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4.1 農業發展背景

人類的科技技術日新月異、經濟快速起飛成長,雖然物質與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仍然解決不了糧食不足之問題。因此,於 1950 年發起了,實施農耕方法改進、

外來種和土種雜交,以提高作物產量的綠色革命。但畢竟農業是依據天氣與環境 變化生產的不穩定產業,一連串的天災人禍下,又再次的影響農作物的產量,接 著又再次爆發了糧食危機。為了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又再次發動第二次綠色革 命,主要是以基因改造或化學方式解決生產問題,其中針對的項目為:能抗旱、

抗病、能在短時間內能量產(引述賈福相,玉米-綠色革命),雖然當下解決了糧 食不足的問題,但接踵而來的,是爆發一連串的食安問題,時日至今,傳統的農 業變得商業化,只以獲利為目的而大量生產,1960 年起,不惜使用化學肥料及 化學農業,生產出的產品超標含有過量有害物質不說,連環境也受到破壞與影響,

造成現今地球溫室效應產生、水土流失,極端氣候的發威以讓地球不再像往年安 逸舒適了,而人們為了更加便利、更加發達的生活水平,對於環境不友善的對待,

而進步的代價已逐漸兌現、禍害遺千年。

2.4.2 農業定義

關於農業的定義,本研究理解為,農業是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生產產品,以提 供人類使用農產品的產業;引述廖憶華(2014)的研究中探討了葉茂生、羅紹麟於 2000 年的著作「農業概論」並提出:「農業指得是人類利用土地以培養動植物的 生產事業,因此農業可以定義為,人類利用土地等自然資源,從事農、林、漁、

牧業的生產,以供給人類生活必須物質的生產事業」。

林書吟(2002)認為:「部分企業為了帶來龐大的獲利,使用了不永續的慣行 農業獲得原物料,但農業是屬與環境關係極深的產業,具有高度汙染的潛在風險,

若不使用永續的方式,將會帶來嚴重的影響,例如:破壞生態平衡、增加二氧化 碳排放量…等」;從此觀點得知,農業使用不正當、不環保之方式生產,容易對

36

於環境與氣候造成極大的影響,進而影響農作物生產,形成惡性循環。

為了解決極端氣候與日漸衰弱的環境問題,許多環保組織與人士紛紛提出不 同的解決管道,其中永續發展是極為重要的概念,最為代表的是農業的耕作方式,

因為此產業直接的與土地以及自然資源有關,因此大量專家學者所提出的最有效 解決辦法為有機農業,碰巧近期又發生一系列相關的食安事件,也讓人們意識到 無毒餐品與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助長了有機農業的發展,有機農業成為時下最夯 之發展方向,不僅能改善環境,也能杜絕不合標準之產品,創造安全有保證的健 康食品,不再使用被包裝華麗的有害農產品毒害社會與世人。

2.4.3 有機農業

德國人 Dr.Rudolf Steiner 於 1924 年首先提倡農作物有機栽培法,但在當 時農業的趨勢是利用工業化方式發展農業以提高產量,並將農產品商品化銷售出 去的方式,因此當時所提出的有機栽培法未得到重視。二次大戰後,各國為了復 甦經濟、發展充裕糧食,因此採取了大量投入化學肥料、農業以及機械化耕作的 化學農法的方式。時日漸去,雖然緩和了糧食不足以及經濟問題,但各國意識到 過度使用化學工作方式耕作,對於地球已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且地球自然資源 有限,至 1970 年代已造成能源危機之發生,因此世界各國減緩了破壞環境之耕 作方式。世界各國也因此開始重視,如何維護環境品質又可兼顧提高生活水準,

因此也針對於農產品的健康性、安全性以及永續發展、有機農業…等之概念。(黃 璋如,1997)

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將有機農業定義為:「強調水土資源的保育和生態平 衡之管理系統,遵守自然資源循環的用續利用原則,且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

並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目標之農業」;也就是說有機農業是一種以不汙染環 境、不破壞生態、達到水土保持與生態平衡之原則下,以提供消費者不使用化學 肥料、農藥的安全之農產品的生產方式,因此,機農業又可被稱為生態農業、低 投入農業、生物農業、自然農業或永續農業。(行政院農委會)

農委會於 2007 年 1 月實施「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有機農業所生產之

37

產品即納入政府的法律規範,台灣針對於有機農業之定義以及法律規範相對於歐 洲國家是更加嚴謹的,也就是說雖然有機理念是一致的,但各國法律及農業協會 所使用之名稱、定義也相對不同,其效果也就更加不同了。

經由台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FOA)依據聯合國有機標準、國際農業運動 聯盟(IFOAM)與美國國家有機農業標準小組對於有機農業的定義為:「有機管理作 業須著重於利用農場內部資源、物質及適當的地域環境條件的管理措施,在有機 農業系統中採取栽培、生物、機械等方式,必須完全排除化學合成物質的使用,

所以,有機農業是一種維持並改善農業生態系健康的整體系統的方法,其中包括 生物多樣性、促進生物循環、提升土壤生物活性,也就是對自然生態友善」。有 機農業的理念在於,農業生產管理系統為整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應著重採用或 使用可提升自然系統中生態平衡的物質及作業方法,進而達到促進土壤生物、植 物、動物和人類等生命共同體能相互依賴共存的基本目標。由於環境中充斥及飄 散各種汙染源,有機農業亦不能完全保證零農業殘留,但有機農業目前是能使農 業殘留量降至最低的生產方式。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將有機農業的價值定義為:「遵從當地的生態 節律與自然循環,在不依賴帶來影響的投入誤植情況下,貫徹地產的銷之概念,

並且維護土壤、生態系統與人類健康的生產方式。有機農業是透過以往傳統農耕 方式結合創意與科技的新產業,其核心價值為能夠保護並共享自然環境,並且達 到包含人類在內的大自然之和諧」。陳志銘(2015)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將有機農業定義為:「在不使用其他農業方式 或外來物質的影響下,使農作物依照大自然的生態循環系統,以最自然的方式出 產健康的農作物,同事背後必須促成多方位如農民、加工者、配銷商與消費者的 平等,其中最重要的四大原則為:健康、生態、公平、謹慎」。

引述張詠涵於 2013 年(台南地區農民從事有機農耕之研究)的有機農耕研究 中,整理出世界各國針對於有機農業的執行與理論定義,其內容如下:

美國使用有機農業的標準理念為「以少使用化學農業及化學肥料之生態來綜

38

合耕作法經營,並須兼顧農業收益與農民發展」。

英國對於有機農業的標準理念為「不使用化學肥料以及化學農藥,以廓肥及 堆肥來維持地力,並採行輪作制度和栽植深根性作物」。

瑞士、德國、丹麥等歐洲國家對於有機農業的標準理念為「依照生物學、生 態學原理來經營農業。

比利時對於有機農業的標準理念為「主張保持土壤-植物-動物-土壤循環之 完整農業」

巴西對於有機農業的標準理念為「依照日本所推行自然農法原則進行較嚴格 的有機農業」

日本對於有機農業的標準理念為「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而採行輪 作制度及使用自然農藥的農法」

中國大陸對於有機農業的標準理念為「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來進行 集約經營管理的一種綜合農業生產體」。

黃山內(2004)的研究中,將有機農業強調為:「在以強調水土資源的保持與 生態平衡管理的理念下,不使用合成化學物質,並生產最自然且安全的農產品,

也就是遵守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原則之農耕方式」。

馮石山(2010)的研究中,將有機農業定義為:「使用有機農法的農耕方式,為 一種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或者是生長調節及添加物的生產方式」。 2.4.4 有機農業經營困境與現況

引述國內學者黃山內與林傳琦於 2007 年的研究報告中提到相關數據,美國 有機產業貿易協會的數據中提出,於 2000 年全球統計出有機市場之營利高達 200 億美元,其中日本市場佔的比率最大,獲利共 30 億美元,而台灣則只有佔 5 千 萬美元。而台灣之所以所佔比率較低,原因是有機農業起步較晚,在農業飽和且 成熟的狀態下,才有專家實地評估,雖然農委會等公共機關正式提出後,大多數 仍然維持傳統的慣行農業。因為有機栽種不得使用除草劑、化肥等危害環境與人 體健康之物品,因此在生產過程中,較麻煩於一般農作田地,也基於投入的人類

39

時間與其他成本較多,因此在銷售上價格也比其他一般農產品高,自然而然沒有 人購買,在沒有獲利的情況之下,又多付出了成本,基於考量,大多數的人們仍 然維持傳統耕作方式。除了人力負擔更重而收不回回報,同時台灣也屬於熱帶地 區,因此野生動物與昆蟲的肆虐又更加來得嚴重,因而導致產品的賣像不佳。在 九十年度時,由於有機技術尚未成熟,有機概念也較不普及,消費者們也不知有 機作物所能帶來的效益,因此只有 1 千餘公頃左右。甚至連至今經營得有聲有色 的有機銀川米,在起步時,也都被其他人們所嘲笑。但隨著食安事件爆發、水土

時間與其他成本較多,因此在銷售上價格也比其他一般農產品高,自然而然沒有 人購買,在沒有獲利的情況之下,又多付出了成本,基於考量,大多數的人們仍 然維持傳統耕作方式。除了人力負擔更重而收不回回報,同時台灣也屬於熱帶地 區,因此野生動物與昆蟲的肆虐又更加來得嚴重,因而導致產品的賣像不佳。在 九十年度時,由於有機技術尚未成熟,有機概念也較不普及,消費者們也不知有 機作物所能帶來的效益,因此只有 1 千餘公頃左右。甚至連至今經營得有聲有色 的有機銀川米,在起步時,也都被其他人們所嘲笑。但隨著食安事件爆發、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