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行動者網絡

立及維繫。Latour(1983﹝2004﹞)以法國巴斯德(Pasteur)實驗室於 1881 年 時成功研發牛隻炭疽病疫苗作為個案,透過過程中的分析說明其成功非單只有巴 斯德個人的努力,還包含了農民、大眾、醫學界、炭疽菌等不同的行動者以及不 斷地在實驗室及農場間做實驗的展演過程。科學家透過徵召這些行動者進入網絡 當中並在實驗室及農場兩個不同的空間不斷移動來擴張延伸網絡,穩固彼此之間 的關係並獲得信任,也藉此獲得權力(Murdoch, 2006)。

另外 Latour 也提出轉譯(translation)的概念說明網絡的建立必須透過轉譯 的過程,使參與的行動者具有同樣的目標及共識才能成立。網絡的轉譯是否成功 建立在行動者之間是否具有共同的利益(interest),而這樣的利益就會形成強制 通行點(obligatory passage point, OPP)將各個行動者拉在一塊、產生關連,並 進而建立及穩固網絡(Murdoch, 2006)。Callon(1986)則進一步透過法國海扇 貝復育計畫的案例,將過程當中的科學家、漁夫與非人的海扇貝等行動者所建構 的 網 絡 關 係 作 分 析 , 進 一 步 提 出 轉 譯 過 程 的 四 個 階 段 : 問 題 呈 現

( problematization )、 利 益 賦 予 ( interessement )、 徵 召 ( enrolment )、 動 員

(mobilization)。以下將分別論述其功能及意義:

20

一、問題呈現(problematization)

在該階段中,由於各個主要行動者及相關行動者皆有不同的障礙需要突 破,因而需要先了解彼此之間的需求,並界定共同的目標及關心的議題,這 即是強制通行點,同時也以該強制通行點作為管制行動者進出的機制,並讓 網絡當中的目標更為明確。

二、利益賦予(interessement)

此階段欲藉由建立某種特定的解釋以加強行動者之間的關係並讓行動 者之間產生結盟及協同的機制,使行動者能達成各自的目的。

三、徵召(enrolment)

雖然在利益賦予階段已試圖建立不同行動者之間的關係,但是行動者的 定位和角色仍舊不明確,還是需要透過徵召的過程定義各行動者角色的位置,

使行動者間產生連繫。

四、動員(mobilization)

最後一個階段則是各個行動者執行被指派的角色及任務,並確保各個行 動者能維持協同行動及結盟關係,不違背原有共同信念。

圖 2-4-1:行動者網絡概念圖 資料來源:轉繪自 Callon(1986)

在圖 2-4-1 中,行動者共有 A、B、C、D 四個,各自都有想要達成的目的(A、

B、C、D)

,但因為障礙的關係(A、B、C、D)而無法達成各自的目的,此時

必須透過強制通行點在達成 A 目的的同時,各自原有的目的也都能達成。雖然 透過共同形成網絡能達成原先無法達成的目的,但這樣的網絡並非無堅不摧。當 彼此之間出現爭議時,網絡當中的某些行動者因為不信任或是降低認同而退出網 絡,可能會導致整個網絡的崩解、失去連結,這樣的概念稱為異議(dissidence),

因此轉譯是可能會出現背叛的,所以如何維繫網絡、讓每個行動者能持續待在網 絡之中,是需要不斷有成功轉譯的過程(Murdoch, 2006)。

在行動者網絡的概念中人與非人同等重要,並透過網絡協同合作達成目的,

其中的人與非人被認為皆具有能動性,能夠在網絡中作出行動或展演。然而為何 非人會有能動性?在過去我們會認為必須是人才能有意志去決定、塑造自己的生 活,但在行動者網絡的討論中認為必須在有相對穩定的網絡中才能有能動性可言,

也就是說能動性是不同行動者之間藉由網絡連結而產生的,是一種關係性的存在,

22

Murdoch 指出轉譯能夠使兩個不同地方、甚至不相鄰的空間的行動成為可能,其 中一地的行動能透過徵召進入網絡中的行動者在另一地行動,而這使得空間概念 不再是過往的絕對空間,相鄰的兩個空間不必然有關係,不相鄰的兩個空間可能 更為密切,使得空間是相對的空間,是由網絡所構成的。另外,Murdoch 也曾將 行動者網絡分成兩種:規範的空間(Space of prescription)以及協商的空間(Space of negotiation)。前者是傅柯所提出的全景敞視主義(Panopticism)概念的應用,

當轉譯成功使關係網絡能夠被建立時,網絡當中的行動者能被有效地納入協商合

透過徵召具相同特色的生產者間銷售者、關心食物品質的消費者進入,並在農學 市集不斷地互動、協商,也藉由市集作出日常生活的抵抗。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發 現到行動者網絡能夠幫助我們分析事件或現象何以能夠在某地發生,有哪些不同 的行動者在網絡當中協商合作,又有哪些行動者是被排除在外,在這些發展過程 中又展現出何種意義。對本研究而言行動者網絡的觀點能夠有效的幫助分析桃園 蓮花季何以能夠出現在觀音,其中有哪些行動者參與其中,各自抱持著什麼樣的 目的,對觀音地方有什麼意義,並且能透過行動者網絡的觀點看到桃園蓮花季不 同於其他節慶的。

在後結構主義的觀點下,空間是多元的,非單一結構,而行動者網絡則提供 我們一種認識的方法。本研究認為,在桃園蓮花季及觀音的休閒產業發展中不全 然只是人的影響,非人的蓮花對於桃園蓮花季及觀音的休閒產業的出現佔有重要 的地位,同時政府及外地的觀光客也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因此本研究將透過 行動者網絡的概念梳理桃園蓮花季及觀音的休閒產業的發展過程,哪些行動者被 徵召進來,各自又持有什麼目的,並且如何以桃園蓮花季的成功舉辦作為核心將 看似不相關的行動者連在一起。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