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楊禎禕牧師環境行為的實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楊禎禕牧師環境行為的實踐

一、楊禎禕牧師的自然經驗與認知

11

 

《聖經》中「你們看天空的飛鳥:牠們不種不收,也不存糧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 飼養牠們!(馬太福音,6:26)」描寫上主也看顧烏鴉,即便他們不像人類耕種或大量儲 存糧食。另外,「挪亞之約」則顯示上主不僅與人類立約,尚跟萬物立約,並以天上的彩 虹做為印記,代表著上主不會忘記此約,無論如何不再讓洪水淹沒大地、淹沒生命。上述 二個例子說明上主同時看重人類與自然,所以生態神學中談論自然,不僅是對於人類與自 然之間關係的探討,並更需增加對信仰的對象—上主的認識。如同施亦珊(2005)認為人 類與自然的關係,除了要瞭解生態的危機及對環境關懷的提出,更要再次思考人對創造的 了解,而楊禎禕牧師在與自然的關係之中增加對信仰的認識。

下列第一部份「個人的自然體驗」,主要描述楊禎禕牧師親身的自然體驗,以及他從 基督教信仰反省,提到從自然體驗中感受到上主的存在。第二部份「生態循環與物質循環—

管理自然的方法」則描述楊禎禕牧師循環性的生態觀、網狀的食物鏈觀念,以及具體實踐 的案例。

10 谷寒松認為生態神學其中一種意義是,任何以研究生態學而發展出來的神學。跟女性神學是以女性運 動的觀點出發,黑人神學則是以黑人觀點出發具有相同的意義。參考自谷寒松、廖湧祥(1994,63)。

11 張菁砡(2008)認為自然經驗是指關於人與自然接觸時所產生的經驗,參考張菁砡(2008)。休閒的 擴展-自然經驗的轉化與影響。國立臺灣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42

(一)個人的自然體驗

初來到臺中神岡牧會的楊禎禕牧師,下午只要有空閒時間便騎腳踏車出門,雖然這裡 有著完善的腳踏車觀光車道,有曲有直、上頭常有綠樹遮陰,還能避開馬路上汽機車,但 楊禎禕牧師放棄那固定的路線,以自家為中心呈放射狀的見路就騎、四處亂晃,直到沒路 或者快要迷路再回頭,有時一天可以騎上近五十公里。而神岡「圳堵」這地如其名遍佈無 數多條「水圳」,楊禎禕牧師循著水圳邊騎邊觀察,發現此地與臺南的水圳大不相同,中部 的水湍急、水色混濁不容易見底、而且並不容易發現生命。騎車有時還是過於快速,楊禎 禕牧師亦會採用徒步的方式再循著水圳移動、觀察。

此外,楊禎禕牧師還會好奇此地過去的歷史,附近有許多地名與「水圳」有關,但究 竟為何有這麼多「水圳」?翻閱史料的結果,他告訴研究者清朝有位外來客家人來到此地 後,將大甲溪的水阻隔後,再挖水圳引水灌溉,並利用水圳水權來跟當地原住民巴宰族換 地,最後漢人取得所有土地,巴宰族遷移至埔里居住。

楊禎禕牧師一直如此的關注身邊的事物,用自己的雙腳走過四周的土地,現在是如此,

過去也是如此。如此辛勤的走動,研究者曾詢問楊禎禕牧師從過去到現在的自然體驗,是 否有令他特別難忘的經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發生在他的故鄉—澎湖。

澎湖是由90 個大小面積不等的島嶼組成的,但小時候的他對於澎湖的海岸、自然環境 的體驗甚少,因為傳統家庭的教育對男孩子唯一的要求是把書讀得高,於是出外探索澎湖 的自然是被禁止的。直到神學院畢業回到故鄉的教會服務,開始關心周遭環境後才開始認 識澎湖的海、澎湖的沙。除了單純的走動,當然還有許多的因素讓他有機會認識環境。例 如回家鄉工作,母親送給他的第一份禮物是釣竿,楊禎禕牧師開始釣魚。由於必須為教會 民宿所辦理生態相關營隊做預備,他必須先去調查、瞭解。漸漸的與海岸、沙灘和澎湖的 自然環境接觸,不再單純的看自然,以下將描述令他較深刻的自然體驗與反思。

1. 自以為在救海星的人,其實打亂上主創造的規律

常在澎湖海邊活動的楊禎禕牧師,有時與親人一同前往,散步也好、談心也好,不變 的是總會遇見海洋生物。當他帶著女兒前往,每撿到一種動物(可能是海星、螺貝類),

楊禎禕牧師就利用那一種動物講人的故事,例如蠑螺被澎湖人稱為「大頭螺仔」,就講述 因為他得了大頭病而有此稱號。但是楊禎禕牧師認為將自然做為比喻,應該要謹慎而言之。

你會進入到他的世界去思考一些他存在的東西…有一些東西如果沒有深入瞭 解的話,你把他講做比喻,你會錯失一些東西。有一個牧師在講海星:「有一對 父子到海邊去救海星,小孩子看到海星在沙灘上一個一個往海裡面丟的故事」。

呀,把海星往海裡面丟是不好的,海星會上岸就是因為他要交配…爸爸會認為說 他是在救海星,事實上是在破壞上帝創造自然的生命行為。(2Y018a)對一個牧

43

者來講,他是說,牧者認真工作是為了要救人,事實上沒有辦法救人啦。上帝有 他的時間,我們介入以後以為我們在救海星,結果他們在交配、他們在辦好事,

我們把他分開。無知! (2Y018b)

自古以來,人然極容易將自然化為故事中的角色,無非希望使故事生動。然而在沒有 深刻瞭解的情況下引用或比喻,卻可能造成聆聽者對自然的錯誤認知。這不正是人類自大 的表徵之一,自以為瞭解對方而將他人或他物作為自己詮釋的案例,好比誤將上岸交配的 海星丟回海中,以為是救了對方,最後才發現原來是一場誤會。因此楊禎禕牧師瞭解到牧 師的工作並沒有辦法救人,因為主權在於上主。換言之,人要認清自然的規則,基督徒則 要明白信仰的主權在於誰,這亦是一種不放大自己的看見。

2. 流浪的沙,因為上主創造的自然是活的

在澎湖,除了海星、蠑螺等潮間帶裡的生命是楊禎禕牧師觀察的對象之外,沒有生命 的沙與石頭也是。因為長期觀察同一地點的沙,發現沙子像是有生命的四處遷移。

沙是流浪的,沙是活的。(1Y002)就是你去採集沙的時候,今天採集跟明 天,他的沙完全不一樣。你會奇怪,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間、同一個潮汐,為 什麼沙不一樣,特別是這個季節,有些時候他會一下子變化非常的大。我曾經撿 一塊石板這麼大(手比劃大小),我的車載不完,我就把他定位在一個地方、沙 灘。隔天我來搬,隔天來的時候不見了,我找到我的定位,但是不見了,我看他 的外面的景致變化很大,我就照我的定位挖下去,差不多6 公尺挖到那個石頭。

(1Y003)

就是說他的潮汐南流一轉北流,就是風向轉變秋天的時候,他整個漂流木會 漂出去都不見了。南流一上來的時候,整個港口澎湖的港口,曾經有過漂流木你 是看不到沙。一個晚上,漂流木全不見了。(1Y004)

我們先將八八水災所造成的生命或財產損失放一邊,單就自然循環而言。楊禎禕牧師則認 為河水中的污泥亦是自然的循環,因為要補充地層下陷之處。

像這一次八八水災,所有的人都說,沖積下來是污泥、是廢土,但那是寶藏、

是烏金。因為上帝通過河川把地層下陷填起來,因為他本來就是從上游帶下來,

他是一個循環嘛。但是我們用攔沙霸把他阻擋,然後拿去賣嘛。當然地層會不夠、

土壤會不夠。(1Y002)

當研究者聽見沙子被形容成「是流浪的、是活的」著實驚訝,儘管研究者讀過生態學、

也瞭解生態系有不同的循環,諸如水循環、碳循環、能量循環等。雖然因為工作曾長期觀 察同一個地點,但沒有思考發生的變化是整個生態系都在改變。然而楊禎禕牧師因為自己 長期的觀察與經驗,習慣注意身邊環境的變化,才能查覺同一地方的沙子一直在改變、港

44

口的漂流木不斷在移動著,如此一來整個自然界猶如一個巨大的生命體,將缺少的土壤以 其獨有的方式送到了低窪地。這也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微氣候的改變能 影響整體氣候,因為生態是循環的。

3. 在自然中遇見上主

夏天的澎湖,遊客非常的多。在教會工作的楊禎禕牧師亦異常的忙碌,有時為住在教 會民宿的遊客做導覽,有時為政府官員導覽。忙碌的生活讓他睡眠時間非常的短暫,難以 享受片刻寧靜。然而因為澎湖的地理位置,每年入秋後有強烈的東北季風,並持續至隔年 春天才結束,在秋冬強烈季風的吹襲之下,不再受旅人歡迎,遊客少之又少。

楊禎禕牧師喜歡澎湖的冬天,因為來訪的人少了,除了講道以外可以整個星期不用跟 人說話。這時他喜歡獨處,認為可以進入深層的思考,或者利用空閒時間閱讀,更可以隨 時帶著一根釣竿便往海邊去。澎湖的冬天少了人群雖然冷清,這個季節卻也給楊禎禕牧師 另一番感動,更是生命中動要的體驗。

我一直作夢也會夢到還是說影響我生命很大的,冬天的那個浪、那個風,那 你整個因進入他當中的產生的很大很大的影響和共鳴,那個非常感動。所以在澎 湖的話,在很冷的日子我喜歡去釣白帶魚(我笑)、風浪很大的我喜歡去躲在岩洞 裡面,等浪來…碰(狀聲詞),差不多十層樓高的水就像水濂洞一樣在你面對 DIDIDADA 像水串,看起來有夠壯觀、有夠舒服的,而你那浪的中間,那個浪正 好從你頭上蓋過去。…但是他一打到這裡的岩岸的時後,他會跳到這麼高(一手 低代表海岸、一手高代表海浪)然後你這裡是土地,這裡面有一個一個岩洞,然

我一直作夢也會夢到還是說影響我生命很大的,冬天的那個浪、那個風,那 你整個因進入他當中的產生的很大很大的影響和共鳴,那個非常感動。所以在澎 湖的話,在很冷的日子我喜歡去釣白帶魚(我笑)、風浪很大的我喜歡去躲在岩洞 裡面,等浪來…碰(狀聲詞),差不多十層樓高的水就像水濂洞一樣在你面對 DIDIDADA 像水串,看起來有夠壯觀、有夠舒服的,而你那浪的中間,那個浪正 好從你頭上蓋過去。…但是他一打到這裡的岩岸的時後,他會跳到這麼高(一手 低代表海岸、一手高代表海浪)然後你這裡是土地,這裡面有一個一個岩洞,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