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4 歸因可控制性與服務補救對顧客反應之影響

4.4.3 服務補救的干擾效果

本小節以整體資料對於本研究之假設H5 進行混合迴歸分析。為了建立相乘 的交互作用乘項,必須利用虛擬迴歸分析,將服務補救(X2)變項虛擬化,由上節 可知因此產生兩個虛擬變項(d1、d2),且得到歸因可控制性(X1)與服務補救(X2) 的交互作用虛擬變項(X1d1、X1d2),再利用階層迴歸策略,將 X1、(d1、d2)、

(X1d1、X1d2)三階層逐一投入迴歸模型,決定交互作用項是否對於依變項顧客 反應(Y)具有顯著解釋力。分析結果如表 4.27 所示。

表4.27 混合迴歸分析模式摘要結果

全體模型 變更統計量

模式 R R2 Adjusted

R2 △R2 F Change F Change P 值 1:X1 0.181a 0.033 0.032 0.033 120.244 0.000 2:X1+(d1、d2) 0.604b 0.365 0.364 0.332 928.125 0.000 3:X1+(d1、d2)+

(X1d1、X1d2) 0.604c 0.365 0.364 0.000 0.558 0.572 a. 預測變數:(常數),歸因可控制性

b. 預測變數:(常數),歸因可控制性,心理補償虛擬變項,實質補償虛擬變項

c. 預測變數:(常數),歸因可控制性,心理補償虛擬變項,實質補償虛擬變項,交互 作用項1,交互作用項 2

由表4.27 模式摘要中,顯示各階層全體解釋力(R2)與增益解釋力(△R2)。投 入階層一的獨變項是歸因可控制性,其對顧客反應的解釋力為 3.3%,增益解釋 力△R2=0.033,階層二加入服務補救類別變項後,總解釋力提高到 36.5%,增益 解釋力△R2=0.332,顯示加入了服務補救虛擬變項,增加了 33.2%的解釋力。即 服務補救相對於歸因可控制性來說對於顧客反應的解釋力較佳。而到第三階層為 交互作用項的顯著性考驗,加入交互作用項後,總解釋力仍為36.5%,增益解釋 力△R2=0.000,F 値=0.558,P 値=0.572>0.05 未達顯著水準,表示歸因可控制性 與服務補救的交互作用不顯著,即不同的服務補救措施對於歸因可控制性與顧客 反應間無顯著干擾效果。

由上述結果得知干擾效果沒有統計意義,故H5 的研究假設不成立。

此外,各階層迴歸模式係數分析結果如表4.28 所示。由表 4.28 係數分析中 可知,常數項等於 3.533,第一階層的獨變項歸因可控制性可有效解釋依變項顧 客反應,β=-0.181,t 值=-10.966,P 值=0.000<0.05,達到 0.05 的顯著水準,

表示當旅客的歸因可控制性愈高時,其顧客反應愈負面;或當旅客的歸因可控制 性愈低時,其顧客反應愈正面。而第二階層的兩個虛擬變項心理補償(β=0.457,

t 值=29.608,P 值=0.000)、實質補償(β=0.647,t 值=41.910,P 值=0.000)均 達顯著,表示相對於參照組無補償,心理補償與實質補償的顧客反應較高。

由於前述分析未得到研究假設 H5:不同的服務補救措施對於歸因可控制性

反應的線性關係趨於同質,故交互作用不明顯,無調節作用。

♦ 從各補償迴歸式之間往上平移的幅度來看,無補償到心理補償往上平移的幅 度,大於心理補償到實質補償往上平移的幅度,此圖示與「4.4.2 服務補救 對顧客反應的直接影響」所得到的結果相符合。

♦ 此外,圖 4.3 中,a 點為高歸因可控制性、給心理補償的顧客反應;b 點為 低歸因可控制性、無任何補償的顧客反應。由圖中可知,a 點之垂直座標高 於b 點,亦即 a 之顧客反應高於 b 之顧客反應。因此,給予旅客心理補償,

即使是在高歸因可控制性下,其顧客反應仍會優於低歸因可控制性、無任何 補償之顧客反應。

由以上可知,業者在服務失誤發生時,給予適當的補償是很重要的,若是在 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即時僅給予心理補償仍可有效改善顧客反應,若是在資源充 足的情況下,給予心理補償再加上實質補償更能改善顧客反應,提高其滿意度、

再購意願與口碑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