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斜坡道健走對於臺北某特殊教育學校高職 部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本章旨在描述研究之背景 及動機,並根據研究之目的提出研究假設,最後則是針對本研究之範 圍和名詞釋義加以界定。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時代進步科技一日千里,各種生活用品及 3C 科技產品不斷創新 發明,各式家電用品電腦化,如洗衣機、洗碗機、自動製麵包機、irobot 自動吸塵器等,只要一指神功家事全搞定;在購物方面,不必出門,

只要上網路商店訂購,各種玲瑯滿目的商品都可以宅配到家;在交通 方面,各類交通工具便捷,就算自行開車都有定速系統,停車也只要 按一個鈕車子就會自動停進停車位。物質生活水準提高,人們大多數 的時間都趨向坐式型態的生活,相對於以前的農業時代,現代人大部 分的身體活動量都明顯不足,加上飲食、作息習慣及工作型態的改 變,較易衍生出肥胖和體能不足的問題,導致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疾病 的產生。

依教育部體育署 101 年「運動城市調查」數據顯示,有進行規律 運動者,全國比率為 30.4%,女性佔 24.8%,男性占 36%。另學生健 康體適能現況調查研究發現,身心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檢測結果與一 般學生的常模比較下,除了身體質量指數屬於適中等級,其他健康體 適能檢測結果都有待加強(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學生在生理及其 動作發展方面,障礙程度與動作發展差異成正比,例如肌肉張力過於 低張或高張、手眼協調能力差、柔軟度及關節靈活度不佳,常伴隨其

他健康的問題,加上學習能力限制,對於課程學習和職場工作常會缺 乏自信。因為障礙本身是影響學生身體活動的因素之ㄧ,身心障礙學 生普遍缺乏身體活動或體能訓練的機會,導致各項健康體適能指標能 力低於一般學生。

研究者在特殊教育學校任教,觀察到每年秋冬交替之際,氣候很 不穩定,校內的學生幾乎人人戴著口罩,深怕免疫力下降感冒病毒趁 機而入,每年都有學生因感冒引起肺炎或其他疾病住院,雖然大多數 都能康復順利平安出院,但總有少部分的學生因併發症導致心肺衰 竭,就再也沒回到學校了,成為父母和師長們心中永遠的傷痛。

每學期學校實習輔導處都會辦理校外職場訪視,還有定期召開職 業教育研究會,從主任、組長、職業輔導老師及就業輔導老師的分享 中,每個人一再強調的是學生除了工作態度外,最重要的是體能的好 壞,這兩項是決定就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身心障礙學生未來到職 場就業,從事勞動性消耗大量體力的工作機率比坐在辦公室的機率 高。唯有改善智能不足學生的健康體適能,才能增加其工作成功率 (Beasley,1982)。

現代的學生大多數居家休閒活動幾乎是看電視、上網、打電玩,

平時更是手機不離手樂當低頭族,生活幾乎離不開 3C 產品,運動次 數真的是屈指可數。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專家 J. Ratey 和 Hagerman(2008)的研究指出,規律性運動可以使人體獲得身心健 康,更能提升 EQ、IQ 的進步,最新的大腦科學讓大家了解新觀念,

就是「補東補西也不如運動補」。所以身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讓家 長了解並改變觀念,讓學生多運動才是最佳的處方箋。

張佑宇、陳金定(2008)的研究指出,透過經常性的體能活動,

以簡單的運動模式進行規律性的訓練,漸進強化身心障礙者的身體機 能,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落實於生活中,不但對其健康體適能有正

向的幫助,同時增進其手眼協調及肢體協調性,對於日常生活自理與 職場工作有很大的助益。所以提升身心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最好的方 法,便是推動適應體育的課程發展。

對於能自主且規律的參與運動的一般學生而言,多運動一點都不 困難,但對於運動動機低落或因身心障礙、體弱多病而導致生理受限 而無法參與運動的學生,運動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個心動而不可行動的 活動(徐錦興,2007)。於是研究者想在學校有限的環境設施提升學生 的健康體適能,要進行何種運動最適合身心障礙學生呢?要時間短、

方便、有效益?又能養成學生輕鬆落實在生活當中?各種想法在腦海 中不斷、不斷的盤旋。

近年來,發現在公園、河濱和各學校的操場上,有很多的民眾不 分男女老少都以健走做為運動。依據新聞報導,有超過 8 千萬以上的 美國民眾以健走做為日常生活的運動模式;在日本也有很多社區運動 組織成立健走社團,可見健走活動在日本是很活絡的運動項目。因為 健走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可以充分融入生活中,運動裝備簡單,可 以單獨,亦可結伴行走,隨時隨地皆可進行。速度、強度更可依據自 己的身體狀況調整,是全世界公認最簡單、最方便也是最容易養成的 運動方式。

由於研究者任教之學校建築物是順著山坡而建造,腹地並不大,

沒有戶外運動操場,學生的體能活動大都在體育館、游泳池或學部走 廊進行。因招收對象多為重度或極重度多重障礙學生,所以無障礙設 施是本校的環境特色,設有 8 座電梯還有一座貫穿各樓層的無障礙坡 道以方便學生到達各樓層,還可以做為避難逃生的通道,平時更是學 生操作電動輪椅、定向行動以及移位輔具等活動的訓練場地。於是研 究者觀察到無障礙斜坡道場地寬敞,坡道平緩,總長度 275 公尺,應 該很適合推行健走運動。

在國內,飛躍的羚羊紀政多年來致力於推動健走運動,與希望基 金會至今已辦理超過 50 場健走活動,近年來她超過百場的演講也都 以健走運動為主題。行政院衛生署(2002)邀請紀政擔任健走代言人,

倡導全國人民「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的觀念。

國外的研究持續不斷地提出有氧運動對於改善智能障礙者心肺 耐力的成效,Gabler-Halle、Halle 和 Chung(1993)整理 15 篇有氧 運動對發展障礙者心理與行為的影響,其中有九篇的研究顯示對智能 障礙者進行有氧運動訓練後,能夠改善他們的心肺耐力,Lancioni 和 O’Reilly(1998)文獻回顧 33 篇研究,結果顯示經由步行、慢跑、踏 板、跑步機等運動大多能夠改善重度智能障礙者的健康體適能。

Frey、McCubbin、Hannigan-Downs、Kasser 和 Sdaggs(1999)的研 究在其文獻探討裡提及智能障礙者藉由運動可以改善他們的心肺耐 力、肌力和柔軟度,由上述研究的運動方式得知改善健康體適能最佳 的運動為有氧運動。

王順正(2008)提出運動強度之高低直接影響氧氣攝取的高低,

所以增加步行運動的速度、強度或拉長運動時間是必須考量的重要因 素。Draheim、William 和 McCubbin(2002),Stanish(2004),Temple、

Anderson 和 Walkley(2000)提出步行為智能障礙者最容易執行的有 氧運動,因為它方便、安全、不需要技巧而且任何年齡的人都適合。

Stanish(2004)在其文獻探討裡也提到藉由步行介入方案能夠有效地 增加智能障礙者的健康體適能。然而在適應體育活動也提到健走運動 能改善體態和姿勢、促進動作平衡能力和增加體適能(尚憶薇、陳素 勤、蔡育佑(譯),2001)。因此綜合上述學者的看法,再加上研究者 任教特殊教育學校多年的經驗,並考量智能障礙學生運動時身心特質 和需求,健走應是日常生活中最常進行的有氧運動,也是最容易與日 常休閒生活相結合的運動。

因此研究者希望運用學校既有的無障礙環境設施,藉由斜坡道健 走運動的介入,探討斜坡道健走運動訓練對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 體適能之成效,翼望能提升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之健康體適能,

進而增進其體能、活動力、持續性以及穩定其情緒和行為,對於日常 生活能力及未來職場就業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