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意義的生活、自尊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有意義的生活、自尊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本節為有意義的生活、自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分別探討有意義 的生活與自尊、有意義的生活與幸福感、自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詳 述如下:

壹、 有意義的生活與自尊之相關研究

王藝容(2011)研究大學生的自我概念、生命意義與人際關係發現,

兩兩變項呈現顯著正相關。黃暐純(2012)以臺灣南部高職生為對象,

研究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生命意義的相關,研究發現高職生自我概念 與生命意義感達到正相關,而自我概念、同儕關係對整體生命意義感具 有顯著預測力。陳雅雪(2012)研究國小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自尊、

生命意義感,發現三者間有顯著正相關,且國小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與 自尊對生命意義有聯合預測力。徐香景(2008)以高雄市國小學童為對 象,研究生命意義感、自我概念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發現生命意義與自 我概念呈現正相關。

綜上所述,針對不同族群所做的研究發現,生命意義與自尊(自我 概念)呈現正相關,且部分研究結果顯示自尊對生命意義具有預測力。

貳、 有意義的生活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Mulders(2011)研究青少年心理幸福感與個體在生活中所經驗的意義 與感受,研究發現兩者具有高相關。童驛媗(2008)、周鳳英(2013)以 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生命意義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發現國小教 師生命意義感與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且生命意義感對幸福感具有預測 力。高冬玲(2013)以臺北市獨居老人為研究對象,探討老化態度、生 命意義與幸福感,亦發現生命意義與幸福感呈現顯著正相關。從前述研 究中可以了解生活意義與幸福感具有相關性,但其研究對象僅以青少年

46

或老人為主,至於大學生目前研究仍缺乏,有關生活意義與幸福感之相 關性,值得進一步探究。

綜上研究顯示,有意義的生活與幸福感具有相關性,就 Seligman 的 觀點,有意義的生活是以超越快樂的個人成長與心理長處等概念為基礎,

強調目標整合與個人潛能發展的重要性(Steger et al., 2006)。而心理幸福 感的內涵又和快樂經驗、生活滿意、與他人的良好關係、有意義等內在 感受有關。因此,我們可以推論,當人們覺得自己擁有一個有意義的生 活時,同時也會覺得自己是幸福的(施建彬,陸洛譯,1997)。

參、 自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施建彬(1995)指出幸福感之相關因素中,九大來源之一即為自尊 的滿足。Diener(2002)探討人格與幸福感的關係時,指出外向性、自尊及 開放性與正向情緒有正相關,可見自尊對於幸福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性。

謝秋嬋(2009)以大學生為對象,探討人際親密、自尊與幸福感之 相關性,研究發現自尊與幸福感之間呈現正相關,高自尊者較容易擁有 較高的幸福感,且人際親密透過自尊間接影響幸福感。朱玲慧(2011)

研究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復原力與幸福感的影響,發現大學生自尊 與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且自尊及整體同儕關係可有效預測整體幸福感。

侯盈如(2013)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動機、自尊與幸福感的關係,

研究發現自尊與幸福感具有正相關,且自尊在需求動機與幸福感之間具 有部分中介效果。Cha(2003)以 305 位韓國大學生為對象,研究自尊、集 體自尊及樂觀對主觀幸福感之預測效果,研究發現自尊對個體之生活滿 意度及負向情緒具有高預測力。

此外,周碩政(2009)以國民中學行政教師為研究對象,發現自尊 與幸福感具有顯著相關性。李美蘭(2006)以質性研究的方式來了解國 小資深女性教師之幸福感,發現自尊需求為14 項幸福來源之一。而徐嫚

47

淳(2006)以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復原力的觀點探討生活壓力、自 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研究發現各種自尊層面與自尊內涵均與幸福 感呈顯著正相關;自尊內涵可解釋幸福感 35.749﹪的變異量,自尊層面 可解釋幸福感35.580﹪的變異量。

由上述研究可知,自尊對幸福感具有影響性,且除了直接影響外,

也在人際親密、需求動機與幸福感間扮演中介角色。研究者認為,有意 義的生活是一種需求的滿足,需求動機是指驅使一個人產生某件特定行 為的內在歷程,在行為出現前,個體必須衡量動機是否充足,才進一步 出現行為以滿足需求。換句話說需求動機是個體邁向有意義生活前的整 體性評估,且自尊在需求動機與幸福感之間具有中介效果,研究者據以 推論,有意義的生活與幸福感之相關,自尊亦存在中介角色。因此本研 究欲探討大學生有意義生活、自尊與幸福感的相關性,並進一步瞭解自 尊在有意義的生活與幸福感間所扮演的中介效果。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