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桃園蓮花季的網絡重組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桃園蓮花季的網絡重組

壹、桃園蓮花季網絡的崩解及重組

桃園蓮花季到了 2004 年之後產生了變化,過去曾吸引大量遊客的桃園蓮花 季不再能吸引觀光客的目光,節慶時的旅遊人次開始下降,原本大量增加的蓮花 休閒農場開始出現經營不善倒閉的狀況,種種跡象顯使原本穩定的桃園蓮花季網 絡出現異樣,部分行動者開始脫離了桃園蓮花季的網絡,產生行動者網絡概念中

「異議」的現象。但我們該去思考的是為什麼桃園蓮花季的網絡會產生崩解?

由於過多且同質的蓮花休閒農場,觀光客大多選擇品質及服務較好的農場,

加上觀光客人次不像過去一樣多,地方政府休閒農業政策的轉變,從鼓勵到限制 開發及擴張,而桃園蓮花季的補助亦開始出現減少,桃園市政府的行政單位抽離 桃園蓮花季的相關補助經費等(見表 5-3-1),因此在經費及收入減少下,部分品 質較差的休閒農場經營不善關閉,整體桃園蓮花季及休閒農場的發展也開始走下 坡。對於蓮農來說,隨著桃園蓮花季及觀光客走下坡,必須開始思索新的出路。

年份 總經費 經費分配

2005 1000 萬 農業發展局 280 萬、交通局 25 萬、觀光行銷局 200 萬、觀音鄉農 會 240 萬、文化局 50 萬、新屋鄉農會 180 萬、教育局 25 萬 2006 1187 萬 農業局 300 萬、文化局 400 萬、觀音鄉農會 277 萬、

新屋鄉農會 210 萬

2007 539 萬 觀音鄉農會 388 萬、新屋鄉農會 150 萬 表 5-3-1:地方政府 2005-2007 年蓮花季補助經費表

資料來源,轉引自成漢(2007)

地方政府後來在舉辦桃園蓮花季的相關政策及措施影響了桃園蓮花季的網 絡維繫,除了在經費上減少以及行政法規上的漸趨嚴格讓觀音的休閒農場業主感 到經營上的困難外,從蓮農的訪談中也可以發現地方政府在桃園蓮花季的投入及 政策上的規劃是有問題的。像是蓮農們一直抱怨地方政府單位始終沒有建立適當 入口意象,也沒有設立常駐的遊客中心,只有由蓮農們自行尋找的暫址(圖 5-3-1、

圖 5-3-2)(A1、A3),且受限於蓮農們的經濟狀況,在輔導上也大多是由蓮農們 自組的桃園愛蓮協會自行尋找的(A1、A3)。又或著是 A1 蓮農提到:「有些農 場為什麼收起來?他並不是經營不好,是因為政府政策讓它不想做了,太多限 制……像是以前在推的時候,我們在做東西都不需要申請什麼允許使用證照,都 不需要,那現在改朝換代就跟你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我們都很煩阿!...」, 政府在觀音蓮花休閒產業剛開始發展時持有著鼓勵的態度,在農場的相關建設上 給予獎勵及補助金等,然而後來卻處處在農場的設施建構上處處打壓,甚至是開 發罰單,這也讓一部份原本經營不錯的蓮農不勝其擾選擇退出蓮花休閒農場的經 營。所以在桃園蓮花季後來的發展中,地方政府與蓮農之間產生了衝突、協商出 了問題,原先兩者之間是互利共生的,地方政府給予蓮農們立即補助,協助蓮農 發展觀音蓮花休閒產業,而蓮農則協助地方政府辦理桃園蓮花季,讓地方政府能 做出政績,展現其成功發展觀音的經濟,為觀音找到明確的發展方向。但後來政 府經費的挹注減少,且對於農場的規範漸趨嚴謹,甚至農民覺得過度詮釋,兩者 間產生了摩擦,也讓部分蓮農選擇離開了網絡,這樣的趨勢也讓政府更進一步抽 離資金,產生了惡性循環,最後也影響了桃園蓮花季網絡的運作,逐漸崩解。

98

圖 5-3-1:觀音區遊客服務中心(非蓮花季時期)

圖 5-3-2:觀音區遊客服務中心(2016 年桃園蓮花季)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拍攝

對於觀光客而言,當有許多蓮花農場且大多同質性高時,大部分的觀光客都

100

絡內部的行動者跟過去相似,但隨著時間的演進、環境的改變,桃園蓮花季發展 與過去不同,其中已有大堀溪生態保育協會行動者因桃園蓮花季的發展逐漸失去 抵抗的目的產生了異議而脫離網絡,在強制通行點的部分也因面臨到發展困境加 進了休閒農業專區作為突破點,而部分行動者的目的及障礙也跟著出現改變,協 同合作的方式也跟著不同。新的行動者網絡的出現是對桃園蓮花季及觀音休閒產 業發展與面臨到的新問題的回應,是在既有的網絡當中做出修正及調整,在現有 的體制之下設法找尋突破口。

圖 5-3-3:重組後之行動者網絡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最後,桃園蓮花季及蓮農成立的桃園愛蓮協會反映著 Murdoch(2006)所提 出行動者網絡所建構的兩種空間,前著以地方經濟為主形成一個規範的空間

(Space of prescription),權力的支配中心在桃園蓮花季節慶以及地方政府,透過 形塑蓮花為主題的意象,產生規範並展現在空間中,影響著其他的行動者;後者 則是蓮農們自行組成的桃園愛蓮協會,是協商的空間(Space of negotiation),是 較為流動、鬆散的網絡,每個蓮農互相商討、學習如何經營休閒農場,也試著找 出共識發展觀音的休閒產業及桃園蓮花季。最後這兩個網絡的交疊就是桃園蓮花

102

實際展現的情況,一方面規範的空間影響著蓮花季的運作,讓各個行動者依循著 制定出的規矩做出被指定的行動,展現節慶本身及地方政府對地方產業的治理;

另一方面協商的空間則是休閒農場們試圖對現有的產業發展及體制找出突破口,

不同的休閒農場業主透過組織作為平台與其他農場交流,學習經營的方式以及討 論如何因應桃園蓮花季以及農場發展問題,並與政府單位互動。兩種空間不斷交 互流通,構築出觀音的蓮花休閒產業及桃園蓮花季的樣貌,並使其能夠持續的運 作。

貳、抵抗力量的轉移 本來面目」(觀音人,1997:61)、「台塑又想來觀音?」(觀音人,1997:66),

這些標題在在呈現出反對任何會破壞在地環境的開發的「環保」論述。此外,組

104

三、桃園在地聯盟

106

成完全以經濟發展為主要的目的,而桃園蓮花季原有的網絡也逐漸的崩解,在地 組織、觀光客、部分蓮農等行動者逐漸離開網絡。但同時原有的一些行動者也開 始重新組織新的網絡,試圖延續桃園蓮花季及休閒產業。最後,雖然桃園蓮花季 已失去抵抗的意義且汙染狀況一度回到過去的情況,然而不代表在地抵抗力量的 消失,觀音的環境抗爭仍舊靠著當初的觀音文化工作陣轉型的桃園在地聯盟延續 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