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位台灣牧師的生態理念與實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位台灣牧師的生態理念與實踐"

Copied!
1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一位臺灣牧師的生態理念與實踐 Environmental Belief and Action of a Priest in Taiwan. 研究生:吳柏毅 指導教授:王順美博士 中華民國 100 年 2 月.

(2) 摘 要 1967 年 Lynn White 提出基督宗教為環境問題的根源,引起基督教的辯論,其中有神學 家從神學中反省重新探究上主、人與自然三者之間的關係,進而發展出生態神學。本研究 採用質性研究方法,藉由瞭解一位基督教牧師的生態理念與實踐,探索基督宗教中的生態 理念,本研究問題為透過協同研究者的生態理念,以及在教會中的環境行為實踐,瞭解基 督宗教具有哪些生態理念? 牧師的生態理念包含:1. 回到信仰中重新建立生態典範,反省創造與救贖觀點,並認 為受造物的完整為救贖的完成; 2. 重新定義信仰的中心是上主,去除各種集中式的思維 模式;3. 瞭解人類的有限性;4. 罪是破壞上主與人的約定;5. 人可從自然中重新認識與 感受上主;6. 透過自然,與上主連結;7. 自然具有內在價值; 8. 關係的建立是使上主賦 予自然的內在價值實現的先決條件;9. 再創造的能力; 10. 當人彼此間不公義,土地也一 同受苦;11. 以「生態教會」與「再生教會」為實際操作的方式。 本研究所得發現認為,生態神學對基督徒而言是另一種認識上主的管道,並使得基督 徒的信仰更為全面,同時基督徒亦會獲得友善環境的價值觀。研究者建議,教會可藉由發 展生態神學成為另一種推展環境教育的場域。. 關鍵字:基督宗教、生態神學、環境倫理、環境行動. I.

(3) Abstract In 1967, Lynn White in his essay indicated that the original problem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was rooted in Christian’s Anthropocentric thought, which aroused the debate within Christians. Many Christian theologists developed a new theory called Ecotheology by reflecting on the theology and then re-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God, Human, and Na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a Taiwanese preist’s reflection on Ecotheology. In this study,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employed including interview, documents collection, and observation. There are following concepts to be concluded from the preist’s reflection on Environmental Belief : 1. Reconstruct ecological point of view into theological system, including reflecting one’s understanding on creation and redemption, and further acknowledge the completion of redemption comes from creator completely; 2. Redefine God as the core one’s religion and dissociate one’s mind from centralizing thoughts; 3. Understand the limitation human being; 4. Sin destroys the agreement between God and mankind; 5. Understand and be with God through nature; 6. Mankind could rebuild the relationship with God through nature experience; 7. There is intrinsic value in nature; 8. God’s relationship with mankind decides and reveals the intrinsic value of nature. 9. The power of re-creation. 10. When there is unrighteous among mankind, the land suffers too. 11. Build up ‘ecologial church’ and ‘regenesis church’ for missionary purpose.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er made suggestions for the Church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eco-theology practice could be a alternative way for Christian to get close to God, and it lead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ristianity and buil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values. Researcher suggests Christian church to introduce eco-theology as it’s also part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Keywords: Judeo-Christian, Eco-theology, Environment Ethics, Environmental Action.. II.

(4) 謝 誌 一本論文的完成,絕非是由個人的能力完成。 研究所期間,特別要感謝指導教授王順美老師長期的教導,除了學術研究上的指導, 身為一位長者,在晚輩面前尚能夠謙虛地承認自己的不足之處,讓我學習做人處事之道。 感謝陳慈美老師擔任實習課程的指導老師,長期且持續的獻身於推廣生態神學,讓我知道 對於「對」的事要有所堅持,僅管像擠入窄門一樣困難。也感謝所上其他老師的教導,蔡 慧敏老師、周儒老師、張子超老師、汪靜明老師,以及遠在美國的 Dr. Cobb 和 Dr. Steven。 感謝同窗 Fish、小萬、家敏、昇哥、溫禪、文媄、雅慧、詠婷、小比、大帝、海華、維捷、 阿利、琡娟、MIMI、蔣爸、勇伯、白龍在課業上的幫助、永續小組的合作與友情陪伴,以 及京蕙助教、玉瑛姊、陳姊、慈恩在行政工作上的協助。 碩士論文撰寫的過程,感謝楊禎禕牧師、吳慧倩師母、與黃天人牧師不厭其煩的接受 我的打擾,在信仰實踐上都是我的榜樣。感謝耶斯列之家、神岡教會的協助。也感謝孟淵、 菁砡、廣爸爸、明仁、君安、阿利、峰旭、砡晟、惠珠姊、珊文助論文的眾臂之力。 在完成碩士論文的最後階段,感謝擔任口試委員的陳慈美老師、柯志明老師、與楊順 從牧師,不僅對論文內容詳細的審閱、提出諸多寶貴的建議,亦鼓勵學生持續的研究。在 口試完成後更再次幫學生審閱,學生感激不盡。感謝協助口試現場順利的函紜、渭璇、詩 儀、Fish、毓君、怡萱等。感謝協助論文校稿的閔函、阿菁、唯中。感謝將自己的家免費 分享給我的宜慧和兩光,讓我最後在台北的一個多月有個棲身之處,更實習如何成為一個 開放家庭。 感謝臺北景美浸信會義美堂在生活上的照顧、以及信仰上的支援,更感謝爸爸、媽媽、 哥哥與怡萱在台中的支持與等待,讓我沒有後顧之憂。 此外,雖然這本論文暫告一個段落,期待自己這並非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 柏毅 謹誌 中華民國 100 年 2 月. III.

(5)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謝 誌 .............................................................................................................................. III  目 次 ............................................................................................................................. IV  表 次 ............................................................................................................................. VI  圖 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問題與限制 .................................................................................... 4  第四節 名詞定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生態危機與基督宗教的關係及回應 ................................................................ 7  第二節 生態神學內涵 ..................................................................................................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6  第一節 質化研究取向 .................................................................................................. 26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 26  第三節 資料蒐集 .......................................................................................................... 32  第四節 資料彙整與分析 .............................................................................................. 35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 .................................................................................. 3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41  第一節 楊禎禕牧師環境行為的實踐 .......................................................................... 41  IV.

(6) 第二節 楊禎禕牧師的生態理念 .................................................................................. 59  第三節 討論 ..................................................................................................................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5  第一節 結論 .................................................................................................................. 75  第二節 建議 .................................................................................................................. 78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與啟發 .......................................................................................... 80  參考文獻 ................................................................................................................................ 83  附錄一 參加研究同意書 ...................................................................................................... 89  附錄二 第二次訪談大綱 ...................................................................................................... 90  附錄三 第三次訪談大綱 ...................................................................................................... 91  附錄四 其他受訪者訪談大綱 .............................................................................................. 92  附錄五 與楊禎禕牧師相關文件表 ...................................................................................... 93  附錄六 研究手札片段 .......................................................................................................... 95 . V.

(7) 表 次 表 3-1 楊禎禕牧師重要事件與環境行為時間表....................................................................... 28  表 3-2 其他受訪者背景與訪談時間表....................................................................................... 31  表 3-3 拜訪時間表....................................................................................................................... 36  表 3-4 訪談逐字稿編碼............................................................................................................... 37  表 3-5 論文引用訪談逐字稿特殊意義符號............................................................................... 37 . VI.

(8) 圖 次 圖 2-1 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 12  圖 4-1 傳統的創造與救贖觀,因為人類犯罪而造成世界(包含人類)與上帝分離。........ 60  圖 4-2 環狀的創造與救贖觀,上帝仍存在於世界。............................................................... 60  圖 4-3 網狀且複雜的生態網才穩定,此種網狀並非集中式或上下關係。........................... 64  圖 4-4 物品以錢為中心,能源以電為中心,世界以人為中心的觀念。............................... 64  圖 4-5 打破集中式的模式,物品可以不透過貨幣直接交與流通。....................................... 65  圖 4-6 物品的再生循環。........................................................................................................... 66  圖 5-1 上帝、人類與自然三者所建立的金字塔關係圖。....................................................... 78  圖 5-2 與不同人接觸的多寡程度。........................................................................................... 81 . VII.

(9)

(10) 第一章  緒論  豺狼和綿羊將和平相處;豹子跟小羊一起躺臥。小牛和幼獅一起吃奶;小孩 子將看管牠們。母牛和母熊一起吃喝;小牛和小熊一起躺臥。獅子要像牛一樣吃 草(以賽亞書 11:6-7)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工業革命開始以來促使大規模的經濟活動,開始造成種種環境問題。1967 年歷史學家 Lynn White 於 Science 雜誌發表「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文中從歷史檢視造成環境問題的根源,他提出過去猶太—基督宗教 (Judeo-Christian) 的信念是造成當代生態危機的根源。2例如該宗教相信一神信仰並去除泛 靈論,造成人類不再敬畏自然,也將人類與自然分別開來,使得人類認為可以任意使用自 然資源,進而冷淡對待自然並破壞環境(莊慶信 2005,4) 。而世界強權國家(如歐美大國) 主要的宗教信仰是以猶太—基督宗教為主,加上強權國家亦是主導世界的知識與科技的發 展,進而造成後續環境問題。 White (Pojman 1998, 18;White 1967/2004,58) 認為猶太—基督宗教背後的價值觀,促 使人類忽視自己賴以為生的自然環境。一般認為因為 White 的文章,促使基督宗教開始討 論環境危機真是由基督宗教所引起的,有人反對、有人反省,其中「生態神學」便也因此 誕生。例如當代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1996/2008,208,213)認為基督宗教的《聖經》 不是一本科學書籍或生態學教科書,無法教導人類如何利用科學方式解決環境問題,但其 中所包含的環境倫理及價值觀,卻能提供人類應如何去愛自然,這是科學叢書所無法解答 的。1990 年,由前羅馬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發出的世界和平日文告標題為「與造物主和好與 受造界共存」 (Peace with God the Creator, Peace with All of Creation),3文中表示生態危機. 1. 本研究《聖經》章節以「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為主。可參考台灣聖經公會聖經網站,網址:http://cb.fhl.net/ Lynn White 的文章「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於 1967 年發表於 Science, 155, pp. 1203-1207. 本研究參考 Pojman, Louis P. (1998). Environmental ethics : 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 Company, pp. 15-20. 以及 White, Lynn.(2004)(鐘丁茂譯) 。環境倫理—生 態危機的歷史根源。生態臺灣,4,53-62。 (原著出版年:1967)。 3 此文告第二部份標題即為「生態危機:一個道德問題」 (II. The ecological crisis: a moral problem),可 見對於生態危機的看重。原文文告參考 Pope John Paul II. (1990). The Celebration Of The "World Day Of Peace" Peace with God the Creator, Peace with All of Creation. Retrieved January 1, 2011, from http://peace.fjac.fju.edu.tw/en/1990e.htm.;歷年文告全文可見於「天主教輔仁大學若望保祿二世和平研究中心」 網站 http://peace.fjac.fju.edu.tw/peace-msg。 2. 1.

(11) 即是道德問題,他認為道德牽涉到生態問題的最深刻和嚴肅的指示是對生命敬重的缺失, 世界和平不僅因武器競爭、地區、國家及人們間的衝突,現在更因對自然及天然資源的不 尊重與掠奪而受到威脅。 林明珠(2003,142)認為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許多事上支配著我們,而夏忠堅(2001, 118)認為基督教雖然非常強調內在心靈對上主的皈依,但事實上聖經更加強調「行為」才 是信仰的實踐。如同《聖經》 「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嗎?」(雅 各 2:20)此處「信心」意指「思想」層面,是用許多時間、精神討論有關信心的事、定 義、或規範等(盧俊義 2007a) ,但談論再多而沒有行為去遵行或實踐,不如不談。神學中 的「實踐神學」強調的不只是對神學的探究,單單企圖成為神學家,並認為基督徒每個人 都可以是最佳的神學家,唯必須對信仰具有自省的能力,這種自省能力會形成一種不斷重 覆的過程,最後進而成為行動(林明珠 2003,141) 。實踐神學強調基督教信仰不僅要相信 上主,也要將所相信的實踐出來。 雖然 White 認為環境危機是猶太—基督宗教所造成的,但反過來說,若藉由信仰中充 滿道德的規範與特定價值觀念的教義來影響人們行為的改變,或許突顯聖經中對生態的看 可以提供基督徒面對當代環境問題時判斷的依據,或許信仰要求的信心實踐可促使基督徒 具有實際改善環境問題的行動能力。.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2006 年雙十節與朋友二人從臺中出發南下,原本只是一趟單純的單車長途旅行,沿路 順道拜訪朋友。中途來到臺南縣麻豆鎮耶斯列之家住了一晚,這間位在鎮中心一棟透天厝 的教會,屋簷下有著利用蚯蚓與蝸牛處理廚餘的堆肥箱、在一個空魚缸中養蜥蜴、甚至當 我們坐在門前與教會楊禎禕牧師及會友聊天時,還有位教會青年抓了隻烏龜來尋問牧師: 「這是公的、母的?」 楊禎禕牧師也分享到他曾參與當地總爺藝文中心成立的故事。該藝文中心原本是廢棄 已久的臺糖廠區,廠區內有許多樹木自日治時代便已存在,廢棄之後自然而然形成森林般 的生態系。因為預計開發此廠區,所以未來施工興建的結果將移除廠區內老樹群,在地一 些民眾不忍目睹此事發生,於是興起保護老樹活動。而楊禎禕牧師受邀參與其中,並與民 眾共同成立社團努為保留這片自然棲地。後來當他們在廠區內進行老樹普查作業時,意外 發現此地亦為臺灣特有種諸羅樹蛙的棲地,諸羅樹蛙遂亦成為受保護的對象訴求之一。在 他們發起遊說、抗爭、全國連署、最後爭取現地成立藝文中心,經過三年的時間,總爺藝 文中心成立,不僅取代大規模的興建工程,老樹與諸羅樹蛙也留在原地。 保存老樹、為諸羅樹蛙著想,思考自然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僅是一件單純的環 2.

(12) 境運動,但研究者當初未曾由信仰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然而對於參與爭取藝文中心 成立,楊禎禕牧師表示這與他的宗教信仰有關,當下引起研究者的好奇心,究竟信仰與環 保有何關連?記憶中,他又說心中盼望成立一間「生態教會」 ,還帶我們到了原先的預定地 走了一圈,那片土地上還擁有一個籃球場大小的廢棄漁塭,未來打算教會直接蓋在漁塭上。 而生態教會是從教會建築以綠建築為目標、周日禮拜講道、以及教友的日常生活包含生態 的概念,使基督徒不僅是宣教傳福音,而是從生活與信仰中重視環境。而聽見生態教會四 個字不禁讓研究者興奮起來,教會也可以生態呀! 結束這段旅程後,基督教信仰與環境保護究竟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就一直存在研究 者的心中。研究者後來決定受洗,其中一個原因是閱讀到《聖經》以賽亞書 11:6-7 各種 生物和平相處的世界,因為研究者相信上主應該要人類關懷自然生態,但究竟是不是只是 研究者自己詮釋、胡亂解讀?可是楊禎禕牧師曾說過「生態教會」。4對於這樣的納悶,研 究者開始尋問身邊同為基督徒的朋友或牧師,基督教有沒有關於生態相關的解釋呢?或者 教會有從事環境相關的工作嗎?但得到的答案大多數令研究者失望極了,不是沒聽過便是 因為處理人的問題已消費大半的精力,教會沒有多餘的力氣去做環境相關的工作。直到遇 見林益仁老師與陳慈美老師,經過他們的說明才知道原來有「生態神學」這一門學問,只 是相對其他神學較少人研究,教會內亦較少人知道,甚至有時會有反對的聲音。雖然先前 的詢問令人失望,後來聽見「生態神學」卻好像又再開啟了另一扇門。 馬丁路德曾說: 「如果你多方的傳福音,但絕口不談特別屬於你那時代的問題,那麼, 你便完全沒有傳揚福音。」(吳柏毅,研究手札,民 97 年 2 月 25 日)5環境危機已是全球 共同認知的事實,研究者認為如果教會在這個時代不願意從信仰的角度來面對環境危機, 只躲在教會之中與團契的朋友相互取暖、只參加周日的禮拜崇拜,這是不是一種逃避?研 究者將這樣的問題不停地詢問自己。如果教會教導我們不要被教條、規定所束縛,更不要 成為僅是遵守律法的法利賽人,基督徒是不是該敞開心胸試著接觸不同的神學觀。 生態危機究竟是否因為宗教而引發?此不在本研究的討論範疇內,但研究者認為信仰 與行為的關聯是非常密切,如徐孟弘(2006,353)研究發現具有宗教信仰的教師,當其認 知思考基模開始依循加入宗教元素,其教學行為與日常生活會漸漸受到影響。因為信仰總 是有其條規與價值判斷,當人類選擇願意相信某個宗教,便是選擇了該宗教的價值觀而調. 4. 神學研究,廣意的認為所有對「神」的「學問」的闡明有助益,皆可包含在內,但不能肆無忌憚(周 聯華 1979,1-2) 。換言之,必需有所嚴謹。然而本研究目的,並非單純探究「生態神學」此一門學問,如同 倫理學以思維辯證的方式,加上研究者缺乏對神學研究的訓練。故本研究所整理的「生態神學」主要以一般 平信徒的角色,瞭解基督宗教信仰中含有生態環境的理念。 5 馬丁路德所言來自於,2008 年 1 月研究者參加天主教教友中心所辦理的「人與自然間-生態神學入門」 課程內容,此課程由生態關懷者協會秘書長陳慈美授課。每週一次、共四堂,主題分別為: 「全球暖化危機的 信仰回應」、 「生態公義:簡樸的生活」、 「經濟與靈性:現代人的靈性癌症」及「天人物我間的和諧-與大自 然復和」 。而馬丁路德這樣的說法,促使研究者更認為應該對自身的信仰中反省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 3.

(13) 整原有信念,進而影響個人的價值觀系統,最後可能改變行為模式以符合該價值觀系統, 若說信仰是一種生活方式也不為過。如前所述,羅馬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認為生態危機即是 道德問題,而羅斯頓認為《聖經》能夠提供環境倫理與價值觀。如果基督宗教與《聖經》 能加強正確的價值觀(如生態神學)是否便能改善生態危機? 雖然目前教會中普遍關心的仍以人為主要對象,顯少提及身邊的環境問題,但是想起 曾經遇見過楊禎禕牧師,也聽見他描述生態教會,便想要描寫臺灣教會具有環境行為的實 踐,以及基督徒如何從聖經和信仰來面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故事。這也是研究者一直尋問自 己的問題,為何自己要做「生態神學」的研究(吳柏毅,研究手札,民 97 年 11 月 18 日)? 如果基督教中具有環境關懷或以環境的觀念詮釋經文,是否有像楊禎禕牧師一樣正在實踐 的案例,藉由研究是否可以讓更多的基督徒瞭解並看見,原來自然也是上主所關心的對象。. 第三節 研究目的、問題與限制 一、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者自從聽見「生態神學」後心中極為興奮,便在進入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 所(簡稱環教所)就讀時,便盼以「生態神學」為主題,希望透過研究的過程瞭解自己所 相信的信仰中具有何種保護環境、看顧大地的觀念?如果「生態神學」成為每間教會或每 個會友信仰中的一部份,教會是不是也可成為傳揚自然重要性的地方?如果教會都沒有這 樣的概念亦無所謂,「生態神學」正好可以做為基礎向基督徒傳遞自然的重要性,而且這 並非研究者自己說的,因為《聖經》就這麼寫。 環境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希望人不要只停留在知識面的建構,而應該具有行動的能力。 環境行動 (Environmental Action) 可定義為積極行使有利環境的說服、法律、政治等行動, 或奉獻時間金錢給環保團體(Tanner 1998, 400;許世璋 2003,121-122;2005,442) 。而 負責任的公民環境行動包含下列五項:生態管理 (Ecomanagement) ;說服 (Persuasion) ;消費 者主義 (Consumerism) ;政治行動 (Political action) ;及法律行動 (Legal action)(Hungerford et al., 1985;引自楊冠政 2006,144-146) 。另外,與「環境行動」相似的「公民參與」及 「負責的環境行為」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皆指公民具有知識、態度與技 能後,採取行動參與各種環境問題的解決,或是說明「行為的意圖或結果必須與自然生態 過程相同」 (Marcinkowski, 1998;引自楊冠政 2006,260) 。 環境行動是透過瞭解,採取不同方式進行對於環境友善的行為,所以環境行為重點不 僅是「具體」的行為,更要是「正確」的行為。如果尋找到一個具有生態理念且正在實踐 的教會或牧師,便與環境教育的目標相同,擁有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及行動能力。 4.

(14) 根據以上所述,本研究目的為藉由瞭解協同研究者探索基督宗教中的生態理念與實踐, 故本研究問題為透過協同研究者探索基督宗教具有哪些生態理念?在教會中如何實踐?.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者的限制與對策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是個重要的工具,雖然研究講求中立,但似乎是無法全然達到, 例如在資料的詮釋會受到個人思維影響,研究者本身是基督徒背景,但未受過神學訓練, 僅在收集文獻時多閱讀生態神學相關資料,對於協同研究者所闡述他的觀點時,研究者可 以瞭解,但難免帶有先入為主的想法,可能錯失許多珍貴的研究發現。 (二)資料的限制 本研究過程中較少現場觀察,或者並未參與過去發生的事實中,多透過訪談做為資料 的收集,轉訊的過程喪失第一手的資料。. 第四節 名詞定義 一、基督宗教  (Christianity)  猶太—基督宗教 (Judeo-Christian) 是較為廣泛的包含所有信仰上主的猶太教與基督教 的統稱。而基督宗教 (Christianity) 是指相信耶穌是彌賽亞(基督、救世主)的所有教派, 聖經典籍則包含《舊約聖經》 (Old Testament) 與《新約聖經》 (New Testament),猶太教 僅相信上主,不認同耶穌是救世主,聖經典籍並不包含《新約聖經》。 基督宗教包括羅馬公教 (Catholic) 、正教 (Orthodox) 、新教 (Protestant) 三大派及其 他一些小教派。在華人世界,常將新教稱為基督教,羅馬公教則稱為天主教,後來為避免 混淆而將廣泛的基督教稱為「基督宗教」(王曉朝 2007,114) 。而本研究協同研究者的教 會屬於新教,教派別為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二、生態神學  (Ecotheoloy)  本研究所指的生態神學以基督宗教為對象,始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面對當代生態危 機時,基督教神學重新提出一種對於聖經的詮釋,解釋關於上主、人類與自然三者關係的 觀點。認為基督教的信仰並非不重視自然,而且照顧環境就如同聖經要人類「愛人如己」 5.

(15) 般,也「愛環境如己」 。. 三、生態、自然、環境、土地    本研究中所稱生態、自然、環境及土地等名詞皆指自然環境,並無特別區分。. 6.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第一節生態危機與基督宗教的關係及回應,說明基督宗教與生態危機的關係,而 基督宗教回應的其中一種方式是重新反省、進而提出生態神學,接著說明生態神學屬於環 境倫理的重要性與角色。 生態神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基督宗教神學在面對當代生態危機的前提下,提 出人與自然的關係做出的神學反省,眾多神學家、學者相繼提出不同解讀觀點的生態神學, 目前尚無統一的論述。故第二節生態神學內涵,以研究者認為基督宗教具環境理念重要的 部份,做為收集研究結果的參與、以及與研究發現討論的資料。目的不在於整理所有的生 態神學、或檢視聖經中是否有相關的證據,而是瞭解協同研究者的跟基督宗教有關的生態 理念。. 第一節 生態危機與基督宗教的關係及回應 一、生態危機與基督宗教的關係  18 世紀末開始的第一次的工業革命到 1990 年期間,人口數增加了一倍。而 1900 年開 始,平均每四十年人口數增加一倍(魯道夫.帥伯、安東尼.戴蒙、劉小如、陳奇祿 1987, 20) ,2007 年 8 月美國人口資料局的統計,全世界人口數已破 66 億,世界人口能如此蓬勃 發展可歸功於工業革命所帶動各項科技、科學、與產業進步,進而使人類壽命延長、糧食 生產提升,但也帶來種種環境問題。 White (1967/2004,58-60;Pojman 1998, 18-19) 從歷史檢視生態危機背後的根源,眾多 科學家如牛頓 (Sir Isaac Newton, 1943-1727) 皆認為自己研究科學是在「追隨上帝並思索祂 的智慧」 (to think God’s thoughts after him) ,令 White 不得不相信科學深受宗教的影響。 再者,他認為現代的基督徒在思想、語言上即便與過去有所不同,但基本的信念仍未脫離 過去基督宗教的思考模式,例如直線式的時間觀。White 認為傳統的思維模式是造成生態 危機的原因,而一般認為中世紀是現代科學的起點,故應回顧中世紀基督教如何對待自然 的觀點,才能解決問題。究竟人類對待生態環境的方式,取決於人類如何看待自身與其周 圍環境之間關係,尤其人類對於自身和天命的信念。他提出的中世紀基督宗教數個觀點, 如下所列:. 7.

(17) (一)直線式的時間觀 基督宗教相信上主創造一切,於是世界具有個「開始」的時間點,而歷史的發展是恆 續朝向進步直到終點。這種直行不返的時間概念,與希臘許多哲人(例如亞里斯多德)認 知不同,他們相信時間是循環的,於是否認世界有其開端。 (二)人類中心 White 認為基督宗教是最以人類為中心的宗教,例如亞當是按上主的形象所造,上主 亦將創造的萬物給亞當命名與管理,似乎取得支配所有動物的優勢。White 提出人們對於 《聖經》創世記的解釋有問題,例如「神說:我們要按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 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爬的一切昆蟲。」 (創世 記 1:26)這段經文對於「管理」一詞的解釋,認為上主既然賦予人管理其他生物的權力, 人的位階必定高於萬物,因為萬物的生死大權都在這管理者的手中,演變成不當的管理、 甚至是控制,進而生成環境問題。再者他認為因受到基督教僅著重於「人與神」之間的關 係,導致人類社會、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很自然的「輕視」自然萬物也造成環境的污染, 即使運用更多的科技亦無幫助(楊冠政 2006,7-8) 。基督教認為耶穌基督是上主以道成肉 身降臨於世,因此人類再度分享上主超越自然的身份。於是將人類視為高於自然一等,形 成「人類與自然」二元論點。 (三)去除泛靈論 莊慶信(2005,4)從 White 的文章歸納出 2 點基督宗教是生態危機的理由: (1) 基督 宗教採用二元論,活生生將人與自然分離; (2) 基督宗教屬於一神信仰,排斥萬有神論者, 相對較「不敬畏」自然。因為基督宗教屬於一神信仰,不同於遠古認為每一條溪、每一棵 樹皆有其守護神,守護神雖跟人很接近卻有很大的不同,都顯示出雙重人格與矛盾的情緒, 例如半人半羊的農牧之神或人魚等。重點在於當人類需要開墾山林、建築水壩時,便會想 要平息與安撫這些守護神的矛盾情緒。而基督宗教則認為上主(或天使、魔鬼等靈體的概 念)不存在於世上任何物體之中,有他們獨立存在的空間,對於開發自然棲地不需要像安 撫守護神一樣,於是漠不關心對於自然因開發而造成的破壞成為可能。 Pais, J. D.(1977;引自楊冠政 2006,8)提出相似的看法,提出人類的信仰模式由萬 有靈論(自然神論)對萬物崇拜,轉換成以人類為中心的多神信仰,人類自認與自然分離 並超越自然,對自然的「不尊敬」似乎也就不足為奇。 此外,亦有學者認為基督宗教的新教改革亦傾向於人類中心主義。1517 年,基督教新 教改革時期,代表人物馬丁.路德的神學思想建構在「因信稱義」之上,他認為人靈魂的 拯救,在於神的恩典及人對於神的篤誠信仰(張綏 1993,216-217)。路德亦提出三項主 8.

(18) 要的信念(盧俊義 2007b) : 「 (1) 人是因為信耶穌而得救; (2) 聖經是教會最高的權威; (3) 人人皆祭司。」即每位信徒皆是傳福音的祭司。路得的思想與當時其他基督教神學家加 爾文、慈理運等人的觀點相似,重視「上主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故生態環境在此神學架 構下,便被忽略、輕視(Santmire 1992/1996,117) 。因此重視上主與人類之間的關係被詮 釋成,人類是為事奉上主而存在,環境僅是為了服務人類存在(賴品超 2006,48) ,或者 說環境只是一種工具,是人使用來親近上主的工具之一,如此的思想亦代表著以人為中心 的「人類中心主義」 (朱建民 2007) 。 從上述看來,基督宗教信仰中隨著歷史的發展,似乎夾帶使人類忽略自然的訊息。然 而面對生態危機的困境,White (Pojman 1998, 20;White,1967/2004,60-62) 於文末指出 解決生態危機的方法,不能僅依賴科技,而是要回應那具宗教性的根源,他以早期聖方濟 的思想為例,視自然的各個部份都是獨立具有靈性的自主個體,或許是現代基督徒可以參 考的方向之一。. 二、基督教的重新詮釋—生態神學  White 指出基督宗教是生態危機的根源引起廣泛的討論,有些反對他的說法。例如 Lewis W. Moncrief (Pojman 1998, 21) 認為,宗教信仰可能是影響環境問題的因素,但不是全部。 因為影響社會制度可被歸類為九個面向,每個面向皆具有影響社會的可能,而宗教信仰僅 是九個面向中的一種,故不會是唯一因素。而宗教提供的是「人與人」和「人與環境」之 間應具有何種關係的主張,屬於非常廣泛的系統,其中包含被容許的信念或行為,並鼓動 社會及精神上讚許那些符合系統的信念或行為,而責備那些違反者,但這些規則並非詳細 及明確。Moncrief (25) 亦認為 White 的認點太過簡單與直接,他認為宗教應該只有間接的 影響能力,而且資本主義、民主化、都市化、人口增加、財富增加、個人所擁有的財富等 都是造成環境危機的可能因子。6 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余達心(1999,13)認為 White 當時的論點過於輕率,問題 並非出於基督教,而是現代的世界觀與人觀,尤其是啟蒙運動後的個人主義及科學主義。 李順華(2006,20)則認為 White 是對《聖經》理解錯誤才會將生態問題歸於基督教。若 排除宗教原因,其他因素如民主、科技、都市化、個人財富的增加、對自然界的侵略態度、 二元論或原子物質主義等皆有可能造成環境問題(莊慶信 1995,279;2005,4;施亦珊 2005, 26-27;) 。基督教神學家 Nash, J. A. (Nash, F. Roderick 1989, 87-120;引自莊慶信 2005,4-5) 不認為基督宗教是造成環境問題唯一原因,理由有 1. 不能說環境危機非單一因素造成;2. 不該誇大任何宗教對文化的影響,例如基督宗教或佛教;3. 基督宗教歷史中包含有生態敏. 6. 社會學家 Lewis W. Moncrief 曾任教於美國密西根大學,並發表「The Cultural Basis of Our Environmental Crisis」回應 Lynn White 於 1967 發表的文章,發表於 Science, 170, pp. 508-512. 9.

(19) 感者;4. 認為別的宗教較基督宗教好,是錯誤的比較;5. 就算指控屬實,基督宗教也有改 革及發展新生態倫理和行動的潛力。 究竟基督宗教是不是如 White 所提出為環境問題產生主因?這樣的爭論尚無定論,亦 非本研究重點。但不容忽略的是,既然這些學者將此提出來討論,代表著宗教確實具其影 響力,研究者認為上述 Nash 的第五點最為重要,這將促使基督宗教在面對不同時代的問題 時,皆可回到信仰中尋找答案。 不論是為基督宗教辯護外或反對 White 的說法,另外則有人選擇重新思考、詮釋《聖 經》與環境之間的關係。7例如 1969 年英國聖公會總議會辦論工作小組報告《人與生態環 境》 (Man in His living Environment),報告中指出「對地球的剝奪不但是錯誤的決定,更 褻瀆上帝…人濫用權力造成世界現今的模樣,絕不是上帝的心意。」 ,1986 年英國聖公會 再發表《我們對生存環境的責任》 (Our Responsibility for the Living Environment) ,其中心 思想指出上帝救贖與保守衪所創造的世界,既然世界並非屬於人類,而是屬於上帝,世界 便具有內在價值(艾金遜 2002,164,168) 。 美國神學家 John B. Cobb (1925- ) 於 1972 年出版 《為時已晚?一種生態神學》(Is It Too Late? A Theology of Ecology) 代表他對於生態危機的回應。德國神學家莫爾特曼 (Jürgen Moltmann, 1926- ) 於 80 年代出版《三一上帝與上帝國》 、 《創造中的上帝》 、和《耶穌基督 的道路》回應生態危機(林鴻信 2010,26-27) 。其中《創造中的上帝》一書副標題便是「生 態的創造論」 ,並以創造論做為探討上主、人與自然三者關係的切入點。 Johnston(1992/1996,285-288)認為,人應該重新與環境建立關係如同上主與人的關 係,不論是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原則上都是將自然視為發展用的資源,便將環境視為人 類生存的外在條件,便失去兩者間天賦「關係」 ,才會產生誤以為環境不重要、人類可恣意 利用自然等觀念。 簡鴻模(1990a,545-546,549;1990b,555-556)認為自然生態靈修不是新添加的, 而是重新體現。因為人與自然同屬於上主的受造物,而上主同為前二者的連接點,所以人 與自然亦分不開關係,而基督徒的靈修生活應該含有「人與上帝」 、 「人與人」及「人與自 然」三種關係。基督教長老教會信仰宣言亦有相似的告白: 「我們信上帝,創造、統治人與 萬物的獨一真神…」這段簡單的宣言當中,上主是創造萬物的神,而人類亦為創造物之一。 同為受造物的人和自然環境,若我們只讚嘆造物主的大能與萬物的美麗,卻不珍惜自然萬. 7. 雖然一般認為基督宗教在生態方面的探討,是從 White 於 1967 年所表發的文章之後開始,然而在此之 前早有神學家在此領域著墨。例如 William Temple (1953) 的《自然、人類和上帝》 (Nature, Man and God)、 Eric Rust (1953)的《自然與人類之聖經觀點》 (Nature and Man in Biblical Thought)、和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1965) 的《自然中的人類地位》 (Man’s Place in Nature)。參考於 Crawley, Winston(2007)(林盈君譯)。基 督教與生態學之我見。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年刊,23。 10.

(20) 物,豈不自相矛盾。 何建宗(1995,9)將生態神學定義為「從一個『生態系統』的觀點去研究神、人和大 地間的關係,它涉獵了生物學、化學、物理學、海洋學、地質學、統技術學、經濟學、管 理學、社會學、甚至政治學的思想,是門綜合的學問;生態神學也和傳統的神學體系不同: 它涉獵了系統神學、倫理神學、創造神學、復和神學等體系。」即是從多面向協助重新定 義上主、人類與自然三者間的關係。 神學是有關「神」的「學」問,這一種學問是從「神」而來,又要經過「做學問」的 階段,使人更瞭解神,但學問的範圍不能超過「神」(周聯華 1979,1) 。換言之,神學是 依照不同的角度來解釋神與其工作,並依《聖經》為基礎有條理的陳述基督教信仰教義為 主,置於不同文化中、附以當代的語言來敘述並與人生的各種課題相關,於是無論如何對 信仰重新詮釋,仍要回歸到「上主」與《聖經》 。同樣的,生態神學的討論不能離開信仰的 對象「上主」與《聖經》 ,以生態為主旨從基督宗教經典《聖經》再出發,包含備受爭議的 人類「管理」大地一詞重新解釋、反應現代環境問題、重新詮釋上主、人與環境三者之間 的關係,自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即擴張倫理層面將環境溶入其 中,追求的是社會與環境正義,並期望能夠將該信仰付諸行動並落實於生活中。. 三、環境教育中的環境倫理價值  (一)環境倫理是環境教育的目標 1972 年 6 月,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 召開人類環境會議 (United Natio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會中建議聯合國應發展國際環境計畫以協 助各國發展環境教育。1974 年,聯合國正式推動國際環境教育計畫,世界各國一同推行。 1977 年 10 月,聯合國在前蘇聯伯利西(Tbilisi,現為喬治亞首都)召開國際政府環境教育 會議,會中制定的環境教育目標,目標之一便是為每個人提供機會去獲得保護環境和改進 環境所需要的知識、價值觀、態度、承諾和技能。會中決議在發展環境教育計畫時,必須 考慮倫理的價值,環境教育應以產生認知和價值為目的,藉以改進生活品質。 1991 年,國際環境教育計畫所發行的通訊以「全球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 (A Universal Environmental Ethic-The Ultimate Go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為主題,認 為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在培養具有環境倫理信念、具備正確的環境態度和價值觀,並能做 出理想的環境行為的人,道出「環境倫理」在環境教育中的重要性(楊冠政 2002,1) 。 環境倫理是什麼呢?這要先從倫理學來說明,倫理學又稱道德哲學,它可以從具體的 事例,利用哲學的方法來深入探究抽象的理論假設或道德問題。其所關心的主題是價值判 斷,以及行為的「實踐」和「要求」 (林火旺 2004,8-13) ,然而倫理不單只講求規範,更 11.

(21) 講求「關係」 (黎建球 1995,1066) 。從古希臘開始,對於倫理學的研究便持續不斷,只是 數千年來其範疇一直是處在「人類」道德行為及倫理關係的探究中,從個人、家庭、族群、 社會、國家、種族,一直談到全人類各種「人與人」之間應如何相處的課題。直到人道主 義、功利主義及動物解放運動的興起,人與人的「關係」才跨出他的腳步,走向非人類的 其他生命與無生命的自然環境,故環境倫理探討的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道德關係,使人知 道該如何判斷此二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選擇與行動(Jeryan 1994, 290;楊冠政 1996a, 33) 。8 根據 Nash (1989, 92-93) 和楊冠政(1996b,7-8)的整理與歸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 是從人類中心倫理 (Anthropocentric Ethics) 逐漸擴展至生命中心倫理 (Biocentric Ethics) , 最後發展成為生態中心倫理 (Ecoentric Ethics) ,如圖 2-1。三種環境倫理簡述如下(楊冠 政 1996a,36;1996c,17;1996d,15;王從恕 2001a,29-30) : 宇 地. 宙 球. 生. 態. 系. 岩 生 植. 未來. 命 物. 動. 類. 種 國. 族 家. 地 過去 倫理觀念開始 始. 生命中心倫理. 物. 人. 現在. 生態中心倫理. 石. 族. 人類中心倫理. 區 人. 家 庭 自我. 過去 未有倫理觀念 圖 2-1 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 資料來源:修改自 Nash (1989, 5) 和楊冠政(1996b,8) 。. 8. Jeryan 認為環境倫理會引發下列疑問,例如人類對自然有義務或責任嗎?如果有,這些責任如何與人 類的需要和利益相權衡?有哪些利益較其他重要呢?研究者認為因此環境倫理將可促使人們思考人與環境之 間的關係應為何? 12.

(22) 1. 人類中心倫理 人類中心倫理又稱人本主義或人文主義 (Humanism) ,認為人類是萬物的主宰,人也 是所有價值的來源與萬物的尺度,也就是人是世界的中心與最終目的,因此也相信人類的 科學與技術有辦法解決各種環境問題。相信世界資源無窮無盡,動植物若無利用價值時可 棄如敝屣,因為自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故將自然列入倫理考量顯然是個錯誤。 2. 生命中心倫理 環境倫理開始擴展到非人類的生命個體的第一步為生命中心主義。此信念主張強調「生 命個體」具有道德價值,但不將物種族群和生態系涵蓋在道德價值之內。提出相關理念的 有邊恥 (Jeremy Benthem) 、辛格 (Peter Singer) 、黎根 (Tom Regan) 、史懷哲 (Albert Schweitzer) 、和泰勒 (Paul Taylor) 等數位學者。 3. 生態中心倫理 生態中心倫理是以生態系整體討論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係,而且相信自然擁有其 內在價值,人類應該尊重自然,所以自然也應該被納入道德考量範圍之內。李奧帕德 (Aldo Leopold) 所提出的大地倫理和奈斯 (Arne Naess) 的深層生態學是為代表學說。 目前世界時空背景的演進,環境倫理朝向生態中心倫理前進。而環境倫理猶如一個完 善的上位計劃,攸關組織、國家、和世界未來的走向,如果普世的環境倫理觀仍停留在人 類中心倫理,人類對於環境問題可能仍視若無睹,故對於環境教育而言,正確的環境倫理 是終極目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基督宗教對於價值觀的影響 正確的環境倫理提供人對於自然正確的價值觀判斷與行為準則,而宗教信仰對於人類 社會價值觀具某種程度的影響。像王曉朝(2007,8-11)整理眾多學者對於宗教的四種定 義,其中便有以宗教具有影響社會和文化的功能做為定義的標準,包含下列四個面向: 1. 以某種神道為中心的信仰系統 將所有宗教信仰的對象認定為「無限存在物」、「精靈實體」 、或「超自然的存在」 ,而 信仰者便是追求對於「精靈」或「無限存在物」的認識與親密。 2. 以信仰者個人體驗為中心的信仰系統 個人的宗教體驗,所指的是人們與神聖的對象(或上述無限存在者)之間的關係,宗 教便以信仰者的個人感受與宗教體驗為中心。. 13.

(23) 3. 以宗教的社會功能為中心的信仰系統 視宗教的社會功能(諸如社會整合、心理調適等)為宗教的本質,故將與宗教具有相 同社會功能的文化現象視為宗教,如共產主義或民族主義等,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將此 類另歸納為「世俗宗教」,意指社會功能近似於宗教的非宗教現象。 4. 以宗教與文化的關係來定義 學者們認為宗教與文化本為一體二面,乃發展過程中才使二者分離,形成「宗教」與 「世俗」 ,誠如美國宗教哲學家 (Paul Tillich) 認為: 「正如文化在實質上是宗教,宗教在表 現形式上則為文化。」 從上述第三、四項可以看見,宗教與社會文化彼此間有極大的相關性,而且相互影響 著。林火旺(2004)認為道德和宗教的關係非常密切,因為任何宗教的實踐,都是以一些 道德要求作為核心,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思考和判斷,也都是基於某一種宗教的教 義和規定。Roth (1992, 27-30) 曾依據眾多學者的研究,整理出人一生在不同的生命周期(研 究對象年齡介於 0 歲至 60 歲之間) ,而教會在個人情意上扮演著具有影響的角色。 本研究以基督宗教為主,故就基督宗教對價值觀或行為的影響來看。國內有研究指出 基督宗教信仰對教友具有正面影響,不論在信念、及行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鄭 書青(1999,80-81)的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信仰基督教與無宗教信仰者相比,其反偏差行 為信念較強。陳美蓮(2005,117)研究結果表示信教年數越久或越虔誠者,個人人格的價 值信念、標準規範影響越大,對於選擇伴侶的建議以具有相同信仰背景為佳。張蓮萍(2003, 68)研究則指出 2003 年發生 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簡稱 SARS)事件時馬偕醫院對處理是抱持著基督教「愛人如己」的精神,不 計成本的大量投入救援與抗 SARS,不論是硬體的投資,同時規劃員工關懷組,關心被隔 離的病人、員工和他們的家屬、及外部人員,相對於另一間不具宗教背景的醫院並無相同 的處理。黃稚淇(2007,103)指出給研究對象從《聖經》的字句中所得的知識,經過個人 在生活中應用、經驗過後,帶來正向的生活情緒。 然而國內對於基督宗教與環境二者相關的研究較少,但亦有研究指出宗教對環境保護 的行為具影響力。例如李秉儒(2007,114、116)整理慈濟基金會的環境倫理的理念與實 踐,認為其環境哲學的精神內涵建基於佛教的「緣起論」、 「眾生平等論」 、「整體論」 、 「真 空妙有」 、「一念心」及「仁」等觀點,但行為的實踐非單一內涵即可驅動。另外,徐孟弘 (2006,23)整理眾多研究報告關於宗教功能為個人、為社會所帶來的正面、負面影響, 其中宗教對於社會的負面影響包含「違反環保造成浪費」,但並未說明其原因。 上述資料顯示,宗教信仰對於個人與社會價值觀具影響力,而基督宗教生態神學能提 供基督徒人類與生態之間關係的價值觀,對於環境教育而言,生態神學猶如基督宗教中的 14.

(24) 環境倫理。. 四、小結  當 White 提出生態危機的根源是由基督宗教所造成,我們可以看見宗教界有不同反應, 有人反對這是對於基督宗教的錯誤解讀,有人認為應該反思自己的信仰探尋上主是否也關 愛自然,然而若落入究竟生態危機是否為基督宗教的錯,一切將於事無補。研究者認為在 環境問題尚未完全惡化之前,宗教信仰具有責任與義務面對環境問題,而基督宗教更不能 例外。基督宗教認為人類其實無法完全理解上主的思想與作為,如果否認關愛環境並非基 督徒的責任,是否亦表示人類己經限制了上主、或拒絕了自然。愛的相反詞不是「不愛」, 而是漠不關心,當基督徒強調信仰中最強大的力量是上主的愛,那麼愛的能力所包含的範 圍應該是極廣極深,因為漠不關心等於限制了自己的界限。而環境教育強調的環境倫理的 養成與價值觀改變,正是宗教信仰所能提供的功能,當基督宗教反省形成的生態神學具有 關愛環境的價值觀,基督徒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才有盼望。. 第二節 生態神學內涵 Crawford(2007,256)認為基督教生態倫理有二個方向, 「有智慧地管理上主的資源」 以及「關心這個世界的居民」 ,此二個方向包含著上主、世界的居民(即所有受造物)彼此 之間的關係。王芳舟(1999,5-10)利用文獻分析探討生態神學,從人存在的關係來看, 分成下列二項: 1. 人與自然的關係 (1) 人根植於自然世界,不能脫離自然世界。 (2) 人類具有自然的特性,能親自體驗並讚美上主在生命中的同在與介入。 (3) 人類生存於整個生物界的秩序中,受上主所託,成為大自然的治理都和管理者。同時與 所有被造生物一樣,應以順從上主的心意為依歸。 2. 人需活現上主的形象 認為舊約神學中認為人是依照神的形象而成的,即然人像上主的模樣,便需要活出上 主的樣子。依著上主的所做所為,上主對於大自然是以愛的角度去看待,對人也是。所以 若人要活出上主的形象,便需一樣以愛的角度出發對待自然,也才會尊重自然。 簡鴻模(1990a,545-546)與施亦珊(2005,12-16)將生態神學分成三種關係來討論:. 15.

(25) 1. 人與神的關係:從恢復上主與人之間關係探討,透過建立與自然及與人之間的關係回復, 進而與上主連結。 2. 人與自然的關係:從環境問題與生態關懷出發,並再次思考上主「創造」的意涵。 3. 人與人的關係:從經濟、社會方面來探討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係是否合宜。 由上可見,生態神學討論的對象應包含與上主、人類以及自然三者的關係,本研究參 考後分為四類整理: 1. 上主與人類的關係 宗教信仰皆具有其特定的信仰對象,而對基督宗教而言「上主」是唯一的信仰對象。 當然,生態神學首先便要討論上主與人類關係。諸如再次定義信仰的核心是上主、對於基 督徒而言,恢復與上主的關係是最終目標,從如何回復上主與人之間的關係做為切入點, 生態神學認為透過與自然及他人之間再建立和好的關係,代表著人類與上主建立關係。 2. 上主與自然的關係 生態神學除了討論上主與人類的關係,另外便是探究上主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藉此關 係的探究,基督徒可以學習上主如何身待自然,進而延伸至第 3 點自然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應為何。 3. 自然與人類的關係 環境危機是世界共同所面臨的問題,所以需要討論的是自然與人類的關係,釐清此二 者之間應有的關係,因為從價值觀的改變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生態神學思考人類與自然的 關係與責任、上主創造萬物的意涵、上主給於自然的內在價值、並透過建立與自然的良好 關係而與上主連結。 4. 個人與他人的關係 生態神學看似著重生態二字,但人到底是存在於自然之中,況且《聖經》中對於關愛 他人有很明顯的教導,例如「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 10:27)此外亦記載人類 社會中的不公義之事,也影響著環境。所以生態神學不單重視生態環境,也要探討人類社 會彼此之間的關係。. 一、上主與人類的關係  (一)從上主的創造認識人類的定位 基督宗教相信世界一切是從上主創造才開始,於是上主的創造也是我們開始討論的起 16.

(26) 點。何建宗(1995,9-16)認為從上主最初的創造來討論人與自然不同的關係。首先,創 世記中描述伊甸園的和諧關係,其中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應是一種「夥伴」關係,意指在人 類犯罪之前,上主、人與動物能夠彼此溝通;其次,上主賦予給人管理自然的權力,是一 種「團隊」的關係,因為上主要人一同照看自然,而非任意指揮控制;最後,人類與自然 要依靠得是「愛的連結」關係,換言之,便是感受上主對人的愛,轉化成為人對於自然的 愛,進而以愛為管理的基礎。9 莫爾特曼在《創造中的上帝—生態的創造論》論述生態神學的核心,其中之一是從上 主的創造中來認識人類自身。焦點不在於人與其他生物的區別,而是誰將這二種連結起來? 基督教與《聖經》創世記中,上主創造人與萬物,其中人是用塵土做成,死後仍要回歸大 地,另外人尚要依賴其他生命做為食物,人類與世界萬物可說是生命共同體,故既不能脫 離亦不能被淹沒於其中(莫爾特曼 1985/1999,254;曹靜 2007,139-143) 。所以從上主的 創造中,人類具有下列特性: 1. 人具有自己的獨特性 雖然人與萬物是生命共同體,但從人與上主的關係來看,人類與萬物的差別在於上主 交附「治理全地」的使命、為動物命名,可謂人類是為上主的在地上的代理人,其獨特性 自然存在。 2. 人的創造與救贖中的角色 莫氏認為從創造史來論,天地創造先、人居後。從救贖歷史來論,新人類先、新天新 地的創造則在後,所以創造時是人類需要天地才能生存,而救贖時是天地需要人類才能獲 得解脫,可見人類並非孤立或與世界相衝突(莫爾特曼 1985/1999,256-257) 。 (二)重回《聖經》建立生態新典範 神學家 Santmire(1992/1996,122-129)認為生態神學並非建構全新的神學系統,而是 建立一個新典範,但是不能離開基督教神學的中二大原則,特別是巴特的改教思想中的原 則: 「唯獨恩典」與「唯獨《聖經》」 。一般而言,當基督徒沉醉感動於高山的宏偉、海洋的 深邃時,所延伸想像的美好可能是所謂死後的天堂、或是對土地蘊含豐富生命的默想。而 新的生態典範,將從單獨重視靈性(上升、天堂的隱諭)轉向為重視生態的主旨(肥沃、 移向美地的隱諭,豐富生命的大地) 。重視生態典範,讓人可以從上主應許之地的來臨,亦 即土地的肥沃來經驗上主,這都是可從《聖經》中得到證實,仍不偏離「唯獨恩典」與「唯. 9. 谷寒松(1995,244)認為上主的愛是萬物存在的理由,所以創造的主要意義並非要證明上主的能力, 或為了祂自己,而是傳播祂的愛。研究者認為基於這個理由,上主與受造物連結亦是立基於愛,所以基督徒 向上主學習的是,與其他受造物建立愛的關係。 17.

(27) 獨《聖經》」 。當生態典範啟動之後,我們將看見上主的愛是豐富湧向「整個」受造界,而 非僅向人類。 Cobb(1992/1996,45-48;王俊 2008,63-65)也提出相同看法,認為閱讀《聖經》的 過程除了瞭解自我外,更有許多《聖經》故事可以教導我們、或使我們反省,而且思想必 須從當下的所在地開始,若是離開《聖經》來探究信仰與環境的關係,將有失偏頗。戴著 信仰的「生態」眼鏡來看待自然,將不再認為自然僅有工具性價值,而能看見自然的內在 價值。 《聖經》中不乏具生態典範的經文,例如「 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 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牠們。牛必與熊同食;牛犢必與小熊同臥;獅 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斷奶的嬰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 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 充滿洋海一般。」 (以賽亞書 11:6-9)此段經文可說是描述生態國的最佳寫照。貝瑞神父 認為環境意識的覺醒便是朝向生態理想國邁進(莊慶信 2005,24) ,研究者認為基督徒要 學習的是像以賽亞書這段經文般,與其他生命共同生活,而非趕盡殺絕。 (三)人應以神為本 基督宗教認為人類有上主的形象,又是上主所創造,神擁有位格、人便具有人格,雖 然「作為人,首先、也是首要的就是為上主而活,與他的創造者保持聯合。」但是因為人 可以自由選擇「自己、世界或上主」何者作為標準與核心(劉若民 2007,68-69) ,所以是 否要以上主為信仰核心成了人的一大挑戰,即便人具有上主的形象或獨特的人格。人類如 何去定義上主與人之間的關係時,便影響人類如何定義「人與人」及「人與自然」之間的 關係,生態神學便是按基督信仰中的神本做為切入點,希望除去人本觀念(谷寒松 1995, 243-244) ,唯有當人如果選擇以上主為其中心,才有可能破除人類中心的思維。 神學家 Santmire(1992/1996,114-118)認為基督教(尤其是路德和加爾文的思想)是 建構在「上主和人類,藉著上主恩典的話語,產生彼此間動態的相互交往」的觀點上,於 是更正教傳統基本的神學觀念是「上主憑祂的恩惠將衪自己與人類聯結,人類則在信心中 和愛中來回應上主」 ,進而形成「神—人」中心觀點。但是以「神—人」中心的自然觀會產 生許多的問題,因為極容易將焦點放在人的身上,而非在上主身上。如此一來,便可能隨 著世界主流價值落入各種以人為中心的框架中,以人為中心的想法包含極端的人類中心主 義、個人主義、以及二元論。這樣的內在本質是不穩定的,而所謂「管理的神學」 (theology of dominion) 很容易就會演變成為以人為中心的「統治的意識型態」 (ideology of domination) 。Cobb(1992/1996,39)認為我們需要的神學,同樣也是牽涉到對現代思潮 根本的否定,也就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省。 18.

(28) 除了不將人類偶像化以外,基督教也需避免將自然偶像化(何崇謙 1999,50-51) 。神 學家莫爾特曼對自然的看法乃是以上主為中心,因為上主是世界的創造者,被創造出來的 人類或自然,必然不會是世界的中心(莫爾特曼 1999,xxxvi) ,因為擁有能力的創造者上 主才可以成為中心。. 二、上主與自然的關係  (一)上主存在於自然之中 傳統神學認為自然不足以引導人認識上主、敬拜上主,遂將自然置於恩典與啟示之下 (何崇謙 1999,48) 。然而基督徒應重新定義上主與人類的關係,去除以人為本的信仰、 回復以上主為中心。中世紀雖然是神本中心的思想,但不能以其為榜樣,因為當時對上主 的觀念傾向於上主與世界分割的實體。中世紀神學認為上主不在這世界,而是獨立存在於 祂的時空之中。神學這種分離的觀念,認為上主絕不會、也至少不會直接受到世界發生的 事情所影響,這將造成基督徒服事人與服事上主是不一致的。然而新約中耶穌提到我們作 在弟兄最小的一個人身上,就是作在主的身上,例如馬太褔音 25:40「 王要回答:『我鄭 重地告訴你們,既然你們為我的跟從者中最微小的一人做,就是為我做!』」 。服事上主與 服事人類不能分為兩件事,新典範強調,我們是藉著做在人身上、並透過對人的服事來服 事上主,進而會把對人類和對其他生物的關懷之間的界線塗去(Cobb 1992/1996,41-42) 。 Rasmussen(1992/1996,72-74)認為上主與世界並無分離。從路德宗的論點反省,若 要與恩典的上主同在,表示要關愛大地。因為潘霍華(二戰後,德國重要神學家之一)與 路德皆認為,有限的自然承載無限的上主,超越的事物是完全內在的,不同於巴特與加爾 文認為,有限的自然不可能承載無限的上主。換言之,有限承載無限的意涵是,你如果要 經歷上主就必須愛自然世界,因為無限的上主存在於有限的自然裡,如同潘霍華所言: 「上 主就在事實本身裡頭」 。人類是有限的,但並不因為肉體有限而代表只有靈魂才重要,他拒 絕啟蒙時代靈肉分離的狀況。 上主的整個創造是一個神聖的團體,所以不僅人具上主的肖像,自然也具有上主的形 像,如此一來自然便象徵上主的臨在(莊慶信 2005,10) 。所以思考上主與自然世界的關 係時,不再強調其二者是分離的,而是主張「內在的上主」 。承認上主存在世界中,世界也 在上主之中,當受造物(如人類)要成為具有意義的存在,也必須在世上尋找上主,因為 世界與自然即是上主存在之處。上主是否存在於世界之中,亦能從道成肉身的耶穌來印證, 基督教相信「三位一體」 ,即聖父、聖子與聖靈三者皆是上主本身,上主將聖子(耶穌)賜 給世界,代表著上主對世界的愛並非抽象無法想像,而是真實存在。耶穌從祂的母親瑪利 亞腹中出生,是受到世界的滋養長大成人,尤其祂的童年在鄉村渡過,對自然的深刻瞭解 也成為日後傳道的種種比喻與象徵的來源。身為三位一體的耶穌經歷了世界與苦難,印證 19.

(29) 耶穌與世界的親密關係(谷寒松 1995,248) 。 (二)自然的價值來自上主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 (創世記 1:26)上主創造 世界之後,接著依著上主的形像與樣式創造人,因此人類是極為不同於其他的生命。基督 教相信人有著神的容貌,是一種恩賜與受託。然而這樣的榮耀,在初代教父的詮釋下認為 人是所有受造物中資質最高,其他動植物仍是為服務人類而存在。例如毒蛇供人製造藥品, 動物可測試人的勇氣(余茂洋 2007,135) ,這也正是 White 批評視自然萬物皆為人類而存 在的觀念。 「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世記 1:31),上主造人也創造飛鳥、走獸、樹木、 和青草等萬物,但上主真的只看重人嗎?當然不是,祂看一切所造之物都是良善的,加上 按希伯來人的心理學來看,自然並非與上主相敵對,任何物質當中亦無邪惡存在(Fritsch 1991,42) 。創世記第一章總共有七次提到,上主看祂所創造的萬物都是好的,而因為源頭 來自於屬良善的上主,被創造的亦被賦予善的本質(劉若民 2007,65) 。 「你們看天空的飛鳥:他們不種不收,也不存糧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飼養他們。」 (馬太褔音 6:26)與「看看百合花怎樣生長吧。它們既不工作又不縫衣,可是我告訴你 們,甚至像所羅門王那樣的榮華顯赫,他的衣飾也比不上一朵野花那樣的美麗。」 (路加褔 音 12:27)兩節經文中呈現在上主的眼中,雖然人是依上主形象所造,但祂對於萬物的愛 並沒有什麼高低區分,就如空中的飛鳥、野地的百合花一樣,上主仍一樣的照顧、關愛他 們(谷寒松、廖湧祥 1994,162) ,人類的行為舉止應以神為榜樣,活出上主的形象。於是, 世界萬物的價值在上主的眼中並不比人低。 Johnston(1992/1996,295-300)認為若價值是主觀的,實際上我們難以區分也無從比 較價值的高低,例如對甲來說毛皮大衣的價值、或對乙來說免於飢餓的需求,毛皮大衣或 食物的價值無法比較,因為沒有依準。但若以主觀的價值判定,某些事物價值便可能被忽 視,例如因為人的需要而去開發一片雨林,以人的價值為準,雨林或裡面動物的生存權又 如何?他認為受造物被上主創造之後,上主所給予的價值便存在其中。倘若認定價值是由 主觀判斷來決定,有權去決定何者才是有價值的人類,將可能自認為上主。 雖然萬物具有內在價值,但 Cobb(1992/1996,58-61)和 Johnston(1992/1996,295-300) 認為這不代表平等。Cobb 以創世記第一章做出發點認為萬物具有內在價值,代表著他們不 應只被當成手段或工具看待,但是動物生命的內在價值高過植物,因為植物是要給動物食 用,如同經文「所有的動物和鳥類,我給牠們青草和蔬菜吃(創世記 1:30) 。」而人被賦 予管理的責任,亦與動物、植物有所區分。所以確認所有受造物都有內在價質,但是價值 是有等級的,而權利也有很多種類。而 Johnston 則認為內在價值不代表在萬物之間有平等 20.

(30) 的權利,因為平等是個人主義的概念,而且萬物天生就彼此牽連著,每一物的存在都是由 於其他生物的犧牲,然後也犧牲自己以幫助另外生物生存。雖然內在價值追求的不是一種 平等,但卻是一種認同、重視,以及為對方著想。. 三、自然與人類的關係  (一)罪是人類選擇不看顧大地 《聖經》創世記中有二個第一,首先是上主與人類立訂頭一個約定,其次是人類犯下 的第一個罪。創世記記載上主交待亞當與夏娃能食用伊甸園中所有的果子,唯獨那棵使人 分辨善惡的樹的果子不能吃,吃得那天必定死亡,這是第一個約定「生命之約」 。上主的愛 是給人禁令,人要相信祂才得生命,但此約定與其他不同的是不具任何應許。此約另外代 表上主界定了受造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自然界的完整性不可為人所隨意使用破壞。 人可自由選擇順從或違背上主,順從是「生」、違反偷吃果子是「死」,生、死二者之間的 差異便是「罪」 (谷寒松、廖湧祥 1994,123;李東隆 2009,19) 。 對於馬丁路德而言,所謂的罪是「人類嘗試要升高到自然之上」 ,犯罪便是人越過侷限 性、有限性並拒絕接受受造物的本質,所以認罪悔改是要「回復我們的常理,並且在享受 我們肉體的人性中生活,也按著它的需求來生活—以及享受其餘的自然界,並與之和諧相 處」 。我們若要反映身為上主形象的我們,唯一有效的「信」必須是「生物與精神」一體的 (Rasmussen 1992/1996,74-80) 。 谷寒松(1995,263-264)從上主、人與自然三者間的關係出發來談「罪」,認為人的 存在不論在生命、宗教或藝術各種生活層面,皆是由上主與土地所支持與供應,人類則是 接受者的角色。而罪便是人類拒絕接受上主及土地給予的支持與滋養,更是拒絕履行人類 應盡的義務,以及管理、照顧自然的責任。拒絕代表的是人類相信沒有上主或大地的支持 仍可以存活,於是罪也是人類選擇離開上主、人與自然三者的關係。 人類選擇認罪悔改非易事,如同選擇上主做為生命的核心一般困難。牧師 Claypool (2007,49-50)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他以《聖經》約翰福音為例。當耶穌在畢大池問了 生病三十八年的瘸子說: 「你要得到醫治嗎?」言下之意是「你準備好接受改變嗎?你準備 好接受健康之後帶來的挑戰嗎?」當我們知道與瞭解環境問題的嚴重時, 「我們真的準備好 改變原本的生活習慣嗎?」基督教強調認罪悔改,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對環境問題, 人類真的承認自己的行為是造成的原因之一嗎?他最後提出「我們想要活下去嗎?申命記 刻劃了摩西臨終前站在以色列面前說: 『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做見證,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 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 (申命 30:19)這對每個世代及我們而言,仍是一項挑戰。 哪,您要揀選什麼呢?」是生命、抑或死亡? 21.

(31) (二)透過自然認識上主 Kehm(1992/1996,175)對所有的基督徒提出一個疑問,上主的終極目的究竟是什麼? 「是否在祂統治萬物的最後時刻,要實現一個唯有靈魂 (spirits alone) 的榮耀國度?在那裡 他們能夠與上主合而為一,且在完美的福祐中默想上主,然而他們狂喜的先決條件,竟是 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必須被上主所摒棄而永遠被湮沒嗎?或者,上主的目的是—將上主自己 的生命傳遞給其他的生命,以期在最後能夠帶出公義居住在其中的新天新地?」 Kehm(1992/1996,177-180,198-199)認為基督教信仰中的「創造」必須與「救贖」 一同討論。他提出《聖經》中聖約顯明,上主的救贖的對象除了人、亦包含自然。以「挪 亞之約」為例,在創世記第六章至第九章中提到因人的罪惡,上主降下洪水淹沒世界,唯 獨挪亞一家與挪亞方舟上的各種動物存活下來,待洪水退去後,上主與存活下的所有生命 (包括了人與動物)立約不再用洪水毀滅世界,並以彩虹為印記。這是唯一提到不單與人 類,而是與大地和所有生命,包括人類與人類以外的萬物所立的約,這不僅是普世之約、 亦是生態之約,是上主對於「自然界」恆久不變的神聖保證。他認為《聖經》中的聖約不 斷闡明,上主的救贖是包含土地、包含自然萬物。既然救贖包含所有受造物,那上主終極 的救恩便意謂著是整個受造界的參與,若缺少人以外的受造物,是不會完成的。 神學家莫爾特曼(1985/1999,256-257)提出相似觀點,從創造的順序來看,自然創造 在前、人類居後。而從救贖的順序來看,人類則在先、新天新地的創造在後。將創造做為 起點來看,人需要自然才能生存,將救贖做為終點來看,自然需藉著人的認罪悔改才能共 同獲得解脫。另外,他反省傳統神學人類學中,常侷限於創造論而忽略新約《聖經》 ,亦即 沒有從基督教三位一體(天父、聖子與聖靈)的關係來審視。人是具有三位一體(上主、 聖靈、聖子)的形象,雖然具有三種形象,但三者是彼此連結不分離,所以反應的應該「是 身體與靈魂,二者不應分離」、 「是人類全體而非個人,不應只看重個人」 、「是與自然相關 聯的人,而非與自然衝突的人類」 (324) 。所以只有當全部人類的身體、靈魂、與自然彼此 交叉連合的時候,才與三位一體的上主相符(曹靜 2007,143-144,147) 。 Santmire(1992/1996,142-143)認為上主與自然的連結,是和「上主與人之間」 、 「人 和自然之間」的連線一同形成的。換句話說,當上主與自然的連結,需同時上主與人、及 人與自然連結二個條件的達成,才是救贖的完整,所以透過與自然界的連結,便是與上主 的連結。聖依納爵 (St. Ignatius Loyola;莊慶信 2005,10)提出在一切事物上看見上主, 亦將自然視為上主的反映,所以自然並不會使人與上主疏離,反而因此更認識上主。 (三)關係的建立,內在價值才成立 Cobb(1992/1996,59)認為爭辯受造物是否具內在價值,並不會產生效力,而應該認 真、嚴謹的尋找現代社會中各種議題可實行的方案。Douglas John Hall 和 Rasmussen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由於環保意識抬頭,回收業者從 2018年開始在台南多點設置「自動資源回收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佛教歷史上最具改革代表人物的太虛大師 [註 28]

創校時期 社區背景 宗教背景 班級人數 學業水平 學生紀律 老師教齡 老師質素 老師參與 家長參與 家長照顧 社經地位.  學校強弱機危分析

一、工業革命與19世紀社會背景 二、工業革命對設計環境的影響 三、平面設計的新形式與新媒材

運用其他輔助材料 補充與主題相關的 資料/歷史背景/該 行業的性質/舊物的 象徵意義/小人物的

台灣於過去 50 年間(自 1952 年至 2001 年),產業歷經兩次產業結構 轉型,第一次發生於 1951 年至 1981 年間,由農業經濟轉向以工業為主的 經濟,第二次轉型發生於

在軟體的使用方面,使用 Simulink 來進行。Simulink 是一種分析與模擬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