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觀音的環境運動抗爭

壹、觀音的早期發展

觀音早期是以傳統水稻農業種植為主的鄉村,境內水田遍佈,曾是桃園地區 重要農業鄉鎮。然而,隨著大環境的經濟轉型,工商業的進步,大量的農村青壯 年人口紛紛移往都市尋求工作機會,加上農業也在這股潮流中逐漸蕭條,使得如 觀音這樣的鄉村地區曾經在 1980 年代時面臨人口老化、人口流失、及經濟發展 停滯等問題。政府為改善這些問題,開始在許多鄉村地區設立工業區,如竹南工 業區、竹山工業區、林園工業區等等,希望透過工業進駐鄉村地區,提供在地工 作機會,減少青壯年人口的外流並帶動鄉村地區發展,觀音也是其中之一,於 1979 年經濟部工業局實地考察後,自 1984 年起編訂完成並開發,並於 1991 年 開發完成,面積達 632 餘公頃,2015 年時共有 380 家工廠,實際在運作的有 366 家工廠,佔 96.31%,年產值約 2900 億元台幣,並提供在地約 22000 個就業機會,

同時觀音工業區的設立也吸引一些工廠到工業區周圍設廠。整體而言觀音工業區 的設立減緩了觀音所面臨到的問題,人口減少的跡象不復存在反而人口有逐漸增 加的趨勢,並為觀音帶來工作機會(觀音工業區,2015,2016)。

表 4-1-1:觀音人口趨勢圖 資料來源:觀音區戶政事務所

圖 4-1-1:觀音工業區工廠分布圖

資料來源:引用自經濟部工業局觀音工業區介紹網站

42

有妳們這些附近的農田汙染,他其實還包含整個土地還有河流自然的環境被

44

對,就是亂竄,就是竄到我們海邊挖起來的大峽谷,那埋了之後,又加上台 北的捷運挖的廢棄土,就填在那個上面,所以那時候我們都叫他一魚三吃,

那都是無本生意,偷挖,他們大概頂多是跟當地的地主租那一塊地,租了之 後就開始挖,就把石頭鏟走賣錢,第二個,有毒廢棄物阿什麼生活廢棄物啊 這些通通埋進來,賺第二手,第三個把廢土引進來再賺一手,一魚三吃。所 以我們是那個時候才成立觀音文化工作陣。(C1)

這起事件中可以看到當時台灣鄉村社會的縮影,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對周 圍的環境造成重大的影響。從 C1 的描述中可以發現當時盜採砂石事件的嚴重情 況及複雜性,但也可以看到在地居民對環境汙染事件的反應的轉變。此次的汙染 事件與 1980 年代的鎘米事件有著明顯的不同,居民的回應不再是默不吭聲、消 極、僅要求補償而已,而是有進一步、更為積極的回應方式出現,也就是以組成 地方環境保育組織的方式作為回應。

觀音文化工作陣的成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9 個對在地有所想法的人 組織在一起,並透過不同的方式希望激起在地居民對自己家鄉環境的關注,並能 進而參與、關注家鄉的相關事務。值得一提的是,在 C1 訪問的過程中受訪者有 提到在觀音文化工作陣命名的時候,組織名稱中的「文化」一詞並非單純代表在 地特有的習俗、社會、人際互動,還特別強調過去一系列居民忽視、姑息在地環 境破壞的表現,是因為居民缺乏對自己家鄉的保護意識,認為這樣的現象是嚴重 的「文化問題」,急需改變鄉內不好的「文化」,因而在命名上加入了「文化」一 詞以期能改變此現況。這樣的命名方式在觀音文化工作陣組織於 2007 年轉型成 大堀溪文化協會時也是同樣的脈絡。

對,我們認為那個背後其實就是文化,我們認為會有現在這樣的現象其實是 文化問題,居民根本沒有保護自己家鄉的意識……(C1)

46

工作陣初期的運作上,成員皆為志工,一開始都是先以成員每月捐獻一千元 做為運作資金,推行組織內的相關事務,後期則是依賴在地居民們不定期的捐獻 維持運作。當時組織的活動主要針對鄉內的環境汙染作為運作的核心議題,從一 開始抗議鄉內的盜採砂石、垃圾回填,到後來的觀音境內溪流水質汙染、台塑開 發案、中油開發案等,另外透過舉辦以鄉內為主題的文化講座、夏令營、沙丘之 旅與紅樹林等自然野外考察,讓鄉內居民能透過工作陣所舉辦一系列活動重新認 識自己所居住的空間。此外,為了讓組織凝聚力更加強大,以及使在地居民能更 了解觀音、喚起在地意識,工作陣也發行名為《觀音人》的社區報,希望透過不 定期的社區報報導鄉內新聞、事件、活動以及評論專欄,讓在地居民能透過閱讀 社區報獲知鄉內要聞而能踴躍參於鄉內的事務,也希望透過報導鄉內的自然、人 文環境讓居民們能對家鄉有更多的認識(圖 4-1-4、圖 4-1-5)。

圖 4-1-3:當時盜採砂石事件剪影及《觀音人》社區報創刊號 資料來源:C1 提供。

48

圖 4-1-4:觀音文化工作陣出版刊物

圖 4-1-5:觀音文化工作陣出版刊物 資料來源:C1 提供

《觀音人》的內容大體上以組織相關的環境抗爭事件以及在地人文自然環境

50

所關注的焦點一個是大堀溪流於沿岸,另一個則是關注整個觀音地區的環境議 題。

圖 4-1-6:大堀溪事件相關剪影

52

圖 4-1-7:大堀溪事件相關剪影 資料來源:C1 提供

在當時的事件中,大堀溪生態保育協會是主要的核心點,透過意見領袖的號 召,以抗議及編組溪流巡守隊的方式找出汙染的大堀溪的廠商來對抗河流汙染,

同時也透過收集相關的訊息呈報到桃園縣環保局,以公權力限制這些廠商的行為

(圖 4-1-8)(黃文杰,1997a)。在過程中,這些沒有妥善處理產品所產生的廢棄 物的廠商也有透過撤廠威脅減少在地工作機會做出回應,但在地居民不像 1980 年代時的消極,而是更勇於面對問題。大堀溪生態保育協會也與桃園縣環保協會、

觀音文化工作陣等組職合作,透過舉辦公聽會的方式要求政府單位須說明目前的 環境保育政策狀況,同時也透過該會陳述意見(中國時報,1997)。

大堀溪也蠻早就被上游的廠商一些染整廠、金屬工業工廠廢棄物往溪裡面倒 就造成魚阿什麼都滅絕了,東西就沒有了,甚至自己種的稻田都不敢吃,整 天看著水有時紅色的有什綠色的這樣,那時候有意見領袖,就帶領民眾包括 我們這些團體結合然後強制廠商要停工,要不然叫環保局下來……(C2)

其實大堀溪抗爭是蓮花還沒抗爭的時候就有了,因為那個工廠排廢水排的真 的非常嚴重,那後來居民是真的受不,以前在工廠排放汙水真的太嚴重,後 來就意見領袖他就帶領村民去抗爭,後來是為什麼解散掉我就不深入去討論 這個問題,這個抗爭是好的,因為他本身必須讓這個河川還給一個自然的生 態……(A1)

這次的抗爭事件,成功的促使政府暫時擱置流域一帶的開發計畫、加強對鄉 內工廠排放管制標準以及執行相關河流整治計畫,也讓一些不肖廠商關閉或是自 行約束改善生產行為。這樣的結果使得大堀溪的汙染相對之前較為改善,而在地 居民也組織了環保巡守隊持續的監視,甚至在日後引進台南白河的蓮花做為監測 指標,後者在日後則更進一步發展為蓮花休閒產業。

54

圖 4-1-8:大堀溪生態保育協會文宣 資料來源:C1 提供

在 1997 年大堀溪事件時,觀音文化工作陣及大堀溪生態保育協會是處在同 一立場下共同對抗政府及工廠,然而在事件之後原本合作兩股力量出現不同的形 式的發展,而轉變的契機則是一個意外的決定。大堀溪生態保育協會在這次事件 後出現了一些變化,在事件過後該組織試圖尋求除了抗爭及巡守隊的其他方式持 續監控沿岸工廠的行為,同時也希望找到能夠回復及美化以收汙染的大堀溪,或 是凝聚更多的力量作為抗衡並監督其行為,這時候桃園蓮花季以及蓮花產業就從 這個地方出現了,並成為日後觀音區重要的節慶活動及產業。另一方面,觀音文 化工作陣則持續耕耘原有的抗爭運動路線,並未參與後來的桃園蓮花季活動,而 該組織後來也逐漸演成的跨地域的協同組織。下一節將處理桃園蓮花季以及蓮花 產業是如何在觀音地區出現,大堀溪生態保育協會如何演變成地方產業,又是如 何從巔峰時期逐漸衰退,原有的抵抗去了哪裡。

56

第二節 從環境運動到地方節慶

壹、蓮花季的起源

在 1998 年的大堀溪事件之後,以意見領袖為首的大堀溪生態保育協會思索 後續該如何持續的監控這些工廠並維護在地溪流的生態,期間內部成員有提出許 多的想法,像是在大堀溪沿岸種植油菜花田、在溪中放置水泥管作為人工魚礁育 魚、放養魚群、岸邊種植蓮花等等(黃文杰,1997b、1997c;蘇守華,1997),

皆欲透過種植不同的植物或是放養生物,從其生存率來協助監督及約束工廠行為。

然而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蓮花被提了出來,並且在日後成為了當地重要的產業。

然而,為何會是蓮花?又為何會從環境保育轉型至蓮花休閒產業?在地組織的成 員、同時參與過事件的 C2 說:

……甚至我們在河裡放養魚類,你如果讓魚死了,代表說你放出來的水都有 毒,那時候意見領袖就這樣做,甚至就種蓮花,結果就開始有蓮花產業出 來……那時候上大、大堀溪沿流下來最早就有上大農場、清華蓮園、藍埔蓮 園到草漯蓮園……這幾個蓮園引灌大堀溪的水種植,如果讓這些蓮花長不成 的話就表示廠商有問題,就用這樣來綁廠商……但後來效用也不大,反而造

……甚至我們在河裡放養魚類,你如果讓魚死了,代表說你放出來的水都有 毒,那時候意見領袖就這樣做,甚至就種蓮花,結果就開始有蓮花產業出 來……那時候上大、大堀溪沿流下來最早就有上大農場、清華蓮園、藍埔蓮 園到草漯蓮園……這幾個蓮園引灌大堀溪的水種植,如果讓這些蓮花長不成 的話就表示廠商有問題,就用這樣來綁廠商……但後來效用也不大,反而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