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斜坡道健走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斜坡道健走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身心障礙特教教學碩士論文. 斜坡道健走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 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Slope Walking Training on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f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指導教授:佘永吉 博士 研究生:龔玉華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七月.

(2) 斜坡道健走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 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斜坡道健走運動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 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臺北市某特殊教育 學校30名高職部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控制 各15名。實驗組接受為期12週、每週2次、每次30分鐘、最大心跳率 達每分鐘130次以上之斜坡道健走運動訓練課程;控制組則依照學校 表定課程上課。測驗後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22版進行統計, 以獨立樣本t檢定考驗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同質性及實驗介入後兩組之 健康體適能有無顯著差異;以相依樣本t檢定考驗實驗組與控制組的 健康體適能各項測驗之前測、後測有無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接受12週斜坡道健走運動訓練課程介入在 肌耐力及心肺適能的成績均有達到顯著水準(p<.05),在身體質量指 數、柔軟度及肌力的成績未達顯著差異(p>.05),但後測成績皆較前 測成績進步,且實驗組測驗成績優於控制組。 因此,本研究的結論是斜坡道健走運動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 生在健康體適能各要素的提升是有其正面之效益。. 關鍵詞:健康體適能、斜坡道、健走運動、智能障礙. i.

(3) The Effects of Slope Walking Training on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f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bstract The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slope walking Training to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of moderation and severe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student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e study adopte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ook 30 stud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n a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in Taipei City as research subjects and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consisted of 15 subjects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ok the slope walking 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 for 12 weeks, twice a week, 30 minutes at every turn and maximum heart rate reached 130 per minute; the control group took the program arranged by school. The statistics was collected by SPSS for Windows 22 version and examined if the physical fitness between homogeneity and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of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rough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 and examined if the physical fitness between pre and post-test of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had any difference. The result indicated the subjec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reached the significant level (p > .05) in score of muscular endurance and cardiovascular fitness after receiving 12 weeks slope walking 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 intervention. The body mass index, the score of flexibility and muscular power did not reach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evel (p>.05), while the scores of post-test were all better than ones in pre-test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erformed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in the test. Therefore,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slope walking exercise has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physical fitness of moderate and sever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 in every aspect. Keywords: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slope, walking Training,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i.

(4)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ii 目錄----------------------------------------------------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假設----------------------------------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體適能之發展與重要性---------------------- 11. 第二節. 健康體適能對個體的影響 ------------------- 17. 第三節. 智能障礙者健康體適能的相關研究 ----------- 22. 第四節. 身心障礙者之健康體適能檢測方法 ----------- 25. 第五節. 健走與爬坡運動之相關研究 -----------------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3. 第三節. 研究步驟---------------------------------- 5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6. 第五節. 健走運動課程設計-------------------------- 59.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2 iii.

(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斜坡道健走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身體組 成之影響---------------------------------- 63. 第二節. 斜坡道健走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肌肉適 能之影響 --------------------------------- 65. 第三節. 斜坡道健走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柔軟度 之影響------------------------------------ 69. 第四節. 斜坡道健走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心肺適能 之影響------------------------------------ 71. 第五節 第五章. 綜合討論---------------------------------- 73. 結論與建議 ------------------------------------ 77.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78. 參考文獻------------------------------------------------ 81 附錄---------------------------------------------------- 95 附錄一. 健康體適能檢測健康篩選暨家長同意表------------- 95. 附錄二. 「斜坡道健走訓練課程」家長說明書---------------- 97. 附錄三. 「斜坡道健走訓練課程」家長同意書---------------- 98. iv.

(6) 圖 目 錄 圖 3-1 研究架構圖--------------------------------------- 52 圖 3-2 研究步驟圖--------------------------------------- 55. v.

(7) 表 目 錄. 表 2-1 智能障礙者之體適能檢測項目------------------------27 表 3-1 實驗組受試者基本資料-------------------------------53 表 3-2 控制組受試者基本資料表----------------------------54 表 3-3 實驗組與控制組之月齡 t 考驗摘要表-------------------54 表 3-4 健走運動課程設計內容簡要表-------------------------60 表 4-1 實驗組與控制組「BMI」前測成績同質性 t 考驗摘要表---64 表 4-2 實驗組「BMI」前測、後測成績 t 考驗摘要表------------64 表 4-3 控制組「BMI」前測、後測成績 t 考驗摘要表------------64 表 4-4 實驗組與控制組「BMI」後測成績 t 考驗摘要表---------64 表 4-5 實驗組與控制組「立定跳遠」前測成績同質性 t 考驗摘 要表----------------------------------------------66 表 4-6 實驗組「立定跳遠」前測、後測成績 t 考驗摘要表------66 表 4-7 控制組「立定跳遠」前測、後測成績 t 考驗摘要表------66 表 4-8 實驗組與控制組「立定跳遠」後測成績 t 考驗摘要表----66 表 4-9 實驗組與控制組「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前測成績同質 性 t 考驗摘要表------------------------------------68 表 4-10 實驗組「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前測、後測成績 t 考驗 摘要表-------------------------------------------68 表 4-11 控制組「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前測、後測成績 t 考驗 摘要表-------------------------------------------68 表 4-12 實驗組與控制組「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後測成績 t 考 驗摘要表-----------------------------------------68 表 4-13 實驗組與控制組「坐姿體前彎」前測成績同質性 t 考驗 vi.

(8) 摘要表-------------------------------------------70 表 4-14 實驗組「坐姿體前彎」前測、後測成績 t 考驗摘要表----70 表 4-15 控制組「坐姿體前彎」前測、後測成績 t 考驗摘要表----70 表 4-16 實驗組與控制組「坐姿體前彎」後測成績 t 考驗摘要表----70 表 4-17 實驗組與控制組「3 分鐘登階」前測成績同質性 t 考驗 摘要表-------------------------------------------72 表 4-18 實驗組「3 分鐘登階」前測、後測成績 t 考驗摘要表----72 表 4-19 控制組「3 分鐘登階」前測、後測成績 t 考驗摘要表-----72 表 4-20 實驗組與控制組「3 分鐘登階」後測成績 t 考驗摘要表----72. vii.

(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斜坡道健走對於臺北某特殊教育學校高職 部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本章旨在描述研究之背景 及動機,並根據研究之目的提出研究假設,最後則是針對本研究之範 圍和名詞釋義加以界定。.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時代進步科技一日千里,各種生活用品及 3C 科技產品不斷創新 發明,各式家電用品電腦化,如洗衣機、洗碗機、自動製麵包機、irobot 自動吸塵器等,只要一指神功家事全搞定;在購物方面,不必出門, 只要上網路商店訂購,各種玲瑯滿目的商品都可以宅配到家;在交通 方面,各類交通工具便捷,就算自行開車都有定速系統,停車也只要 按一個鈕車子就會自動停進停車位。物質生活水準提高,人們大多數 的時間都趨向坐式型態的生活,相對於以前的農業時代,現代人大部 分的身體活動量都明顯不足,加上飲食、作息習慣及工作型態的改 變,較易衍生出肥胖和體能不足的問題,導致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疾病 的產生。 依教育部體育署 101 年「運動城市調查」數據顯示,有進行規律 運動者,全國比率為 30.4%,女性佔 24.8%,男性占 36%。另學生健 康體適能現況調查研究發現,身心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檢測結果與一 般學生的常模比較下,除了身體質量指數屬於適中等級,其他健康體 適能檢測結果都有待加強(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學生在生理及其 動作發展方面,障礙程度與動作發展差異成正比,例如肌肉張力過於 低張或高張、手眼協調能力差、柔軟度及關節靈活度不佳,常伴隨其. 1.

(10) 他健康的問題,加上學習能力限制,對於課程學習和職場工作常會缺 乏自信。因為障礙本身是影響學生身體活動的因素之ㄧ,身心障礙學 生普遍缺乏身體活動或體能訓練的機會,導致各項健康體適能指標能 力低於一般學生。 研究者在特殊教育學校任教,觀察到每年秋冬交替之際,氣候很 不穩定,校內的學生幾乎人人戴著口罩,深怕免疫力下降感冒病毒趁 機而入,每年都有學生因感冒引起肺炎或其他疾病住院,雖然大多數 都能康復順利平安出院,但總有少部分的學生因併發症導致心肺衰 竭,就再也沒回到學校了,成為父母和師長們心中永遠的傷痛。 每學期學校實習輔導處都會辦理校外職場訪視,還有定期召開職 業教育研究會,從主任、組長、職業輔導老師及就業輔導老師的分享 中,每個人一再強調的是學生除了工作態度外,最重要的是體能的好 壞,這兩項是決定就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身心障礙學生未來到職 場就業,從事勞動性消耗大量體力的工作機率比坐在辦公室的機率 高。唯有改善智能不足學生的健康體適能,才能增加其工作成功率 (Beasley,1982)。 現代的學生大多數居家休閒活動幾乎是看電視、上網、打電玩, 平時更是手機不離手樂當低頭族,生活幾乎離不開 3C 產品,運動次 數真的是屈指可數。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專家 J. Ratey 和 Hagerman(2008)的研究指出,規律性運動可以使人體獲得身心健 康,更能提升 EQ、IQ 的進步,最新的大腦科學讓大家了解新觀念, 就是「補東補西也不如運動補」 。所以身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讓家 長了解並改變觀念,讓學生多運動才是最佳的處方箋。 張佑宇、陳金定(2008)的研究指出,透過經常性的體能活動, 以簡單的運動模式進行規律性的訓練,漸進強化身心障礙者的身體機 能,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落實於生活中,不但對其健康體適能有正. 2.

(11) 向的幫助,同時增進其手眼協調及肢體協調性,對於日常生活自理與 職場工作有很大的助益。所以提升身心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最好的方 法,便是推動適應體育的課程發展。 對於能自主且規律的參與運動的一般學生而言,多運動一點都不 困難,但對於運動動機低落或因身心障礙、體弱多病而導致生理受限 而無法參與運動的學生,運動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個心動而不可行動的 活動(徐錦興,2007)。於是研究者想在學校有限的環境設施提升學生 的健康體適能,要進行何種運動最適合身心障礙學生呢?要時間短、 方便、有效益?又能養成學生輕鬆落實在生活當中?各種想法在腦海 中不斷、不斷的盤旋。 近年來,發現在公園、河濱和各學校的操場上,有很多的民眾不 分男女老少都以健走做為運動。依據新聞報導,有超過 8 千萬以上的 美國民眾以健走做為日常生活的運動模式;在日本也有很多社區運動 組織成立健走社團,可見健走活動在日本是很活絡的運動項目。因為 健走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可以充分融入生活中,運動裝備簡單,可 以單獨,亦可結伴行走,隨時隨地皆可進行。速度、強度更可依據自 己的身體狀況調整,是全世界公認最簡單、最方便也是最容易養成的 運動方式。 由於研究者任教之學校建築物是順著山坡而建造,腹地並不大, 沒有戶外運動操場,學生的體能活動大都在體育館、游泳池或學部走 廊進行。因招收對象多為重度或極重度多重障礙學生,所以無障礙設 施是本校的環境特色,設有 8 座電梯還有一座貫穿各樓層的無障礙坡 道以方便學生到達各樓層,還可以做為避難逃生的通道,平時更是學 生操作電動輪椅、定向行動以及移位輔具等活動的訓練場地。於是研 究者觀察到無障礙斜坡道場地寬敞,坡道平緩,總長度 275 公尺,應 該很適合推行健走運動。. 3.

(12) 在國內,飛躍的羚羊紀政多年來致力於推動健走運動,與希望基 金會至今已辦理超過 50 場健走活動,近年來她超過百場的演講也都 以健走運動為主題。行政院衛生署(2002)邀請紀政擔任健走代言人, 倡導全國人民「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的觀念。 國外的研究持續不斷地提出有氧運動對於改善智能障礙者心肺 耐力的成效,Gabler-Halle、Halle 和 Chung(1993)整理 15 篇有氧 運動對發展障礙者心理與行為的影響,其中有九篇的研究顯示對智能 障礙者進行有氧運動訓練後,能夠改善他們的心肺耐力,Lancioni 和 O’Reilly(1998)文獻回顧 33 篇研究,結果顯示經由步行、慢跑、踏 板、跑步機等運動大多能夠改善重度智能障礙者的健康體適能。 Frey、McCubbin、Hannigan-Downs、Kasser 和 Sdaggs(1999)的研 究在其文獻探討裡提及智能障礙者藉由運動可以改善他們的心肺耐 力、肌力和柔軟度,由上述研究的運動方式得知改善健康體適能最佳 的運動為有氧運動。 王順正(2008)提出運動強度之高低直接影響氧氣攝取的高低, 所以增加步行運動的速度、強度或拉長運動時間是必須考量的重要因 素。Draheim、William 和 McCubbin(2002) ,Stanish(2004) ,Temple、 Anderson 和 Walkley(2000)提出步行為智能障礙者最容易執行的有 氧運動,因為它方便、安全、不需要技巧而且任何年齡的人都適合。 Stanish(2004)在其文獻探討裡也提到藉由步行介入方案能夠有效地 增加智能障礙者的健康體適能。然而在適應體育活動也提到健走運動 能改善體態和姿勢、促進動作平衡能力和增加體適能(尚憶薇、陳素 勤、蔡育佑(譯) ,2001)。因此綜合上述學者的看法,再加上研究者 任教特殊教育學校多年的經驗,並考量智能障礙學生運動時身心特質 和需求,健走應是日常生活中最常進行的有氧運動,也是最容易與日 常休閒生活相結合的運動。. 4.

(13) 因此研究者希望運用學校既有的無障礙環境設施,藉由斜坡道健 走運動的介入,探討斜坡道健走運動訓練對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 體適能之成效,翼望能提升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之健康體適能, 進而增進其體能、活動力、持續性以及穩定其情緒和行為,對於日常 生活能力及未來職場就業能有所幫助。. 5.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研究背景及動機,本節旨在探討斜坡道健走運動介入, 對特殊教育學校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下為 本研究主要目的之分述: 一、 探討 12 週斜坡道健走運動介入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健 康體適能之影響。 (一)斜坡道健走運動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身體組成之影響。 (二)斜坡道健走運動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肌肉適能之影響。 (三)斜坡道健走運動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柔軟度之影響。 (四)斜坡道健走運動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心肺適能之影響。. 二、 探究有無參加斜坡道健走運動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在健 康體適能之差異。. 6.

(15)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本節將針對研究目的,提出二項研究假設加以驗證: 一、 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經 12 週斜坡道健走運動介入,對其健 康體適能有顯著之影響。 二、 有無參加 12 週斜坡道健走運動之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在 健康體適能上有顯著之差異。. 第四節 研究範圍 一、 本研究以臺北某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為 主,研究受試者共 30 位,分成參與健走運動 15 位為實驗組, 非參與健走運動 15 位為控制組,其他特殊教育學校及高職學校 特教班的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不在本範圍。 二、 研究受試者參與實驗前未參加其他特殊體能訓練。 三、 所有研究受試者須先接受健康體適能各要素測驗(前測),實驗 組施行 12 週斜坡健走運動訓練課程介入;控制組則依照學校表 定課程上課。 四、 施行 12 週斜坡道健走運動後,所有研究受試者再進行健康體適 能各要素測驗(後測)。 五、 本研究僅以斜坡道健走運動介入,並做實驗介入之前和之後的 檢測,探究健康體適能是否有顯著之差異,其餘變項則不列入 本研究之探討範圍。. 7.

(1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健康體適能(health-related fitness) 本研究所指是身體適應各種環境和狀況的能力,是生理能力和身 體健康的指標,包含四項要素: (一)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 是指脂肪和非脂肪組織在人體所佔的比例。本研究以「身體質量 指數(BMI)」測驗做為身體組成檢測之依據。 (二)肌肉適能(muscular fitness) 肌肉適能是指肌力及肌耐力,肌力是肌肉所產生最大的力量或緊 張程度;肌耐力是肌肉能持續用力的時間或反覆的次數。 本研究以「立定跳遠」測驗做為檢測肌力(瞬發力)之依據,;以 「1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驗測做為檢測肌耐力之依據。 (三) 柔軟度 (flexibility) 是指人體關節可活動的最大範圍,能保護肌肉和韌帶,避免因受 力過大而受傷。本研究以「坐姿體前彎」測驗做為檢測柔軟度之依據。 (四) 心肺適能(cardiovascular fitness) 是指全身性運動持久能力,具有好的心肺功能,較能有效的進行 日常活動且不易產生疲憊現象。本研究以「3分鐘登階」測驗做為檢 測心肺適能之依據。. 二、斜坡道(Slope) 本研究所指的斜坡道是指研究者任教學校的後棟教學大樓貫穿 2 樓至 6 樓之無障礙坡道,每一層坡道寬度 1.6 公尺/長度 55 公尺/坡 度 1:12,總長度共 275 公尺。為本研究實施斜坡道健走運動訓練課 程之場地。. 8.

(17) 三、健走運動(Walking to fitness) 本研究所指的健 走 運 動 是以抬頭挺胸、雙手握拳放腰際、手臂 自然擺動、肩膀放鬆的姿勢,快步走法約為每分鐘100-120步的速度, 運動強度介於60%~80%最大心跳率(HRmax)的步行運動方式。研究實驗 期為12週、2次/週、30分/次、最大心跳率130次/分,運 動 後 馬 上 以 血氧監測器檢測受試者之血氧量及心跳率。. 四、智能障礙(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根據教育部(2013)訂定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 第三條第一款。本研究所稱之「智能障礙」 ,係指符合身心障礙及資 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並且經臺北市政府身心障礙 學生鑑定安置輔導委員會鑑定通過,就讀於臺北某特殊教育學校之高 職部學生。. 9.

(18) 10.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體適能是人類從事所有活動的基礎,近年來體適能的概念強調個 人的內在差異,並注重有關個人信念、態度和實際做法。體適能為什 麼對人體如此重要?本章分別從體適能的發展與重要性、健康體適能 對個體的影響、智能障礙者健康體適能相關研究、智能障礙者的健康 體適能檢測方法及健走與爬坡運動之相關研究等加以探討分析。. 第一節 體適能的發展與重要性 一、體適能之發展 20 世紀初期以前,對於體適能的定義,基本上是認為透過身體 的活動來促進健康。在當時肌力被認為和健康最有關的因素,所以體 適能測驗的焦點也在肌力的測量與提升。在 20 世紀以後,動作表現 的部分漸受重視,體適能的目標從促進健康轉而較強調動作表現,體 適能測驗的項目也從單項發展為較多項,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 後,心肺適能才開始得到注意,體適能的定義也才超過一個因素(莊 鵬輝,1996)。當時除了肌力之外,血壓、心跳率、運動後心跳率也 常被用來評估體適能。而此時期常見的測驗項目有跳高、短跑、立定 跳遠、急行跳遠、攀繩、伏地挺身、推鉛球等﹙Pate﹐1983﹚。 體適能真正興起源自美國,1950 年初期美國召募新兵,之中有 半數因身體不良而無法錄用入營,因而開始進行相關調查研究,以了 解青少年的體適能水準﹙Pate,1983﹚ 。於 1957~1958 實施第一次全 國體適能普測,才發現美國青少年的體適能狀況遠比歐洲各國落後。 最初美國健康體育休閒協會﹙AAHPER﹚發展體適能測驗有 7 個項 目,其中 4 個項目是測量動作適能(立定跳遠、50 碼短跑、30 公尺. 11.

(20) 折返跑和過肩擲球),3 個項目測量生理適能(長跑、屈膝仰臥起坐、 引體向上或手臂彎曲上拉)等身體運動能力。1966 年詹森總統頒授 「總 統體能獎」給每一項測驗成績皆在 85%以上的參加者,以鼓勵提升青 少年之體能狀況(王仲凱,2007;方國民,2009;陳怜佑,2011;許 月娥,2004)。其後,體適能的理念逐漸得到美國社會和運動生理學 界的重視,世界各國爭相仿效,我國也不例外。 歐美國家認為體適能是支撐著整個國家人民的生活品質,近年來 英國在「國家健康白皮書」中提出重視國民運動與促進體適能政策、 芬蘭推動「活力的芬蘭與終身體適能計畫」 、美國推動「2010 年促進 身體活動的推廣與加速體適能政策」、日本提出「21 世紀健康的日 本」,世界衛生組織更呼籲「活動的生活」等政策計畫,無非是希望 藉由體適能運動的推展,達到培養國民健康體適能之目標(吳玉妹, 2001)。 我國從 1994 年制定提升國民體能政策,在 1995 年 12 月公佈「中 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 (教育部,1995) ,是我國第一部特殊教 育白皮書,此報告書中列舉十項有待落實的特殊教育政策,其中的第 十項為「推展特殊體育,激發學生潛能」。內政部也於 1997 年頒布 實施「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加強對弱勢者的照顧與福利需求的滿足 (內政部,1997)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年公佈「打造 21 世紀身 心障礙體育之願景白皮書」。 我國第一次將「身體活動量的提升」列為國家衛生政策,期望國 人能夠活得健康、活得舒服、活得長久(郭耿南,2009)。但隨著時代、 生活型態、環境與氣候的改變,國民有很多的健康問題出現,各項衛 生政策也將面對新的挑戰,全民健康成為政府努力達成的終極目標。 因此衛生署提出「2020 健康國民」健康政策白皮書,希望能促進國 民健康的平等性,達成全民健康的目標。無論是教育部頒布的推展特. 12.

(21) 殊體育、內政部提出的弱勢者照護需求,或是體委會推出的適應體育 發展計畫,對全面提升弱勢者生活品質極具意義,也顯見各相關部門 對教育與服務身心障礙者的理念更具整合性與多樣化。 依據多位學者研究報告指出,國內未養成運動習慣且不愛運動的 學生將近六成,數據顯示學生體適能平均水準不但不如歐美國家,且 普遍不如鄰近國家,如日本、香港、新加坡和大陸等地的學生(吳義 弘,2006;卓俊辰,2001;劉炳宏,2008)。依教育部調查統計,臺 灣青少年學童體重過重或過輕比率年年增高(趙麗雲,2008),由於體 育課程節數較少加上日常生活身體活動量不足,以及偏好速食餐飲造 成營養不均衡等因素影響,學生在整體健康體適能(身體質量指數、 肌肉適能、柔軟度、心肺適能)的表現都呈現退步的趨勢(教育部, 2011)。 教育部有鑑於學生的體能與健康,對於國家未來競爭力影響甚 鉅,便刻不容緩的全面性推動體適能相關計畫,如:體能 333 計畫、 實施體適能護照、體適能成就獎章制度、學生體適能社區介入獎助計 畫、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增進適應體育發展方案等。其中 2001 年設計的「體適能護照」 ,積極邀請全國廠商贊助,以利推展學生體 適能計畫,頒予金質、銀質和銅質等獎章給健康體適能表現優良的學 生,並納入升學的參考依據,以做為提升學生體適能的誘因(洪嘉文, 2007;詹正豐,2007)。鼓勵全國中小學生積極參與運動,期望全面 提升學生的健康體適能表現及認知,進而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 二、體適能之重要性 1980 年美國健康體育休閒舞蹈協會(AAHPERD)將體適能分為健 康體適能與運動體適能(許樹淵,2009)。健康體適能是指身體適應 工作及環境的綜合能力,日常生活中除了工作還能從事休閒活動或運. 13.

(22) 動,並能應變突發狀況的能力。健康體適能主要分為四要素:身體組 成、肌肉適能(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適能。運動體適能則包 括:敏捷性、平衡感、協調性、爆發力、反應時間與速度,主要目標 是針對運動成績的表現,而不在強調得到良好的健康。從預防醫學的 觀點而言,體適能的重點在於增進健康體能的要素,強調規律身體活 動習慣的養成,以維持身體健康,應付日常活動,甚至有精力從事休 閒活動,增進生活效率與品質。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定義(ACSM,1995)健康體適能包括: 心 肺循環耐力、身體構成要素、肌力和肌耐力以及柔軟度,此外第五個 要素是信念、態度和意向常被忘記,它是個人達到體適能目標重要的 條件。體適能之名稱在各國稍有不同,在英國叫做「身體適能」 (physical fitness)、德國稱為「leistung-fahigkeit」 、法國稱之「physical aptitude」 、日本稱為「體力」 、我國則習慣稱之為「體能」 (陳定雄等, 2000)。總而言之,體適能即是人類適應現代生活型態的身體適應能 力。 國人生活模式由動態轉向坐式靜態型式,因為科技進步發展快 速,觸目所及周遭的生活用品大都電器化及機械化,連上班、上學都 有車子代步,甚至購物都有宅急便幫忙,使其身體活動機會大幅減 少,相對的能量消耗降低,造成熱量日積月累囤積於體內,進而影響 身體健康狀況(中華民國體育協會,2005)。已開發國家有鑑於坐式靜 態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積極推展「提升健康體適能,擁有良好的 生活品質,重現生命的意義」的觀念已成風潮,如第一屆國際健康促 進大會提出「促進健康憲章(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呼籲人們檢視日常不健康或疾病成因,創造健康生活(劉影梅,2005)。 「體力即為國力」 ,健康體適能已成為世界各國重視的主題,它 是身體活動的基礎,健康體適能不佳會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學習效. 14.

(23) 率及健康情況,甚而導致國民體質衰退和增進醫療負擔等嚴重後果; 教育部(1997)指出擁有良好的健康體適能,對於個人生命、社會安定 和國家富強均具有實質的效益。因此,為了增進學生體適能的基本知 能以及參與運動的態度,積極推展「體適能中長程(333)計畫」 ,建議 學生每週至少運動 3 天,每次時間達到 30 分鐘以上,最大心跳率達 每分鐘心跳 130 次以上(教育部,1998)。 教育部(2013)在體適能網站明確列出健康體適能的定義,健康 體適能是身體適應日常生活、運動和環境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健康體 適能良好的人在生活上亦或工作上,因為體力、耐力、反應力、適應 能力與靈活度皆較佳,所以不容易感到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 Gallahue(1989)指出身體動作能力是運動技能的基礎,動作的發 展是個人經由環境探索與工作經驗的相互作用而調整改變。Stone 等 人 (1998)提 出 身 體活 動 是 提 升體 能最 直 接 的 方法 , Fairclough 和 Stratton(2005)指出學生大部分身體活動時間集中在學校,學校對學生 身體活動內容設計影響學生身體活動量。黃永寬、陳瓊茶(2001)指出 學校應加強並深化教育宣導,同時提倡運動意義與價值,循序漸進善 導學生運動參與動機,進而選擇動態生活方式,建立健康體適能生活 型態以提升體適能水平。 對於求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健康體適能是求得良好學習效果的基 礎,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應付內在、外在的各種突發狀況,方能發揮良 好的學習效果。教育部體育署(2013)指出均衡的健康體適能使學生在 課業上的專注力及效率較佳;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情緒穩定及健康狀 況皆有其助益;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學生與同儕互動並提升社交技 巧;從運動活動中學習互助合作、團隊精神以及公平競爭等經驗;養 成終生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以及規律的運動習慣。 由此可見,健康體適能已被世界各國認為是最重要的國民健康指. 15.

(24) 標,而建立個人的健康觀念與培養基礎條件,在學生時期絕對是形塑 及養成的關鍵階段(程瑞福,2012)。運動對於國民身心健康與生活型 態與品質的改善是非常重要,其中影響個體健康體適能最重要的是生 活型態,而身體活動更是影響的主因(徐錦興,2007)。 在無所不奇、無所不怪的今天,只要滑滑手機、電腦開機按按滑 鼠或觸碰螢幕,不用背著行囊身體力行,動動手指頭就能與世界各地 互動連結,真是天涯若比鄰。但科技愈進步帶來愈便利的生活及便捷 的交通方式,人們身體活動的機會相對減少很多,且當科技產物漸漸 取代人類的「動」物本能,又受到西方飲食習慣的影響,外食人口增 加,食物偏向速食化、精緻化,攝取到高油脂、高熱量、高膽固醇的 機會越來越高,所有文明病皆陸續上身,帶來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的 風險,且工作與生活壓力的提升,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口有增加的趨 勢,因此人們驚覺到身體活動長期不足帶來的隱憂,才深深感受到規 律性的運動習慣是保持良好健康體適能最重要的一環(卓俊辰, 2001)。. 16.

(25) 第二節 健康體適能對個體的影響 本節將從健康體適能對個體的影響之相關文獻回顧,分別由身體 組成、肌肉適能、柔軟度以及心肺適四個要素能進行探討。. 一、身體組成 人體長時間的熱量攝取與消耗不均衡,使身體內部脂肪堆積過多 造成肥胖現象,而肥胖者容易引起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循環系 統的疾病以及和其他的外科疾病等。Rimmer (1994)對美國 364 個智 能障礙的男性及女性的研究指出,智能障礙者男性有 27%、女性有 59%的體重過重。更值得注意的是 Fujiura (1994)的研究認為智能障礙 者身體質量指數(BMI)高於 27 代表肥胖,而肥胖同時也是心臟疾病、 高血壓及糖尿病的三大危險因子之一。因此,肥胖對於心理與社會性 的健康亦有很大的影響,如:焦慮、自尊心差、行為不成熟、就業機 會小、社會發展受限制等;體重高於標準體重 15-25%者,死亡率比 常人高 1.4 倍;高於標準體重 25%者,死亡率比常人高 1.7 倍;根據 統計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每年花費約一百億美元在於肥胖控制(黃 國庭,2004)。 在林偉仁(1999)整理近年來相關文獻得知,美國在 1993 年測量 364 位智能障礙者,當中發現有 27%的男性及 59%的女性體重過重;日本 在 1994 年大規模調查了 20031 位智能障礙學生,指出有 13.5%男學 生及 17.55%女學生屬肥胖,明顯高於一般中小學生;也就是智能障 礙者常有體重過重的問題出現。Pitetti 於 1993 年指出肥胖問題不僅涉 及身體活動量大小,更需考慮飲食及能量的消耗情形,智能障礙者的 身體活動訓練課程若只考慮到身體活動,只能降低 0-5 體脂肪表現。 美國學者 Dunn(1997)研究指出智能障礙者肥胖的原因並不在於. 17.

(26) 吃的比別人多,而是在於運動量比別人少。肥胖將導致心血管能力降 低,而限制了活動力,並可能導致心臟疾病。臨床資料顯示與肥胖有 關的常見的疾病除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外,還有胰臟 炎、關節疾病、呼吸性疾病及癌症等。由此可知,智能障礙者肥胖的 百分比相當高,而其所引發醫療上的問題比正常人更多。. 二、肌肉適能 根據學者 Rory 和 Peter (1995)在肌力與肌耐力方面的研究指出智 能障礙者經過重量訓練後,皆可使智能障礙者的肌肉適能有很明顯的 進步。Zetts (1995)的研究發現智能障礙者的肌肉適能比較差,進而 影響他們的工作表現及社會活動參與,經 9 週(14 次) 肌力與肌耐力 之重量訓練後,有顯著進步,其工作能力也有進步。 根據 Reid 和 Seidl (1985)的研究也指出智能障礙者的肌力、肌耐 力與其智商的高低有很大的相關。依據 Nordgren(1970)的研究認為肌 力、肌耐力的表現與智能障礙者的可教育性有很大的關係,輕度智能 障礙者因其障礙程度較輕有其可教育性,如果透過適當的運動訓練應 可以增進這一方面的能力。 Fernhall 和 Pitetti(2000)兩位學者針對 26 位輕、中度智能障礙 兒童和成年者進行腿部肌力訓練肌力訓練發現,腿部肌力與跑步持續 表現有很大相關,透過肌力訓練提升腿部肌力後,在 6 百碼及 20 公 尺漸進性跑步測驗中表現有顯著進步,腿部肌力會影響最大耗氧量及 跑步表現。 雖然智能障礙者之肌力及肌耐力普遍較差,但只要透過適當的運 動仍然可以有效提升肌力及肌耐力。Elmahgoub 等人(2009)探討運動 訓練對超重及肥胖的智能障礙青少年的 BMI、血脂和體適能的影響; 以 30 位智商在 45-70 的青少年智能障礙為受試者,依年齡、性別和. 18.

(27) 智力程度將其分成接受運動訓練和沒有接受運動訓練兩組;運動訓練 介入前和介入後,皆會檢驗 BMI、血脂和體適能;資料分析顯示,實 驗組與對照組相比之下,其體重、BMI、腰圍和脂肪量顯著下降;低 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也顯著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增 加;肌力和肌耐力也獲得改善;尖端攝氧量顯著減少且 6 分鐘步行測 驗距離增加 50 公尺;所以,從研究結果可知結合運動訓練對智能障 礙青少年身體組成、體適能和血脂有正向的影響。. 三、柔軟度 Pitetti (1993) 的研究指出,為了增進智能障礙者的職業生產力, 也為了獲得日常生活的獨立活動能力,肌肉適能對智能障礙者是全面 性健康的基礎,特別是加強下半身的肌肉伸展對他們更是重要。而在 Reid (1985)在針對加拿大智能障礙者實施體適能檢測的研究結果指 出,智能障礙者的柔軟度顯著的比非智能障礙者差,建議智能障礙者 每週至少要做三次以上的規律運動,對於柔軟度的改善較有幫助,此 建議與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2000)的建議一般人每週至少運動三 次以上較能有效的改善柔軟度的建議相同。 有關智能障礙者柔軟度的研究相當缺乏,從 Heyward(2010)文獻 中得知,智能障礙者柔軟度表現亦較一般兒童柔軟度表現為差,而柔 軟不佳是運動傷害、皮膚老化、以及下背部疼痛等主要原因;雖然智 能障礙者參與身體活動訓練的柔軟度成效探討,是健康體適能中最少 被討論的。Pitetti 和 Yammer (2002)兩位學者的研究發現,在靜態伸 展的能力方面,智能障礙者和非智能障礙者有很大的差異。在智能障 礙者的腿或下半身伸展能力,其柔軟度測驗結果皆處於水準以下或有 明顯逐漸下降的趨勢,這不僅會造成他們嚴重的健康問題,對其社會 生活適應能力更是挑戰。. 19.

(28) 四、心肺適能 心肺適能又稱心肺耐力、心肺能力(cardiorespiratory)、有氧適能 或循環適能(嶺榮娟,2003) 。李水碧與方進隆(2004)提出心肺適能是 藉由心臟、肺臟、血管共同輸送足夠的氧氣至細胞,以滿足從事日常 生活終身體活動時所需求的能力。卓俊辰(2005)具體提出心肺適能就 是肺呼吸、心臟及血液循環系統的機能。 心肺適能良好者運動持續較久,而且比較不容感到疲倦,從事 日常工作時間更持久,更能提升效率;心肺適能較差者,不但容易感 到疲倦及精神不濟,並且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較高。心肺適能可藉由 運動強度為最大攝氧量 60%-80%的長時間有氧耐力運動來加以訓 練,如騎自行車、爬山、健走、慢跑、有氧舞蹈以及游泳等運動項目。 健康體適能四要素中,心肺適能被視為最重要的一項要素,因為 它代表整體氧氣供輸系統的能力,包括心臟、肺臟和血液循環系統的 機能,由此可見在整體的健康體適能上特別受到重視。McArdle 等人 (1991)研究指出,心肺適能會逐年衰退,而心肺適能不好的人較容易 精神萎靡、氣喘,對於耐力性工作也容易感到疲勞且恢復力較慢,即 使其他要素之健康體適能表現都不錯,也不能稱為健康的人。林素華 (2004)探討過去之文獻發現智能障礙者的心肺耐力明顯不足,學者指 出智能障礙者心肺耐力表現較一般人低 25%-30%。 陳朝煌(1992)指出,心肺耐力適能是現代人最重要的適能,促進 心肺耐力是能對於慢性疾病的防制、紓解壓力、活力增進和心理健康 等都有幫助,是解決現代缺陷的良方。美國政府的健康與人類服務部 門(USDHHS,1996)提出身體活動與運動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和循環系 統,增加心臟對氧的攝取和擴張冠狀血管,提升胰島素的敏感性及對 血糖的容忍度,減少心肌耗氧量與心跳,降低血壓及血管粥狀硬化速 度,並可以增強免疫力和內分泌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以及. 20.

(29) 預防肥胖等。Sallis and Owen(1999)指出規律的身體活動與健康有密 切的關係,如減少肥胖情形、減輕心理壓力、增強體適能及降低心血 管疾病發生的危險。 Walter(1981)的研究指出,人們若能保持適當的規律運動習慣, 將可以改善並維持體適能,尤其對於心肺功能方面的幫助最大。另外 Haskell(1988)的研究也指出,身體活動能力會逐年降低,但若能持續 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則對於每年可能喪失 1%的心肺功能情形會有預 防的的效果。大多數人都可以經由訓練提高 15%-25%的心肺能力,增 進心臟血管及呼吸系統的功能,增加血液的輸送量,並且增進肌肉產 生有氧能量的能力和燃燒體內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降低安靜時心跳 數、最高血壓等,以及提升心肺能力(李勝雄,1996;Sharkey,2007)。 綜上所述,健康體適能之重要性不可言喻,但令人憂心的是智能 障礙者之健康體適能狀況皆比平常人弱,許多研究指出透過適當的運 動對提升智能障礙者的健康體適能的確是有助益的。因此,即使智能 障礙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及發展皆比一般學生慢,但只要透過規律、簡 單的身體活動,不僅讓智能障礙者養成參與運動的習慣,也能慢慢提 升其健康體適能。. 21.

(30) 第三節 智能障礙者健康體適能的相關研究 本節分別從智能障礙者健康體適能狀況及運動訓練對智能障礙 者健康體適能的影響進行相關文獻探究。. 一、智能障礙者健康體適能之狀況 早在1959年Francis和Rarick兩位學者就針對兒童和青少年智能障 礙者的健康體適能與同年齡之非障礙者進行動作表現、年齡、性別與 體適能關係的比較性研究,結果顯示智能障礙者的體適能不及非障礙 者(Gillespie,2003);Moon 和 Renzaglia(1982)指出身心障礙者 的體適能比非身心障礙者差,且中重度的智障者又比輕度智障者差。 Fait (1978)指出智能障礙學生的肌力、耐力、平衡感、速度及 反應時間較正常學生的發展遲緩約 2-4 年。因其身體的平衡能力較 差,某些動作形式會增加能量的消耗、導致疲倦,並造成工作效能、 休閒活動和生活品質的降低。甚至因體能不佳,處處依賴他人,無法 獨立活動而影響生活品質,故更需擁有良好體能(Rimmer,1999) 。 林偉仁(1999)針對彰化啟智學校學生體能現況調查中,指出智 能障礙學生在體能的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柔軟度三方面,皆明 顯表現較一般人差,且有提早老化的現象,智能障礙學生各年齡組之 心肺耐力平均成績皆在百分等級五以下,其心肺耐力很差。在肌力、 肌耐力方面,各年齡組平均成績皆在百分等級五以下,亦屬「很差」 之範圍。在柔軟度方面,智能障礙學生的成績與一般生之常模比較結 果,仍屬偏低的狀況。歸納推估其原因,可能是坐式生活型態所致。 近幾年來,國外對於身心障礙者生活品質的研究都將障礙者的身 體健康情形納為指標之ㄧ(林宏熾,1999)。相較於一般人,身心障 礙者因為自身疾病或障礙的影響,所面臨的身體活動與健康問題更複. 22.

(31) 雜,也更需要被重視(周俊良、陳張榮,2012)。身心障礙者的健康除 受到障礙本身的影響,還需注意併發症狀的發生,併發症狀不僅可能 會加速身體健康狀況的惡化,對於本身及其家人更是生活上沉重的負 擔(許雅雯、林麗娟、蔡佳良,2008)。 因此,身心障礙者比一般人需具備更佳的健康體適能才能應付日 常生活與身體活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000) 研究顯示,我國身心障礙者包括智能、感官(視覺、聽覺)和肢體障礙 者之健康體適能普遍比一般人差。身體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個人的 健康體適能,對身心障礙者而言,延長生命並非其運動的主要目的, 而是要藉由運動提升其健康及生活品質。 由以上文獻探討得知,智能障礙學生在成長發育、心理發展、身 體機能及運動經驗上,相較於一般學生有發展遲緩與不足的現象,身 心障礙者的健康體適能狀況值得國人加以注意。國內外學者對於智能 障礙者健康體適能之研究相繼發表,雖然研究方法各有不同,研究成 效也各有表述,但看法一致的是智能障礙者與一般人相較,更有參與 運動及休閒活動的需求。. 二、運動訓練對智能障礙者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身心障礙者因為生理及心理上的障礙,使其缺少肢體自由活動的 能力,由於缺乏身體活動進而導致健康狀況不佳,身體機能衰退,增 加疾病發生的風險,較容易引發二度障礙,包括罹患心血管疾病風 險、肥胖或瘦弱、憂鬱或焦慮、孤僻或缺乏自信(周俊良等,2012)。 身心障礙者常會有心情沮喪或健康問題,經常參與體能活動的身 心障礙者,其情緒的平穩度和整體健康狀態比靜態生活者佳 (Dykens,Rosner & Butterbaugh,1998)。規律的運動能帶給智能障 礙者的效益,如體重控制及增進肌肉適能、柔軟度和心肺適能等,進. 23.

(32) 而減少慢性病發生的機率;心理上減輕壓力、改善憂鬱,自我實現功 能發揮,生活品質自然提升(Carmeli,Barak,Morad & Kodesh,2009; Rimmer,1999) 。DePauw 和 Gavron(2005)於文獻回顧探討中指出, 身心障礙者在某些運動表現傑出,因而改善自我自尊與信心。 林晉榮(2004)指出身心障礙者藉由運動可以直接提升健康體適 能,對於情緒和精神的穩定以及人際互動皆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胡 政宏(2004)的研究指出,透過體適能活動可使運動能力提高,對一 般人及智能障礙學生的身心發展及社交能力都有幫助,並能促進智能 障礙學生的思考能力,發展運動的喜好與興趣。健康體適能較佳者能 夠帶來 100 種以上的好處(盧俊宏,1998),如減輕體重、平衡感和協 調性的改善、提高自信心及安全感等好處,對於生理、心理都非常有 幫助。 運動對於身心障礙者而言,是促進健全人格的方式之一,讓其擁 有良好的人格發展與身體活動,是實現受教平等理念與重視個別差異 的具體作法;運用各種器材或輔具,並針對學生的特殊需求設計身體 活動,積極推動適應體育藉此提升身心障礙學生的健康體適能與生活 品質(闕月清、游添燈,1998)。. 24.

(33) 第四節 身心障礙者之健康體適能檢測方法 本節分別從身心障礙者健康體適能檢測之基本認識、智能障礙者 之健康體適能檢測項目、身體組成之檢測方法、肌肉適能之檢測方 法、柔軟度之檢測方法及心肺適能之檢測方法等相關文獻探究。. 一、身心障礙者健康體適能檢測之基本認識 實施身心障礙學生的健康體適能檢測,應先有下列基本認識(何 茂松,1996; AAHPERD,1995;Dunn,1997): (一)對特殊學生所作的測驗,不一定能用一般學生的常模作為參照標 準。 (二)測驗乃為常人研究之常態,但對身心障礙者卻沒有標準常模之研 究。 (二)常模間本身仍有差異性存在。 (四)身心障礙者之發展,未必按照一般人動作發展的順序,故應考量 測驗上之特殊因素。 (五)正常人之測驗項目及方法,未必適合身心障礙者,因此對特殊學 生測驗時,其方法應做適度的修正。. 二、智能障礙者之健康體適能檢測項目 雖然一般學生所使用的健康體適能檢測項目,智能障礙者照樣可 以操作,但是智能障礙者的認知能力、成就動機、持續集中注意的能 力均低於一般學生,因此智能障礙者的健康體適能測驗項目就有加以 調整之必要(Dunn,1997)。 從「健康體適能要素測驗」 (AAHPERD,1995; Seaman,1995) 中,可以看出特殊學生健康體適能測驗之發展趨向:. 25.

(34) (一)測驗的項目是每個人皆能使用的,包括身心障礙者。 (二)每個人應具有每項健康體適能測驗之最低健康標準(criterion level,參照或臨界水準),這些參照標準應被訂定出,而不只是 建立常模。 (三)每個人的最低健康標準應是相同,而每個人的健康體適能指導法 應個別化。 (四)鼓勵每個人追求最佳的健康體適能狀況。 (五)提倡測驗的最少限制環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和包容理 念(inclusion concept)。 Rimmer(1999)認為智能障礙者的健康體適能整體上是低於一 般正常人的,但是以往的健康體適能檢測多是用來評估輕中度智能障 礙者的健康體適能,對於中重度智能障礙者幾乎沒有做此項檢測和報 告。 闕月清(2006)指出身心障礙學生所採用的體適能檢測項目皆屬 於功能性健康體適能項目,在進行檢測時,某些動作亦應根據身心障 礙學生的特殊限制與需求來做修正。 健康體適能之測驗與評量,能協助學生了解自己是否有從運動中 得到效益,如知道自己目前的健康體適能狀況;可以針對自己的狀況 調整運動強度和內容,以避免運動傷害;可以加強自己健康體適能較 弱的部分;可以對於自己運動前後的成績表現作比較。 身心障礙學生要瞭解其身體目前各項健康體適能要素的狀況,首 先要借重檢測方法與評量工具,以,繼而擬定適當的運動計畫融入教 學課程中,如此才能有效的改善並提升學生的健康體適能。 因此,研究者回顧文獻彙整出智能障礙者健康體適能測驗項目作 為比較(表 2-1):. 26.

(35) 表 2- 1 智能障礙者之體適能檢測項目 測驗名稱/年代. 目標對象. 適用年齡. 特殊體適能測驗 Special Fitness test (AAHPERD,1976). 輕度智能障礙者. 10-17. 手臂與肩膀肌力、腹部與臂彎 曲肌力、敏捷性、瞬發力速度 、肌耐力. 中度智能障礙者之 動作體適能測驗手冊 Motor Fitness Test for the Moderately Mentally Retarded (Johnson & Londeree, 1976). 中度智能障礙者. 6-12. 肌力、耐力、肌耐力、心肺耐 力、柔軟度、體重控制、各類 發展性技巧. 非障礙者、 智能障礙者、 學習障礙者、 情緒障礙者 非障礙者、 各類障礙者. 6-16. 手臂與肩膀肌力、腹部肌力、 腿部爆發力、心肺耐力. 5-17. 心肺耐力、肌力與肌耐力、 柔軟度、身體組成. 9-20. 速度、靜態肌耐力、動態肌耐 力靜態平衡能力、敏捷性、心 肺耐力. ACTIVE 方案 Project ACTIVE (Vodola,1978). 健康體適能測驗手冊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 Manual (AAHPERD,1980) Fait 體適能測驗 輕度智能障礙者 Fait Physical Fitness 中度智能障礙者 Test for Mild and Moderate Mentally Retarded Student (Fait & Dun,1984) KANSAS 適應/特殊體育檢 各類障礙者 測手冊 KANSAS Adapted/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Test Manual (Johnson & Lavay,1986) 最佳身體測驗手冊 非障礙者、 Physical Best Test Manual 各障礙類者 (AAHPERD,1988) FITNESSGR 測驗管理手冊 非障礙者、 The Prudential FITNESSGRAM 各障礙類者 Test Administration Manual (Copper Institute for Aerobic, 1993) The Brockport Physical 非障礙者、 Fitness Test (BPFT) 身心障礙者 (Winnick & short, 1998) Physical Best 失能者: 融合式體適能檢核手冊 (AAHPERD,2003). 6-21. 心肺耐力、腹部肌力與肌耐力、 上半身軀幹肌力與肌耐力、 柔軟度. 5-17. 心肺耐力、身體組成、腹部肌 力與肌耐力、上半身軀幹肌力 與肌耐力、下背部及後腿肌力 與肌耐力 有氧能力、身體組成、肌力與 肌耐力、柔軟度. 5-21. 各類身心障礙者. 測驗要素. 10-17. 有氧能力、身體組成、肌力與 肌耐力、柔軟度. 5-17. 有氧能力、身體組成、肌力與 肌耐力、柔軟度. 資料來源:教育部(1997,2000). 有許多針對健康體適能組成要素的檢測工具,測量方式則是針對 單一要素,但評估是有彈性的,以受測者的需求設計具有單一性、特 殊性的整體評估方式,測驗方法會因複雜程度、效度、信度與經費等 27.

(36) 因素而有所改變(吳志銘、周峻忠、劉錦謀,2008)。美國運動醫學 學會(ACSM,2006)指出健康體適能五大組成要素的檢測方式有許 多種,針對受測者的特性,要選擇一個有效的檢測方法相當不容易, 有四點注意事項必須事先考量: (一)檢測方法執行的難易度。 (二)標準數據比較的方便性。 (三)檢測方法所需經費的多寡 (四)檢測效果的效度與準確性。 由以上之文獻探討分析,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肉適能及心肺適 能等四項為大部分的檢測項目,且符合 ACSM(2006)所提出的檢測 注意四要點。因此,本研究健康體適能將分別由身體組成、柔軟度、 肌肉適能及心肺適能等要素作為檢測項目。. 三、身體組成之檢測方法 測量身體組成有許多方法,可分為直接與間接測量。直接測量的 方法是利用化學成分上的分析,除了對動物實驗與屍體分析外,並不 適用於活體組織中。因此,通常採用間接測量的方法,包括:身體體 積測量法、腰臀圍比、皮脂厚測量法、身體質量指數、生物電子阻抗 測量法及其影像學方法等分析法。以下分別述之: (一)身體體積測量法 1940 年代 Behnke 等學者研究指出,人體內有脂肪組織與非脂肪 組織約,如果可以知道它們的體積和體重,就能推算出身體中的脂肪 組織比率,所以人體在水中減掉的重量就等於排出同體積水的重量, 利用此原理以水中秤重方法算出人體的密度。林正常於 2003 年指出 「水中秤重法」一直以來被運動生理學界公認為黃金標準,此方法是 利用流體靜力學測量法,受試者必須全身浸於水中來測量。謝伸裕與. 28.

(37) 詹光裕(1995)的研究指出,利用磁振造影法和水中秤重法計算體脂 肪,測出脂肪密度的數據以及去脂質量的數據,並且設計出適用於國 人的計算公式。方淑卿(2007)指出水中秤重法準確度高,但是測量 時間長且過程繁瑣,對於怕水的人施測上會有難度或造成無法施測。 ADP 檢測是運用身體排開空氣的原理,測得壓力變化計算出體 積的方法,只要受試者進入 ADP 儀器中,即可得知身體中脂肪組織 的比率。另外,光子掃描是運用光掃描和電腦軟體重建的技術,精確 計算出人體體積,以分析身體中脂肪組織的比率。 以上方法透過測量體積以計算出身體脂肪的比例,雖然準確性都 頗高,但會受到個體差異的影響,還有設備體積龐大測量不便,易造 成研究上的限制。 (二)腰臀圍比 行政院衛生署公布腰臀圍比是的肥胖指標之一,因腰圍一直被公 認為人體中心脂肪組織的代表,從健康的角度有其意義,且腰臀圍比 簡便又容易進行施測(黃谷臣,2007)。Despres 於 1991 年也指出腰 圍與腰臀比屬於人體測量學的一種,就身體組成分析的觀點來看,並 非真正進行身體組成分析,也無法代表體脂肪佔身體質量之比率。但 因測量不費時也不需精密儀器,故在流行病學的研究上常被應用當作 肥胖狀態指標;而 Liese 於 1998 年定義出腰臀比=腰圍/腰臀,腰臀 比被利用代表腹部內臟脂肪的多寡,而不少流行病學研究也發現腰臀 比較高的人,其患糖尿病與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危險性也較高;但透 過規律運動的實施,可降低肥胖與腰臀圍比值,並減少疾病的發生(林 素華,2004)。 (三)皮下脂肪厚度測量法 人體脂肪有相當高的比例在皮下,欲得知全身脂肪比例或脂肪含 量,可用測量儀測量出特定部位的皮下脂肪,再利用迴歸方程式計算. 29.

(38) 得知。過去的研究顯示數個皮下脂肪厚度的平均值與水中秤重法所得 的身體密度有相關。 皮脂厚度測量時必須使用特殊測量儀進行,例如:Lange 和 Harpenden。通常使用不同型號的測量儀會造成讀取的皮下脂肪有不 同,因此要注意選用的測量儀。測量時用大拇指和第二指將測量處的 皮下皺摺拉起,測量儀垂直於手指拉起的皮下皺摺約 1 公分處進行測 量,讀數取至 0.5mm(Lange)或 0.1mm(Harpenden),至少重覆所 有測量部位兩次,若兩次誤差太大則繼續做第三次的測量,取最接近 兩次的平均值為測量值。若測量時發現數值越來越小則可能是脂肪被 壓縮了,必須暫停測量或是先測量其它部位的皮下脂肪值。而年齡和 性別是影響身體密度的重要因素,男女的身體密度不同主要是因為脂 肪分佈、組織內和組織外的脂肪比例不同、特殊性別所需的脂肪量不 同造成的。 身體脂肪分布於身體各處,一部分位於身體的內臟周邊,另一部 份儲存於皮下脂肪裡,皮脂厚測量的部位是皮膚與皮膚下的脂肪,以 皮脂夾測量身體各部位的皮下摺層厚度,常測量的部位以身體右側皮 脂厚為主,包括有:肱三頭肌、肩胛下肌、腸骨脊、小腿後側、大腿 前側、胸、腹;將部位測得的數據代入公式中,就可計算體脂肪比例。 很多因素會影響皮下脂肪測量的準確度,要降低測量誤差的方式應注 意利用完整操作程序來建立不同施測者間信度,精準的測量點定位, 儀器校正和提高施測者的客觀性。 使用皮脂厚度測量的優點包括:儀器不貴、不佔空間、使用方便, 而且經由公式計算,很快就能得到身體密度或身體組成成份的資料。 缺點則包括:需要有經驗的施測者以減少測量的誤差,受試者的皮下 脂肪分佈原本就不平均而存有差異,因此不能寄望測得的就是正確的 脂肪分佈。林素華(2004)亦指出可能因測試者的訓練不夠、技巧不. 30.

(39) 夠純熟,而在測量時產生誤差,另外對於太胖或肌肉發達的受試者, 較不好測量皮脂厚度,建議改以別的方法做測量。 (四)身體質量指數 身體質量指數(BMI)屬於人體測量學的一種,其運用體重及身 高計算出數值,被很多國家公認為肥胖指標之一。目前世界衛生組織 和美國疾病管制局認定 BMI 值是過重和肥胖界定的參考依據;我國 行政院衛福部也根據本土獲得的資料,以 BMI 值作為肥胖的指標。 此外,BMI 值和罹病率或死亡率的相關性亦極高,因此 BMI 是國際 間最常被用來評估肥胖的指數。由於 BMI 是直接由身高體重計算而 得,所以無法準確評估肌肉量與體脂肪的比率,導致特殊族群如極端 身高或肌肉壯碩的運動員、兒童及孕婦等,可能會造成錯估的疑慮(方 淑卿,2007;黃谷臣,2007)。 (五)生物電子阻抗測量法 以生物電阻法設計的體脂計,是利用電流通過人體產生電阻訊號 測量出體脂肪,電流在通過組織器官時會有不同的傳導速度,脂肪比 例多,傳導速度慢,阻力就變大;如果脂肪比率低,電流傳導速度就 快,產生的阻力就小。是目前逐漸取代傳統體重計的商品,體脂計的 優點是測量方便、操做簡易、可以重複使用、不必套入公式直接顯示 體脂肪比率;使用上仍有其限制,需經過參考方法校正,不同品牌的 體脂計使用的公式不同,也會影響資料的判讀與比較性。 林麗娟、陳愛親(1999)指出生物電阻分析法因其操作方便,熟 練者與非熟練者在技術上並無差異,安全不具人體侵入性,易於攜 帶、測量時間少,已逐漸被運動中心、減肥診所、實驗室及醫院等廣 為使用,也是近年經科學研究報告證明為有效的測量方法之一。 (六)影像學法 在醫院或醫學中心一般常用的影像學法,分別有超音波、核磁共. 31.

(40) 振、電腦斷層掃描、雙能 X 光吸收法等方法。各種影像學法雖然可 以評估身體組成,但因價格昂貴、儀器不普及、有放射線暴露的疑慮 等因素以致使用不普遍,大多使用於醫療等級研究 (方淑卿,2007; 黃谷臣,2007)。 世界各國估計或測量人體脂肪量,一直有許多的方法研究開發出 來,但是共同追求的目標是準確、便宜、方便、操作簡易以及不具侵 入性的檢測工具。所以運用任何一種身體組成檢測方法時也必須清楚 了解,檢測工具的特性、優勢與限制。 上述身體組成的檢測方式大部分是針對一般人,而身心障礙學生 體適能檢測方法,根據 Winnick 和 Short 於 1998 年所編製(The Brockport Physical Fitness Test,BPFT)身心障礙學生體適能檢測方法 中指出,檢測身心障礙學生身體組成的方法為皮下脂肪及身體質量指 數 (闕月清,2006)。 綜上所述,本研究智能障礙學生檢測身體組成的檢測方式,採以 身體質量指數來評估,與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3)身體質量指數測驗 中的器材、測驗方法與步驟、紀錄及注意事項相同,還可以與一般學 生的體適能常模做對照,以便得知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身體組 成狀況。. 四、肌肉適能的檢測方法 肌耐力和肌力在體適能中為兩個重要的部分,且日常生活、工作 及家中乃至休閒活動,都會需要它們;適當肌力與肌耐力可以減低下 背痛及骨骼肌肉傷害的發生。檢測方法可以分為實驗室內與體操動作 (Calusthenic)兩種方式;實驗室內的檢測方式需使用精密儀器,一 般學校都沒有相關儀器,因此,本研究只探討以體操動作所做的肌耐 力和肌力檢測,包括:仰臥起坐、立定跳遠、伏地挺身、引體向上。. 32.

(41) 以下分別述之: (一)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依據林仁政(2003)指出 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的檢測方式:1.受試 者平躺於墊子上面,屈膝成 90 度,雙手交叉於胸前,手掌輕貼於肩 部,請同儕按住受試者腳背幫助其穩定。2.運用腹肌收縮起身,手肘 輕觸大腿後即可躺下。以此動作反覆持續 1 分鐘,計算其所能完成的 次數代表其肌力與肌耐力的好壞。 (二)立定跳遠 立定跳遠主要檢測下肢的肌耐力(瞬發力)及彈跳力,除了下背部 肌肉、髖部肌肉及下肢肌肉整合所有肌群雙腳蹬地瞬間用力,還需協 調上肢配合擺動,方能帶動身體向上躍起成一斜線,再將身體往前 送,落地後需雙腳同時著地。所以肌力是肌耐力的基礎,肌耐力提升 肌群才有足夠的瞬間爆發力。 (三)伏地挺身 伏地挺身主要檢測重點在上肢、胸部、腹部及腰部的肌耐力,是 常見的運動項目,主要訓練上半身的肌群,尤其是胸大肌。測驗時雙 手打直與肩同寬,背部、膝蓋與臀部均要保持一直線,尤其注意臀部 不可向下塌,然後手肘彎曲將身體貼近地板,手再撐直起來,身體依 然保持一直線。以此動作反覆持續 1 分鐘,計算其所能完成的次數代 表其肌力與肌耐力的好壞。 (四)引體向上 測量肌肉耐力及手臂力量,做的時候必掌心向前正握單槓,身體 下垂兩臂和兩腳完全伸展、腳不可觸及地面,然後拉引身體向上,直 到下顎碰到單槓,此動作反覆進行,身體不可搖動、下肢不可提起, 以此動作反覆持續 1 分鐘,計算其所能完成的次數代表其肌力與肌耐 力的好壞。. 33.

(42) 檢測智能障礙者的肌力及肌耐力,大部份測試上肢、下肢大塊肌 肉的肌力及肌耐力表現為主,同樣的仰臥起坐、立定跳遠、伏地挺身、 引體向上為智能障礙者最常用的肌力及肌耐力現場測試評估工具,但 是也有少數的研究者以最大握力作為智能障礙者肌力的指標,進行智 能障礙者肌力及肌耐力檢測時,也會遇到與測試心肺耐力相同的問 題,智能障礙者常因無法理解或聽不懂指令,無法依指示測試或測試 時很容易分心、甚至不知道要盡全力測驗。所以當對智能障礙者進行 肌力及肌耐力測試時,建議在每一項測驗前以圖卡或文字提示或提供 示範及給予練習機會等 (林素華,2004)。 綜上所述,本研究智能障礙學生檢測肌肉適能的方式,採以 1 分 鐘屈膝仰臥起坐和立定跳遠為檢測項目,與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3) 之 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檢測方式相同,且還能與一般學生的體適能常 模做對照,以便得知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肌肉適能狀況。. 五、柔軟度的檢測方法 Liemohn 與 Sharpe 於 1992 年提出柔軟度係指在關節可動的範圍 (Range of Movement,ROM)中的活動能力;Heyward 在 1991 年認 為柔軟度良否與運動量、骨骼組成成分、性別及年齡有關,其測量方 式多半為靜態的,動態則較為少見(林仁政,2003)。Baumgartner 與 Jackson 於 1995 年依其測量方式大致可分為直接或間接測量兩種,直 接測量通常使用外型類似量角器的角度計(Goniometer),以測量關 節的最大活動範圍(黃國庭,2004)。但一般學校無此儀器,因此常使 用間接測量,又依不同關節部位採取以下兩種檢測方法,分述如下: (一)坐姿體前彎 主要在於測量腿區肌及下背部肌肉的柔軟度,施測前須先做暖身 運動及伸展操,施測中不可憋氣,並避免過度用力。步驟如下:1.. 34.

(43) 受試者脫鞋坐在地墊上,雙腿打開與肩膀同寬,膝蓋伸直不可彎曲; 2.坐姿體前彎量角器位於兩腳中間,雙腳足跟抵住量角器;3.兩手中 指互疊,上半身儘可能慢慢向前延伸,當中指觸並到量角器後停留約 2 秒,記錄中指所觸並到量角器之位置。 (二)軀幹抬舉 依據黃明玉(1997)指出其主要的目的在於測量軀幹區肌的彈 性,步驟如下:1.站直使頭、鼻、胸、腹成一垂直之姿勢;2.右肩關 節:上舉右臂屈肘向後背下伸,愈遠愈好,左臂由下向後背上伸,儘 可能與右臂手指交握;3.量出兩手指間之距離,以手指剛好接觸為 0, 無法相觸為負,超過為正,可量超過的長度,愈多表柔軟度愈好。男 性超過 17 公分以上,女性超過 20 公分表肩關節的柔軟度特優,以此 類推;4.左肩關節:與右關節動作一樣,量左肩關節柔軟度。 過去的研究顯示,智能障礙者檢測柔軟度多以軀幹抬舉及坐姿體 前彎為測驗項目,二項目比較下又以坐姿體前彎測驗最為廣泛使用, 坐姿體前彎檢測重點在於測量下背部以及大腿後方肌肉的伸展性,而 軀幹抬舉主要在於測量軀幹區肌的柔軟度。Pizarro 等研究者透過 81 位智能障礙學生檢測坐姿體前彎,發現再測信度顯示為.09 以上,顯 示有高度之再測信度(林素華,2004)。 綜上所述,本研究智能障礙學生檢測柔軟度方式,採以 1 分鐘坐 姿體前彎測驗評估,與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3)之坐姿體前彎測驗中 的器材、測驗方法與步驟、紀錄及注意事項相同,且能與一般學生的 體適能常模做對照,以便得知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的柔軟度狀 況。. 六、心肺適能之檢測方法 心肺適能檢測主要是藉由逐漸提高運動量令受試者達到最大耗. 35.

(44) 氧 量 (VO2max) , 依 其 測 驗 激 烈 程 度 可 分 為 最 大 負 荷 運 動 測 驗 (maximal exercise test)和非最大負荷運動測驗(submaximal exercise test)兩種。而最大負荷運動測驗和非最大負荷運動測驗都是屬於實驗 室內的測驗,需要昂貴及特殊的儀器才能施測。除了經費考量外,智 能障礙學生低動機的情緒特質、精細動作發展遲緩,都使最大攝氧量 或耗氧峰值的測量有一定難度,可能造成施測時的障礙與限制(尚憶 薇、陳素勤、蔡育祐譯(2000)。因此,對於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在實 施及操作過程皆屬不易,宜採用自然情境的測驗,包括:3 分鐘登階、 耐力跑走、漸進式有氧心肺耐力跑、6 分鐘步行測試。以下分別述之: (一)3 分鐘登階 3 分鐘登階是以登階 3 分鐘後心跳恢復速度以瞭解受試者的心 肺耐力,其測試方法是以事先設定的節拍,令受試者在一定的時間內 重覆上、下階梯,上下頻率為 30 次/分、運動時間設定 3 分鐘,登階 測驗結束後分別記錄 1 分到 1 分 30 秒、2 分至 2 分 30 秒以及 3 分至 3 分 30 秒的三次脈膊數,做為檢測身體負荷下的調整狀況和計算安 靜心跳率的恢復能力,並依此推估心肺耐力的好壞(林仁政,2004)。 它的優點是設備簡單,僅需馬錶與階梯,且施測人員不必經過特別的 專業訓練。而智能障礙者進行登階測試時,最常發生的問題便是無法 跟得上測驗所要求的節奏,Reid 等人在 1984 年對智能障礙者進行加 拿大標準體適能測驗中的登階測驗便建議施測者必須在旁督促節 奏,且如果仍然無法跟得上節奏,便須計算實際所登之階數,代入修 正公式以計算其心肺耐力,以運動後的心跳恢復率檢測心肺適能的好 壞是非常簡單、方便並且有效的方法。 (二)耐力跑走 智能障礙者檢測心肺適能最常使用的項目,以 300 碼跑走測試 最為普遍且接受性最高,但因 300 碼跑走測試未使用於一般正常兒. 36.

(45) 童,所以結果無法和一般正常兒童成績相比較(黃國庭,2004)。美 國運動醫學會(ACSM)建議以一英哩(1600 公尺)跑走項目檢測 受試者的心肺適能。另外,Fernshall 與 Tymeson 在 1988 年曾比較智 能障礙者耐力跑走測驗 300 碼(約 274 公尺)及 1.5 哩距離(2414 公尺)兩者之間的效度,指出 300 碼的距離太短容易受身高、體重的 影響,而 1.5 哩距離的效度則較好,但對智能障礙兒童而言距離太 長,所以 Pizarro 等學者研究發現 880 碼跑走檢測是效度與信度良好 的心肺適能測驗工具。而我國的教育部學生健康與體育護照(2013) 的心肺適能檢測項目採用 800/1600 公尺跑走。 最後,不管決定施以何種體適能檢測,Lavay 在 1991 年指出智 障者本身動機不足、難以忍受施測不適感、甚至不明白測驗目的而未 能盡全力等問題,因此常需要施測者在一旁鼓勵或催促(林素華, 2004)。 (三)漸進式有氧心肺耐力跑 漸進式有氧心肺耐力跑主要是在評估持續做 20 公尺來回折返跑 的心肺耐力,檢測結果數值(趟數)愈大代表心肺耐力愈佳(黃國庭, 2004) 。施測時不會受到 400 公尺標準場地的限制性,只需 30 公尺 大的場地即可,還有在測驗時有音樂播放和配速訊號,免除學生跑長 距離測驗時的枯燥感和配速問題。漸進式心肺耐力跑源自於 FITNESSGRAM 測試心肺耐力的項目, Leger 等人於 1988 年指出一 般兒童、青少年漸進式有氧心肺耐力跑的再測信度至少達 0.84 以上 與 0.7 以上的效度。余鑑紘和方進隆(2002)研究指出 PACER 預測最 大攝氧量的同時效度(r=.73 和.80,P<.05)優於 800/1600 公尺跑走 (r=-.64 和-.75,P<.05)。Fernhall 等人 (1998)針對適合智能障礙 兒童的心肺耐力體適能檢測方法進行效度的研究,結果發現主要在檢 測輕、中度智能障礙兒童心肺耐力的 600 碼跑走測驗、20 公尺漸進. 37.

(46) 性有氧耐力跑和修正式 16 公尺漸進性有氧耐力跑等三項檢測項目均 能夠有效並且有信度地測量出有氧能力表現。 進行漸進式有氧心肺耐力跑檢測時,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常會因 無法配合施測背景音樂的提示聲,而影響實際表現水準。 (四)6 分鐘步行測試 在運動強度分類上是屬於較為緩和的運動,透過對患者的心 肺能力的檢測,可以瞭解患者其心臟目前的功能狀態。Nixon,、 Joswiak 和 Fricker(1996)指出,6 分鐘行走測試可適用於患有嚴 重心肺疾病的兒童,測驗具有良好的信度。基於以上考量,心肺適 能可以採用安全性較高之「6 分鐘步行測試」進行心肺適能檢測。 檢測地點安排於室內場地,檢測場地以五公尺之紅色膠帶圍成一個 邊長 20 公尺之正方形場地,檢測時間為 6 分鐘,檢測過程配戴 polar rx300 心率錶,6 分鐘結束後紀錄行走的距離及心跳率。 林素華(2004)之研究曾以馬錶及米達尺測量智能障礙學齡兒童 於自選速度下行走 6 分鐘的距離,研究結果發現在 18 週身體活動訓 練課程介入後,實驗組受試兒童的 6 分鐘行走距離介入前後改變量顯 著大於對照組受試兒童(p<.05)。這代表 6 分鐘步行測驗能測出智能 障礙學齡兒童在心肺適能上的改變。 綜上所述,本研究考量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低動機的情緒特質, 由於 800/1600 公尺跑走測驗缺乏趣味性可能無法激發受試者盡力跑 走,且對其體力負荷較大,易造成施測時的障礙與限制。為配合中重 度智能障礙學生的特殊性與需求且能精確檢測其心肺適能之成績,以 3 分鐘登階測驗做為本研究心肺適能之檢測項目。.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凡中華民國國民,年滿 20 歲以上、65

 而良好的健康體適能是指人的心臟、血 管、肺臟及肌肉組織等都能充分發揮有 效的機能,以勝任日常工作,並有餘力

二、 中央主管機關主辦之全國技能競賽或全國身心障礙者技能競賽 成績及格,自及格日起三年內,參加相關職類乙級、丙級或單一

得俗體也。若雙遮二邊,為入中方便,能破無明,成一切種智,智能得體,得 中道體也。 (智顗《摩訶止觀》 ,大正 46.25 下-26

 據美國的研究指出網上體育課一般都以體適能為主 (Fitness-focused), 但主要的學習成果以認知 多於技能 (difficult to provide real-time psychomotor feedback, which is invaluable

推行為智障學生而調適課程的 特殊學校,可按智障學生的學 習能力和特殊學習需要等,在 2021/22學年或以後盡早調適

年青的學生如能把體育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便可提高自己的體育活動能

瞭解如何 依照身心 障礙者特 質選擇適 當工具與 提供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