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反思與啟發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與啟發

一、楊牧師個人特質的啟發 

(一)持續不斷的反省

普遍而言,當個人的權益受到侵犯時,通常會跳出來捍衛,更何況是自己所堅持的宗 教信仰。當White 在半個世紀前指出環境危機來自基督宗教,不難想像當時有多少基督徒 挺身而出、維護信仰的權威性,自己所相信的怎麼可能是環境問題的根源。然而另一批人 選擇反省基督宗教是否真如White 所言是環境問題的源頭,才會有生態神學的誕生。研究 者認為「反省」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

研究過程中聆聽著楊禎禕牧師闡述生命的經驗,由他所遇見的人、事和物等所串連而 起的故事,或許並非特殊案例,畢竟天下沒有新鮮事,但他卻能將個人的信仰與上述種種 經驗結合與反省之,這卻是令他成為特殊之處。尤其本研究在於探討基督教信仰與環境的 關係,基督徒往往在讚嘆自然的壯麗或細緻時,僅止於「上主的創造多麼的偉大,感謝主!」

便停止更深刻的連結。研究者認為楊禎禕牧師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因為他持續不斷 的在信仰中反省。

(二)從小地方做起—從身邊開始關心、紀錄事物

研究者個人總是習以為常的看待身邊的事物,因為己經習慣,然而習慣會令一個人麻 木而失去敏銳度。我們可以看見楊禎禕牧師總是從身邊開始做起,不會因為他身處在澎湖 或臺灣、在人數多或少的教會而有所差別。因為這最貼近自己的生活,也因為這是個人最 能施力之處。

另外,楊禎禕牧師持續的在紀錄。紀錄有許多的形式,照相、書寫、物品等。而內容 可以是書寫自己的心情、描述事件發生的過程、單純資料的蒐集與統整。紀錄並非一件容 易的事情,如同研究一般需要具備好奇心,除了能觀察到你所關切的事項,尚能帶領你挖 掘更深;尚需要整合分析的思維,因為當蒐集眾多在地的各種訊息後,必須將所有資料串 連一起,否則皆只是零碎的資料片段。

81

(三)創造力

基督宗教強調上主的創造,基督徒也應具備創造力。或許楊禎禕牧師對於藝術創作、

雕刻、寫作等的興趣,是培養他具有創造力的特質。我們可以看見楊禎禕牧師總在創造,

無論是藝術創作、堆肥系統創造、甚至是透過藝術、農事等不同的方法帶領會友。研究者 認為創造的能力是使他能持續反省的動力,因為不願反省是把持舊有模式,反省便是一種 自我更新。具有創造力更是無法被框架所束縛,尤其當原有的框架存在著問題,創造力便 是打破舊有框架的動力,透過解構的過程再建構。如同楊禎禕牧師所提出的救贖是一種再 創造,成為一個環狀的模式,透過一次次的再創造而更新。

二、信仰需要實踐 

對於研究者而言,撰寫論文的過程不只是對於研究問題的探究,更像是在自己對於自 己的信仰挖掘與挑戰。

生態神學中提到即使我們認為自然具有內在價值,但若沒有跟自然建立關係,內在價 值便不存在,而且生態神學的對不單指自然,還有上主與他人。於是研究者常反思到,如 果自己不試著與上主、與他人、與自然建立關係,閱讀再多的生態神學相關文獻、訪談再 多如同楊禎禕牧師的個案,皆不具意義,於是研究者努力不再將寫論文成為拒絕出門的理 由。

楊禎禕牧師曾告訴研究者,他從宣教反省中認為信仰與生活應有所連結。基督徒不應 只是在教會內互相取暖,最後因為彼此的熱情僅在教會中釋放出來恐怕反而互相傷害。他 用一個三角形來呈現我們與人的連結(如圖5-2),我們亦可簡單的檢視自己。以圖 5-2 左 邊的正三角形來看,表示我們接觸最多的時間是牧師,依序為教會的同工、會友,非基督 徒則最少。以宣教的角色來看,若我們與非基督徒的接觸最少,宣道的機會便少。故應以 圖5-2 右邊倒三角形為較佳的模式,基督徒應多建立與非基督徒的連結(這亦是一種與生 活的連結),才有宣道的可能。

非基督徒 基督徒、會友

教會同工 牧師

非基督徒 基督徒、會友

教會同工 牧師

圖 5-2 與不同人接觸的多寡程度。

資料來源:楊禎禕牧師手繪,研究者修改。

82

研究者不禁反思若自己一直與這堆文獻相處、只與教會朋友相聚,恐將只是被自己的 信仰所淹沒。畢竟環境教育與生態神學皆強調面對的不單只是環境、尚有人的問題,努力 使信仰與生活連結成為給研究者給自己的提醒。

三、對於宣道的助益 

基督徒認為自身的責任之一是將上主的話語、《聖經》的訊息傳遍世界,即所謂的「宣 教」。例如楊禎禕牧師(Doc-1-3)認為宣教應改為「宣道」。透過反省他認為基督徒不應只 是「宣教」,因為宣教可以是宣揚教義、教理、教會、教派、或者宗教,於是宣教時可能淪 為爭吵彼此教義的不同、教派的差異,失去傳遞信仰真正的意義。而「宣道」指的是宣揚 上主的道,其中「道」亦為褔音,「褔音」等於是人面對上主。

研究者認為生態神學對於宣道的助益,可以使人感受上主的愛的廣闊,或者從和自然 的互動中去覺察、認識、感受、體會、甚至在自然裡面對上主,進而認識上主。所以教會 除了是宣揚上主之處,理所當然因為生態神學也要傳揚人類應關愛自然的訊息。

基督宗教的最終極的目標仍是上主,然而生態神學不單使基督徒有了新的方式認識上 主,卻也使基督徒關愛生態環境。

8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Claypool, John R.(2007)(林盈君譯)。生態神學證道辭。臺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年刊,47-52。

Cobb, John B. Jr.(1996)。「後現代基督教」探索「生態公義」。載於編者Dieter T. Hessel(主 編),生態公義

對大地反撲的信仰反省(37-68)。臺北市:臺灣地球日出版社。(原 著出版年:1992)

Crawford, Richard K.(2007)(關仁祺、林盈君譯)。從宣教士的觀點看基督教與生態倫理。

臺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年刊,255-257。

Fritsch, Charles T.(1991)。創世記注釋(再版)(鄭慧姃譯)。臺北市:使者出版社。(原著 出版年:1988)

Johnston, Carol.(1996)。經濟學、生態公義與上帝的教義。載於編者 Dieter T. Hessel(主 編),生態公義

對大地反撲的信仰反省(283-311)。臺北市:臺灣地球日出版社。(原 著出版年:1992)

Kehm, Geogre H.(1996)。新的故事—救贖為創造的完成。載於編者Dieter T. Hessel(主編),

生態公義

對大地反撲的信仰反省(173-207)。臺北市:臺灣地球日出版社。(原著出 版年:1992)

Marshall, Catherine. & Rossman, Gretchen B.(2006)。質性硏究

:

設計與計畫撰寫(初版)

(李政賢譯)。臺北市 : 五南。

Neuman, W. Lawrence.(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著(初版)(朱柔若譯)。 臺北市:揚智文化。

Patton, Michael Quinn.(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初版)(吳芝儀、李奉儒譯)。臺北縣新 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Rasmussen, Larry.(1996)。回復我們的常理—從「十架神學」建立「生態公義神學」。載於 編者Dieter T. Hessel(主編),生態公義

對大地反撲的信仰反省(69-106)。臺北市:

臺灣地球日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2)

Ritchie, Jane. & Lewis, Jane.主編(2008)。質性研究方法(初版)(藍毓仁譯)。臺北市: 巨 流出版。(原著出版年:2003)

Santmire, H. Paul.(1996)。醫治更正教的思想—超越「人類管理大地」的神學。載於編者

84

Dieter T. Hessel(主編),生態公義

對大地反撲的信仰反省(107-152)。臺北市:臺灣 地球日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2)

Strauss, Anselm. & Corbin, Juliet.(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 梅花譯)。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White, Lynn.(2004)(鐘丁茂譯)。環境倫理-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生態臺灣,

4,53-62。

(原著出版年:1967)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芳舟(1999)。生態神學—自然與信仰的省思。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神學院,臺北市。

王俊(2008)。生態與拯救—約翰.科布生態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王從恕(2001a)。西方環境倫理概要。科學教育,

241,26-34。

王從恕(2001b)。歐美兩地環境倫理發展過程之比較。科學教育月刊,

242,28-35。

王曉朝(2007)。宗教學基礎的十五堂課。臺北市:五南出版。

朱建民(2007)。傳統宗教對當代環境議題的回應-以西方的基督教和臺灣的佛教為例。佛 學與科學,

8:1,25-31。

朱凱薇(2006)。一顆種籽,一個希望 園藝治療活動在黎明教養院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艾金遜(2002)。基督教應用倫理學(初版)(匯思譯)。香港九龍 : 天道書樓。(原著出版 年﹕1994 年)

何建宗(1995)。生態神學初探-舊約篇。臺北市:雅歌。

何崇謙(1999)。生態神學:自然與自我。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26,43-58。

余茂洋(2007)。基督教與生態倫理-聖經角度看生態的根本問題。臺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 年刊,129-141。

余達心(1999)。生態危機尋禍根。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26,9-29。

李東隆(2009)。恢復上帝與人所立的約

從後石油時代的生態危機談起。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南神神院,臺南市。

李秉儒(2007)。慈濟基金會環境倫理的理念與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臺北市。

李順華(2006)。淺論生態神學及其給當代中國天主教徒帶來的神學思考。中國天主教,

1,

20-22。

谷寒松(1995)。生態神學要素。神學論集,

104,231-278。

85

谷寒松、廖湧祥(1994)。基督信仰中的生態神學。臺北市:光啟。

周聯華(1979)。神學綱要。臺北市 : 道聲。

林火旺(2004)。倫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明珠(2003)。以實踐神學省思做為基督徒教育之探討。臺灣神學論刊,

25,139-151。

林鴻信(2010)。莫特曼神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阿爾多.李奧帕德(1998)。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沈思(初版)(吳美真譯)。臺北市:

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49 年)

姚美華、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

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117-132)。臺北市:巨流。

施亦珊(2005)。基督教生態神學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紀駿傑(1996)。環境正義:環境社會學的規範性關懷。線上檢索日期2011 年 2 月 14 日。

網址:

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new_page_7.htm

胡斐媛(2008)。東華大學學生環境素養評量之縱貫式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

胡斐媛(2008)。東華大學學生環境素養評量之縱貫式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