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服務品質

一、服務的定義

對於服務( service )的定義,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以下為幾種較 常見的定義:

表2-1 服務之定義彙整表

學者 年代 定義

杉本辰夫 1986

直接或間接以某種型態,有代價地提供給需求者所要求 之事務,是以滿足顧客之需求為前提,達到企業目的並 獲取必要的利潤所採行的活動。

William J.

Stanton 1987

服務是一種可以被區分以滿足需求的活動或行為。而這 些行為不一定與銷售實體產品或其他服務有所關連,且 伴隨時體產品的服務並不會轉移服務的所有權。

方世榮 1991 服務是向既定的目標市場顧客和企業用戶有向的提供 和傳遞一種無形的工作,以滿足它們的需求。

Philip

Kotler 1991

服務係指一個組織提供另一群體的任何活動或利益,其 基本上是無形的且無法產生任何事物的所有權。服務的 生產可能與某一項實體產品有關,也可能無關。

翁崇雄 1993

認為「由直接銷售或附帶於一般商品之銷售,所提供的 活動、利益或滿足」。服務包括了三種途徑:

(1) 經由直接銷售所提供的無形利益,而不含有任何的 有形產品,例如法律服務。

(2) 需經由有形產品提供的活動,例如運輸服務。

(3) 附帶於商品購買的無形活動,例如汽車修護服務。

Gronroos 1982

服務品質是消費者事前期望的服務與接受服務後的認 知間之比較產生。消費者在接受服務前有一期望品質 (expected quality), 接受 服務 後則 會產 生一經 驗品 質 (experienced quality),兩者間比較之後會得到一個差異 值,稱之為總體認之品質(total perceived quality)。如果 經驗品質達到期望品質,則總體認知品質是好的,反之 則是低劣的。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學者對服務所下的定義,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服務是由某 人或組織,付出心力以某種活動為他人產生利益或滿足他人的需求,有時 服務活動需搭配實體設備或商品來提供,有時亦可能為無代價的提供服務 活動。因此服務的存在通常是為了使有形或無形的商品,更容易被接受或 銷售出去,因而產生一些附加的活動或行為。

二、品質的定義

長久以來,人們平常生活中常常提到「品質」這個名詞,但是對品質 這個概念仍然相當模糊。近年來由於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迅速,促使消費 者對於各項品質也越來越重視,因此「品質」一詞,成了各界爭相討論的 話題。在此將一些重要學者對於品質的定義分述如下:

表2-2 品質之定義彙整表

學者 年代 定義

戴名(W.

Edward Deming)

1982

認為品質是一種以最經濟的手段,製造出市場上最有用 製品的工作表現,同時他也強調「品質是製造出來,而 非檢驗出來的」。

Garvin 1984

從策略的觀點來看,認為品質不只是要保護消費者,使 其免於煩惱,更要取悅他們,所以品質應由作業層次提 昇至策略層次。同時也利用八個關鍵構面來作為策略分 析架構,包括:績效表現、特徵與特色、可靠性、一致 性、耐久性、耐用性、審美觀,以及所感受到品質。

Townsens 1985

將品質定義為:

(1) 認知的品質:顧客的知覺、經驗或看法與期望的配 合程度。

(2) 事實的品質:符合製造作業規格的程度。

石川馨

(Kaoru 1985 認為品質是讓消費者滿足需求,並且樂意購買的特質。

12

Ishikawa) Joseph M.

Juran 1986

品質是一種「適用性」(fitness for use),即品質是使產品 在使用期間中,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故其品質的精義 在於「適用性」及「顧客導向」的觀念。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上可知,品質的定義常因研究者觀點的不同或是所衡量的產品特性 的不同而異(實體產品或服務)。綜合上述各學者之定義,可知將品質定義 歸納為「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使消費者感到滿意,能達到以上的要求,即 具有良好的品質」。並且「品質」是一種對產品或是服務的整體優勢判斷,

以服務而言,因為服務的特性,使得服務品質不易衡量,對消費者而言,

影響其對服務品質的主要判斷因素應該是其對整個服務知覺,亦即消費者 所知覺到的服務品質,而不是單純的客觀品質。故服務品質的衡量應該是 以消費者的知覺為基準,即Garvin的「使用者導向法」的定義所強調的,

品質之優劣需由使用者來衡量,是一種「適用性」的表現,最高的服務品 質能充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與慾望。

三、服務品質的定義

「服務品質」為一抽象之名詞,不同的學者對其解釋不盡相同。在前 面兩小節對「服務」和「品質」的定義與特性作說明之後,本小節將提出 學者專家對「服務品質」的看法,茲就各學者專家的觀點分述如下:

表2-3服務品質之定義彙整表

學者 年代 定義

Sasser,

Olsen &

Wyckoff

1978

認為服務水準(service level)即類似服務品質的概念,而 服務水準意指所提供服務對消費者帶來的外顯及隱含 利益之水準,而且可分為期望服務水準與認知服務水 準。

Gronroos 1982

服務品質是消費者事前期望的服務與接受服務後的認 知間之比較產生。消費者在接受服務前有一期望品質 (expected quality), 接受 服務 後則 會產 生一經 驗品 質 (experienced quality),兩者間比較之後會得到一個差異 值,稱之為總體認之品質(total perceived quality)。如果 經驗品質達到期望品質,則總體認知品質是好的,反之 則是低劣的。

杉本辰夫 1986

將服務品質分為五個層面:

(1)內部品質(internal quality):指顧客無法看見的品質。

(2)硬體品質(hardware quality):指顧客可看見的有形品 質。

(3)軟體品質(software quality):指顧客可看見的軟體品 質。

(4)及時反應(time promptness):指服務的時間與迅速性。

(5)心裡品質(psychological quality):指服務人員有禮貌的 應對、款待親切等。

Zeithaml 1988

綜合了多位學者的看法,將認知的服務品質的特性歸納 出四項結論:

(1)認知的品質是不同於客觀或實際的品質。

(2)認知品質的屬性是具有高度抽象而非明確的屬性。

(3)認知品質整體性的評估類似一種態度。

(4)認知的品質是消費者記憶組合的比較。

Parasuram an、

Zeithaml and Breey

1988

認為服務品質包括購買前的期望、過程品質、結果品 質,因此將服務品質定義為顧客對於某業者所提供服務 的實際感受與顧客對於該類服務期望間的差距。並利用 所謂的〝知覺品質〞(perceive quality)來測量服務品質的 知覺,並界定其操作性定義為「顧客對服務之期望水準 與實際所提供服務水準之認知之差距」。服務品質的知 覺是一種持久性的態度,是消費者整體評價的判斷;雖 相關 但 不等 於消 費 者對 部 分特 定 服務 一時 興 起的 滿 足,他源自於對業者服務期望與實際感受服務的認知間 的比較。因此,當期望服務等於認知服務時,消費者的 感受服務品質是滿意的;當期望服務小於認知服務時,

消費者的感受服務品質超過滿意水準,且隨著差距的擴 大而越來越滿意;而當期望服務大於認知服務時,消費 者的感受服務品質是不滿意的,且隨著差距的擴大趨向 於令人無法接受。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上述各學者的觀點可發現,服務品質所代表的意義在指兩件事。其 一,瞭解顧客想要什麼;其二,對於顧客所要的東西皆能滿足甚至超越其 要求的水準。並且綜合上述的論點,可知服務品質包含了期望服務與認知 服務兩大部分,而消費者對其服務品質的滿意程度,是來自於顧客事先期 望的服務品質水準,與公司所提供而顧客實際感受到的服務品質水準兩者 之間的比較而得。

14

綜合上述的探討,本研究對於服務品質的定義採用Parasuraman、

Zeithaml and Breey(1988)的看法,也就是認為服務品質是一種認知的品 質,而非客觀的品質。亦即服務品質是消費者對事物上主觀的判斷該事物

葉書芳

Examining airline service quality from a process

perspective

以航空業為例,用流程的觀點來研究航空公

16

分別針對臺汽與統聯客運蒐集所需資料,並在回收後進行資料分析的工 作。研究中使用的統計方法主要有平均數t檢定、次數分析以及因素分析 等。另外,本研究利用重視程度一績效水準分析工具的使用,提出兩公司 服務品質改善的策略性建議。最後根據實證的結果,提出四點綜合結論:

1.臺汽、統聯客運的服務品質仍有待加強。2.臺汽客運在服務品質、價格 水準以及搭乘偏好上的表現比統聯客運差。3.改善服務品質從降低乘客的 期望服務水準,提高乘客的知覺服務水準以及改變乘客對服務屬性的重視 程度三方面來進行。4.影響臺灣長途客運服務品質因素主要有四,分別是 關懷個人因素、可信賴信因素、有形設備因素以及便利性因素等。

王河星、杜壯及蔡珮娟(2000)的研究主要探討台北捷運系統的服務品 質,藉由對專家、乘客及捷運公司人員之訪談,架構一探討台北捷運服務 品質的問卷,問卷包含54個項目,以因素分析萃取屬於捷運系統的服務品 質構面模式與項目,共五個構面,25個項目。以品質機能展開法為工具,

系統化地探討捷運系統的服務品質,主要分成三大內容:品質展開、技術 展開、服務定位。此設計是針對乘客及捷運公司對台北捷運系統服務品質 滿意度的調查,經由雙方意見,有效地找出顧客需求之項目,縮短兩者的 認知差距,並以品質特性排序評量法(Quality Attribute Ranking),來決定 各項顧客所需求服務品質之權重與重要度順序,最後以日式品質屋之結 構,將顧客需求之權重與重要度順序,以及顧客需求與品改善技術兩者間 之關係矩陣加以綜合評估,以決定品質改善技術執行之優先順序,確切地 提供台北捷運系統改善服務品質的建議。

梁志隆(2000)的研究主要探討台北大眾捷運系統的服務品質與顧客 滿意度,其研究是以顧客滿意與服務品質的觀點與理論為基礎,分別以『期

梁志隆(2000)的研究主要探討台北大眾捷運系統的服務品質與顧客 滿意度,其研究是以顧客滿意與服務品質的觀點與理論為基礎,分別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