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理論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蒐集與整理相關理論與研究文獻,以作為本研究 之參考依據。本章主要在探討國小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教師專業學習社 群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相關內涵。本章一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校長賦權增 能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 節為「教師組織承諾理論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組織承諾三者相關研究」。

第一節 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分成兩部分、首先說明領導理論及教育領導理論的基本概念、再闡 述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意涵與構面,最後探究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之相 關研究,茲分述如下:

壹、領導理論

一、領導的定義

「領導」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學者之見解也不盡相同,部分學者將領 導視為一連續不斷、循序漸進的歷程,領導者在過程中給予組織成員真誠的 承諾,來影響及改變自己與成員,進而帶領組織邁向與更加卓越的境界(秦 夢群,2009;Senge,1990;Drucker, 1998;Robbins, 1998)。亦有學者將領導 視為一種管理的歷程,如計畫、組織、指揮、協調、控制、溝通及評鑑等,

解釋領導者在組織或團體情境,發揮領導者的影響力,並妥善運用人力、物 力、時間等資源建立團隊精神,達成組織目標之行政行為(范熾文,2002;

鄭彩鳳,1996)。

領導行為不僅只探究領導者引領組織邁向目標的歷程,還需更進一步瞭 解領導者與成員間的互動關係。領導者藉由個人展現的人格效應來引導組織 活動,它是一種領導者影響力的發揮,也是一種使人順從的藝術,以說服方 式使成員聚焦於組織目標,同時激勵成員使其有明確的努力方向及高昂的士

1994 Hogan,Curphy,&

Hoga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表 2-1 國內外研究者對領導的定義

年代 研究者 定義

武文瑛 統之相互影響;(二)手段形式面為權力者權威行使 的表現;(三)過程達成面為組織使命達成歷程;(四)

策略應用面為激勵、驅策與引導。可見領導的行為亦 可從鼓舞員工士氣的手段及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 激發成員的潛能共同合作達成目的。

2005 Daft

認為領導是領導者與追隨者能共同分享目標,取得雙 贏,成功的要件是熱忱與動力,並非是盲從與威嚇。

領導是因領導者散發個人的魅力,發揮影響力,相互 分享目標,促使追隨者有意圖的改變行為,達成組織 的標與成員的需求。

2011 謝文全

領導是在團體情境裡,透過成員的互動來發揮影響 力,以導引團體方向,並糾合群力激發士氣,使其同 心協力齊赴團體目標的歷程。

2011 賴志峰

認為成功學校領導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學校領導對 於學生學習的影響,僅次於教室的教學,領導者可透 過對於成員承諾、動機和工作環境的影響,提升學生 的學習成就。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領導行為存在於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團體關係,其目標在於達 成任務、邁向卓越,並且包含複雜的心理與社會交互關係,必須從不同的角 度來觀察以瞭解領導行為。研究者歸納上述領導之意涵,認為領導之目標為 帶領組織或團隊邁向卓越,藉由領導者的個人魅力或特質展現,達到激勵成 員並且建立和諧的合作關係,提高成員動機與向心力,進而達成組織目標的 歷程。

二、教育領導理論的發展

Bryman(1992)在《組織魅力與領導》(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一書中指出,自 1980 年代以來,領導研究的重心已從「舊 領導」轉向至「新領導」,並將領導理論研究區分為四個階段,特質取向(trait approach)、方式取向(style approach)、權變取向(contingency approach)、

新型領導取向(new approach)。如表 2-2 所示。

(續)

資料來源:Bryman.A. (1992).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P.1.

Miskel 1987 2 特質-情境兩難論(trait-situation dilemma)、權變

(contingency)途徑。

Bensimon, Neumann,

&

Birnbaum

1989 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表 2-3 領導研究與理論發展分期歸納

主張學者 年份 分期數 領導理論發展分類

張慶勳 1997 4 特質論、行為論、權變論、新領導取向

秦夢群 1997 4 特質研究、行為研究、權變論、新型領導理論 資料來源: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頁89)。臺 北市:麗文。

秦夢群(2012)在《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一書中指出傳統上,教育行 政理論多被分類為特質論、行為論、權變論三大走向。然而自 1980 年代以 來,許多新興的教育領導類型(或僅可稱為理念)興起,至今發展出功能走 向的教育領導模式,其種類之多,令人目不暇給,本研究依據秦夢群(2012)

對教育領導理論分類,說明特質走向、行為走向、權變走向、整合走向(新 興領導理論時期)、功能走向等五種教育行政領導理論主要類型。

(一)特質走向:盛行於1940年代之前,強調領導者能力乃是天生,著重於領導 者的個人因素,研究焦點聚焦在探詢成功的領導者的特質。

(二)行為走向:盛行於1940年代至1960年代,強調領導者行為對領導的成功與 否息息相關,因此能夠產生高組織效能之領導者的行為模式,即成為研究 焦點。

(三)權變走向:盛行於1960年代至1980年代,強調成功之領導必須視所處情境 通權達變,同理,世上並無絕對最佳之領導模式;基於此,探討不同領導 行為與情境之間的關係,即成為研究焦點。

(四)整合走向:興起於1980年代之後,在傳統領導理論的三大走向之外另闢新 路,部份學者將之命名為「新興領導理論時期」,試圖整合多個走向或層 面(如特質、情境),以發展出最具效能的領導模式。

(五)功能走向:就發展時間來看,其也可被視為新興領導理論之一部分。功能 型領導之內涵乃依據各教育功能之需求,事實利用領導理念,以發展配套 作為。以上五種類型之教育領導理論比較如表2-4所示。

(續)

Hersey and Blanchard等 權變模式理論。

資料來源: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頁27)。臺北市:五南。

綜合上述,新領導理論的興起為彌補舊理論時期不足之處,過去教育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導理論在探討領導者個人特質、領導者行為與被領導者間關係,逐漸走向因 地制宜的權變理論、整合取向及功能取向的理論時期,領導理論之演進由單 一面向逐漸走向多面向,領導權能也由領導者主導權轉向專家權的形式,研 究對象更由傳統封閉的保守體系轉化為動態、互動的開放系統。

在現今講求效能與效率的時代下,校長的角色及功能亦隨著改變,由過 去一肩扛下所有校務的英雄式領導行為,逐漸轉變成權力下放的領導模式,

使學校中的所有成員皆有機會在某種領域上成為領導者。本研究企圖以整合 走向之賦權增能領導行為,探討在學校團體中,以及成員在各領域及專業上 發揮領導行為之現況。

貳、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意涵與構面

賦權增能領導行為隨著近年組織分權化概念影響下,廣泛的應用於公家 機關或私人企業中。它是一種解放的運動,目的在消弭生活或職場上的不平 等,使每個人都能在充分授權與能力養成的情境下,展現自己能力以提升對 組織之貢獻。

一、賦權增能與授權的差別

英文「empowerment」應用於教育行政上有多種翻譯,如授權、增能、

權能、授權增能、授能、彰權益能、賦權增能、擴權增能等。本研究以賦權 增能稱之。從字面上定義。賦權增能包含「權力的賦予」(delegate)與「使 有能力」(enable)兩大要素,也就是領導者充分賦予成員適當的自主權,

並在賦予權力歷程中,亦協助其增進解決問題和處理事務的能力外,更重要 則在啟發教職員批判反省的精神,能夠自我不斷學習與改進,以促進自我效 能提升的領導過程及行為(黃哲彬,2011)。

「賦權增能」與「授權」雖在英文譯上並無差別,但中文上賦權增能較 著重於授權後予能的歷程,成員在獲得權力同時,運用資源以提升自我專業 能力及自我效能感,不同於一般授權僅重視權力移轉,而忽視內在心理的激 勵歷程。林秀聰(1998)界定賦權增能與授權兩概念知差異,並以權力來源、

權力增加、權力關係、產物及形式做比較,如表 2-5 所示。

教材之權力(Lightfoot, 1986;Maeroff, 1988)。透過賦權的過程使教師增能,

提升教師自我效能,並且具有持續力。本研究整理國內外學者對賦權增能定 義與內涵之見解,如表 2-6 所示。

表 2-6 國內外學者對賦權增能定義

年代 研究者 定義

1986 Lightfoot

賦權增能是一種權力、一種結果,係指一個人擁有自主

Kanungo

賦權增能可視為提升組織成員內在工作動機的必要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兩項。研究者定義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是校長將權力賦予成員,使教師能 夠參與學校決策,同時獲得更多教師自主權,增進其工作知能,並促進教師 自我效能感,進而帶動學校不斷地更新與進步。

另一方面,校長在實施賦權增能領導時,將會面臨諸多阻礙,原因為校 長本身地位與權責與教師不同,在賦權的過程中,是否能充分將權力賦予給 教師將會考驗校長對權力的知覺。然而,校長賦權後如何使教師增能更是領 導過程中的一大難題。黃哲彬(2004)指出校長賦權增能領導在學校行政上 實施仍可遭遇諸多阻礙如下:

1.學校校長的障礙:在賦權增能過程中,校長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以下則臚 列學校組織中領導者在賦權增能時,所遭遇到的障礙:

(1)自視甚高:有些學校校長因本身的學識、經驗、地位比成員高,

因而產生優越感而看不起成員,不願意授權給成員。

(2)權力慾望甚重:有些學校校長控制慾太強,每一件事都要管,如 此做才能得到滿足他的慾望,但卻也壓制成員的發展潛能。

(2)權力慾望甚重:有些學校校長控制慾太強,每一件事都要管,如 此做才能得到滿足他的慾望,但卻也壓制成員的發展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