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未來發展方向

本研究經過調查發現,六級產業不只在台灣具備潛在的發展性之外,同時也發現此議 題目前具備許多問題,期望學者往後能對相關議題進行研究,本研究將研究的未來發展方 向切割成三項進行個別的探討,分別為:政府、社會議題、創意發展…等三個部分。

政府

六級產業與政策具有息息相關之關聯,尤其日本甚至特別立下六級產業法,以扶植國 內業者進行六產作業。本研究發現,六級產業絕大部分為無銷售管道、通路不良的有機農 場與規模較小的加工廠合作,銷售的通路如里仁般較大的通路商、也有自行販賣的小筆交 易。但規模較大的里仁必須要使產品規模化才得以售出,因此未達到經濟規模的農場便不 能與規模較大的合作夥伴整合,所以就形成經營困難的問題。政府依照食品管理法,規定 食品售出並須經過合法認證的加工廠,但是一座合法並稽查通過的加工廠需要龐大的成本 與資金才得以建構,雖然是政府保護消費者的美意,但是現有之政府法令與制度和六級產 業之現實情況呈反其之道,畢竟六級產業中的企業都是規模不大的小型企業、甚至微型企 業,所以根本沒有資金與能力達成政府的要求。因此,未來的研究方向,可以朝六級產業 與政府政策的方向、立法、制度…等部分進行相結合而探討。

社會議題

六級產業最大的核心價值在於解決在地問題,在地問題不外乎為環境、社會與經濟。

也就是說六級產業可以進行環境的改善、居民所得問題和社會正義、住民健康…等問題。

但目前台灣的農村趨勢為年輕人口外流,只留下高齡與幼童族群,如照此發展很容易形成 斷層,到時台灣的農業便形成斷崖。因此未來的研究方向可朝六級產業與農村型態、市場 發展形勢、人口老化…等議題相結合進行探討。

跨域整合

六級產業的產生,主要是替弱勢之小農解決通路問題、在地問題與農作物銷售問題之 解決。當概念性的發展受於理論與法律限制時,便會降低機動性,其成效就會逐漸減弱。

未來,六級產業可與科技業、民宿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產業相結合。因此,未來研究方 向可以朝多元、創意的方向進行整合,並透過研究得出更好的方展方式,以扶植六級產業。

110

陸、參考文獻 6.1 中文文獻

丁天奎(1992)。打開綠色行銷百寶箱。震旦月刊,256。

于寧(1998)。國際舞台上的第一類環保標章。環保標章簡訊。

于寧、賴明伸(2000)。全球各國政府綠色採購運動之發展現況與展望。環保標章簡訊,21。

于寧、賴明伸(2005)。綠色消費的國際發展趨勢。科學發展月刊,387,20-25。

包沛然、林明瑞(2004)。國小綠色消費教學之行動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台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FOA】(2016)。有機農業定義。取自 http://www.foa.org.tw/organic.html

石文新(譯)(1999)。綠色行銷(原作者:Jacquelin Ottman)。台北市:商業週刊。

朱方正、王以莊(2009)。電子產業導入綠色供應鏈管理之模式與產品價值流效益探討。「第 三屆創新管理學術與實務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桃園市萬能科技大學。

江曉龍(1998)。應用品質機能展開與資料庫系統於產品設計之發展。國立成功大學,台南 市。

行政院主計總處【行政院主計處】(2011)。行業名稱與定義,A 大類、C 大類、G 大類。取 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28854&ctNode=311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行政院環保署】(2015)。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產品申請審查作 業規範。取自

http://ivy5.epa.gov.tw/epalaw/search/LordiDispFull.aspx?ltype=01&lname=109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行政院環保署】(2015)。綠色商店設置與執行規範。取自

http://greenliving.epa.gov.tw/GreenLife/green-life/file/218/%E7%B6%A0%E8%89%B2%E 5%95%86%E5%BA%97%E8%A8%AD%E7%BD%AE%E8%88%87%E5%9F%B7%E8%

A1%8C%E8%A6%8F%E7%AF%84-12%E6%9C%88%E5%AE%9A%E7%A8%BF.pdf。

何楷平、陳炳宏(2014)。社會企業型媒體之價值網絡研究-以四方報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台北市。

吳文貴、俞凱允(2001)。應用品質機能展開及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於新產品評估期之品質 改善–以半導體封裝設備為例。明志科技大學,新北市。

111

吳俊寬(2004)。奈米材料運用探討綠色設計創新價值之研究-以生活衛浴用品為例。大葉大 學,彰化縣。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市: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書欽、郭倉義(2012)。汽車業客戶環境策略與供應商環境承諾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高雄市

吳淨怡、呂育誠(2012)。公共小學執行綠色採購政策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大學,

新北市。

李皓(2001)。讓我們用一種新眼光消費,法制日報,5。

杜瑞澤、陳振甫(1998)。綠色生命週期設計產品回收再利用特性之永續性評估模式研究。

中華民國設計學報,3(1),23-41

沈介文(1999)。企業環境理論認知與綠色消費行為傾向之關聯研究。致理學報,23,51-72。

阮平南、沈德聰(2005)。綠色製造系統能值評價方法與評價指標的研究初探。機械製造期 刊第,22(5),4-7。

阮平南、張勇(2005)。企業實施綠色製造的動力機制研究。機械製造期刊,43(495),8-11。

林宗德、劉祥泰(2010)。數位產業綠色競爭策略之研究-以 C 公司事務機器為例。萬能科技 大學,桃園市。

林咨仁、沈聰益(2014)。消費者對綠色產品購買意願之研究。明新科技大學,新竹縣。

林書吟、李堅明(2012)。綠色融資對綠色產業發展之經濟分析。國立台北大學,新北市。

林瑞益、于健(2015)。綠色採購利害關係人之影響力分析-以嘉義地區國小為例。南華大學,

嘉義縣。

林靖亞、楊政學(2012)。綠色消費與消費者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新竹地區消費者為例。明新 科技大學,新竹縣。

洪嘉謙、康照宗(2010)。供應網絡整合程度、供應網絡競爭力、供應商能力和供應商績效 間關係之跨層次研究。靜宜大學,台中市。

胡哲生(2002)。國際化價值結構演變與價值移轉。「新世紀管理新知與實務研討會」,台北 市。

胡憲倫、許家偉(2003)。產品環境畫設計的利器-簡化生命週期評估工具介紹。工業污染防 治,85,175-203。

112

范懿文、方毓賢、蔡明峰(2012)。探討綠色產品消費意願:環保標章之調節效果。國立中央 大學。Journal Of Business,14(2),257~280。

孫盈哲(1996)。我國經貿競爭力之探索-產業網路與中小企業之競爭力。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19(9),56~60。

徐世輝(2006)。全面品質管理(二版)。臺北市:華泰文化。

柴松林(1996)。綠色消費主義。環保標章簡訊,5,4-7。

張乃文(2012)。探討綠色品牌對消費者選擇綠色產品之影響。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張英陣(1998)。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以高雄鳳山市為例。內政部委託之專題技術報 告。台北市:內政部社會司。

張詠涵、謝宏昌(2013)。台南地區農民從事有機農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張嘉玲、陳明義(2009)。綠色產業發展趨勢。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 5(1),17。

張錦麗(2005)。台灣地區性侵害被害人減少重復陳述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南投縣。

陳人楷、陳志遠(2004)。中小企業經營策略研究-以中部地區五家小巨人獎企業為例。國立 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志銘、宋秉明(2015)。一個有機梨農的生活經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怡之(1996)。藉助 ISO 14 建構企業競爭力。工業減廢技術與策略研討會論文,617-623。

陳怡秀、林水順(2001)。以品質機能展開及票選層級分析法建立綠色餐廳服務設計概念模 式。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台中市。

陳昱華、謝玲芬(2010)。推動綠色產業新產品開發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以手機產業為例。

中華大學,新竹市。

陳家銘、黃健能(2008)。台灣工業綠色採購行為模型之建立,環球技術學院,雲林縣。

陳靜宜(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程琪方(2010)。企業綠化程度對企業競爭力之影響-以綠色人力資本為中介變項。中央大學,

桃園市。

馮石山(2010)。農業多功能與鄉村轉型之研究-以台東地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黃山內(2004)。國家有機農業政策與農產品驗證。「2004 有機農業論壇」,花蓮縣:行政院

113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黃秀美(1992)。台灣不當待宰羔羊。管理雜誌,7。

黃俊英(1994)。有環保概念的綠色行銷。卓越雜誌。

黃義俊、黃俊英(1999)。綠色行銷思想的演進及發展。台灣經濟金融月刊,414,53-60。

黃嘉彥(2009)。在消費者對綠色行銷之反應購買行為之研究。「國立勤益大學管理學術研討 會」發表之論文,台中市:勤益大學。

黃璋如(1997)。中德兩國有機農業之發展。行政院農委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台北市:行 政院農委會。

黃聯海、陳正徽、劉文雄(2006)。綠色供應鏈管理之分析。「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第 42 屆年 會暨第 12 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台北市:中華民國品質學會。

詹斯政(1994)。我國綠色電腦評鑑指標建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廖雪雲(1994)。企業綠色行銷評鑑指標建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廖雪靜、賴福來(2014)。整合 KANO 二維品質模式與品質機能展開應用於肯德基服務品質之 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廖憶樺、任耀庭(2014)。日本與台灣農業環境政策之比較研究。淡江大學,新北市。

鄭玉慧、吳依純、蒲秀慧、蔡宛蓉(2009)。綠色消費概念、產品類型及綠色產品屬性對購 買意願之影響。國立海洋科技大學,高雄市。

鄭源錦(1995)。綠色設計。台北市: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魯孝華、李誠(2013)。綠色企業特徵在求職決策時重要性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蕭柏文(2006)。在歐盟 WEEE/Rohs 指令下,資訊訊產品廠商與政府因應對策之探討。台灣 科技大學,台北市。

駱品安、顧洋(2013)。企業綠色採購管理模式之建構與決策因子評估-以電子資訊業為例。

國立台北公共事務學院,新北市。

韓惠真、蔡耀全(2014)。環保設備採購行為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簡佑儒、王良原(2011)。食品綠色消費行為傾向對於食品綠色行銷之認同度與 LOHAS 生活 型態之相關度探討。東海大學,台中市。

羅水木、陳玉樹(2006)。政治既能在社會資本的連結網絡整合模式中之干擾效果。中正大

羅水木、陳玉樹(2006)。政治既能在社會資本的連結網絡整合模式中之干擾效果。中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