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智慧的理論

一些學者嘗試以不同的方法來瞭解「智慧」,針對智慧的概念與構念 進行研究的取向,Sternberg(1998)將智慧的理論歸納為:一為哲學理論 (philosophical theories of wisdom),即重新檢視過去重要哲人的思想 與學說,進行分析相關智慧的概念;其次為內隱理論(implicit theories of wisdom),即一般人對於智慧的概念或常識做描述,進行類別分析或因 素分析,形成智慧的主要成分;最後為外顯理論(explicit theories of wisdom),針對智慧的概念與構念提出觀點,並以研究來形成理論。

壹、哲學取向(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智慧的哲學取向是指:回顧一些知名的哲人的論述,分析重要哲 學家對於智慧的看法,以提出智慧的概念。Robinson(1990)研究柏拉 圖的對話錄,認為智慧有三種不同的形式:是 sophia,在生活中尋找 真理的沈思者;是 phronesis,如同政治家及立法家的實用智慧;是 episteme,以科學的觀點了解事物。亞里斯多德認為:一個明智的個 體知道在事件後面更多的特質﹐有效的﹐或形式的因素。從古希臘對 於智慧的概念是智能、規範、實用生活、生活上的真與美。而基督的 智慧是生活上對於神聖的及絕對真實的追求。

貳、智慧內隱理論(implicit theories of wisdom)

智慧的內隱理論是指:一般人對智慧的看法或概念,關注一般人 共同的想法與信念,而不管是對或錯的看法,不是為了提出智慧在心 理學上為真(psychologically true)的解釋。Clayton 最早使用內隱 理論的方法來探討智慧,Clayton(1975)發現一般人對智慧有關的概 念是 :有經驗的 (experienced) 、實用的 (pragmatic) 、理解的

(understanding)、有知識的(knowledgeable)。並提出智慧包含三個 向度:認知,情意,反思。Holliday 和 Chandler(1986)對智慧分析 五項構成概念:格外的理解(exceptional understanding)、判斷和 溝通技巧(judgment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普通能力(gener-al competence)、 人際技巧(interpersonskills)、普通能力(gener-al skills)、 社交的謙虛 (social unobtrusiveness) 。 Pascual-Leone(1990)認為智慧不同於 智能和創造力,而是整合認知、情感、生活經驗。智慧展現在高層次 soning Ability)、睿智(Sagacity)、從概念與環境中學習(Learning From Ideas and Environment)、判斷力( Judgment)、敏捷運用資訊 (Expedi- tious Use of Information) 和 洞 察 力 (Perspicacity) 。 Meacham(1990)假設智慧的指標有,態 度、 價值、 知識、 訊息, 能 力。 Kitchener 和 Brenner(1990)從反思判斷的發展模式研究,認 為智慧是,對於生活上存在不可避免困難問題的覺知;理解知識:廣 泛深度的描述問題特徵;承認知識的不確定及無法了解真實全面;合 理有執行力的判斷面對不確定的能力。

參、智慧外顯理論(explicit theories of wisdom)

智慧的外顯理論是指:研究者或學者專家對於智慧提出的構念,

或根據人類發展心理學理論建構一個智慧發展模式,目前在此研究取 向 有 三 種 型 態 , 一 是 以 成 人 人 格 發 展 觀 點 的 智 慧 概 念 (Erikson,

1959 ; Helson , 1997) ; 再 者 是 後 設 形 式 辨 證 思 考 的 智 慧 概 念 (Kramer , 2000 ; Labouvie-Vief , 1990);另一是從智力的擴展形 式和認知情意的精粹的智慧定義(Baltes & Smith & Staudinger, 1990; 2000 ; Sternberg , 1998);其中以 Baltes 及同事(2000)所 發展的柏林智慧範式,及 Sternberg(1998)所提出的智慧平衡理論,

目前最為心理學界研究智慧理論的學者所關注。以下就這兩個理論做 概略性的介紹。

一、柏林智慧範式(The Berlin Wisdom Paradigm)

德國心理學家 Baltes 和他的同事自 1980 年起就智慧的概念及 智慧的發展因素進行一系列的研究,智慧研究的發展模式詳如 圖 2.1。

(一)智慧的主要概念

Baltes 等認為「智慧」 是基本實用生活的專家知識 (expertise in the fundamental pragmatics of life)通 常 表 現 在 生 涯 規 畫 (life planning) , 生 活 管 理 (life management),生命回顧(life review)三種領域,並將智 慧的表現分為五個水準: 1、 豐富生活的事實知識 (Rich factual knowledge about life); 2、豐富生活的程序知 識(Rich procedural knowledge about life);3、終生的 情境(Lifespan contextualism);4、相對價值和生活優先 (Relativism of values and life priorities);5、不確 定 的 管 理 和 認 知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certainty)。

(二)研究內容

在柏林實驗室中,研究者將一些虛擬的難題呈現給受試 者,請他們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放聲說出(thinking a-loud)。有關生活管理的問題例如一天某個人接到了一個好 朋友的來電,說他/她再也撐不下去了並且決定要自殺。這 個接電話的人應該做或者是考慮些什麼呢?(譯自 Baltes, Staudinger, Maercker, 與 Smith, 1995, p.159)。有關生 涯規畫的問題例如:現年三十三歲的伊莉莎白,在自己的 專業領域中努力了八年之後有了升遷的機會;而新的工作 將帶來更多的付出與更大的責任。但是,伊莉莎白和她丈 夫也想要在適當的時期生小孩。請依據伊莉莎白的狀況,

規劃一個她三年至五年內可行的人生計劃( 譯自 Smith, Dixon, Baltes, 1989, p.320) 。 有關生命反思的問題例 如:年老的瑪莎在年輕時曾為了家庭而放棄在職場上叱吒 (life-span contextualism),以及 (5)持著相對的價值觀 (relativism)。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十幾年的研究所得 之「智慧」評分大致偏低,即使是經過熟知德國文化的新 聞記者所提名的具有智慧的人,其所得的評分也只有在平

均值左右。一般而言,Baltes 研究群的實驗情境越接近實 際狀況,如與自己所信任及仰賴的人在實驗答題之前討論 等,研究參與者的解題得分越高(Staudinger 與 Baltes, 1996)。

圖 2.1 柏林智慧範式

「智慧」的表現是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下,以個人的內隱 知識為基礎,整合其價值體系,在個人內在、人際之間、超越個 人之間的利益取得一平衡狀態,在所處的環境脈絡下,明辨的決 定採取某個特殊的立場,這個立場包括對環境的適應、對環境的 塑造或對環境的選擇。此「決定」表面上似乎僅僅影響一個人,

但實際上會影響週遭許多人,而且這個決定是在整個脈絡下可獲 得的範圍之內做選擇。

Sternberg(1998, 2000a)的「智慧平衡理論」中,有幾個重 要的概念,如圖 2.2 所示,以下就內隱知識、平衡、價值等概念 做說明。

(二)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

Sternberg 提出的智慧平衡理論,將「內隱知識」視為智慧 的核心,是行動導向的,是自發循例獲取的知識,不需要他人的 協助,憑著個人價值取向,以達成個體的目標,是潛藏在個體裡 面,在遇到困難時做有智慧的決策。內隱知識的概念是 Sternberg 智能三元論中實用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三個特徵:1、它是 程序性的,是行動導向的,暗中引導著個體的行為,知道如何做 (knowing how),不只是知道這件(knowing that)。2、它是是實 用性的,與人們的價值和目標達成是相關連的,因而人們應用它 達到成功的人生。3、它是依例獲取而幾乎不需要他人直接的協 助,而是自我體驗的。內隱知識是實際有用的,它是達成人們價 值目的的工具,使用它來達到成功人生。例如:老闆心情不好 時,職員應選擇怎樣的時機告訴老闆壞消息(Sternberg, 1998)。

(三)平衡

所謂的平衡,包含兩個部分,利益的平衡及對環境反應的平

衡。利益的平衡是指內在的自我、外在的環境和人際之間的平 衡,外在的環境包括一個組織、社會或國家乃至於全人類;而對 環境反應的平衡是指對環境的適應,對環境的塑造,對環境的選 擇。

1、利益的平衡

包含三個向度:個人內在(intrapersonal),外在環境 (extrapersonal),人際間(interpersonal)三者間的利益 平衡。個人內在利益是指自己本身的好處,人際間利益是 指與他人相處的關係,而外在環境的利益包括一個團體,

一個社會或國家,乃至於全人類的福祉。

2、對環境情境脈絡反應的平衡

包含對環境的適應、塑造、選擇。是指對於所處的環 境所產生的互動方式之選擇。例如:近來因師資的供過於 求,造成許多已具備國小教師資格者卻無法進入職場任教 服務,正值在學中的您,可以選擇繼續完成教育學程,未 來擠破頭踏入學校任教(對環境的適應);也可以選擇集合 所有眾人的力量,要求教育部提高員額編制,降低班級學 生人數,提高在職教師的汰換等措施,以增加機會(對環境 的塑造);亦可直接放棄修教育學程,精進自己所學的科 系,將來投入金融管理的工作(對環境的選擇)。

(三)價值體系

在這平衡過程中,價值體系扮演著利益和對環境反應的決

定方式,包括採取適應環境,塑造環境,或選擇環境,在許多 利益(包括個人內在、人際間、外在)衝突的情境而做出理想合 乎公益(common good)的決策。會如何做出有智慧的抉擇,受個 人的價值觀影響。

目標

對環境情境脈絡 反應的平衡

利益的平衡

圖2.2 智慧平衡理論

(資料來源:Sternberg, 1998, A Balance Theory of Wisdom , p. 354)。

公益

common good

實用智能之下的 內隱知識

適應

外在的

自我內在 人際之間的

選擇 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