「 生 死 事 大 」自 勵 。 大師 後 以 八十 一 歲,西向 念 佛 而逝。大 師 擅長 以 華 嚴教 理 來 弘 揚念 佛 法 門, 於第 三 章 第四 節 另 有 論 述 。 九 祖 蕅 益 ( 1599- 1655). 17. ,俗姓鍾,古吳木瀆人。其母夢見觀音大. 士送 子 而 生師 。 少 時 以儒 學 為 志, 曾 著 闢 佛論 數 千 言, 及 長 , 偶閱 蓮 池大 師《 自 知 錄 》與《 竹 窗隨 筆 》,遂 自 焚闢 佛書 論。年 二十 喪 父,讀《 地 藏 菩 薩本 願 經 》後 才 皈 依 佛門 , 二 十四 歲 於 廬 山從 德 清 門人 雪 嶺 出 家, 往 徑山 坐禪 。 年 二十 八 得 疾 幾死 , 於 是歸 心 淨 土 法門 , 仍 以天 臺 為 宗 ,自 號 「八 不道 人 」。蕅 益年 三 十三 歲 入 靈峰,但 常 遊 化 諸 方,厭 棄 名 利,居 無 定 所 , 年五 十 六 於靈 峰 臥 病 ,作 求 生 淨土 偈 , 第 二年 圓 寂 。大 師 雖 以 念佛 為 本, 但以 閱 藏 著述 為 業,雖歷 住 不 同 道 場 叢 林,未 嘗放 下 筆硯,所 以著 述 甚 多 , 計有 四 十 餘種,二 百 多卷。代 表 作是《 阿 彌陀 經 要 解 》一 卷,其他 尚 有: 《靈 峰蕅 益 大 師宗 論 》 十 卷、《 閱藏 知 津 》四 十四 卷 、《 大 乘 起信 論裂 網 疏 》一 卷、 《 梵 網經 玄 義 》一 卷、 《 菩 薩 戒 本 箋 要 》一卷、 《 法華 經 玄 義 節要 》二 卷 、 《法 華 經 會義 》十 六 卷、 《 楞 嚴 經玄 義》二 卷、 《 同 文 句》十卷、 《法 海 觀瀾 》 五 卷、 《周 易 禪 解 》十卷 等。蕅 益 大 師 倡 導禪 教 律 的三 學 一 源 說,但 以 念佛 14. 15. 16 17. 見天如惟則,《淨土或問》:「及作四料揀偈,其中略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 蹉 路。無 禪 有 淨 土,萬 修 萬 人 去。……有 禪 有 淨 土,猶 如 帶 角 虎,現 世 為 人 師,來 生 作 佛 祖 。 』 」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 冊 四 十 七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292 中 。 見宗曉,〈蓮社繼祖五大法師傳〉《樂邦文類》卷三《大正新脩大藏經》冊四十七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193 中 。 見 彭 際 清 , 《 淨 土 聖 賢 錄 》 冊 中 卷 五 ( 臺 北 : 佛 陀 教 育 基 金 會 , 2005) , 頁 16。 見 彭 際 清 , 《 淨 土 聖 賢 錄 》 冊 中 卷 六 ( 臺 北 : 佛 陀 教 育 基 金 會 , 2005) , 頁 39。 14.

(20) 一 門 統 攝 三學 , 成 為 三學 的 歸 結處 , 他 認 為 淨 土 宗 的禪 與 禪 宗 的淨 土 ,終 究 是 不 同 的, 專 修 淨 土才 是 真 正直 截 之 道 。 十 祖 截流( 1626-1682) 18,行 策 大師 字截 流,俗 姓 蔣,江 蘇 宜 興 人 。 其父 夢 見 憨山 德 清 大 師而 生 行 策, 所 以 名 為夢 憨 。 父母 過 世 後 ,於 二 十三 歲時 , 前 往武 林 理 安 寺問 公 處 出家 , 行 不 倒單 , 五 年便 通 達 法 要, 箬 菴通 問過 世 後 ,經 庵 瑛 師 的勸 說 , 開始 修 淨 土 法門 , 但 仍同 時 鑽 研 天臺 教 理。 至三 十 六 歲時 , 方 於 杭州 法 華 山西 溪 河 渚 間自 結 蓮 柎庵 , 專 修 淨土 。 四十 三歲 遷 居 虞山 普 仁 院 ,復 興 蓮 社, 士 人 一 時雲 集 風 從。 截 流 大 師於 五 十五 歲時 往 生 。著 作 有 :《金 剛 經疏 記 會 編》 十卷 、《勸 發 真 信文 》、《 起 一心 精 進念 佛 七 期規 式 》 、 《 寶鏡 三 昧 本義 》 、 《楞 嚴經 勢 至 圓通 章 》等。其 中 的《 佛 七規 式 》 ,正是 流 行 至今 的 佛 七念 佛 之 濫 觴,影 響深 遠,也 可 明白 印 光 大師 為何 要 增 推他 為 十 祖 的緣 由 了 。 十 一 祖 省 庵 ( 1686- 1734). 19. ,實賢大師字思齊,號省庵,俗姓時,. 常熟 人。自小 即 茹素,十 五 歲 出 家,有一 天,於 普 仁寺 見 一僧 人 死 後 仆 地 , 更覺 世 間 無常 , 益 發 精進 修 行 。二 十 四 歲 受具 足 戒 後, 日 漏 一 食, 行 不倒 單,成 為 常 態。又 依 渠成 學 法 華圓 義,從 紹曇 研 究 唯識、楞 嚴、止 觀 諸 部 , 日夜 不 懈 ,只 三 年 , 便即 融 通 性相 之 學 , 紹曇 授 記 為靈 峰 四 世 ,為 天 臺正 宗。復 於 靈鷲 處 參念 佛是 誰,幡 然 醒 悟,自謂 夢 覺,遂 於 真寂 寺 閉 關 三 年 , 白天 研 經,夜 誦 佛號。出 關 後請 講《法 華 》,口若 懸 河,應 機 無礙。省 庵 曾 於四 明 阿 育王 山 , 燃 指供 佛 , 並發 四 十 八 大願 , 感 得舍 利 放 光 。所 作 〈勸 發菩 提 心 文〉,痛 切 陳言,激 勵 四 眾。晚 年,於 鳳 山 梵 天 講 寺,結 集 蓮 社 , 專修 淨 業 ,引 領 四 眾 期晝 夜 六 時念 佛 , 互 相策 勵 。 時人 皆 稱 為 永明 再 來。 四十 九 歲 時,集 眾念 佛,面 西端 坐 往 生,遺言:「 吾 去 即來,生死 事 大,各 自淨 心 念 佛可 矣 !」其著 作 有 淨土 詩 一 百 零八 首、 《 西方 發 願 文註 》 、 《續 往 生傳 》 一 卷、《 涅槃 懺》、《 勸 發菩 提 心 文 》一 卷 等 。 十 二 祖徹 悟( 1741- 1810) 20,際 醒大 師字 徹 悟,一 字 訥 堂,號 夢 東 , 俗姓 馬 , 豐潤 縣 人 。 少時 聰 穎 ,好 讀 書 , 遍覽 四 書 五經 兼 長 於 詩賦 。 二十 二歲 因 大 病體 悟 人 身 無常 , 往 投房 山 縣 三 聖庵 榮 池 老和 尚 出 家 。大 師 拜謁 香界 寺 隆 一研 學《圓 覺經 》 、增 壽 寺慧 岸 學 法相、心華 寺 遍 空聽 講《 法 華經 》 、 18 19 20. 見 彭 際 清 , 《 淨 土 聖 賢 錄 》 冊 中 卷 六 ( 臺 北 : 佛 陀 教 育 基 金 會 , 2005) , 頁 52。 見 彭 際 清 , 《 淨 土 聖 賢 錄 》 冊 中 卷 六 ( 臺 北 : 佛 陀 教 育 基 金 會 , 2005) , 頁 58。 見 高 水 宵,〈 中 國 淨 土 宗 簡 史 〉張 曼 濤 編《 淨 土 宗 史 論 - 淨 土 宗 史 與 宗 師 》( 臺 北 , 大 乘 文 化 , 1979) , 頁 59。 15.

(21) 《 金 剛 經》、《 楞 嚴 經 》等 , 於 是博 通 性 相 二宗 , 尤 其精 於 天 臺 。後 又 參訪 京 都 廣 通 寺粹 如,得 其傳 法 印 心,成 為 禪 門臨 濟 正 宗三 十 六 世、磬 山七 世 。 大 師 於 禪 門二 十 四 年 ,常 思 及 永明 延 壽 , 已是 禪 門 宗師 , 仍 歸 心淨 土 ,而 末 法 眾 生,豈能 不 專 修念 佛 一 法 ? 於 是 他 效法 古 德,轉禪 修 淨,誓 取往 生 。 從 此 他 除 禮拜 念 佛 外,每日 僅 餘 一炷 香 時 間會 客,後 轉任 覺 生 寺住 持 八 年, 大 弘 蓮 宗 ,當 時 被 視 為淨 土 法 門第 一 人 。 最後 , 大 師歸 隱 紅 螺 山資 福 寺專 意 念 佛,但 因四 眾 追 隨,又成 一 大叢 林,也成 為 日 後印 光 大 師 的習 淨 因 緣 。 大 師 年 七 十歲 時 , 圓 寂前 半 個 月, 便 見 極 樂淨 土 現 前, 當 日 見 彌陀 現 前接 引 , 端 坐 往生 。 著 作 有《 徹 悟 禪師 語 錄》、《 示 禪教 律》、《念 佛伽 陀 》 等。 十 三 祖 印 光 ( 1861- 1940). 21. ,俗姓趙,名聖量,號常漸,陝西郃陽. 縣人 。 從 小讀 程 朱 之 書, 應 和 闢佛 的 論 點 ,後 因 染 病數 載 , 閱 讀佛 典 ,遂 改闢 佛 的 行為 。 年 二 十一 , 前 往終 南 山 南 五臺 蓮 花 寺依 道 純 出 家, 後 因偶 讀《龍 舒 淨 土文 》 ,了解 淨 土 法門 圓 該 萬 行,才 是 了 生脫 死 之 道,又 因 自幼 眼疾 , 更 覺身 為 苦 本 ,遂 專 念 佛名 , 精 勤 用功 , 不 料眼 疾 竟 然 痊癒 , 此後 更以 弘 揚 淨土 為 己 任 。後 來 印 光大 師 前 往 紅螺 山 資 福寺 專 修 淨 土, 研 讀大 乘經 論 , 又於 普 陀 山 法雨 寺 藏 經樓 研 經 近 二十 年 , 除專 心 念 佛 外, 鮮 少與 人來 往,但徐 蔚 如、周孟 由 偶 見 其 文 稿,大為 傾 慕 大師 德 行,便 集 結 其 文 , 刊印 為 《 印光 法 師 文 鈔》 流 通 。 因 此 大 師 盛德 , 享 譽海 內 外 , 皈依 門 下的 信眾 不 計 其數 , 念 佛 往生 者 也 不勝 枚 舉 。 八十 歲 時 ,大 師 猶 任 蘇州 靈 嚴寺 住持 , 同 年預 知 時 至 ,於 大 眾 念佛 聲 中 , 見佛 接 引 ,安 詳 往 生 。印 祖 的思 想中 以「 通別 二 法」,繼 承 曇 鸞、道 綽、善導 一 系 的法 義,為 這一 千 五 百年 的淨 土 宗 史, 延 續 著 法脈 , 影 響至 今 。 縱 觀 諸祖 師 的 傳 記, 可 以 看出 祖 師 們 之間 雖 無 必然 的 傳 承 關係 。 但除 了慧 遠 大 師 時 , 因 為 淨土 三 經 尚未 譯 出 外 ,其 他 祖 師皆 以 持 名 念佛 一 法作 為往 生 的 正因,不 管 朝代 與 局 勢如 何 改 變, 「 阿 彌陀 佛 」的 萬 德鴻 名,依舊 是離 苦 得 樂的 最 佳 保 障。 一 般 學者 多 將 淨 土宗 分 為 三大 系 統 , 即廬 山 流、 善導 流 、 慈愍 流 , 廬 山流 的 對 象多 是 隱 逸 高士 , 被 認為 是 對 應 上根 者 ;善 導流 非 常 適合 一 般 平 民學 習 , 被認 為 是 普 遍下 根 的 系統 ; 慈 愍 流融 混 禪淨 二宗 , 是 適合 中 根 群 眾的 。 但 實際 上 , 我 們從 法 義 與祖 師 們 的 修行 過 程來 看, 善 導 流是 最 能 表 現淨 土 法 門三 根 普 被 、利 鈍 全 收之 精 義 的 ; 而 善 導大. 21. 見 智 隨 , 《 淨 土 宗 判 教 史 略 要 》 ( 臺 北 : 淨 土 宗 文 教 基 金 會 , 2004) , 頁 277。 16.

(22) 師 的 師 父 道綽 大 師 所 提出 的「聖 淨 二門 判 」 ,將 一 代 時教 歸 結 為 兩 種 勝 法 : 聖 道 門、淨 土門。 「 淨土 門 」即 是以 求 往 生淨 土 為 目標 的 法 門,倚仗 彌 陀願 力,得 出火 宅;「 聖 道門 」便是 不 屬「 淨 土門 」的聖 教 說 皆是,廣 義 須仗 自 力 依 三 乘 法修 行 , 才 得出 離 。 淨土 宗 便 屬 淨土 門 , 華嚴 宗 判 屬 聖道 門 ,由 兩 者 的 發 展歷 程 , 更 能協 助 我 們明 白 其 中 的差 異 性 。. 第二節 華嚴宗發展歷程 既 然 對淨 土 宗 有 了初 步 的 了解,對 此 論文 的 題 目中 的「 華 嚴 學 」 ,必 須 要 有 更 深 入的 認 識,「華 嚴 學 」方 面要 分 成兩 部 分 來討 論,一 是《 華 嚴 》類 經 典 , 二 是研 究 《 華 嚴》 類 經 典形 成 的 華 嚴 義 學 , 這包 括 了 華 嚴宗 成 立前 的地 論 學 者與 華 嚴 成 宗後 的 諸 位祖 師 大 德 之論 述 。 華 嚴 宗的 內 涵,依舊 要 以 三寶 來 作 定 義,即 能 說的「 佛」 、所說 的「 法」 與能 依 法 修行 的 「 僧 」。 能 說的 「 佛」, 是 本師 釋 迦 牟尼 佛 , 一 切經 藏 皆是 我佛 親 口 宣說 。 所 說 的「 法 」, 是 《 華嚴 》類 經 典 ,以 《 大 方 廣佛 華 嚴 經》 作代 表 , 是釋 迦 牟 尼 佛成 道 第 二七 日 , 於 菩提 樹 下 ,為 文 殊 普 賢等 諸 大菩 薩所 說 圓 教法 門 。 佛 滅度 後 七 百年 , 印 度 龍樹 菩 薩 於龍 宮 中 , 得見 此 《華 嚴經 》 ,分 為三 本,上 中二 本 非 凡夫 所 能 讀 誦,所 以龍 樹 誦出 下 本的 十 萬 偈 四十 八 品 ,它 描 述 了 菩薩 從 建 立信 仰 到 究 竟成 佛 各 個階 段 的 行 持與 成 就, 統攝 了 佛 教的 一 切 活 動與 成 果 。 所 謂 的《 華 嚴 》 類經 典 , 一般 認 為 包 括三 部 份 :第 一 , 是 不同 時 代與 地區 獨 立 流行 的 小 經,古 人 認為 是 大 本經 的節 略 本,被 稱 為「 支品 」 ;第 二, 是系 統 性 的整 理 與 修 訂「 支品 」所 形 成的 匯集 大 本 經,稱 為「 本部 」 ;第三 , 是與「 支 品 」或「 本 部 」有 關,但 主 要 內 容 有 所 不 同 的,稱 為「 眷 屬 經 」。 「支 品」中 包 括:支 婁迦 讖 的《 佛 說兜 沙 經》 、支 謙 的《 佛 說 菩 薩 本 業 經 》、 白法 祖 的《 佛 說 如來 興顯 經 》 、竺 法護 的《 菩薩 十 地 經》 、 《 菩薩 十住 行 道 品》 、 《佛 說 如 來興 顯 經》、《 度 世品 經》、《等 目菩 薩 所 問三 昧 經 》 及《 漸 備 一切 智德 經 》、衹 多 密的《 菩薩 十 住 經》和《 十地 經 》 ( 亡 佚)、鳩 摩羅 什 的《 十 住經 》、佛 陀 跋 陀羅 的《菩 薩 十 住 經 》與《 本 業 經 》、聖 堅 的《 羅 摩 伽 經 》。 「本 部 」 有三 : 即 是 佛陀 跋 陀 羅「 七 處 八 會」 的 晉 譯《 大 方 廣 佛華 嚴 經》 六十 卷,稱 為「六 十 華嚴 」、實 叉 難陀「 七處 九 會」的 唐 譯《 大方 廣 佛 華嚴 經》八 十 卷,稱 為「 八十 華 嚴」、般 若 的《大 方 廣 佛華 嚴 經 入 不思 議 解 脫境 17.

(23) 界 普 賢 行 願品 》四十 卷,稱 為「 四 十華 嚴 」。第三 類「眷 屬 經 」則 有 鳩摩 羅 什 的 《 莊 嚴菩 提 心 經 》、 竺 佛念 的 《 十住 斷結 經 》。 至 於 能依 法 修 行 的「 僧 」,包 括早 期 研究「 支 品」的 學 僧、地 論 師 與華 嚴 宗 師 們。在《華 嚴 》類 單 行經 中,曾 被 廣 泛 研 究 與 重 視 的 是《 十 地 經 》, 《 十 地 經 》的 學 者 中 以鳩 摩 羅 什的 弟 子 道 融、 劉 宋 京城 莊 嚴 寺 曇斌 、 和圓 寺 慧 亮 、 多寶 寺 弘 充 與靈 昧 寺 寶亮 、 齊 京 城中 興 寺 僧鍾 、 止 中 寺法 安 等七 人 最 為 著 名。 另 有 以 鳩摩 羅 什 的《 十 住 經 》為 研 究 對象 的 學 者 ,如 荊 州竹 林 寺 僧 慧 與長 沙 寺 的 僧衞,僧 衞 推 崇《 十 住經 》為:「 眾經 之 宗本,法 藏 之 淵源。」. 22. 已 有將 《 華 嚴》 視 為 佛教 最 高 經 典的 看 法 。. 之 後 「六 十 華 嚴 」的 譯 出 ,卻 不 同 於 單行 經 的 冷門 , 在 南 朝得 到 迅速 的 傳 播 , 這要 歸 功 於 參與 佛 陀 跋陀 羅 譯 場 的眾 弟 子 與受 到 影 響 的僧 眾 的宏 揚 與 流 布。重要 的 人 物有 劉 義 宣、蕭 子 良 與道 場 寺 慧觀. 23. ,其 中慧 觀 的判. 教說,將《 華嚴 》類 經典 判 為 頓教,有 別 於其 他 所 有經 典 為 漸 教,獨 尊《 華 嚴經 》的 思 潮,便是 由他 開 始 的。另 有 南 林寺 法 業. 24. ,曾 任佛 陀跋 陀 羅 譯. 場筆 受,撰 有《 華 嚴 旨歸 》二 卷,並 宣 講《 華嚴 經》,被 認為 是講 解《 華 嚴 經》 的 第 一人 , 曇 斌 也受 學 於 他。 另 外 , 還有 從 佛 陀跋 陀 羅 習 禪的 僧 人, 依照 《 華 嚴經 》 修 禪 定, 體 驗 其中 描 述 的 神通 境 界 ,即 玄 高 、 玄暢 、 法期 一系 的 僧 人。 緊 接 著《 十 地 經 論》 譯 出 ,宣 告 華 嚴 經學 獨 立 傳播 的 結 束 , 由 此 進入 地論 師 們 與經 學 融 合 發展 的 時 代。 菩 提 流 支在 北 魏 時 譯 出 的 《 十地 經 論》 十二 卷 , 原是 世 親 菩 薩造 , 他 因為 聽 誦 《 十地 經 》 由小 乘 空 宗 轉信 大 乘, 造大 乘 論 百餘 部, 《 地論 》便 是 其一。 《地 論 》的 特 色 在 於 對「 十 」的 重 視 、 「六 相 」 的運 用 , 並 將十 二 因 緣歸 結 到 一 心緣 起 並 連結 了 阿 賴 耶識 , 這也 是日 後 貫 串整 個 《 華 嚴》 心 學 體系 的 特 色 。原 本 《 華嚴 》 學 在 北朝 處 於沉 寂的 狀 態 ,但 由 於 北 魏孝 文 帝 的喜 好 與 重 視義 學 , 地論 派 就 在 政府 的 鼓勵 下, 持 續 壯大 到 北 周 時。 其 中 主要 包 括 兩 系: 道 寵 與慧 光 。 道寵. 22. 23 24 25. 25. ,俗 家名 張賓,本 為 儒學 宗 師,盡 散千 餘 弟子 出 家,當 日便 受. 見 僧 衛,〈 十 住 經 含 注 序 〉《 出 三 藏 記 集 序 》卷 九《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五 十 五(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61 中 。 見 慧 皎 , 《 高 僧 傳 》 卷 七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 1991) , 頁 118。 見 慧 皎 , 《 高 僧 傳 》 卷 七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 1991) , 頁 118。 見道宣,《續高僧傳》卷七《大正新脩大藏經》冊五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3) , 頁 482 中 。 18.

(24) 具 足 戒 。 後來 跟 隨 菩 提留 支 學 《十 地 》 三 年, 隨 所 聽聞 即 可 著 疏, 學 成講 經 , 風 靡 鄴下 。 舊 時 學生 文 雄 、魏 收 、 邢 子才 、 楊 休之 等 , 皆 來聽 講 ,起 初 未 能 認 出舊 師,等 到經 道 寵 提醒 才 相 認,遂上 奏 朝 廷以 其 德 行溢 於 當 時, 終 生 每 日 賜黃 金 三 兩 。道 寵 的 弟子 眾 多 , 其中 可 以 傳道 的 便 有 千餘 人 ,著 名 的 有 僧 休、 法 繼 、 誕禮 、 牢 宜、 儒 果 等 ,但 除 了 志念 ( 535-608)外 , 其 餘 都 無 傳記 留 下 , 著作 也 全 數亡 佚 , 義 學特 性 難 以查 考 , 一 說為 攝 論師 所 吸 收 。 道寵 一 系 , 後世 稱 為 「相 州 北 道 」系 , 用 以區 分 被 稱 為「 相 州南 道 」 的 慧 光系 。 慧 光(487-536) ,本 為禪 師,由 於 參與 菩 提 流支 與 勒 那 摩提 合 譯《十 地經論》 ,成為 地 論 師。由 於道 寵 一系 的 史傳 著 作 多 未 流 傳 後 世,地 論師 還 是 以 慧 光 一系 為 代 表,慧 光的 弟 子中 著 名 的有 僧 範( 476- 555) 、法 上(495 - 580)、惠 順、僧 達(475-556)、安廪(507- 583)、道 憑( 483- 559)、 曇 遵 與 曇 衍( 503- 581) ;再傳 弟 子 有名 的是 靈 裕( 518- 605)跟淨 影 慧 遠 ( 523- 592); 三 傳 弟 子 則 是 道 昂. 26. ( ? - 633)。 慧 光 一 系 的 僧 眾 , 對 淨. 土宗 的 發 展是 有 影 響 的, 留 待 第三 章 第 一 節再 詳 加 論述 。 慧 光 的《 華 嚴經 義記 》 是 他在 華 嚴 學 發展 上 最 大的 貢 獻 , 他透 過 對 經文 所 描 述 諸菩 薩 眾的 神通 境 界 作理 論 改 造 ,理 性 分 析後 , 從 根 本上 建 立 了新 的 哲 學 體系 。 地論 師們 據 此 而重 視 「 法 界」 理 論 ,建 立 自 己 的判 教 理 論, 運 用 「 六相 」 作為 理解 經 義 、通 往 圓 妙 的大 門 。 周 武 滅佛 後 , 地 論師 的 理 論在 楊 堅 的 支持 下 , 在長 安 重 新 流行 , 第一 位 有 影 響 力 的 僧 人 是 大 興 善 寺 系 的 僧 猛 ( 507-588). 27. ,俗姓段,京兆涇. 陽人 。 曾 為西 魏 文 帝 講《 般 若》, 後 奉北 周明 帝 敕 令講 《 十 地 》, 並 與道 教 對辯 而 破 斥之。楊 堅 時敕 住 大 興善 寺,專 弘《 十 地》,被 封 為「 隋國 大 統三 藏法 師 」 。僧 猛 以八 十二 歲,與 眾人 告 別 後圓 寂。從 此,大 興 善寺 成 為 弘揚 《十 地 》 的主 要 寺 院 ,也 聚 集 訓練 了 一 批 僧眾 , 其 中最 有 名 的 是僧 粲. 28. ,. 他著 有 《 十種 大 乘 論 》、《 十 地 論》 二 卷 , 是與 三 論 宗吉 藏 辯 論 的主 將 ,也 曾率 徒 眾 前往 道 教 講 席, 以 義 理折 服 解 散 道眾 。 另 外還 有 明 勞 、勝 光 寺明. 26. 27. 28. 見 道 宣,《 續 高 僧 傳 》卷 二 十《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五 十(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588 中 。 見道宣,《續高僧傳》卷二十三《大正新脩大藏經》冊五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 司 , 1983) , 頁 631 上 。 見道宣,《續高僧傳》卷九《大正新脩大藏經》冊五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3) , 頁 500 上 。 19.

(25) 誕 、 道 宗 ( 563-623)、 仁 壽寺 寶 岩 、圓 超、 禪 定 寺智 梵 ( 539- 613)、 普 光 寺 曇 藏( 567- 635) 、大 莊 嚴 寺道 哲( 564-635) 、慈恩 寺 道洪( 574-649) , 皆 以 講 解 《十 地 》 聞 名。 但 到 隋末 唐 初 , 延續 《 十 地》 流 布 的 主力 仍 是淨 影 慧 遠 系 的僧 眾 。 如 前所 述 , 慧遠 是 慧 光 的再 傳 弟 子, 他 曾 住 大興 善 寺, 後 才 轉 入 淨影 寺 , 弟 子中 著 名 的有 寶 安 、 慧遷 、 辨 相、 寶 儒 、 智嶷 等 。諸 位 弟 子 皆 是一 時 之 選 ,其 中 最 重要 的 是 慧 遷。 慧 遷 隨慧 遠 入 長 安後 , 接續 慧 遠 的 法 脈,在 開 皇 十七 年 立 五眾 時,請 慧遷 為「 十 地眾 主」 ,等於 表 明 慧 遷 為 官 方 認可 的《 十 地》權 威,但 在 慧 遷 死後,《 十 地 》的 流 布也 跟 著 終結 了. 29. 。. 另 有 一批 不 同 於 地論 師 那 種官 僧 的 鄉 野僧 人 , 由於 《 華 嚴 經》 的 譯出 與 廣 泛 流 行,也開 始 崇奉《華 嚴 經》 ,並 將 華嚴 信 仰 流布 到 社 會 的其 他 階 層, 這 樣 上 下 普及 的 過 程 ,促 成 了 華嚴 宗 的 建 立。 這 群 僧眾 中 , 著 名的 有 苦行 派的普圓. 30. , 普 圓 不 知 是 何 方 人 士 , 傳 中 說 他 「 容 貌 姿 美 其 相 偉 大 」, 他. 以頭 陀 苦 行 為 志 , 利 人濟 世 為 本懷 , 有 向 他請 教 的 ,便 教 人 要 遵守 苦 行。 平日 坐 繩 床上 入 定 , 若因 乞 食 經過 村 落 , 便選 擇 郊 區林 墓 間 靜 坐思 惟 ,常 會遇 到 惡 鬼來 侵 擾 , 普圓 毫 無 畏懼 , 怒 目 退之 。 後 因為 有 惡 人 前來 乞 求手 臂,師 斬 臂與 之 而 死。他 之 所 以 修 苦 行,是根 據 平 日常 讀 誦《 華嚴 經 》,其 中有 修 苦 行與 菩 薩 捨 身的 教 誨 ; 而 普 圓 的 弟子 普 濟 與普 安 , 雖 依舊 堅 持苦 行, 但 也 轉向 義 學 , 強調 普 賢 行, 展 現 了 許多 神 異 事蹟 , 他 們 均將 此 歸功 於崇 敬 奉 行《 華 嚴 經 》的 結 果 ,因 此 加 速 了《 華 嚴 經》 在 民 間 的流 行 。他 們在 行 持 上與 地 論 師 們風 格 迥 異, 日 後 被 奉為 華 嚴 初祖 的 杜 順 ,在 日 常活 動與 思 想 表現 上 , 跟 普圓 一 系 是比 較 相 近 的。 既 然 地論 師 們 已 經逐 步 衰 微, 普 圓 系 對《 華 嚴 經》 的 影 響 又多 在 下層 社會 , 那 在官 方 促 成 對《 華 嚴 經》 持 續 研 究與 流 傳 的, 主 要 的 是同 屬 「六 、 《 毘 尼 》、 大 德 」 31 的 慧藏 與 曇遷。慧 藏( 522-605) 32,廣 泛研 究《 涅 槃 》 29. 30. 31. 32. 見 道 宣,《 續 高 僧 傳 》卷 十 二:「 自 遷 之 歿 後 ,《 十 地 》一 部 絕 聞 關 壤 。 道 由 人 弘 , 於 斯 驗 矣 。 」《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五 十(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頁 520 下。 見道宣,《續高僧傳》卷二十七。《大正新脩大藏經》冊五十(臺北:新文豐出版 公 司 , 1983) , 頁 680 中 。 見道宣,《續高僧傳》卷十八,六大德為洛陽慧遠、魏郡慧藏、清河僧休、濟陰寶 鎮、汲 郡 洪 遵、西 京 曇 遷。《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五 十( 臺 北: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3), 頁 572 下 。 見道宣,《續高僧傳》卷九《大正新脩大藏經》冊五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3) , 頁 498 上 。 20.

(26) 《 智 論 》、《十 地 》、《 華嚴 》、《 般若 》 等 經 論, 但 以 《華 嚴 經 》 為本 宗 ,撰 有 《 義 疏》。 他 曾為 北齊 武 成 帝講 《 華 嚴 經》, 隋朝 時 詔 入長 安, 他 同 時注 重 朝 廷 與 民間 《 華 嚴 經》 的 流 布, 與 促 成 日後 至 相 寺成 為 華 嚴 研究 中 心有 很 大 的 關 係。曇 遷( 539-604) 33,年 幼 即 精於《 易 經》,出 家 後跟 隨 地論 師 曇 遵 , 研精 《 華 嚴 》、《 十 地》、《 維 摩》、《 楞 伽》、《 地 持》、《起 信 》等 。 後留 心 唯 識,弘 揚《 攝論 》,又 講《 楞伽 》、《起 信》、《 如 實 》等論,反 覆宣 說不 厭。 《 攝 論》在 北 方能 夠 流 傳,便 是曇 遷的 影 響,他 促 成了 北方《 華 嚴》 與南 方《 攝論 》的 融 合。他 著 作有《 攝 論 疏 》十 卷、《 楞 伽》、《起 信》、《 唯 識》、《 如 實》 等 疏 ,《華 嚴 明難 品 玄 解》 二十 餘 卷 ,淨 影 慧 遠 讚他 :「遷 禪 師破 執 入 理, 此 長 勝 我。 」 曇 遷六 十 六 歲 時於 禪 定 中圓 寂 , 其 弟子 道 英與 智正 也 都 繼承 了 其 學 風。 這 時 期 另 有 一 「 華 嚴 眾 」 僧 人 靈 幹 ( 535-612). 34. ,其思想在華嚴學. 的 建 立 上 特別 重 要 , 就是 捨 兜 率陀 天 , 而 以《 華 嚴 經》 中 描 述 的蓮 華 藏世 界海 作 為 修行 的 最 後 歸宿 。 靈 幹, 俗 姓 李 ,上 黨 人 。十 四 歲 便 皈依 鄴 都大 莊嚴 寺 曇 衍法 師,十 八歲 便 能 講《 華 嚴》、《 十 地 》,居 家 持 戒 一 如 出 家 眾 , 十九 歲 時 正式 於 洛 陽 淨土 寺 出 家, 二 十 歲 受具 足 戒 ,專 心 於 律 學。 當 時有 一海 玉 法 師,集合 四 眾結 社 組 織為「華 嚴 眾」 ,便 是 延請 靈 幹為 眾人 講 解《 華 嚴經》 ,相 當得 到 大 眾的 讚 美。所 以楊 堅 時便 敕 住 大興 善 寺,擔任 譯 經 的證 義。 他 曾 因病 悶 絕 後 升到 兜 率 陀天 , 見 到 淨影 慧 遠 與清 河 僧 休 ,慧 遠 為他 證成 日 後 將生 兜 率 天,但他 甦 醒 後卻「 端 然觀 行,絕 交人 物」 ,大改 平 日 行 持, 並 於 七十 八 歲 圓 寂前 告 知 侍者 , 兜 率 天樂 , 不 是他 的 本 願 ,蓮 華 藏世 界才 是 最 終的 目 標 。 此世 界 並 無寶 樹 宮 殿 ,但 見 大 水遍 滿 、 華 如車 輪 ,靈 幹自 坐 華 上。 這 說 明 ,華 嚴 學 僧, 漸 漸 不 再像 地 論 師一 樣 , 以 兜率 陀 天為 歸宿,而 依 經文 要 歸 向蓮 華 藏 世界 了。靈 幹有 一 侄 靈辨( 586-663) ,靈 幹 囑咐 他 從 學於 曇 遷,後又 學 於 智正,他 雖 然能 講《 勝 鬘》 、 《維 摩》 、 《仁 王》、 《十 地 》、《 地持 》等 經、《 唯識 》、《 起信 》、《 攝 大乘 論 》等論,但認 為 唯 有 《華 嚴 經 》才能 盡 顯 一乘 妙 旨,所以 為 作《 疏》十 二 卷、《 鈔》十卷、《章 》 三卷 , 講 經四 十 八 遍 ,各 地 僧 尼受 他 感 召 的有 一 千 餘人 , 對 社 會的 影 響力 還超 過 同 時期 的 華 嚴 二祖 智 儼 。 33. 34. 見 道 宣,《 續 高 僧 傳 》卷 十 八《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五 十(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571 中 。 見 道 宣,《 續 高 僧 傳 》卷 十 二《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五 十(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518 上 。 21.

(27) 同 時 期還 有 一 位 慧光 的 再 傳弟 子 靈 裕 ,他 跟 隨 道憑 學 《 地 論》 三 年, 生 平 事 蹟 可參 見 第 三 章第 一 節,關 於《 華 嚴經 》的著 作 有《 十 地 疏 》四 卷 、 《 華 嚴 疏》與《旨 歸 》共 九 卷,他 的弟 子 分南 北 二 支弘 傳《華 嚴經 》,一 支 在 河 南,一 支 在長 安。河 南 一支 的 代表 是 道昂,他擅 長 講《 華 嚴經 》與《 地 論》 ,但 平 常並 未 將 蓮華 藏 世 界視 為 修 行 的歸 宿,而 是 希求 往 生 極 樂 世 界 , 在 當 時 的 華嚴 僧 人 中,是很 少 見 的。另 一 支留 在 長 安的 弟 子 有 慧休 與 靚 淵。 慧 休 ( 548-645). 35. , 原 本 便 重 視 學 習 《 華 嚴 經 》, 曾 背 負 著 《 華 嚴 經 》,. 前來 向 靈 裕請 益 , 他 代表 了 隋 末唐 初 研 究 《華 嚴 經 》僧 眾 的 渴 望 與 需 求, 他 們 需 要 系統 並 公 認 的理 論 , 來協 助 理 解 與學 習 , 這正 在 呼 喚 著華 嚴 宗的 誕 生 。 另 一 位 弟 子 靚 淵 ( 544- 611). 36. ,他在靈裕的協助扶持下,在至相. 寺建 立 了 華嚴 義 學 的 研究 中 心 ,由 於 他 與 長安 各 大 寺院 的 官 僧 都保 持 著良 好的 互 動 與支 援 的 關 係, 使 得 至相 寺 能 夠 穩定 地 支 持僧 眾 們 進 行研 究 ,即 便是 選 擇 隱逸 山 林 的 禪僧 、 神 異僧 與 上 述 提到 的 苦 行僧 , 也 都 與至 相 寺保 持一 定 程 度的 關 係 。 曇遷 的 弟 子智 正 便 是 其中 最 為 著名 者 。 《 華 嚴經 》 自 譯 出到 唐 初 近兩 百 年 的 時間 , 除 了專 門 研 究 該類 經 典的 學僧 外,其 他 僧 眾 也 有關 注 兼 習《 華 嚴 經 》的 情 形,這 也 推 動 著《 華 嚴 經》 普及 到 各 個階 層,而 自南 朝 梁 以後,這 股 力量 的 推 動者,是 三 論宗 的 僧 人 。 三論 宗 的 僧人 重 視 《 華嚴 經 》 從僧 朗 開 始 ,他 的 弟 子僧 詮 則 繼 承其 師 的學 風,到了僧詮弟子「詮公四友」. 37. 中的法朗,是四人中最重視《華嚴經》. 的, 他 於 陳 朝 入 住 興 皇寺 , 在 二十 五 年 間 ,就 《 華 嚴經 》、《 大 品經 》、《四 論 》 之 中 ,前 人 未 能 提出 或 有 缺漏 的 部 分 ,指 摘 義 精微 之 處 , 發為 清 爽言 詞, 各 宣 講了 二 十 餘 遍, 可 以 看出 他 把 《 華嚴 經 》 與《 四 論 》 視為 並 重的 傾向。傳 中 說:「及 詮化 往,四 公 放 言,各 擅 威 容,俱 稟 神 略。勇 居 禪 眾 、 辯住 長 干、朗 在 興皇、布 仍 攝領。福 門 宏 敞,慧 聲遐 討,皆 莫 高於 朗 焉。」 38. 35. 36. 37. 38. 這一段記載中提到的「福門」是指依《華嚴經》舉行的誦唸祈福法會,. 見 道 宣,《 續 高 僧 傳 》卷 十 五《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五 十(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544 中 。 見 道 宣,《 續 高 僧 傳 》卷 十 一《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五 十(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511 中 。 見道宣,《續高僧傳》卷七「詮公四友:所謂四句朗、領語辯、文章勇、得意布。 布 稱 得 意 最 為 高 也。」《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五 十( 臺 北: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3), 頁 480 下 。 見 道 宣,《 續 高 僧 傳 》卷 七。《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冊 五 十(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 1983) , 頁 477 下 。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次導數 f‘’ 對函數 f

這類文章,不以阿彌陀佛所創建之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為信

關鍵詞:觀佛三昧 曇鸞 道綽 善導 彌陀業觀 觀經 四淨土 慧思 灌頂 智者 五品弟子位 一心三觀 二十五尊像 六部往生經 淨土義

 受試者包括了54 名便秘型大腸激躁症患者以及16 名健康者,共70 位,平均年齡28 .4歲,其中IBSC

魚油 + 運動 魚油 紅花油 豬油 對生理的影響 左心室收縮壓、.

在南京條約的政治方面,在 條約割讓香港會令中國政治 影響力下降,因為英國在華 的勢力坐大,中國慢慢失去

The study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ownership structure, board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ncial distress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verall, this paper

「淨土」一詞可代表「清淨的國土」與「淨化國土」, 17 前者 是佛國淨土,後者是菩薩行。對此,星雲大師闡述:「淨土,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