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研究發現

觀音地區自 1980 年代以來到現在產生了許多變化,從過去以水稻農業為主 的鄉村到工業的進駐,工業外部效應產生的汙染帶動在地居民的反抗,反抗的形 式從抗爭運動轉型為舉辦節慶,這樣的過程反映了台灣鄉村地區在面臨鄉村工業 化下做出的回應案例,也提供我們對節慶的不同想像。其中環境保護是本研究個 案觀音區何以變遷的重要因素,觀音的在地居民如何重新審思家鄉的意義,是追 求經濟發展或是環境保存,並且之後發展出桃園蓮花季作為回應是本研究所關切 的。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問題:1.透過桃園蓮花季的討論,探討地方節慶形成的原 因與發展脈絡;2.分析桃園蓮花季的多元意義及價值討論;3.埤塘在現代社會中 扮演何種角色,與地方、政府有何種互動。本研究共有三點發現並在以下做討論。

首先在在地居民如何回應工業進入鄉村的議題上,可以發現過去受到經濟發 展為主的思維影響,在地居民面對工業進駐觀音後產生的外部效應大多抱持著容 忍的態度,或僅止於要求給予相應的賠償,並沒有發展出組織做出抗爭,形成保 護家鄉免除於工業或都市化入侵衝擊的意識。然而後續九零年代之後,隨著台灣 整體的環境意識崛起、重新思考鄉村的文化及意義,觀音居民的回應也產生質變,

類似於美濃反水庫,觀音居民形成組織對當時發生在觀音的種種環境事件做出反

114

的關聯。研究發現埤塘未參與桃園蓮花季的網絡原因一方面是無法成功轉譯,另 一方面則是埤塘所欲達成的目的能透過地方政府推行的政策達成。而這樣的研究 發現,則可以讓我們反思台灣過去相關的地方發展計畫,例如目前正在推動的桃 園航空城,我們會認為背後是資本累積的手段,會讓地方失去珍貴的在地文化及 資源,也不一定能為地方帶來發展,且有時也會抱怨為何部分居民會願意贊成這 樣的計畫,但我們應該思索的是後者的問題,為何民眾會願意讓過去從事農業的 土地被徵收,地方居民難道不會對從小生長的環境產生感情嗎?居民與地方之間 產生了什麼問題?是否是與地方的連結產生斷裂,透過觀音和埤塘的例子來看,

從而提出更為深層的反思。

最後,本研究認為桃園蓮花季不單只是行銷在地產業的節慶,而是地方抵抗 工業進駐的回應,桃園蓮花季呈現了地方行動者如何透過蓮花的徵召協同合作對 抗工業污染的問題,提供我們對節慶本質的多元性的認識。同時也看到桃園蓮花 季網絡如何受到資本主義的影響而漸趨崩解。另外埤塘在過程當中從未進入桃園 蓮花季的網絡中,埤塘不是不願意進入網絡,而是無法有效轉譯以及有更好的選 擇影響,埤塘的案例可供我們去思索台灣當今人與地方存在的問題,關係是更為 緊密還是疏離。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