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戰後臺灣春節風俗的發展與變遷(二):圍爐、紅包、春遊

第二節 紅包風俗的發展與變遷

第二節 紅包風俗的發展與變遷

本節探討紅包風俗由 1950 年代至今的發展和變遷過程,觀察到由 1970 年代 開始產生變革,傳統上主要是長輩於農曆新年時給予晚輩的祝福,但在此之後各 行各業皆出現春節發放紅包的情形,象徵吉祥和好彩頭。2000 年後,因為科技的 發展,發紅包除了以實體紅包袋相送,亦可使用新興電子媒介發送。

一、紅包風俗的發展與變遷

(一)1950 年代:壓歲錢

每年除夕圍爐,吃完年夜飯後,晚輩則向長輩說吉祥話道賀,長輩會拿出事 先準備好的紅包給予晚輩,祝福子孫未來的一年平安順遂。大人迎接春節的準備 相當繁忙,小孩則往往很期待年節的到來,甚至會急著吃年夜飯,因為吃完有壓 歲錢能拿:

「大人亂抄抄、囝仔喜年到」這是句臺灣的諺語,是表示家家戶戶的大人

120

們在年終歲暮,要忙著辦年貨、買新衣、炊年糕;商人們,要在「過年」

以前清理一切的人欠欠人的賬目,因而每一商店都要忙著討債以及清償舊 欠,但小孩子們到了臘月十六日「吃尾牙」以後,就要「催」算著「過年」

再剩二三天了。

大年夜,太陽未下山,孩子們為等待分配「壓歲錢」,都要紛而催著媽媽

「要吃飯」,因為吃過了「年夜飯」,分到「壓歲錢」,睡過覺,就是新年

「添一歲」有新衣穿、新帽戴,且有很多的錢可以用。219

紅包象徵祝福、吉祥和喜慶,因此不只是家庭中長輩發給子孫,1950 至 1960 年代時,有些民間的吹春隊伍挨家挨戶會敲鑼打鼓吹喇叭,慶祝春節的到來,表 演完畢主人家會給予紅包,以示答謝,並帶有吉祥的意味:

……年初一,人們除了到親戚家中拜年外,就是到處遊玩,這時一些民間 閒什人,所組成的「吹春」隊,就吹著喇叭笛子鳴鑼打鼓而沿街挨戶到各 家門口「吹春」,家長就接待他們到大廳吹奏吉祥的曲子,事畢酬以「紅 包」。……220

(二)1960 年代:以郵局儲蓄券代替壓歲錢

1960 年代社會上節約風氣盛行,民眾團體呼籲各級社團民眾採用郵政儲蓄 券代替現金發給晚輩,許多家長也改以郵局禮券作為紅包,以養成節儉儲蓄的節 約習慣:

春節將屆,郵政禮券大為暢銷,昨(卅)日由每天平均二百張的銷量增達 五千張,許多家長們購買郵政「賀」禮券,作為小朋的壓歲錢或新年「紅 包」,使孩子可以養成儲蓄節的習慣。

219 郭天成,〈從「好綵頭」到「踏春」〉,《聯合報》,1965 年 1 月 30 日,第 10 版。

220 林賢三,〈新年吃粥 出門逢雨〉,《聯合報》,1958 年 1 月 1 日,第 7 版。

121

郵局發行的禮券分「喜」「賀」「奠」等四類禮券,二○、三○、四○、五

○不等。該局表示:在去年一年間銷售一百五十七萬多張,金額達六千五 百餘萬元。221

……民眾團體活動中心定十四日農曆年初六在臺北中山堂光復廳舉行聯 歡茶會,邀請民眾團體人士共同參加,大家一起拜年,藉示誼,會中將舉 辦谷項活動中心呼籲各級社團推行不送禮、不受禮,以節約消費;並盼採 用郵局儲蓄券作為春節發給子弟親友的壓歲錢,藉以減少浪費,倡導儲蓄。

222

(三)1970 年代:壓歲錢教育

1970 年代後,壓歲錢儲蓄的風氣日漸興盛,人們覺得教導孩子從小養成儲 蓄習慣很重要:

……孩子壓歲錢的使用方法,最好是有計劃的使用,如買一至數樣孩子們 日常所需之日用品或衣服,或是存入郵局及銀行,在孩子本身有必須要用 時取出備用。總之,孩子的禮金最好能誘導他使用在他本身該用的身上,

才能免除孩子浪費金錢的壞習慣,或是大人收繳而引起不滿,使他們的心 目中覺得父母親是不講道理之人。223

每逢春節,長輩對晚輩,總免不了要贈送禮物。這種慣例,雖屬陳年陋規,

但在傳統的習俗之中,也意味著尊長的慈愛。俗稱的「紅包」,現在已經 較為罕見,但比較守舊一點的長輩,每逢春節,仍喜歡贈給孩子們「壓歲 錢」。春節時,您可以把所要送的錢疊好,用美麗的彩紙包妥,甚至將它

221 本報訊,〈郵政禮券 春節暢銷〉,《聯合報》,1965 年 1 月 31 日,第 2 版。

222 勞工社訊,春節‧節約〉,《聯合報》,1967 年 2 月 5 日,第 2 版。

223 江,〈孩子收壓歲錢的禮節〉,《聯合報》,1972 年 2 月 14 日,第 10 版。

122

裝在一隻撲滿,送給孫兒輩。他們一定會感到非常高興,而對長輩們益發 尊敬,同時也有提倡儲蓄的意義。224

……如果知道主人有幼童,可攜帶有意義之玩具、書刊前往,不必依舊俗 贈以「紅包」壓歲錢,以免幼童長大服務社會,誤認收受非法「紅包」為

「禮」所當然。225

在傳統農業社會中,生活不易,壓歲錢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心意,感恩前一 年平安順遂,並期望下一年保持健康和安全。過往壓歲錢的意義是期許能吉祥平 安,長輩並不會特別管束孩子該怎麼運用壓歲錢。到了 1970 年代後生活比過去 富裕了,要求不僅只是活下去,更要活的好,開始注重其他方面,像是孩子的教 育,給壓歲錢變為一種教育環節,教導孩子如何管理金錢,將壓歲錢放在撲滿裡 或存入銀行都是方法之一。有的人也建議別給實質的金錢了,改為贈送有意義的 書籍或玩具,以免孩子長大後誤以為收受非法紅包是合理的。

1970 年代,小孩春節收壓歲錢的禮節也頗受到關注,教育界人士覺得當時 孩子說「恭喜發財,紅包拿來」是很不好的表現,需要導正:

教育界人士最近談起過年,提到近兩、三年有一個不好習慣,幾乎孩子們,

連才兩三歲的幼童,都會在新春向大人拜年時,很流利地說:恭喜發財或 萬事如意等吉利話,但往往最後加上一句:紅包拿來。

對中國年俗很有研究的趙麗蓮教授表示,中國人過年大人們總給孩子們壓 歲錢,討個吉利,表示「壓」「歲」的意思,這似乎從中國很古老的時候 就有這種的習俗,但都是說給「壓歲錢」,不像現在說成給「紅包」。她說,

中國人過年給孩子壓歲錢,本來是有它的意義的,也許現在受工業社會的 影響,將這個傳統風俗「變質」了。趙麗蓮說,她小的時候,大人給壓歲

224 戎行,〈鼓勵兒孫儲蓄〉,《聯合報》,1976 年 1 月 22 日,第 6 版。

225 鄭麗,〈春節賀年應注意禮節〉,《聯合報》,1976 年 1 月 30 日,第 6 版。

123

錢,都是將一串錢用紅紙包起來或紅線串起來的,而且通常不是孩子們向 大人要壓歲錢,而是長輩主動給晚輩。晚輩必須叩頭行謝禮。現在大家都 說給「紅包」,實在不好聽,尤其給外國人聽了,彷彿我們從小在教孩子 收受「紅包」,真是不好。

施翠峰教授對民俗很有研究,他說,什麼時候開始有給壓歲錢這個習俗,

似不可考。他認為,在新年聽到孩子們討紅包,真是感到心痛,好好的一 個習俗給破壞了;他表示,「給紅包」,是近兩、三年才聽到的,以前很少 說是過年給「紅包」,都是說給壓歲錢;在他的記憶?,「恭喜發財,紅包 拿來!」這幾句話,好像是從電視上傳開的。這位教授認為,電視影響力 太大,尤具孩子們模仿力強。他說,如果「紅包拿來」這句話真從電視中 傳開的,希望今年過年時,電視上不要再出現這幾句話。226

過往春節時多是說給「壓歲錢」,不說是給「紅包」,且是由長輩主動給晚輩 壓歲錢,非晚輩主動討要。給紅包是 1970 年代方才興起的說法,由小孩向長輩 主動要紅包,和最初壓歲錢的意義相違背,變成注重的是金錢,隱含的祝福美意 反變其次。教育界人士感慨的不僅是孩子禮貌教育的問題,更是傳統習俗的意義 遭到破壞,壓歲錢收受態度的改變,也反映了社會結構改變對風俗的影響,以往 農業社會時的孩子多生活在大家庭中,周遭同輩和長輩眾多,長幼尊卑的觀念較 為嚴格,禮節嚴謹,少有向長輩主動討要壓歲錢的。1970 年代後逐漸走入工商業 社會,人們出外打拼,家庭規模縮小,一個家庭裡孩子的數量不如過去多,長輩 對家裡為數不多的小孩自然更加疼寵,位階尊卑寬鬆許多,且當時電視開始普及,

孩子獲得訊息的管道更多,容易被影響,教育界人士也希望電視上不要出現類似

「紅包拿來」的資訊。

1970 年代開始,長輩送紅包給晚輩已不單是一種祝福,更是教育下一代的

226 中央社,〈多說恭喜發財 休提紅包拿來〉,《聯合報》,1978 年 2 月 6 日,第 3 版。

124

機會,以贊助做慈善的方式取代給紅包,是教導孩子奉獻和做慈善的方式之一,

且成為博物館的贊助會員便可憑證免費參觀,也是一份有意義的禮物:

「你的孩子今年七歲,如果你捐出一千元,就可以成為中華兒童博物館的 贊助會員。可以憑證免費參觀,並且在參加活動時享受優待,這種贊助會 員證,孩子可以用到十五歲,成人可以用一年,你願不願意?」……

……中華兒童博物館從去年十一月成立以來,已成了中南部很多學校或教 育團體到臺北來時必去的一個地方。附近社區的孩子是更不用說了,臺北 地區的孩子也常跟隨父母或老師去參觀。據說館內凡是可動手的東西都壞 過好幾次了,因此長期維護亟需要一筆龐大的基金,所有的社員都不得不 為了籌款而賣力。徵求贊助會員是其中之一。

事實上贊助會員受益的不但是會員本身,間接的也等於是一種慈善舉動。

今天有很多家庭的經濟籠力,可以為自己的孩子買一張,甚或兩三張會員 證,但不可否認的也還有些家庭,只能偶爾花幾塊錢替孩子買張入場券。

從無中生有,而且沒有任何財團支助,也沒任何公費補助的兒博館,如果 能在贊助會員的支持下永遠存在,對那些經濟較差家庭的孩子,就是最好 的奉獻。春節,在中國人的傳統裡,少不了要給孩子們紅包,如果送一張 贊助會員證,同時告訴他其中的意義,就不但表現了長輩的愛,也是給了

從無中生有,而且沒有任何財團支助,也沒任何公費補助的兒博館,如果 能在贊助會員的支持下永遠存在,對那些經濟較差家庭的孩子,就是最好 的奉獻。春節,在中國人的傳統裡,少不了要給孩子們紅包,如果送一張 贊助會員證,同時告訴他其中的意義,就不但表現了長輩的愛,也是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