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智能障礙者健康體適能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智能障礙者健康體適能的相關研究

本節分別從智能障礙者健康體適能狀況及運動訓練對智能障礙 者健康體適能的影響進行相關文獻探究。

一、智能障礙者健康體適能之狀況

早在1959年Francis和Rarick兩位學者就針對兒童和青少年智能障 礙者的健康體適能與同年齡之非障礙者進行動作表現、年齡、性別與 體適能關係的比較性研究,結果顯示智能障礙者的體適能不及非障礙 者(Gillespie,2003);Moon 和 Renzaglia(1982)指出身心障礙者 的體適能比非身心障礙者差,且中重度的智障者又比輕度智障者差。

Fait (1978)指出智能障礙學生的肌力、耐力、平衡感、速度及 反應時間較正常學生的發展遲緩約 2-4 年。因其身體的平衡能力較 差,某些動作形式會增加能量的消耗、導致疲倦,並造成工作效能、

休閒活動和生活品質的降低。甚至因體能不佳,處處依賴他人,無法 獨立活動而影響生活品質,故更需擁有良好體能(Rimmer,1999)。

林偉仁(1999)針對彰化啟智學校學生體能現況調查中,指出智 能障礙學生在體能的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柔軟度三方面,皆明 顯表現較一般人差,且有提早老化的現象,智能障礙學生各年齡組之 心肺耐力平均成績皆在百分等級五以下,其心肺耐力很差。在肌力、

肌耐力方面,各年齡組平均成績皆在百分等級五以下,亦屬「很差」

之範圍。在柔軟度方面,智能障礙學生的成績與一般生之常模比較結 果,仍屬偏低的狀況。歸納推估其原因,可能是坐式生活型態所致。

近幾年來,國外對於身心障礙者生活品質的研究都將障礙者的身 體健康情形納為指標之ㄧ(林宏熾,1999)。相較於一般人,身心障 礙者因為自身疾病或障礙的影響,所面臨的身體活動與健康問題更複

雜,也更需要被重視(周俊良、陳張榮,2012)。身心障礙者的健康除 受到障礙本身的影響,還需注意併發症狀的發生,併發症狀不僅可能 會加速身體健康狀況的惡化,對於本身及其家人更是生活上沉重的負 擔(許雅雯、林麗娟、蔡佳良,2008)。

因此,身心障礙者比一般人需具備更佳的健康體適能才能應付日 常生活與身體活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000)

研究顯示,我國身心障礙者包括智能、感官(視覺、聽覺)和肢體障礙 者之健康體適能普遍比一般人差。身體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個人的 健康體適能,對身心障礙者而言,延長生命並非其運動的主要目的,

而是要藉由運動提升其健康及生活品質。

由以上文獻探討得知,智能障礙學生在成長發育、心理發展、身 體機能及運動經驗上,相較於一般學生有發展遲緩與不足的現象,身 心障礙者的健康體適能狀況值得國人加以注意。國內外學者對於智能 障礙者健康體適能之研究相繼發表,雖然研究方法各有不同,研究成 效也各有表述,但看法一致的是智能障礙者與一般人相較,更有參與 運動及休閒活動的需求。

二、運動訓練對智能障礙者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身心障礙者因為生理及心理上的障礙,使其缺少肢體自由活動的 能力,由於缺乏身體活動進而導致健康狀況不佳,身體機能衰退,增 加疾病發生的風險,較容易引發二度障礙,包括罹患心血管疾病風 險、肥胖或瘦弱、憂鬱或焦慮、孤僻或缺乏自信(周俊良等,2012)。

身心障礙者常會有心情沮喪或健康問題,經常參與體能活動的身 心 障 礙 者 , 其 情 緒 的 平 穩 度 和 整 體 健 康 狀 態 比 靜 態 生 活 者 佳

(Dykens,Rosner & Butterbaugh,1998)。規律的運動能帶給智能障 礙者的效益,如體重控制及增進肌肉適能、柔軟度和心肺適能等,進

而減少慢性病發生的機率;心理上減輕壓力、改善憂鬱,自我實現功 能發揮,生活品質自然提升(Carmeli,Barak,Morad & Kodesh,2009;

Rimmer,1999)。DePauw 和 Gavron(2005)於文獻回顧探討中指出,

身心障礙者在某些運動表現傑出,因而改善自我自尊與信心。

林晉榮(2004)指出身心障礙者藉由運動可以直接提升健康體適 能,對於情緒和精神的穩定以及人際互動皆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胡 政宏(2004)的研究指出,透過體適能活動可使運動能力提高,對一 般人及智能障礙學生的身心發展及社交能力都有幫助,並能促進智能 障礙學生的思考能力,發展運動的喜好與興趣。健康體適能較佳者能 夠帶來 100 種以上的好處(盧俊宏,1998),如減輕體重、平衡感和協 調性的改善、提高自信心及安全感等好處,對於生理、心理都非常有 幫助。

運動對於身心障礙者而言,是促進健全人格的方式之一,讓其擁 有良好的人格發展與身體活動,是實現受教平等理念與重視個別差異 的具體作法;運用各種器材或輔具,並針對學生的特殊需求設計身體 活動,積極推動適應體育藉此提升身心障礙學生的健康體適能與生活 品質(闕月清、游添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