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IB

1.1 IB 課程

國際文憑組織 IBO(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於 1968 年創立,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主要以培養學生具備國際情懷,注 重學生的全人發展,從小養成學生探索與思考的學習方法以及概念理解 的教學方法,引領全球的學習者進入多元文化的國際社會,成為富有責 任感的世界公民為使命(蔡雅薰,2019)。創立至今陸續推出四種國際文 憑項目,為三到十九歲的學童提供一系列連續性的教育課程(資料來 源:資料來源:IBO 網站 https://www.ibo.org/):

1. 小學項目 PYP(Primary Years Programme):適合 3~12 歲學生修習。

2. 中學項目 MYP(Middle Years Programme):適合 11~16 歲學生修習。

3. 大學預科項目 DP(Diploma Programme):適合 16~19 歲學生修習。

4. 技職課程項目 CP(Careea-related Programme):適合 16~19 歲學生修 習。

此連續性的教育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擁有下列十種人格特質(資料 整理自:蔡雅薰,2019,《IB 國際文憑與中文教學綜論》,第 23-24 頁):

1. 探究者(Inquirers):培養好奇心以及探究學習能力,對於學習抱持 熱情,並終身學習。

2. 知識淵博的人(Knowledgeable):理解重要的概念,擁有跨越學科的 知識,觀察與探討全球重要議題。

3. 思考者(Thinkers):運用批判性與創造性思維,積極分析與解決複雜 的問題並做出行動以及合理的決定。

4. 交流者(Communicators):能運用一種以上的語言,以多種方式、自 信的與他人溝通及交流、傾聽他人思想,與他人順利、愉快地合作。

:為人處事正直、誠實,並且有強烈的公平

正義感,尊重他人的尊嚴與權力,同時也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6. 胸襟開闊的人(Open-minded):欣賞自己民族的文化與歷史,同時也 尊重、包容其他群體的傳統與價值觀,尋求廣泛的觀點,並且透過體 驗不同文化來豐富自己的人生。

7. 富有同情心的人(Caring):以同理心、同情心、尊重的態度看待他 人需求與感受,願意奉獻自己,透過服務行動讓全球環境變得更好。

8. 敢於冒險的人(Risk-takers):有勇氣嘗試與面對自己不熟悉的環境和 事物,在新環境當中可以獨立自主探索自己的新角色。

9. 全面發展的人(Balanced):發現自己與他人在世界上的依存關係,

並且理解智力、體力與情感均衡發展對於自身的重要性。

10. 反思者(Reflective):對於自己的學習、經歷做出思考,客觀了解自 己的優缺點,進而幫助未來的學習與發展。

國際文憑教育課程有別於以往的傳統教育方式,打破分科教育的限 制,提倡跨學科的整合學習,為新時代培育知識淵博、擁有批判思維能 力、獨立研究能力、富有愛心及多元文化理解的全球公民。全人教育的 觀點是希望讓未來的年輕學子可以在這個發展快速、科技日益更新的全 球化社會當中擁有足夠的適應能力,為共同打造更美好的世界而學習。

國際文憑教育課程不僅有劃時代的課程項目規劃,在課程評價的方 式上,也從過去注重學生知識與技能掌握的評價方式,轉而看重學生的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等多元的面向。除了看 到學生的智力面,更要看到學生在非智力面:動機、興趣、人格、情 感、態度等等的發展。由於每一個學生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強項以及人格 特質,因此全方位、整合性、多元性的評價一個學生,才能幫助學生全 面發展與提升,找尋自我的價值與目標,讓學生樂於學習,並成為一位 終身學習者。

為了維護良好的運作情況,IBO 每年都會召開一次全球大會,由 IBO 組織人員、大學教授、IBO 全球授權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各國政府的代 表組成,與會內容將針對 IB 課程項目在全球施行的狀況做反思與檢討,

並適時更新、調整課程架構與評量方式。

由於國際文憑課程的創新性與靈活性,在學術界得到高度的肯定與 評價,全球多達三千多所高校承認 IBDP 的考試成績(資料來源:IBO 網 站 https://www.ibo.org/)。

因此國際文憑課程的教學模式,將是影響未來教學界的一大推手,

帶來重大的教育革新。

1.2 IBDP 項目概述

國際文憑組織(IBO)提供的課程共有四種:小學項目 PYP(Primary Years Programme)、中學項目 MYP(Middle Years Programme)、大學預科 項目 DP(Diploma Programme)、技職課程項目 CP(Careea-related

Programme)。其中,大學預科項目(IBDP),建立於 1968 年,是為 16~19 歲的學生所設計的,學制為兩年。此項目旨在鼓勵學生成為知識淵 博、富有同情心且努力探究的人。引導學生培養對不同文化的理解,並 以開放的態度看待不同觀點。截至 2019 年 9 月 3 日,全球一共有 157 個 國家、3,421 所學校提供 IBDP 課程(資料來源:IBO 網站

https://www.ibo.org/)。

大學預科項目的課程內容總共有三門核心課程、六個學科組。學生 除了必須修習三門核心課程之外,在每一個學科組中須各選修一門學 科,也可以從第一到第五學科組中選修一門學科來替代第六學科組中的 一門學科。

1. 核心課程:知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 TOK)、專題論文

(Extended Essay, EE)、創造行動與服務(Creativity, Activity, and Service, CAS)。

2. 六項學科:語言與文化、語言(外語)、個體與社會、科學、數學、藝 術。

圖 二-1 大學預科項目課程結構圖

資料來源:蔡雅薰,2019,《IB 國際文憑與中文教學綜論》;作者重製

三門核心課程、六個學科組被讚譽為「水仙花型」的課程結構,多元 學科的課程配置,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多項技能,並擁有跨學科思考的 能力,整合性的結構,促使了一個教學體系的和諧與平衡,也幫助學生 在進入大學前做扎實的準備,提早探索未來深造的方向。

IBDP 的項目目標主要希望能培養學生的進階學術技能:分析與呈現 資訊、評鑑與組織不同的主張、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基礎學術技 能:學得知識、明白關鍵的概念、應用標準的學習法(吳盈臻,2017)。

其評價方式分為校內評估與校外評估,採取的評估標準是標準參照法,

而非對比參照法,也就是依據 IBO 給予的評估標準評判學生的整體表 現,而不是參照其他考生的表現。採用兩種評價方式主要是為了確保全 球的國際文憑課程均維持在一定的公正性上,防止教師因偏袒校內學 生,而未公正客觀的打分數,也可以透過 IBO 組織人員的審核,確保評 價的品質性。

1.4 IBDP 中文課程架構與宗旨

國際文憑教育課程為培育學生理解自身及其他民族的語言文化與歷 史、擁有良好的溝通交流意識、口頭與書面交際表達能力,因此,在語 言這個項目上,分為兩大學科組,讓學生深度探索自身母語的同時也不 忘培養良好的第二外語能力:第一學科組主要是針對學生的母語學習;

第二學科組則是針對學生母語以外的第二語言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 需求與喜好,選擇想要學習的第二語言。

第一學科組設有三門課程:中文 A 文學、中文 A 語言與文學、文學 與表演藝術。這三個課程大多數的學生為華語母語者,其餘少數學生為 中文程度已經達到精熟等級的華裔學生或外籍學生。在第一學科組,學 生主要要學習中國古典文學以及當代文學。學生必須大量修讀翻譯文 學、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等不同體裁的文學,透過深入了解不同 作品的體裁、文本、創作背景、作家背景、時代差異等等內容,培養學 生擁有文學賞析與分析批判的能力。IB 的中文課程大綱設計,拋開過去 傳統的中文學習,強調學生不只是單純學習語言知識,更要透過大量的 閱讀與理解,培養立體的知識結構體系,進而能運用在未來看見的任何 文學上,可以針對不同話題與論題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表達、主動思考 和反思。

第二學科組設有兩門課程:中文 B、中文 Ab initio。這兩門課程大多 數的學生為母語非華語且學過中文一段時間的初級學習者,其設置目的 為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技能、理解多元文化,進而能夠與中文母語者溝通 交流,順利表達自身觀點,開闊自己的視野,認識其他民族的文化與歷 史。中文 B 分為普通課程及高級課程兩個級別,雖然課程大綱相同,但 對於文學作品的學習要求則有深度與廣度上的差別。中文 Ab initio 則是 只有普通課程一個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