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之相關研究

本節共分為三部分,首先說明校長課程領導之相關研究,其次說明校長教學 領導之相關研究,最後說明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之相關研究。

壹、校長課程領導的相關研究

關於校長課程領導的學術論著方面,以國內的研究論文為例,研究者透過國 家圖書館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進行查詢,從 2000 年至 2013 年 11 月止,

輸入關鍵字「校長課程領導」,所得論文達 89 篇之多,從篇幅的成長速度,相關 研究仍在蓬勃成長中。本研究係採質性研究方法、研究對象以國中校長為主,因 而蒐集文獻後,以國中校長課程領導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來做為主要研究發現,總

47

48

49

50

51

16 篇研究當中,除黃怡雯(2012)的博士論文是以課程領導指標建構為主,

其餘 15 篇論文可再分為:與教師相關、與學校相關、與課程領導層面相關 3 種。

與教師相關係指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的關係(謝百亮,2006);與學校 相關係指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效能(薛東埠,2004;吳源有,2012)及與學校組 織文化的關係(吳岳保,2007);而與課程領導層面相關的則包括校長課程領導 的理念與實踐(潘教寧,2006)、行為(陳敏哲,2007)、及歷程(黃千芳,2007)。 但研究數量較多是整合上述因素,探究校長課程領導的實際運作情況(楊文慶,

2002;何泰昇,2002;陳樹欉,2003;林文展,2003;沈水柱,2004;江銘鉦,

2004;呂允成,2004;姜秀珠,2007)。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

以問卷調查法為主的研究論文數量最多,有林文展(2003)等 11 篇,惟其 中一篇博士論文即輔以半結構性訪談,以加強研究的嚴謹度(謝百亮,2006)。 以質性研究為主的學位論文則有 5 篇,多以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為研究方法,

當中屬行動研究的計有 3 篇(楊文慶,2002;陳樹欉,2003;沈水柱,2004),餘 2 篇為個案研究(何泰昇,2002;黃千芳,2007)。另陳樹欉(2003)《校長課程 領導之行動研究》雖以行動研究為主,但仍輔以問卷調查來佐證蒐集的資料。

52

三、就研究對象而言

有 2 篇涵蓋國民中小學的校長為研究對象(潘教寧,2006;姜秀珠 2007), 另 14 篇皆以多位國中校長、學校教師同仁及家長為研究對象,另何泰昇(2003)

《校長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中為例》與黃千芳(2007)《一位國 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歷程之研究》則是以一位國中校長為單一研究對象。

四、就研究結果而言

就研究結果而言,可再進一步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肯定校長是課程領導的關鍵人物及扮演多樣的課程領導角色。校長可以發 揮正向的人格特質與領導哲學,培養正確課程領導理念,以引導課程發展方向。

(二)校長課程領導的理念在建立學校願景與學校本位課程上,應根據學校特色 設訂,採取適當的課程領導特色,完成課程領導任務。而國中小校長在課程領導 的整體理念與實踐的自我期許程度相當高,其中以女性校長對課程實施的理念認 知程度高於男性校長,另外,國中校長在課程評鑑上的理念認知則有待加強。

(三)學校成員知覺校長課程領導現況:研究結果以專業精進表現最佳,課程發 展表現最低,而擔任主任職務的教師對校長課程領導的知覺優於擔任其它職務

(含組長、導師)的教師。而教師群中年齡較長、年資較久的教師對校長課程領 導的知覺優於年齡較輕及年資較淺的教師。

(四)在學校規模方面,12 班以下的教師對校長課程領導的知覺優於其他學校 規模的教師,但亦有研究結果顯示,學校規模 49 班以上及北區的學校成員在部 份領域有較高知覺,並無一致性的結論。

(五)校長課程領導能力分為課程技巧與人際技巧。課程技巧包含學科知識、專 業技能及專業判斷;人際技巧則包括與同事一起工作及從外部獲得資源。

(六)校長課程領導受到校長、教師、組織、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及社區等因素的 影響,但程度各有不同。進一步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因素、家長與社區因素最大。

(七)校長課程領導的困難:校長專業知能不足、時間不夠、資源不足、教師抗

53

拒、缺乏資源、校長忽視課程領導,及社區家長缺乏參與意願等,進一步的研究 結果顯示成員工作負荷過重影響課程發展時間最為嚴重,校長不重視課程領導最 不明顯。

(八)校長課程領導的解決策略:校長本身民主開放的領導風格、提供必需的資 源、協助教師提昇專業知能、協助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落實課程評鑑、結合社區 與家長參與。

五、對本研究的啟示

從相關論文的分析可以得知,校長課程領導會影響一所學校效能、教師教學 效能、及課程發展方向;多數的研究結果均肯定校長對課程領導角色及任務的重 視,因此多數研究也偏重於探究校長課程領導的具體行為層面及課程領導運作的 歷程;研究中更有以課程領導指標,來分析校長課程領導的實施現況與差異,將 校長課程領導的明確行為標準加以聚焦。上述這些論文都有助於了解校長在課程 領導的真實情況;而有關探究校長課程領導的研究方法,也大多與問卷調查為主,

僅少部份的學位論文以訪談、觀察法為主,甚至從 2007 年之後,即無關於國中 校長課程領導的質性研究,此亦為研究者思考以質性研究方法來探究校長課程領 導的主要原因。

貳、校長教學領導的相關研究

關於教學領導的國內學術論著方面,研究者於 2013 年 11 月 1 日進行檢索,

在國家圖書館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查詢關鍵字「校長教學領導」,所 得論文從 2000 年至 2013 年,共計 99 篇,99 篇中與以國中校長為研究主題的計 有 14 篇,但其中 6 篇係以教師為調查對象知覺校長教學領導的情形,與本研究 無相關性,故不列入討論,最後總計 8 篇,茲將 8 篇論文的進行分析探討並概要 整理如表 2-8。

54

55

56

針對上述 8 篇關於國中校長教學領導的研究論文,進一步分析如下:

一、就研究主題而言

8 篇的相關著作中,有 2 篇與校長教學領導行為相關(仰瓊宜,2010;陳昭 廷,2012),另蔡家吉(2003)及吳宜珍(2007)則以領域科目為主,探究校長 教學領導在英語科與生活科技在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其他 4 篇的研究主題則探 討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或學校的對應關係,例如: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教學氣氛 與教師教學效能的關係(張碧娟,1999);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曾增福,

2003)、與教師知識管理(林俊杰,2005)、及與教師工作士氣的關係(徐文彬,

2005)。8 篇的主題都不盡相同,顯示出校長教學領導的研究主題多元而豐富。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

就研究方法而言,有 3 篇為質性研究,僅仰瓊宜(2010)《離島國中校長教 學領導之行動研究》,以行動研究方法描述離島國中校長與 7 位教師一同實施教 學領導的歷程,而吳宜珍(2007)及陳昭廷(2012)則以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 方式進行探究。量化研究部分總計有 5 篇,皆使用問卷調查,部份研究則輔以半 結構式訪談,以了解校長實施教學領導的實施困境(張碧娟,1999;曾增福,2003;

徐文彬,2005)。8 篇的相關論文中,近期雖然已有質性研究產出,整體而言,量 化實徵研究仍多於質化研究,國中校長教學領導的質性研究仍可進一步探討。

三、就研究對象而言

研究對象方面,僅 1 篇以多位國中校長為主要研究對象(陳昭廷,2012), 有 3 篇則加入不分領域的教師為研究對象(張碧娟,1999;徐文彬,2005;仰瓊 宜,2010),另 2 篇論文則指單科的領域教師,吳宜珍(2007)以英語領域教師 為研究對象與蔡家吉(2003)以生活科技教師為研究對象,其餘 2 篇的研究對象 則將主任、行政人員、現職教師、及學生納入研究之中(曾增福,2003;林俊杰,

2005)。顯示這些研究嘗試從不同的工作職務與視野,來分析校長教學領導。

57

四、就研究結果而言

就研究結果方面,可再進一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校長教學領導的理念並遍受到校長的重視,但實際運作時仍以扮演行政管 理的角色為主,然而校長教學領導行為會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及教師的工作士氣有 所提升。

(二)校長在「界定學校任務與發展願景」、「教學視導瞭解教師需求」、「教師專 業發展」及「分享決策模式」較能提高教師工作士氣。

(三)校長的職前經歷、培育課程與自我進修,能夠增進教學領導的專業能力。

(四)學校成員知覺校長教學領導方面,以發展支持環境及教師知識管理方面普 遍知覺程度較高,較差的是「視導評鑑教學」。知識管理中又以增進學生學習氣 氛的預測力最高。而教師中以男性教師、年資未滿 5 年、兼任行政教師、學校規 模 13 至 24 班或 25 至 48 班的學校教師知覺程度較佳。

(五)校長教學領導的困境有教師認同、校長專業知能不足、時間與精力不足、

經費不足、未列入校長考評與獎勵、以及不易見成效等困難,影響校長教學領導 的實施。

五、對本研究的啟示

從上述相關論文的研究整理可以發現,校長教學領導是影響教師教學效能與 專業成長的重要因素,而且校長教學領導功能的發揮對教師工作士氣的提升也有 密切相關,亦能提升教師的知識管理及增加學生的學習氣氛。此外,校長應重視 自身的教學專業知能養成,從職前經歷、培育課程到自我進修,應與時俱進隨時 充實自我。上述這些研究的研究結果亦有助於了解校長教學領導的實際情形。

從上述論文中發現,校長教學領導仍以量化實徵研究為多,研究主題及研究 對象也非常廣泛多元,而個案研究仍是少數。因此,研究者希望以一位國中校長

從上述論文中發現,校長教學領導仍以量化實徵研究為多,研究主題及研究 對象也非常廣泛多元,而個案研究仍是少數。因此,研究者希望以一位國中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