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IBDP 的教學方法

4.2 概念型教學

一、概念的定義和特性

IB 所有的教育項目和課程均注重發展對概念的理解,唯有讓學習者 通過概念進行理解,才能使探究式教學更為明確清晰(蔡雅薰,2019)。

ATL 教學方法中,其中一個原則就是「概念型教學」,不過,「概念」的 意義是什麼?

葉玉嬌(1974)認為:人們認識事物時,把事物的特質及其相互關 係,經過分析、比較、綜合等作用,而概括化和定型化了。代表一個物 體、動作、性質、狀況等之抽象的共通的觀念或意象,這叫做概念。黃 台珠(1984)認為:概念是人類思考和了解的工具,亦是學習的「基本 單位」,這即是說,經由有意義的學習而獲得的概念,使得人類能夠具有 深入思考的能力。

而概念本身具有什麼樣的特性,黃台珠於〈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

一文中提及三大要點:共同性、符號化、概念使用人,這三點若是缺少 其一則概念無法存在。

1. 共同性:一個概念在物體、事件、其他概念中有它的共同點,因此理 解一個概念就是知道它如何分類,如此一來才能辨認出什麼是屬於這 個概念的範圍,什麼不是,也可以看出這一個概念跟其他概念之間的 關連與差異。

2. 符號化:事物的命名是為了使人類便於溝通以及使用個人認知結構中 的概念。一個成年人的思想極大部分都是需要依賴語言符號來表達。

3. 概念其使用人:世界並不是只存在一種概念的分類方式,每一個概念 的產生都必須依據其社會文化才能正確表達其意義與道理,如此一來 人們才能互相溝通與使用它。每個人都是生活在文化當中的,我們必 須使用這個社會文化所建立的語言才可以傳遞生命並繁衍後代。如果 一個文化滅絕,那麼存在這個文化當中的語言以及概念都將消失。

H. Lynn Erickson, Lois A. Lanning, Rachel French 等人在《創造思考的 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中談到,概念不受時間限制、穿越

日益複雜奧妙的時代提供經驗中的智慧;因為概念具有普世性,代表性 的例子可能穿透時間、跨越情境衍生而出。

二、概念的教學

釐清概念的定義,我們該如何將概念融入於教學當中?葉玉嬌於

〈概念的學習〉一文中指出,在概念學習中,教師的責任在:

1. 給予學習者自然的、現實生活中的經驗,避免抽象的、難以理解的 東西。

2. 介紹某個名詞時,這個名詞能夠與某個意義互相連結。

3. 提供學習者足夠的經驗與事實,幫助學習者有效的理解。

4. 為了幫助學習者快速類化,需要強調中心的事實。

5. 給予學習者活用新名詞的機會,藉此考核學習者是否真正理解一個 概念。

6. 為使學習者能夠真正運用某個名詞,必須幫助學習者增加經驗。

從以上概念教學的操作原則中,我們可以看出,概念教學重視的是 學習者自身對於某個概念(詞彙)與自身經驗的結合,強調的是學習者 本身的所得,而非教學者的給予。《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 教學》一書也指出,概念型教學與傳統教學具有差異,傳統的課程與教 學是二維度設計,也就是以主題、技能為本的平面教學模式;然而,概 念型教學卻是三維度設計,也就是以概念為本的立體教學模式,課程重 點聚焦在學習者上完課後能夠:知道(Know,事實性)、理解

(Understand,概念性)、會做(Do,技能純熟的)。

如果我們以蓋房子來比喻課程設計的話,主題和事實性知識只佔據 比較基礎的一部份內容,而概念型教學則著眼於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

是主體工程(吉華,馮薇薇,2019)。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出,事實及主題 都在概念之下,換言之,主題是被鎖定在特定的時空和情境中的,而概 念則更普遍、更抽象,能涵蓋更多其他領域的例子(吉華、馮薇薇《中 文 B 大主題單元創作》):

圖 二-2 概念與主題圖

資料來源:吉華、馮薇薇《中文 B 大主題單元創作》

根據以上對於概念的定義以及概念教學的定義,其最主要的模式就 是,教師在實際授課之前,必須針對學生學習的文本與主題,找尋並提 取相關的概念,以促使課程整體走向,從單一平面擴展到多元立體,並 且幫助學習者與實際生活可能遇見的情境接軌,達到學習的實際目的。

由於概念型教學模式與 IBDP 所提倡的教學理念與精神相符,因此,概念 型教學為 ATL 教學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IBDP 也依據這樣的模式,

制定出自己的教學規劃表,幫助教師在課前針對單元標題設定好其概念 型教學的目的。

表 二-9 IB-MYP/DP 文學課單元教學規劃表

共備教師 科目

單元主題 授課年段 單元教學

所需時間 探究:確立單元教學目的

重要概念 相關概念 全球背景

探究說明

探究類別

 事實性探究:

 概念性探究:

 辯論性探究:

教學目標 總結性評估

對總結性評估的方式、內 容及標準之概述:

總結性評量之內容與探 究說明間的關係:

學習方法

行動:通過探究實施教學與學習

內容 學習過程

學習體驗與教學策略 形成性評量

差異化教學 教學資源

反思:對課程規劃、過程與影響之檢討反思

單元教學實施之前 單元教學實施過程 單元教學完成之後

資料來源:蔡雅薰,2019,《IB 國際文憑與中文教學綜論》

從以上表格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在授課前必須確立:重大概 念、相關概念與全球背景,以及探究類別等等。在概念驅動的課程中,

「重要概念」促進學習的廣度和原則性,「相關概念」增加學科知識的深 度和複雜性(蔡雅薰,2019)。因此,教師必須根據主題當中含有的重大 思想觀點展開討論,幫助學習者以高層次的角度進行思考,從來獲取不

受時空、情境限制的觀念,這就是 IBDP 課程所注重的教學型態與樣貌。

因此,在本研究的課程設計當中,我們也會參考 IBDP 提供的教學規劃 表,運用於四大課程單元當中,在總結性評估的部分,由於 IBDP 課程有 其制定的評量考試,因此在後續的設計當中,將不會使用該項目,另 外,由於本研究未實際實施,故最下方單元教學實施三個項目也不會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