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春節的由來與演變

本節概述春節的由來與在歷朝各代的風俗演變歷程,藉此了解各節日風俗 意義,以及春節傳承到臺灣前的發展情形。

春節可說是華人社會一年之中最隆重盛大的節日,具有闔家團圓、除舊迎新 的意義。春節古稱「年」、「元日」、「歲首」、「元旦」或是「正月初一」,春節是

29 秦永洲。《中國社會風俗史》。濟南:山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第 164 頁。

30 秦永洲。《中國社會風俗史》。濟南:山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第 166 頁。

31 史蒂文.瓦戈著;王曉黎譯。《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67-76 頁。

17

民國初年開始採用西曆後,為區隔西曆年和農曆年所改。春節原指古代的立春,

由於二十四節氣裡的立春,時間正好在農曆年附近,1914 年時任中華民國臨時 大總統的袁世凱,批准了「定農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 為冬節」的呈文,西曆一月一日此後被稱作「元旦」、「新年」,農曆正月初一改 稱「春節」。32

春節亦俗稱「過年」,傳說「年」是上古時代一種生活在山中的凶獸,體型 巨大、殘暴食人,尤其冬季時草木凋零、動物冬眠,「年」覓食不易,每每下山 至人類村莊襲擊,吃掉不少人。還好後來發現「年」懼怕紅色,看到紅色便會躲 避離去,於是便利用「年」的這項弱點,在住處裝飾紅色,當有人發現年獸群靠 近時,會擊打竹竿示警,讓附近居民及時躲藏,直到年獸群過境,才走出隱匿處,

互道恭喜順利在「年」獸群經「過」後存活下來33,這是「過年」一詞的由來,

此過年的傳說也衍伸了兩項春節重要節俗,為了嚇阻年獸,春節時喜用紅色和燃 放爆竹,傳承至今已有表示吉祥、慶賀之意。

另一個關於「年」的涵義,是認為年與農業相關聯,稻穀一次熟成的周期叫 做「年」,《說文解字》34中寫到:「年,穀熟也。」「年」最初的寫法是一個人背 著稻禾的模樣,表示農產收成,谷子一年一熟,年被當成了記錄時間的方法,每 當一年伊始,人們便會祭祀土地和先祖,宰殺牲畜、舉辦祭典,祈求天地保佑新 的一年風調雨順、農產豐收。35

「元旦」為一年之首,「元」有初始的意思,「旦」表示太陽剛從地平線下升 起,有天明之意,新年中的第一個早晨便是「元旦」。相傳「元旦」的概念最早 起於顓頊,此後的夏商周與秦漢時期的元旦並非同天,夏朝時元旦仍是正月初一,

商朝是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代則定為十月初一,直到漢武帝時

32 于蘭、徐嶺。《春節生活百科》。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第 5 頁。

33 陸家驥。《年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第 4 頁。

34 東漢.許慎;線裝經典編委會編。《說文解字》。雲南:雲南教育出版社,2010。第 161 頁。

35 李少林。《中華擇吉》。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第 182 頁。

18

改元太初,太史令司馬遷參與制定太初曆,沿用夏朝曆法,以正月初一為元旦,

並一直延續至今。36

古人十分注重春季,春是萬物生發的季節,一年的初始,天子需舉辦祭典祭 祀天地《禮記.月令》提到:「先立春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 德在木。』天子乃齋。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

37在周代,天子會於立春前齋戒數日,當天率領朝臣到東郊迎春祭拜,可見其對 迎春的慎重。《禮記.月令》亦記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穀于上帝。乃擇 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參保介之御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 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反,執爵于大寢,三公、九卿、諸侯、

大夫皆御,命曰:勞酒。」38孟春正月,天子要載農具來到帝籍田,率領三公九 卿親自下田耕作,天子推耒耜三下,三公推五下,卿和諸侯推九下,這是祈求稻 穀豐收的禮俗,當時為傳統農業社會,生產力較低,農事順利與否依靠大自然,

具有明顯的原始崇拜和農業文化特色。

上古時期已有年終歲末飲酒宴客的習俗,周代十一月初一為歲首,十月是年 尾,關於十月歲末的習俗,《詩經.豳風.七月》寫道:「……十月獲稻。為此春 酒,以介眉壽。……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 壽無疆。」39十月時收成稻穀,釀成春酒來祈求長壽,並清掃打穀場,以美酒羔 羊宴請賓客,客人祝賀主人家萬壽無疆,此時的歲末聚會已有除夕年夜飯的雛形。

漢代國家大一統,制定統一的制度、文字、曆法,社會與文化交流頻繁,各 地年節儀式和內容逐漸融合,形成流傳到後世的幾項固定節俗。例如立神荼、鬱 壘做門神,祭門神其實在先秦便有流傳,當時期望門神驅除邪祟惡鬼,到了漢代

36 劉元。《一本書讀懂中國傳統文化》。臺北: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2017。第 103 頁。

37 西漢.戴聖;錢玄、徐克謙、張采民校注。《禮記(上)》。長沙:嶽麓書社,2001。第 199 頁。

38 西漢.戴聖;錢玄、徐克謙、張采民校注。《禮記(上)》。長沙:嶽麓書社,2001。第 199 頁。

39 先秦.佚名;滕志賢注譯、葉國良校閱。《新譯詩經讀本(上)》。臺北:三民書局,2013。

408-409 頁。

19

則被賦予名字和形象。放爆竹的習俗也是漢代開始的,《御定佩文韻府》引西漢 東方朔《神異經》曰:「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餘,袒身,捕蝦蟹。性不畏 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

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烞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40西方深 山有種惡鬼叫山臊,人碰上他會生大病,此鬼不怕人只怕爆竹,所以人們會在新 年時燃放爆竹以趨山臊,這與年獸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放爆竹和立門神,都是 古時驅鬼避邪信仰的延續。

漢代時,節日除了祭祀祈福的意義外,社會功能也日漸明顯,歲首是加強君 臣之禮的重要日子,稱作「正旦朝賀」,儀式步驟嚴謹莊重,公、卿、百官和使 節依序覲見獻禮,之後賜酒設宴,款待群臣,禮畢後,群臣依次拜別走出41,以 歲首的朝會強調禮法,鞏固政權、宣揚國威。

漢代傳承上古時期歲末年初聚會的習俗,並加以規範化成為禮俗,東漢崔定 所著《四民月令》裡提到:「正月之朔,是謂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邇。前期 三日,家長及執事,皆致齊焉。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

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孫曾,各上椒柏酒於其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42古時歲末慶祝一年農忙辛勞的聚會,融入漢代推崇的儒學孝道思想,形成正月 初一子孫向長輩敬奉椒柏酒的習俗,「椒」是一種溫和的香草,「柏」長青不易凋 零,均有吉祥之意。從漢代的春節節俗可看到,仍帶有上古時期驅邪避厄的信仰 觀念,但已逐漸過渡到現世的君、臣、子孫、長輩的倫理觀念上,有人文化的傾 向。

魏晉南北朝時儘管政權頻繁更迭,為強調自身政權的合理性,正月元旦的朝 賀大會仍受統治者所重視。百姓們會在正月初一天剛亮時,到門前燃放爆竹,接 著穿戴整齊,在家祝賀長輩平輩、出門走訪親友賀歲。拜會親友後一起飲椒柏酒

40 清.張玉書;陳廷敬等編纂。《御定佩文韻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 1014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014-695。

41 李翠華。《先秦至唐宋時期春節習俗研究》。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第 22 頁。

42 東漢.崔定;石聲漢校注。《四民月令》。北京:中華書局,1965。第 1 頁。

20

21

上的酒店宴飲。宋朝時還有所謂的「隨年錢」,在過年時按照小孩的年齡來發放 紅包的金額,因此稱為隨年錢,是現代壓歲錢的雛型。49唐宋以後,春節正式走 出過往農業特色和禁忌的氛圍,節日轉為娛樂性和社交性為主,春節風俗大致定 型。

明清時期的新年節俗傳承前代,且熱鬧猶勝於以往,《帝京歲時紀勝》中有 關除夕的記載寫到:「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肩輿簇 簇,車馬轔轔。百官趨朝,賀元旦也。聞爆竹聲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無 停。更間有下廟之博浪鼓聲,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擊冰盞聲,賣桂花頭油 搖喚嬌娘聲,賣合菜細粉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良可聽也。」50清代除夕 車馬擁擠,爆竹聲徹夜不停,廟宇鼓聲、沿街叫賣聲參雜其中。

明清時,正月的禮俗規制亦增多,《帝京歲時紀勝》還寫道:「元旦不食米飯,

惟用蒸食米糕湯點,謂一年平順,無口角之擾。不灑掃庭除,不撮棄渣土,名曰 聚財。人日天氣晴明,出入通順,謂一年人口平安。服制之家不登賀,不立門簿。

雖有親賓來拜謁者,亦不答拜。初五日後始往叩謝,名曰過破五。春戊寅日為天 赦,新葬墳墓,於戊寅前期祭掃,諺云新墳不過赦。正月不遷居,不糊窗槅,為 善正月。諺云:『正五九,沒處走。』」51當時有元旦吃米糕湯點,無口角之憂;

不灑掃庭院以聚財;初五之後再去叩謝親友前幾日的拜謁;正月不遷居等的風俗。

明清時期,宋朝的「隨年錢」改稱為「壓歲錢」,與如今更為近似:「長幼度 歲,互以糕果、朱提相獻,謂之『壓歲盤』。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 歲錢』;置橘、荔諸果於枕畔,謂之『壓歲果子』。元旦睡覺時食之,取讖於吉利,

為新年休徵。」52長輩會給小孩子糕點果子,稱為壓歲果子,於元旦睡前食用,

有吉祥的意義,還有用紅色的繩子串起銅錢,稱為壓歲錢。

49 李開周。《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臺北:時報文化,2016。第 147 頁。

50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第 7 頁。

51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第 7 頁。

52 清.顧祿;王湜華、王文修注釋。《清嘉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第 255 頁。

22

綜觀歷代以來的春節風俗,先秦時期有天子帶著大臣祭拜迎春的典禮,當時 有歲末宴請賓客的習慣,是吃尾牙和圍爐守歲的雛型。漢代有春節放爆竹的習俗,

綜觀歷代以來的春節風俗,先秦時期有天子帶著大臣祭拜迎春的典禮,當時 有歲末宴請賓客的習慣,是吃尾牙和圍爐守歲的雛型。漢代有春節放爆竹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