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態神學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生態神學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第一節生態危機與基督宗教的關係及回應,說明基督宗教與生態危機的關係,而 基督宗教回應的其中一種方式是重新反省、進而提出生態神學,接著說明生態神學屬於環 境倫理的重要性與角色。

生態神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基督宗教神學在面對當代生態危機的前提下,提 出人與自然的關係做出的神學反省,眾多神學家、學者相繼提出不同解讀觀點的生態神學,

目前尚無統一的論述。故第二節生態神學內涵,以研究者認為基督宗教具環境理念重要的 部份,做為收集研究結果的參與、以及與研究發現討論的資料。目的不在於整理所有的生 態神學、或檢視聖經中是否有相關的證據,而是瞭解協同研究者的跟基督宗教有關的生態 理念。

第一節 生態危機與基督宗教的關係及回應

一、生態危機與基督宗教的關係 

18 世紀末開始的第一次的工業革命到 1990 年期間,人口數增加了一倍。而 1900 年開 始,平均每四十年人口數增加一倍(魯道夫.帥伯、安東尼.戴蒙、劉小如、陳奇祿 1987,

20),2007 年 8 月美國人口資料局的統計,全世界人口數已破 66 億,世界人口能如此蓬勃 發展可歸功於工業革命所帶動各項科技、科學、與產業進步,進而使人類壽命延長、糧食 生產提升,但也帶來種種環境問題。

White (1967/2004,58-60;Pojman 1998, 18-19) 從歷史檢視生態危機背後的根源,眾多 科學家如牛頓 (Sir Isaac Newton, 1943-1727) 皆認為自己研究科學是在「追隨上帝並思索祂 的智慧」 (to think God’s thoughts after him) ,令 White 不得不相信科學深受宗教的影響。

再者,他認為現代的基督徒在思想、語言上即便與過去有所不同,但基本的信念仍未脫離 過去基督宗教的思考模式,例如直線式的時間觀。White 認為傳統的思維模式是造成生態 危機的原因,而一般認為中世紀是現代科學的起點,故應回顧中世紀基督教如何對待自然 的觀點,才能解決問題。究竟人類對待生態環境的方式,取決於人類如何看待自身與其周 圍環境之間關係,尤其人類對於自身和天命的信念。他提出的中世紀基督宗教數個觀點,

如下所列:

8

(一)直線式的時間觀

基督宗教相信上主創造一切,於是世界具有個「開始」的時間點,而歷史的發展是恆 續朝向進步直到終點。這種直行不返的時間概念,與希臘許多哲人(例如亞里斯多德)認 知不同,他們相信時間是循環的,於是否認世界有其開端。

(二)人類中心

White 認為基督宗教是最以人類為中心的宗教,例如亞當是按上主的形象所造,上主 亦將創造的萬物給亞當命名與管理,似乎取得支配所有動物的優勢。White 提出人們對於

《聖經》創世記的解釋有問題,例如「神說:我們要按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 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爬的一切昆蟲。」(創世 記 1:26)這段經文對於「管理」一詞的解釋,認為上主既然賦予人管理其他生物的權力,

人的位階必定高於萬物,因為萬物的生死大權都在這管理者的手中,演變成不當的管理、

甚至是控制,進而生成環境問題。再者他認為因受到基督教僅著重於「人與神」之間的關 係,導致人類社會、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很自然的「輕視」自然萬物也造成環境的污染,

即使運用更多的科技亦無幫助(楊冠政 2006,7-8)。基督教認為耶穌基督是上主以道成肉 身降臨於世,因此人類再度分享上主超越自然的身份。於是將人類視為高於自然一等,形 成「人類與自然」二元論點。

(三)去除泛靈論

莊慶信(2005,4)從 White 的文章歸納出 2 點基督宗教是生態危機的理由: (1) 基督 宗教採用二元論,活生生將人與自然分離; (2) 基督宗教屬於一神信仰,排斥萬有神論者,

相對較「不敬畏」自然。因為基督宗教屬於一神信仰,不同於遠古認為每一條溪、每一棵 樹皆有其守護神,守護神雖跟人很接近卻有很大的不同,都顯示出雙重人格與矛盾的情緒,

例如半人半羊的農牧之神或人魚等。重點在於當人類需要開墾山林、建築水壩時,便會想 要平息與安撫這些守護神的矛盾情緒。而基督宗教則認為上主(或天使、魔鬼等靈體的概 念)不存在於世上任何物體之中,有他們獨立存在的空間,對於開發自然棲地不需要像安 撫守護神一樣,於是漠不關心對於自然因開發而造成的破壞成為可能。

Pais, J. D.(1977;引自楊冠政 2006,8)提出相似的看法,提出人類的信仰模式由萬 有靈論(自然神論)對萬物崇拜,轉換成以人類為中心的多神信仰,人類自認與自然分離 並超越自然,對自然的「不尊敬」似乎也就不足為奇。

此外,亦有學者認為基督宗教的新教改革亦傾向於人類中心主義。1517 年,基督教新 教改革時期,代表人物馬丁.路德的神學思想建構在「因信稱義」之上,他認為人靈魂的 拯救,在於神的恩典及人對於神的篤誠信仰(張綏 1993,216-217)。路德亦提出三項主

9

要的信念(盧俊義 2007b):「 (1) 人是因為信耶穌而得救; (2) 聖經是教會最高的權威;

(3) 人人皆祭司。」即每位信徒皆是傳福音的祭司。路得的思想與當時其他基督教神學家加 爾文、慈理運等人的觀點相似,重視「上主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故生態環境在此神學架 構下,便被忽略、輕視(Santmire 1992/1996,117)。因此重視上主與人類之間的關係被詮 釋成,人類是為事奉上主而存在,環境僅是為了服務人類存在(賴品超 2006,48),或者 說環境只是一種工具,是人使用來親近上主的工具之一,如此的思想亦代表著以人為中心 的「人類中心主義」(朱建民 2007)。

從上述看來,基督宗教信仰中隨著歷史的發展,似乎夾帶使人類忽略自然的訊息。然 而面對生態危機的困境,White (Pojman 1998, 20;White,1967/2004,60-62) 於文末指出 解決生態危機的方法,不能僅依賴科技,而是要回應那具宗教性的根源,他以早期聖方濟 的思想為例,視自然的各個部份都是獨立具有靈性的自主個體,或許是現代基督徒可以參 考的方向之一。

二、基督教的重新詮釋—生態神學 

White 指出基督宗教是生態危機的根源引起廣泛的討論,有些反對他的說法。例如 Lewis W. Moncrief (Pojman 1998, 21) 認為,宗教信仰可能是影響環境問題的因素,但不是全部。

因為影響社會制度可被歸類為九個面向,每個面向皆具有影響社會的可能,而宗教信仰僅 是九個面向中的一種,故不會是唯一因素。而宗教提供的是「人與人」和「人與環境」之 間應具有何種關係的主張,屬於非常廣泛的系統,其中包含被容許的信念或行為,並鼓動 社會及精神上讚許那些符合系統的信念或行為,而責備那些違反者,但這些規則並非詳細 及明確。Moncrief (25) 亦認為 White 的認點太過簡單與直接,他認為宗教應該只有間接的 影響能力,而且資本主義、民主化、都市化、人口增加、財富增加、個人所擁有的財富等 都是造成環境危機的可能因子。6

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余達心(1999,13)認為 White 當時的論點過於輕率,問題 並非出於基督教,而是現代的世界觀與人觀,尤其是啟蒙運動後的個人主義及科學主義。

李順華(2006,20)則認為 White 是對《聖經》理解錯誤才會將生態問題歸於基督教。若 排除宗教原因,其他因素如民主、科技、都市化、個人財富的增加、對自然界的侵略態度、

二元論或原子物質主義等皆有可能造成環境問題(莊慶信 1995,279;2005,4;施亦珊 2005,

26-27;)。基督教神學家Nash, J. A. (Nash, F. Roderick 1989, 87-120;引自莊慶信 2005,4-5)

不認為基督宗教是造成環境問題唯一原因,理由有1. 不能說環境危機非單一因素造成;2.

不該誇大任何宗教對文化的影響,例如基督宗教或佛教;3. 基督宗教歷史中包含有生態敏

6 社會學家 Lewis W. Moncrief 曾任教於美國密西根大學,並發表「The Cultural Basis of Our Environmental Crisis」回應 Lynn White 於 1967 發表的文章,發表於 Science, 170, pp. 508-512.

10

感者;4. 認為別的宗教較基督宗教好,是錯誤的比較;5. 就算指控屬實,基督宗教也有改 革及發展新生態倫理和行動的潛力。

究竟基督宗教是不是如White 所提出為環境問題產生主因?這樣的爭論尚無定論,亦 非本研究重點。但不容忽略的是,既然這些學者將此提出來討論,代表著宗教確實具其影 響力,研究者認為上述Nash 的第五點最為重要,這將促使基督宗教在面對不同時代的問題 時,皆可回到信仰中尋找答案。

不論是為基督宗教辯護外或反對White 的說法,另外則有人選擇重新思考、詮釋《聖 經》與環境之間的關係。7例如1969 年英國聖公會總議會辦論工作小組報告《人與生態環 境》 (Man in His living Environment),報告中指出「對地球的剝奪不但是錯誤的決定,更 褻瀆上帝…人濫用權力造成世界現今的模樣,絕不是上帝的心意。」,1986 年英國聖公會 再發表《我們對生存環境的責任》 (Our Responsibility for the Living Environment) ,其中心 思想指出上帝救贖與保守衪所創造的世界,既然世界並非屬於人類,而是屬於上帝,世界 便具有內在價值(艾金遜 2002,164,168)。

美國神學家John B. Cobb (1925- ) 於 1972 年出版《為時已晚?一種生態神學》 (Is It Too Late? A Theology of Ecology) 代表他對於生態危機的回應。德國神學家莫爾特曼 (Jürgen Moltmann, 1926- ) 於 80 年代出版《三一上帝與上帝國》、《創造中的上帝》、和《耶穌基督 的道路》回應生態危機(林鴻信 2010,26-27)。其中《創造中的上帝》一書副標題便是「生 態的創造論」,並以創造論做為探討上主、人與自然三者關係的切入點。

Johnston(1992/1996,285-288)認為,人應該重新與環境建立關係如同上主與人的關 係,不論是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原則上都是將自然視為發展用的資源,便將環境視為人 類生存的外在條件,便失去兩者間天賦「關係」,才會產生誤以為環境不重要、人類可恣意 利用自然等觀念。

簡鴻模(1990a,545-546,549;1990b,555-556)認為自然生態靈修不是新添加的,

簡鴻模(1990a,545-546,549;1990b,555-556)認為自然生態靈修不是新添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