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討論

本節呈現楊禎禕牧師的生態理念與實踐中,與文獻中生態神學相似的概念。

重新定義上主與人類的關係 

(一)回到信仰中的反省,並從聖經中建立新典範

Cobb(1992/1996)和 Santmire(1992/1996)皆提到面臨環境問題,應回到《聖經》與 信仰中建立新典範,才不失偏頗。楊禎禕牧師從人類與環境衝突的個人經驗中發覺,自然 環境會因為人類彼此之間的爭鬥而受害(3Y004b),更從牧會的經驗中發覺,牧師的職份 不該僅侷限於教會內或服務會友,而應該跨出只針對會友的事工範疇,將「看顧大地」包 含在內。故當他回到《聖經》與信仰裡反思創造與救贖觀點,連結循環的概念形成環狀的 創造與救贖觀,於是認為要達成救贖(再創造),必須以受造物的完整為前提,所以人類不 是唯一的受拯救者,自然界也是救贖的對象之一。除此之外,楊禎禕牧師亦從聖經中尋找 根據,例如耶斯列之家的生態依據是何西阿書2:18-23。

耶斯列之家教會,以生態教會與再生教會做為經營教會的二個概念,猶如建立新的生 態典範。例如會友曾被教導自然萬物和人一同敬拜上主,所以儘管在教會聚會的會友不多,

甚至在草地上舉行一場沒有人參加的音樂會,都是和自然一起讚美上主的方式,甚至照顧 生活周遭的樹木花草也是一種方式。

(二)尋回信仰的中心—上主

White (Pojman 1998) 將生態危機的根源指向基督宗教,尤其創世記 1:26 裡書寫「上 主說:我們要照著自己的形象,自己的樣式造人,讓他們管理魚類、鳥類,和一切牲畜、

野獸、爬蟲等各種動物。」認為人類是按著上主的形象所造,因為具有上主的形象、又被 賦予管理之責,一神之下、萬物之上,人類因此自我膨脹。歷史之河流過啟蒙運動、點燃 個人主義,現代社會強調「自我」,人們對於擁有權勢、財富之輩鞠躬彎腰,因為看見他們 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權勢與財富因此成為標竿與榜樣,強調自我的價值觀與基督教信仰本 質大不相同。基督新教改革者路德(盧俊義 2007b)提出人人皆祭司的神學思想,Cobb

(1992/1996)和 Santmire(1992/1996)認為基督教改革後著重於「神—人」的思想,加上 受到當代價值觀的影響,所以容易將人自我放大,信仰將更為偏頗,因為信仰的中心從上 主逐漸移轉至人的身上。

68

楊禎禕牧師認為基督教的信仰基礎是創造,所以從上主無人能比的「創造」能力來界 定世界與信仰的中心,必定是上主而非人類與自然。另外,從他所認為環形的創造與救贖 觀點中,救贖是為「再創造」,而再創造的完整性必須是「受造物的完整」,也就是上主 的救贖包含自然與人類,再次否定人類是信仰的中心。而耶斯列之家以生態與再生為教會 的核心概念,亦是希望恢復上帝成為信仰的中心。

楊禎禕牧師認為當教會以人為中心時,會友可能因為奉獻給教會金錢後認為自己是金 主,而牧師則是拿他們薪水的員工,希望牧師以服務會友為主要的工作。若是如此,牧師 為社區或社會工作是不應該的,因為將佔去服務教會及會友的時間,牧師等同於被軟禁在 教會內(1Y052)。另外,另一種看重自我的方式可以是自我矮化,而陷入教會人不多、地 理位置偏遠、不容易聘到牧師等框架中,進而認為自己是被拋棄的感覺。人類雖然具有上 主的形象,但上主給人的是自由意志,可以選擇要為上主而活、或為自己活(劉若民 2007)。

楊禎禕牧師提醒會友,不是只有服務人才是工作,服務自然也是人類的工作,將土地照顧 得宜更是讚美上主的方式。

在楊禎禕牧師環境行為的實踐中尚有將自我放下的例子,例如聽見將沙灘上的海星丟 回海的故事,嘗試以人的力量拯救其他生命,反省牧師的工作其實並無法救人,上主才擁 有拯救的能力、將教會的蓮花送給鄰居,因為人並不真實具有任何事物的所有權,因為上 主是創造者,祂才擁有一切。走筆至此,研究者不禁反思從事環境教育或生態相關工作時,

時常感到悲觀,因為普遍的人對於社會議題、環境議題的關心與瞭解甚少,環境教育者想 要改變他人的想法,成為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似乎成為不可能的任務,總覺得像是小蝦米 對抗大鯨魚。或許我們做正確的事、做該做的工作,剩下的就交給上主,尋回上主成為信 仰的中心,似乎還要具備信心。

(三)瞭解人類的有限性

在楊禎禕牧師的觀念裡,管理自然環境需具備基本的自然科學知識,才能使各式生命 或物種處於適當的環境條件之下。另外,亦需明白人類無法完全瞭解自然、對自然的認知 極為有限,故應只管理部份的土地,其餘的應採取的放任的方式管理,回歸上主所創造的 秩序自然演替。如同莫爾特曼(1985/1999;曹靜 2007)與何建宗(1995)認為應從上主 的創造中認識人類自身,因為人類僅是上主所創造世界萬物的其中之一,唯有創造者才有 辦法瞭解受造物的一切,同樣身為被造物的人類是無法完全瞭解同是受造物的自然環境。

儘管創世記中述說上主賦予人類權力管理自然,但是人類在管理時不應採取完全的控制,

應該僅採取部份的管理以及最少的介入。換句話說,要依著上主創造的自然規律,如此一 來植物不但長得好、土地受到保護、以及人類不會過於勞累,且尚有收成,可謂兩全其美。

當人類過度介入或破壞自然的規律,環境問題便會產生。楊禎禕牧師曾面臨各種情況,

例如將爬上沙灘的海星丟回海中,其實是在破壞海星繁衍後代的機會、超抽地下水或因為

69

攔沙壩的興建,減少下游泥沙的堆積等眾多原因造成的地層下陷,最後上主仍透過大水將 泥沙帶往下游,把地層下陷回填恢復本來的地貌、或者利用下藥毒魚,毫無選擇性的藥劑 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諸如上述的環境問題一直我們生活周遭發生,因此人類需認清自 身的有限性與影響力,遵守上主所創造的遊戲規則與自然共存共榮,便是與上主一同工作。

二、重新建立自然與人類的關係 

(一)罪是破壞上主與人的約定

人類不具有如同上主創造世界的能力,但卻有毀滅東西的能力,包含上主與人的約定,

這可謂是一種「罪」。罪亦包含人類嘗試要凌駕於自然之上、拒絕上主及大地給予的支持與 滋養、拒絕履行管理與照顧自然的責任或義務(Rasmussen 1992/1996;谷寒松、廖湧祥 1994;

李東隆 2009),可見罪代表的是破壞或拒絕等負面的行為。楊禎禕牧師提出相似的看法,

認為罪是人類不遵守上主與人的約定,因為人類不看顧自然,而且救贖必須透過「受造物 的完整」,自然是共同的被拯救者,當人類不看顧自然即是受造物的不完整,缺少自然與人 類的連結,救贖便無法完成。

楊禎禕牧師遇見因為「罪」而造成的環境問題,例如民眾為了販賣而不知節制地過度 捕抓海星、漁民也為了賺錢,利用下藥毒魚的方式,不論大小、魚種皆被毒死、或者認為 閒置的舊廠區中留存大片的老樹林與諸羅樹蛙並無經濟效益,便欲開發成為工商綜合區。

如果基督徒相信生態神學所言,人類必須學習上主一同看顧自然,並遵守上主給予的約定 照顧自然世界,而不會選擇毫無考慮後果,且造成受造物的不完整方式,僅為了經濟發展 而濫用自然資源。

研究者認為Claypool(2007)的提問令人警醒,即使我們理智上認知某些作為將造成 環境問題,但我們真的願意改變嗎?尤其當我們已經習慣於某種生活方式,特別是各種促 使生活愈來愈便利的方式。目前普遍認為人類活動造成氣候變遷所產生的環境問題,諸如 海平面上昇、動植物生長週期被打亂等,然而臺灣政府仍欲支持造成大量溫室氣體的石化 工業,但是令人掙扎的就在於,由石化工業而來的產品早已充斥我們的生活,生活中各式 塑料製品、汽油等。但我們願意減少使用嗎?研究者認為基督徒應該不斷的提醒自己與彼 此,上主與人和自然共同有個約定,人類不應該成為破壞這個約定的角色。

(二)從上主創造的自然中認識上主

莫爾特曼認為創世記給人的啟示之一,是從上主的創造中認識人類自身(莫爾特曼 1985/1999;曹靜,2007)。另外則是藉此認識上主,上主創造自然與人類,其中用塵土造 人,而人類仍需依賴其他生命才能維生,死後回歸大地再成為塵土,因為上主將人類與自

70

然彼此連結,所以我們知道人類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既不能脫離自然獨立存活,亦不 能沒有最初的創造者,因為一切起源自於祂(莫爾特曼 1985/1999;曹靜 2007)。

楊禎禕牧師回憶印象深刻的自然體驗,他提及過去在澎湖的冬天,強烈的東北季風吹 著,而他待在海岸旁的礁石洞窟中聽著海浪的撞擊聲,那樣的景象令他無法遺忘。另外,

他亦表示自己疲憊的身心可以在自然中復原,如同《聖經》以賽亞書40:31 所言「倚靠上 主的人,充沛的精力源源不絕。他們會像老鷹一樣張開翅膀;他們奔跑不疲乏;他們行走 不困倦。」然而他相信自然給人的感動以及復原身心的力量,是由上主而來,因為他從基 督教信仰反思後認為,創造自然的是唯一的造物者—上主,而創造者才具備上述的力量,

所以人們的感受是源自於上主,並非純粹是來自於自然,換言之,這亦不使自然偶像化。

所以人們的感受是源自於上主,並非純粹是來自於自然,換言之,這亦不使自然偶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