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時間軸分析 時間軸分析 時間軸分析 時間軸分析— — — —臍帶血相關事件 臍帶血相關事件 臍帶血相關事件 臍帶血相關事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節透過時間軸的分析,可以瞭解自費儲存臍帶血在台灣接受率的趨勢,以 及臍帶血自存和公捐接受率的消長。自

2000

8

月,台灣第一家私人臍帶血銀 行成立後,自費儲存臍帶血一度蔚為風潮,在

2000

年到

2004

年快速地成長,

2004

年以後,則呈現趨緩的態勢;而從媒體的報導數目來看(見圖

4.1

及圖

4.2),台灣自費儲存臍帶血的熱潮,在 2006

年以後,有漸漸消退的跡象。本節

接受率的估算雖然有助於瞭解自費儲存臍帶血在台灣擴散的趨勢,但是影響其擴 散的相關因素及實質內涵,則必須透過其他的方法進行探討。下一節嘗試從新聞 事件(events)的角度,探討自費儲存臍帶血在台灣的擴散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些 現象和重要的議題,以及其對自費儲存臍帶血在台灣的擴散所造成的影響。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時間軸分析 時間軸分析 時間軸分析 時間軸分析— — — —臍帶血相關事件 臍帶血相關事件 臍帶血相關事件 臍帶血相關事件

不同於傳播溝通學對於新聞事件的擴散之研究111,本節的分析主要聚焦於 事件的”突出性”:「新聞事件擴散的快速,也標示著事件擁有極高的新聞價 值,……所謂突出性(Salience),是指一般人眼中新聞事件的重要程度。……一 個被社會大眾認為是突出性的新聞事件,一般人都會主動採取以下行動:尋求事 件更多細節以及把事件轉告他人,甚至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112,本研究從 聯合報系及中時報系的資料庫中,將幾個重要的新聞事件進行歸納,依時間的不 同,將自費儲存臍帶血在台灣的擴散過程區分成幾個不同階段,整理如圖

4.18,

這些事件中也包含許多具有突出性的新聞事件,說明如下:

1. 1999

年以前:”替代骨髓移植? & 公捐臍帶血庫”

1999

年以前,聯合報系和中時報系對於臍帶血移植及可能的應用的報導 數皆不多(見圖

4.1

及圖

4.3),第一篇相關的報導是在 1990

2

18

日由聯合

111 「早期的傳播學者最感興趣的是研究新聞事件的擴散。……新聞事件擴散速度如此之快,原 因是只要產生了對新聞事件的認知性知識,擴散便告成功了;而科技性創新的接受過程包括認 知、說服、決定以及執行這幾個不同階段。新聞事件擴散研究帶來了一個重大貢獻,就是確立起 擴散新事物或觀念時,在哪些情況下利用大眾傳播媒介,較人際溝通來得重要和有利。」引用自 羅吉斯(Everett M. Rogers),頁 97-98。

112 引用自羅吉斯(Everett M. Rogers),頁 100-101。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年份

Ayala),其 17

歲的愛女艾妮莎(Anissa Ayala)因羅患白血球過多症,必須進行骨 髓移植,但卻遍尋不著骨髓相容者。在計窮之下,瑪莉.艾亞莎決定自己懷孕,

希望新誕生生命的骨髓能與姊姊相容,並可順利移植。瑪莉.艾亞莎如願懷孕,

但是新生寶寶(Marissa Ayala)的骨髓和

17

歲的姊姊相容機會僅有四分之一,由 於艾妮莎不經骨髓移植無法活命,瑪莉只有以此計挽救女兒的性命。醫生表示,

Los Angeles Times 報導:” Some medical ethics experts criticized the Ayalas' decision to have Marissa.

They raised the possibility that couples having a baby for the same reason could test the unborn fetus' tissue and, if it did not match, abort.”

http://articles.latimes.com/1991-06-05/news/mn-212_1_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2 。事實上,醫 界及衛道人士的顧慮是有道理的,在瑪莉的案例之後,生殖技術的進展,使得”訂做寶寶”變成可 能,透過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GD),篩選和欲進行治療 手足相容的胚胎,確保將來所產下寶寶的造血幹細胞可以挽救手足的性命,而不像瑪莉必須面對 四分之三的機率下,其新生寶寶的骨髓和姊姊可能不相容的風險。西元 2000 年以後,陸續有一 些透過 PGD 技術所造出”訂做寶寶”而挽救親屬的案例,漸漸被報導出來。

114 資料來源:http://articles.latimes.com/1991-06-05/news/mn-212_1_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

115 據治療團隊表示,艾妮莎所罹患的慢性骨髓性白血並(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只要在 造 血 幹 細 胞 移 植 後 , 能 夠 存 活 2 年 , 有 95% 的 機 會 可 以 完 全 治 癒 。 ~ 資 料 來 源 : http://articles.latimes.com/1991-06-05/news/mn-212_1_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2

116 Daily News (Los Angeles, CA) 在 1999 年 4 月 12 日 之 報 導 , 資 料 來 源 : http://www.thefreelibrary.com/SISTERS+TO+THE+BONE%3B+9+YEARS+AFTER+MARROW+T RANSPLANT,+ANISSA+AND...-a083608499

117 My Sister's Keeper is a 2004 novel by American author Jodi PIcoult. The novel was adapted for the movie by American screenwriter Jeremy Leven. While the novel is fiction, the story is very similar to the real life story of the Ayala sisters.~資料來源:http://www.imdb.com/title/tt1078588/faq ;2008 年 2 月 21 日,聯合報/A3 版/焦點也報導:「台大醫院透過基因診斷技術量身訂做救人寶寶,情節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起媒體及國內民眾對於臍帶血移植較多的關注,本論文在下一階段會討論這個案 例。雖然,在

1999

年以前,台灣相關的一些移植案例並未吸引太多注意,但是,

也因為這些案例,媒體開始有針對臍帶血進行簡單的介紹,第一篇為

1991

12

3

日,聯合報/05版/生活報導:

『所謂「臍帶血」,台大醫院小兒科副教授林凱信指出,母體與胎兒的血液是 在胎盤進行交換,經由此一管道,胎兒可以獲得氧氣及養分,而胎兒生出那一剎 那,臍帶被切斷時,流出的血液大部分是胎兒的,由臍帶所蒐集的血液即稱「臍 帶血」。

林凱信指出,「臍帶血」所含的造血母細胞比其他一般週邊血液的造血母細 胞還多,加上胎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以臍帶血進行移植時,排斥的問題 較容易克服,因此,以「臍帶血」取代骨髓移植十分可行。』

從以上的報導,可以瞭解到在

1999

年以前,臍帶血移植雖然深具潛力,但 台灣醫界尚不敢完全斷言臍帶血移植可以取代骨髓移植。台大醫院陳耀昌醫師在

1995

4

9

日的經濟日報/20版/生活科技的報導中,也提到:「臍帶血的含量 少,只適用於幼兒白血病患者,而且這種臍帶血骨髓移植法還處於實驗階段,能 不能取代傳統的骨髓移植,還言之過早。」;不同於後來私人臍帶血銀行天花亂 墜的行銷說詞,1999年以前,對於臍帶血的應用之形容,尚僅限於「廢物利用」

或「化腐朽為神奇」120。其中,最樂觀的意見是林口長庚醫院產科主任鄭博仁 醫師,在

1998

12

25

日的聯合報/34版/健康發表相關評論,提到:

「臍血銀行的觀念來自基因治療的原理;作法是,在生產時由婦產科醫師順 便將臍帶作無菌處理後抽取的臍帶血,接著把臍血標示孕婦姓名後置入冷凍庫保 存。爾後,在嬰兒的成長過程中一旦發生特殊疾病,而有接受基因治療的必要時,

即可自臍血銀行領回自己的臍帶血。臍帶血解凍後,淬取其中的臍血幹血細胞,

就可進行自體免疫及基因的治療。

……

由於臍血幹細胞對非親屬間的基因治療成

120 1997 年 10 月 27 日,聯合報/06 版/社會傳真報導,標題:「臍帶血移植 如「廢物利用」無傷 產婦及新生兒 有效降低排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功率的提升,對醫學界形成了相當的振奮,也因而在國際心肺和血液組織支持形 成的網際網路正廣招全球醫學界加入此一研究及治療的行列。而幾個私人公司也 因勢成立了「臍血銀行」,可望替有此一期待病患家屬提供服務。

臍血幹細胞除了提供作為基因療法捐贈移植的善心用途外,臍血保留者爾後 碰上類似的先天性疾病,也可從自己臍血中找出健康的幹細胞,或將幹細胞改造 後再植入自己身上。利用臍血銀行定存整付,規劃胎兒一生的健康,算是慈母送 給寶寶的另一項最有意義的生日禮物吧!」

然而,鄭博仁醫師在後來所發表的意見,卻趨於保守且以不同的角度切入,

針對臍帶血中幹細胞的分化研究,表示:「國外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過多的期 待可能會落空,因為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都只能分化成血球細胞。」121;並引用 國外的研究,從另一個角度提倡「延後斷臍」,並提到:「產後延後切斷臍帶的作 法,挑戰的另一個目標是臍帶血自存衍生的龐大商機。近幾年來,在醫療商業模 式的刻意操作下,產後的臍帶血被徹底汙名化,強調若未予以保留貯存,則形同 垃圾或醫療廢棄物。事實上,正規醫學一直在強調,胎兒一生中用到自己貯存的 臍帶血來治療自己疾病的機率,微乎其微。因此,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建議是:

除非家族成員因罹病而有強烈的幹細胞移植需求,否則自存臍帶血意義不大」

122

121 2002 年 9 月 27 日,聯合報/9 版/社會話題報導:「臍帶血中的幹細胞,目前只能用在先天代 謝異常、特殊血液疾病、免疫缺損症候群等疾病治療,但這些疾病都無法使用自己當初留存的幹 細胞,必須期待別人捐贈,因此大多數贊成臍帶血儲存的醫師都呼籲臍帶血捐贈。……雖然目前 已有臍帶血幹細胞體外培養出血液外的其他細胞,但林炫沛表示,它仍是在體外加上特殊成長因 子或特殊處理而衍生,在體內是否可行,仍待長遠研究。林口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鄭博仁也說,

國外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過多的期待可能會落空,因為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都只能分化成血球細 胞。」

122 2006 年 10 月 27 日,聯合報/E4 版/健康報導,相關內容包含:「五年前,兩項大規模跨國性 研究顯示,延後切斷臍帶,新生兒出生體重平均略高於立即切斷臍帶者,而這一群嬰兒爾後的生 長發育表現亦較佳。查巴羅教授的研究則發現延後兩分鐘再切斷臍帶,至少讓胎兒多獲取 35 毫 克的鐵劑。這對先天性營養缺乏、發育不良,或早產兒而言,意義非凡。而初期臍血內所含有的 豐富的成長因子、荷爾蒙及幹細胞,對新生兒一生的成長,也許亦影響至鉅。……從公共衛生觀 點來看,婦產科醫界該開始檢討現行的生產常規,除了代言或產學配合之外,亦應慎重省思產後 臍血最佳應用途徑。從胎兒的優生觀點來看,準父母們也應思考該要求接生者讓胎兒立即擁有他 們迫切需要的臍血,抑或是耗費鉅資讓臍血在二、三十年後成為最昂貴的醫療廢棄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以上評論的轉變,可以看出創新在擴散過程中所帶來的不確定性123。臍 帶血的概念剛開始在台灣擴散時,係以臍帶血移植的案例及應用的面貌出現,隨 著公捐臍帶血庫和私人臍帶血銀行的成立,以及國內外累積的案例及報告,愈來

從以上評論的轉變,可以看出創新在擴散過程中所帶來的不確定性123。臍 帶血的概念剛開始在台灣擴散時,係以臍帶血移植的案例及應用的面貌出現,隨 著公捐臍帶血庫和私人臍帶血銀行的成立,以及國內外累積的案例及報告,愈來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