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春節相關研究回顧

本節綜合討論過往春節的相關專書與論文研究,了解各篇研究方法、歸類方 式和主要內容,做為學習與參考,並於探究前人專書和論文的過程中,釐清本研

23

究與過往研究的不同之處。

一、專書

專書的春節相關研究,多是涵蓋在傳統歲時節俗主題的書籍中,書中大部分 是以節氣、月份為大綱,按照時間順序,闡述各個傳統節日的風俗情形。

林素英在《歲時禮俗文化論略》53中,分為歲時和節日兩篇來論述。歲時作 為節日的基礎,書中上篇首先闡述研究歲時禮俗的重要性以及形成條件,接著分 述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活的關連,歸納其特色和作用,令讀者對歲時禮俗有基礎 的認識,之後還整理了歲時禮俗如何發展為節日的演變過程,有助了解歲時和節 日的關係。下篇論述一年中重要傳統節日的由來和禮俗,包括春節、元宵、清明、

端午、中元、中秋等,最後回顧歲時禮俗的過往研究成果,提出待整合的民間資 料,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李秀娥於《圖解臺灣民俗節慶》54一書中開篇首先闡明臺灣漢人歲時節俗裡 的時間觀和祭祀基本認知,分別論述春夏秋冬各個節令習俗的進行方式。春令節 俗以祈福迎春為主,有新年開正、鬧廳、噴春、初三老鼠娶親和初五開市迎財神 的年俗行事,除了提到節日習俗外,在節日祭祀流程上亦有說明,對理解節日祭 祀有幫助。

黃丁盛在《臺灣節慶》55之中,以農曆月份為編寫主軸,依序介紹各月份節 慶活動,內容包含傳統歲時節日、鄉土節俗、廟會祭典、原住民祭典、外來節日 等,整理出各節慶的由來、祭祀對象、舉行地點、儀式流程,可廣泛理解當代臺 灣在地節日活動。書中關於春節列舉出了開正、行香、拜公媽、接神等的儀式進 行方式,閱讀此書可了解臺灣各地的特色節慶活動。

劉還月於《臺灣人的歲時與節俗》56裡,首先從氣候和地理環境的角度來解

53 林素英。《歲時禮俗文化論略》。臺北:臺灣師大出版社,2020。

54 李秀娥。《圖解臺灣民俗節慶》。臺中:晨星出版社,2015。

55 黃丁盛。《臺灣節慶》。臺北:木馬文化,2003。

56 劉還月。《臺灣人的歲時與節俗》。臺北:常民文化,2000。

24

釋臺灣傳統節日的發展與變化,接下來將田野調查的成果,以歲、時、節、俗四 項為大綱書寫。「歲」是一年的結束和開始,該篇章提到臺灣的尾牙、祭灶、拜 天公等習俗,以及春節時的年俗與遊戲。「時」是因應四季而衍生的活動。「節」

指的是節日慶典,介紹數個因應歲時變化舉行的祭祀典禮,像是迎春、祭火神、

中元普渡等。「俗」指因各地方環境不同,發展出具特色的地方性,此篇中整理 臺灣各地的迎神祭典。本書除了記錄各地的歲時節慶實際情形,也對其做出評述 和反思。

許晉彰在《臺灣常民文化 : 鄉土節令與民俗活動》57一書中,將節氣與重要 傳統節日慶典按順序編排說明,先闡明各節日起源由來以及中國古代的節日情形,

接著再敘述臺灣的節日習俗,可概略了解許多節日民俗的源起、發展過程、禁忌、

諺語和慶祝活動。

林清玄於《傳統節慶》58之中首先總論傳統節慶的特質,之後介紹春節、天 公生、端午節、觀音誕辰等15 個臺灣重要的大型傳統節日與慶典,敘述其習俗 以及背後的文化意義。本書重點說明習俗的種類和進行方式,對於節日起源則少 有提及。

榆芹在《歲月之 24 節氣與 72 物候》59中,介紹了二十四節氣的物候、傳說、

民俗和食俗。物候可令人對該節氣的溫度和天氣有基本的了解,傳說提到了古人 因應天候衍生出的神靈鬼怪故事,民俗和食俗則挑選該時節的特色活動與飲食說 明。此書將春節的習俗活動,安排在相應的節氣下介紹,可以了解節日與節氣的 關聯之處。

陳瑞隆在《臺灣民間年節習俗》60一書中,介紹了臺灣一年中重要的幾個節 日民俗,其中春節介紹的較為詳盡,包括貼桃符春聯、燃爆竹、守歲、拜公媽、

請春酒等,除此之外還整理出新年俗諺歌謠以及年節禁忌,可以對臺灣在地的新

57 許晉彰。《臺灣常民文化:鄉土節令與民俗活動》。臺南:華淋出版社,2002。

58 林清玄。《傳統節慶》。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86。

59 榆芹。《歲月之 24 節氣與 72 物候》。臺北:貓咪予花兒出版社,2014。

60 陳瑞隆。《臺灣民間年節習俗》。臺南:世峰出版社,2007。

25

年風俗有較全面的了解。

介紹多個傳統節日的專書中,可看到許多介紹春節的書籍,多是同時探討其 他數個傳統節日,屬於通論式的書籍。內容上則因為節日的出現和歲時節氣甚有 關連,多數專書往往會以節氣為編寫大綱,先探討歲時文化的發展,各個節氣所 衍伸的傳統節日則會再重點介紹其由來和習俗。偏重探討歲時文化以及節俗行事,

對於了解節日由來和節日習俗內容很有貢獻,但研究範圍大,無法對個別節日有 深入討論,有關節俗的演變過程較少著墨。

關於探討春節本身的專書有陸家驥所著的《年趣》61,書中首先引述中國古 代典籍中關於春節的記載,論述其起源和發展過程,接著探討各個春節禮俗的由 來和進行方式,如送灶神、祭祖、吃團圓飯等,之後則是比較古今春節,像是門 神像、剪紙的古今差異,並闡述臺灣現今的春節年俗。本書主要是採取文獻分析 的方式寫作,大量引述古籍中的年節記載,可以理解各項習俗的古今差異和文化 內涵。

邱德宏在《臺灣年俗》62一書中按照春節習俗進行的順序,詳細列舉出各個 習俗,包括尾牙、祭灶、送神、大掃除、圍爐、分壓歲錢、開正、放鞭炮、拜正、

噴春、年初五隔開、拜天公祖等,每個年俗都會說明其活動內容和注意事項,書 末並附上臺灣新年形式表,列出各年俗名稱、內涵,幫助回顧年俗內容。全書對 春節習俗有很全面的闡述,而習俗由來則較無提及。

專門介紹春節的專書,對於節日由來原因、發展過程和節俗內容有更加詳盡 的說明,且做出古今節日的比較和歸納,可了解節俗的演變,補充了前述多節日 專書缺乏的部分,然而探討的多是中國古代節日習俗的變化,漢人遷臺後,在臺 灣本地的節俗演變則少有探究,這是目前春節專書可多加補充的研究領域。

二、論文

61 陸家驥。《年趣》。臺北:臺灣商務,1996。

62 邱德宏。《臺灣年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26

有關研究春節風俗的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大多是包含在臺灣傳統節日相關 主題的研究中,春節為其中的探討部分,因此欲了解春節過往相關研究,必然須 回顧傳統節日論文。以下依本研究之主題,將過往研究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臺 灣傳統節日、傳統節日變遷、春節單一節日、運用報紙探究社會風俗的過往研究 成果。

因皆為傳統風俗與社會變遷的相關主題,傳統節日變遷的相關研究仍會運用 到報紙資料,報紙探究社會風俗的部分也可能探討傳統節日,但為了分析上的便 宜,還是依各研究的重點發現與資料運用特色予以歸納,以更好的論述各篇文獻 的價值,以及與本研究的區別所在。

(一)探討臺灣傳統節日的研究成果

探討多個節日的論文研究多著重於節日飲食文化。李姿儀在《臺灣節日飲食 及傳說故事研究》63一文中以文獻分析方法,論及臺灣節日飲食的淵源、族群差 異和地域轉變,分述春夏秋冬四季的節食特色和烹調方式,並整理節日飲食故事,

分析其中蘊含的文化意涵和食療養生觀念。

于佩玉《臺灣客家節令及其食俗文化研究》64一文同樣採文獻分析的研究方 法,首先論述中國傳統節日形成原因和其食俗文化,之後探討遷徙來臺的客家人 族群源流和開墾路線,研究其飲食特色以及節令食俗,分析日常飲食與節日飲食 的差異之處,歸納出背後的文化意義。

莊欣華在《日據時期臺灣節令之食俗研究》65中,以方志、日人在臺舊慣調 查資料,配合田野調查研究日據時期的臺灣節日飲食,於概述中國傳統節日淵源 和內容後,接著統整日人在臺時所作的風俗研究資料,歸納出其中有關節日食俗

63 李姿儀。《臺灣節日飲食及傳說故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2013。

64 于佩玉。《臺灣客家節令及其食俗文化研究》。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學位 論文,2007。

65 莊欣華。《日據時期臺灣節令之食俗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

27

28

呂宏進《臺灣閩南人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之研究》70以文獻分析方式探討 三大傳統節日的休閒活動現況,其中論述春節飲食、辟邪物、傳說故事、詩歌諺 語和祭祀的進行流程,並歸納活動的類型特性,分析春節休閒活動的心理與社會 功能。

郭晏萍《日治時期臺灣古典詩中的三大節令書寫研究》71一文中,首先整理 清領時期臺人所寫三節古典詩,綜合分析書寫特色,接著探究日治時期古典詩中 呈現的三大節令,分析三節各自的民俗與文化意義,歸納出日治時期節令詩句受 外來文化影響的情形,以及背後所蘊含的民族和文化精神。

黃氏碧紅《臺灣與越南的傳統節日之比較---以春節、端午、中秋為例》72一 文中通過專書、報章雜誌等文獻了解節俗概況,配合訪談當地民眾了解臺越兩地 的習俗情形。研究中關於臺灣與越南的春節比較,是從傳說故事、習俗、禁忌和

黃氏碧紅《臺灣與越南的傳統節日之比較---以春節、端午、中秋為例》72一 文中通過專書、報章雜誌等文獻了解節俗概況,配合訪談當地民眾了解臺越兩地 的習俗情形。研究中關於臺灣與越南的春節比較,是從傳說故事、習俗、禁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