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由聯合報系的報導文章探討戰後臺灣春節風俗的變遷過程,並選取其 中的拜年、送禮、圍爐、發紅包、春節旅遊,五項深具代表性且資料量充足的春 節風俗來歸納和分析。結果發現以上幾項春節風俗皆持續傳承至今,但在發展過 程中,往往受到政治、社會、經濟和科技的因素影響,進而產生變化。

這些變化大多沒有完全取代過往的節日風俗習慣,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增 添新的過節方式,例如春節送禮在1950 至 1960 年代以南北貨和食物罐頭為多數 人的首選,到了1970 至 1980 年代則是增加了日用品、家電的送禮選項,1990 年 代後,養生健康禮盒逐漸興起,發展至近已成為最流行年節佳禮,但這不代表南 北貨、罐頭或是日用品便無人再送,只是人們的選擇比過往多上許多,健康食品 則是近年的主流。又如圍爐風俗的變化,1950 至 1990 年為止,大部分的人都是 在家吃年夜飯,1990 年後,飯店改變以往的經營時間,臨近春節時,紛紛推出特 別菜單,希望吸引民眾來到飯店吃年夜飯,此後開始有很多人除夕去到飯店圍爐,

除夕時的飯店座位時常都被訂滿,但同時仍有不少人依舊在家吃年夜飯。

戰後春節風俗的發展,多是屬於「累積沉澱」的模式,整體由單一朝向多元 化變遷,愈至近期,過節的模式愈加豐富,各人的年節活動形式差異也擴大,且 也有出現「合流變形」的現象,例如由早期在家自煮年菜,到 1990 年代飯店圍 爐,直至近代則兩者融合,有愈來愈多人採取購買飯店年菜,搭配自煮菜色於家 中食用。雖然每個年代也許會有相較之下更為主流的風俗樣貌,不過大致呈現傳 統與現代春節風俗同時存在的情形。

在傳播的方式上,常出現擴散(diffusion)的情形,很多春節風俗的相關規 定和形式,往往是由一個亞文化的小團體先嘗試和實行後,才漸漸擴及到社會上 的其他群體,例如政府推行的簡化拜年和節約送禮,先是規定由公家機關人員實 踐,以此成為表率,影響社會大眾。在飯店圍爐亦是如此,由少數人擴大到許多

172

家庭紛紛加入,漸成一種流行的新圍爐方式。

前面提到戰後春節風俗會受政治、社會、經濟和科技等相關因素影響而產生 變遷,關於此些外部因素如何影響各年代的風俗變遷,四個方面分述如下:

一、政府政策倡導

政府政策對春節風俗變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拜年、送禮,春節旅遊風氣的逐 漸盛行則因政策有間接的助力。1950 至 1960 年代,政府推出「簡化拜年辦法」, 約束軍公教人員的拜年行為,規定長官部屬、平輩朋友間不來往拜年,政府還邀 請各界簽訂簡化拜年公約,期盼藉由名人的響應號召,把減少拜年的風氣推廣至 民間。團拜亦是在此時期出現,讓民眾集體互相拜年,節省各自拜訪舟車勞頓的 時間。

當時也提出「春節節約要點」,籲請全民春節不收送禮物,養成節約風氣,

並要求公家機關人員以身作則不送禮,做為全民表率,因國民政府初到臺灣不久,

社會上的諸多事宜都在重新確立的階段,包括傳統節日的風俗也是,推行「簡化 拜年」和「春節不收送禮物」,以儲備人力物力,對應當時欲加速發展經濟以及 供應反共抗俄戰爭資源的目標。

政府並通過「民間正當娛樂示範表演週實施要點」,請各縣市政府春節期間 規劃旅遊、登山、觀賞地方戲劇、猜燈謎等休閒活動,提倡民間於春節時從事有 益身心的活動,因為地方政府的規劃辦理,春節時多出不少旅行登山活動,間接 助長了春節旅遊的風氣。 推行「民間正當娛樂」也和改善過往春節賭博和大吃 大喝的習俗有關:

春節瞬即將屆,臺中市政府奉令為根除民間之大賭博以及大喝大吃的不良 習俗,頃特發起倡導市民正當娛樂,並訂定「春節民間正當娛樂輔導要點」

一種,予以擴大推行。……307

307 臺中訊,〈春節娛樂 項目制訂〉,《聯合報》,1955 年 1 月 6 日,第 3 版。

173

期望由政府倡導旅遊、登山、觀賞戲劇、猜燈謎等休閒活動來影響民眾,進 而建立新的春節過節習慣。春節減少拜年、送禮和出外旅遊的風氣,1950 到 1960 年間是重要的確立時期,將新的過節觀念廣泛傳播出去,為未來的變遷奠下基礎。

二、社會結構與大眾觀念改變

戰後臺灣社會變化快速,在幾十年的期間裡,社會結構變化巨大,社會型態 的改變也帶動人們的觀念出現變化。1970 年代後,春節氣氛比過去淡化,究其原 因和社會結構的改變頗有關連,以拜年而言,因為當時已邁向工商業社會,住在 都市的人增加,彼此情感聯繫不如過往農村社會緊密,因此逢年過節拜年的風氣 沒有以前熱絡。

新一代青年對於傳統節日習俗的觀念改變亦是變遷契機,當時的文化娛樂產 業比過去發達,他們對於時下新穎有趣的流行音樂、連續劇、旅行等休閒活動更 加感興趣,因為已經成年,擁有比兒時要更多的自主性,可選擇不和父母去拜年,

而將春節假期花費在感興趣的事物上,既然自身都不一定會於過年時訪友拜年了,

自然之後也不會強制要求自己的下一代實行,和以往不同的過節觀念就這樣傳遞 下來,造成後續年代的習俗變化。

有時民眾觀念的轉變,會因為特殊的突發事件促成,例如 2003 年發生 SARS 疫情過後,國人健康保健意識因此上升,連帶春節送禮大部分的人都更偏好養生 食品。

圍爐的型態由家中變為飯店,也與社會結構變化有關,因為過往農業社會多 是大家庭,家庭成員分工處理年菜較有餘裕,但進入工商業社會後,則是以小家 庭的型態為主,且職業婦女比例增加,平日要出門上班,準備年菜的時間不如過 往多,因為在實際準備年夜飯的過程遭遇困難,許多人也不像以往一樣認為春節 圍爐必須在家中進行。在本研究探討的五個節日習俗裡,雖然因為社會結構和民 眾觀念變化而多有變遷,不過變化的多是表面的進行方式,習俗的深層意義例如 圍爐家人團聚、拜年送禮祝福他人皆仍保存。

174

三、商業發展和經濟狀況轉好

戰後臺灣早期人們的生活較為困苦,國民生產毛額不高,多數人最關注的是 日常生活的維持,因此早期的商業場所多是傳統商店、攤販。到了1970 年代後,

國民生產毛額突破1000 美元,人們有了一定的消費能力,多販售中高價格商品 的百貨公司因此於當時大量出現。308百貨公司的經營概念新穎,商品的銷售方式 更加多元,使傳統商店產生商業競爭的壓力,尤其是春節送禮的商機,各家紛紛 推陳出新,期望吸引顧客購買。

春節送禮習俗的變遷受商業和服務業發展影響較深。1970 年代開始,許多 食品公司都推出精美包裝的年節禮盒,讓購買的顧客免去自行包裝禮物的步驟,

就能送出大方美觀的年禮,而百貨公司的商品配置上不只有食品,還有家電、日 用品、服飾等等,因此不再侷限於食品,年禮專櫃中多了家用品的推銷,擴大春 節年禮的銷售類別。

儘管傳統食品公司和百貨公司,包裝年禮和擴大春節年禮的銷售類別的初衷 是因為商業競爭,期望以新的商品吸引民眾購物,但這些促銷手法也確實改變民 眾的消費習慣,購買的年禮並不像過往幾乎限於食品,多了日用品的選擇,春節 送禮的習俗也逐步變化。

春節旅遊的變遷與民眾經濟狀況亦是關係極大,出外旅行需要旅費,因此旅 遊的盛行程度和人民的經濟狀況和消費習慣有極大的相關性。春節旅遊不僅是近 代的新興春節風俗,也屬於一種娛樂休閒活動,臺灣的人均收入由 1950 年代至 1980 年代不斷提高,而關於臺灣民眾的消費型態,1951 年時花費在娛樂消遣上 的比例為6.09%,1981 年則增加到 12.8%,309這個變化反映了人們更願意將錢花 在娛樂休閒活動上。1979 年時開放出國觀光,一方面是新奇,另一方面是大部分

308 黃世明。《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文化與社會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249-251 頁。

309 黃世明。《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文化與社會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第 262 頁。

175

的人在娛樂休閒的花費上提高,因此趁著春節假期出國旅遊的人逐年增加,1986 年時有春節出國人數突破以往數據的報導記載:

根據境管局一份紀錄資料指出,今年春節期間由除夕至初五六天,分別由 桃園中正國際機場及高雄小港機場搭機出國,前往東南亞及歐美國家觀光 旅遊的國人,將在六萬至七萬人左右,突破歷年最高紀錄。……310 經濟狀況的好轉,使得人們的消費習慣變換,願意花費比以往高的比例於休 閒娛樂上,因此導致春節旅遊風氣日漸高昂,且旅遊模式和地點會有所轉變,促 成了戰後春節旅遊風俗的變化。

四、科技和技術進步

由於科技和技術的進步,電腦、網路、手機和相關軟體在 1990 年代後陸續 出現,並且日漸普及,因此有了新的拜年方式。過去皆是面對面的拜年方式,但 到了2000 年網路拜年逐漸盛行,各網路業者紛紛推出讓社群網站會員互相拜年 的團拜服務,除了網路拜年外,簡訊拜年亦興起,使用人數增加快速,以現成罐 頭簡訊拜年是新的春節祝福方式。到了 2010 年後,智慧型手機普及,免費社群 聊天軟體興起,很多人使用此類軟體發送和年訊息,使得簡訊拜年的人數減少許

由於科技和技術的進步,電腦、網路、手機和相關軟體在 1990 年代後陸續 出現,並且日漸普及,因此有了新的拜年方式。過去皆是面對面的拜年方式,但 到了2000 年網路拜年逐漸盛行,各網路業者紛紛推出讓社群網站會員互相拜年 的團拜服務,除了網路拜年外,簡訊拜年亦興起,使用人數增加快速,以現成罐 頭簡訊拜年是新的春節祝福方式。到了 2010 年後,智慧型手機普及,免費社群 聊天軟體興起,很多人使用此類軟體發送和年訊息,使得簡訊拜年的人數減少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