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能力值的等量公理 ISM 圖之比較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不同能力值的等量公理 ISM 圖之比較

以受試者能力值平均數上下一個標準差為臨界點,將全體受試者區分為高、

中、低能力值三組,並各自在三組中隨機選取一名受試者,設為 A、B、C 三位 受試者,其三者之答題情形如表 4-1 所示,做為本研究說明不同能力組 ISM 圖之 特徵與異同之舉例。根據演算結果得到三位受試者之模糊關係矩陣,如附錄二所 示,將 A、B、C 三位受試者之模糊關係矩陣以

=0.75 進行截矩陣,此 3 位受 試者之概念的相鄰矩陣 A 如表 4-2 所示。

表 4-1 不同能力值之受試者代表答題情形(

 -1.29  10

-8

, S

 . 974

受試者代號 組別 該組人數 能力值 答對題數

A 高能力組 63

= 1.453 23 B 中能力組 335

= 0.171 16 C 低能力組 67

=-1.444 9 表 4-2 A、B、C 三受試者之概念的相鄰矩陣 A (

=.75)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A11 A12 A13

A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3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1

A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5 1 1 1 1 0 1 1 1 1 0 0 1 1

A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8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A9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10 1 1 1 1 0 1 1 1 1 0 0 1 1

A1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A1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A 受 試 者

A1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表 4-2 A、B、C 三受試者之概念的相鄰矩陣 A (續)

四、上述不同能力值之概念 ISM 圖在結構上極大差異之情形,並不符合傳統測驗 之假定,即難以熟悉概念之數量應隨著受試者能力值的增加而減少。因此,

本研究進一步整理不同能力組在每一試題之平均通過率如表 4-4,觀察表 4-4 可發現每一試題之通過率因不同能力組而有所不同。不同組別之概念 ISM 圖 其概念熟悉難易之區別乃屬於組內相對關係,同樣階層裡的每一概念在各組 之通過率並不相同。圖 4-5 表示以通過率為縱軸所標示出不同能力組之相對 位置。因此,不同能力值之概念 ISM 圖其階層編號相同並不代表其概念之通 過率相同。

五、綜合以上所述,能力值愈高,其概念 ISM 圖中最上層之概念數量愈多、最下 層概念愈少之現象乃本研究所發現之等量公理知識結構重要特徵。

圖 4-1 A 受試者之等量公理概念 ISM 圖(

=1.45311

=0.75)

圖 4-2 B 受試者之等量公理概念 ISM 圖(

=0.17118

=0.75)

圖 4-3 C 受試者之等量公理概念 ISM 圖(

=-1.44364

=0.75)

圖 4-4 A、B、C 受試者之概念 ISM 圖通過率比較圖

表 4-3 不同能力值受試者之 ISM 圖各層之概念內容

A 受試者 B 受試者 C 受試者

第四層概念 1、2、4、6、7、9、13 13 13 第三層概念 3、8、12 1、2、4、6、7、8、9 11 第二層概念 5、10 3、10、12 4、6、7、8、9

第一層概念 11 5、11 1、2、3、5、10、12

A 受試者 B 受試者

C 受試者

通過率

( 從

下由高而低遞減)

0.1

0.9

表 4-4 不同能力組在每一試題之平均通過率

題號 測量之概念編號 全體通過率 高分組 平均通過率

中分組 平均通過率

低分組 平均通過率 1-1 3 0.807 0.873 0.821 0.687 1-2 3 0.646 0.810 0.651 0.463 1-3 1 0.396 0.476 0.394 0.343 1-4 9、12 0.909 0.937 0.913 0.866 1-5 6 0.785 0.857 0.797 0.657 1-6 6、12 0.754 0.810 0.776 0.612 1-7 7 0.370 0.429 0.382 0.254 1-8 2 0.916 0.968 0.928 0.806 1-9 9 0.333 0.413 0.334 0.254 1-10 8 0.892 0.889 0.919 0.761 1-11 2 0.394 0.476 0.409 0.239 2-1 5 0.805 0.905 0.818 0.657 2-2 5 0.885 0.952 0.887 0.821 2-3 7、12 0.508 0.619 0.496 0.478 2-4 1 0.578 0.667 0.597 0.403 2-5 1 0.632 0.667 0.657 0.478 2-6 1 0.680 0.651 0.716 0.522 2-7 1 0.647 0.619 0.678 0.522 2-8 4 0.460 0.540 0.475 0.313 2-9 2 0.671 0.698 0.684 0.582 2-10 7、9、12 0.667 0.762 0.657 0.627 3-1 7、11 0.632 0.810 0.636 0.448 3-2 9、11 0.626 0.794 0.636 0.418 3-3 8、11 0.634 0.778 0.639 0.478 3-4 8、9、13 0.114 0.365 0.075 0.075 3-5 6、7、13 0.118 0.365 0.084 0.060 4-1 10 0.877 0.952 0.896 0.716 4-2 10 0.755 0.778 0.776 0.627

為提供資料之可讀性,研究者將 A、B、C 三位受試者之 ISM 圖依前文之簡

個 ISM 圖中的「概念位居階層的差異」以及「概念間的連結關係」。茲針對「整 體的階層架構」和「以未知數列式」、「等量公理四概念的理解」、「運用等量公理 解決問題」三群組概念為骨架,探討概念與概念間的關係,結果如下數點:

一、在整體的階層架構中可發現,C 受試者 ISM 圖之各概念連結情形遵守層遞原 則,層與層之間的連結具樹形結構,即是 C 受試者 ISM 圖的階層性高於 A、

B 二人的 ISM 圖。

二、「等量四公理」即概念 6、概念 7、概念 8、概念 9。在 A 受試者的 ISM 圖中,

四概念有上下階層的差別,四概念間彼此獨立而無關聯。此項特色與 B 受試 者和 C 受試者不同,觀察 B、C 二受試者 ISM 圖可知四概念位於同一層。顯 示 A 受試者等量公理概念的學習上,概念 8 較其他三概念容易熟悉,與 B、

C 二受試者的情形不同。

三、「運用等量公理解決問題」即概念 11、概念 12、概念 13。在 C 受試者的 ISM 圖中,三概念之連結順序為概念 12→概念 11→概念 13,與 A、B 二受試者 ISM 圖三概念之連結順序(概念 11→概念 12→概念 13)不同。顯示 C 受試者 在運用等量公理解決問題上有著與 A、B 二受試者不同之連結關係,較熟悉 概念 12 而較不熟悉概念 11。

四、「以未知數列式」即概念 1、概念 2。此二概念在 A、B、C 三受試者 ISM 圖 中皆呈獨立且等位階情形。但位居層級數則有很大的差異:在 A 受試者的 ISM 圖中此二概念位居最上層級;B 受試者的 ISM 圖中位居第二層級;C 受試者 的 ISM 圖中位居第四層級,亦是最下層。顯示 A、B、C 三生對於「以未知 數列式」的概念學習上,有不一樣的熟悉程度。

五、觀察其他概念可歸納出三 ISM 圖彼此間其他的特色:概念 5 位在 A 受試者 ISM 圖中之第三層,與 B、C 受試者 ISM 圖中位於第四層不同;概念 3 與概 念 4 在三 ISM 圖之位階皆不相同,連結方式也不同。顯示 A、B、C 受試者 的概念 3、概念 4、概念 5 在其 ISM 圖中有著不同的熟悉程度。

六、概念 10 在三 ISM 圖中位於較低層級,顯示 A、B、C 受試者在等量公理的學 習,概念 10 是較基礎且容易熟悉的概念。

七、概念 11 在 A、B 二位受試者中位於最低階層;但在 C 受試者卻位於第三階 層。如此明顯的差異值得進一步在試題概念 ISM 圖裡探究。

11

5 10

3 12

1 7 4 6 2

8

9 13

11

5 10

3 12

1 7 4 6 2

8

9 13

圖 4-5 A 受試者等量公理 ISM 圖之簡化圖

11 5

3 12 10

1 2

4 7 6 8 9

13

11 5

3 12 10

1 2

4 7 6 8 9

13

圖 4-6 B 受試者等量公理 ISM 圖之簡化圖

第四層

第三層

第二層

第一層

第四層

第三層

第二層

第一層

10

3 12 5

1 2

6

8 9

4 7

11 13

10

3 12 5

1 2

6

8 9

4 7

11 13

圖 4-7 C 受試者等量公理 ISM 圖之簡化圖

第三層

第二層

第一層 第四層

第二節 分析不同能力值受試者在試題內概念屬性

表 4-5 不同能力值受試者的試題概念之 ISM 圖(續)

表 4-5 不同能力值受試者的試題概念之 ISM 圖(續) 受試者之試題概念 ISM 圖

題號 A B C

3-5

4-1 4-2

根據表 4-5 不同能力值受試者之試題概念圖,可歸納說明以下數點:

一、試題 1-1、1-2、1-3、1-7、1-8、1-9、1-10、1-11、2-1、2-2、2-4、2-5、2-6、

2-7、2-8、2-9、4-1、4-2 只測一概念,各試題 ISM 圖可顯示該概念位居之 層級會因能力值不同而有差異。

二、探討測量二個概念的試題可得到二種情形:一種為概念連結架構皆一樣、

但位於不同階層者(試題 1-4、1-5、1-6、2-3);另一種為概念上下連結架構 不同、亦位於不同階層者(試題 3-1、3-2、3-3)。後者在試題 3-1 至試題 3-3 中之概念連結,C 受試者之概念連結皆與 A、B 受試者相反。顯示 C 受試 者在解決試題 3-1 至試題 3-3 之概念使用策略與 A、B 受試者恰好呈現相 反的順序。

三、分析含有三個概念的試題 2-10 可發現:B 受試者與 C 受試者之試題 ISM 圖其概念 12 與概念 7 有連結關係的存在,這點與 A 生之三概念是獨立無 相關者不同。觀察試題 3-4 之 ISM 圖可發現: B 受試者與 C 受試者之概 念 8、9 與概念 13 有連結關係,與 A 受試者之概念 8 僅與概念 13 有連結 關係不同。觀察試題 3-5 之 ISM 圖可發現: B 受試者與 C 受試者之試題 ISM 圖其概念 7、6 與概念 12 有連結關係的存在,這點與 A 生之三概念 獨立無相關情形不同。

10 第一層

10 第二層

10 第二層

7 6 13 第四層 7 6

13 第四層 7 13 6

第四層

四、試題 3-1、3-2、3-3 皆有測量概念 11,在 C 受試者之三題試題 ISM 圖概念 的指向與 A、B 二位受試者完全相反,顯示概念 11 對於 C 受試者在解決 這些試題而言,與 A、B 受試者有明顯之不同。

五、綜合以上各點可知,不同能力值之 A、B、C 三受試者在試題概念 ISM 圖 有連結關係及階層的差異存在。顯示解決同一試題所採取的策略順序會因 為受試者的能力值而有所不同。

第三節 針對答對題數相同但反應組型不同的 ISM 圖進行比較

由於傳統的測驗計分方式係以答對題數來表示受試者的能力,將答對題數相 同的受試者視為具有相同能力值,但往往無法解釋其反應組型不同時之差異。而 試題反應理論僅提供受試者之能力,對於受試者之知識結構則無法呈現。因此,

本研究舉「答對題數相同但反應組型不同」之不同能力組受試者為例(三組共六 位),進行等量公理的概念 ISM 圖繪製,據以說明本研究分析方法之特色。其答 題情形如表 4-6 所示。並依照前文之演算流程,以

=0.75 進行截矩陣,得到六位 受試者之概念的相鄰矩陣 A 如表 4-7 所示。

表 4-6 答對題數相同但反應組型不同之答題情形 組別 受試者

代 號 能力值 答對題數 反應組型

D -1.752 8 1100000001000010111100000000 低能力組 E -1.612 8 0101100001001001100100000000 F -0.848 13 1101000101001010110110000011 中能力組 G -0.788 13 0100010101011011011100000011 H 1.477 23 1101110101011111110111111111 高能力組 I 1.511 23 1011110101011011111111111111

表 4-7 D、E、F、G、H、I 六位受試者之概念的相鄰矩陣 A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A11 A12 A13

A1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A2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A3 0 0 0 1 0 0 1 0 0 0 1 0 0

A4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A5 0 0 0 1 0 0 1 1 1 0 1 0 0

A6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A7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A8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A9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A10 0 0 0 1 0 0 1 1 0 0 1 0 0

A1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12 0 0 0 1 0 0 1 1 0 0 1 0 0

D 生

A1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表 4-7 D、E、F、G、H、I 六位受試者之概念的相鄰矩陣 A (續)

表 4-7 D、E、F、G、H、I 六位受試者之概念的相鄰矩陣 A (續)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A11 A12 A13

A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3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1

A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5 1 1 1 1 0 1 1 1 1 0 0 1 1

A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8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A9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10 1 1 1 1 0 1 1 1 1 0 0 1 1

A1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A1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H 生

A1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A11 A12 A13

A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3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1

A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5 1 1 1 1 0 1 1 1 1 0 0 1 1

A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8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A9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10 1 1 1 1 0 1 1 1 1 0 0 1 1

A1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A1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I 生

A1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根據相同之演算步驟繪製出六位受試者之等量公理概念 ISM 圖,整理成簡化 圖如圖 4-8 至圖 4-10 所示,以簡化圖為分析觀點,將每組受試者 ISM 圖加以比 較,探討答對相同題數之受試者的 ISM 圖中,兩兩之間概念連結之差異與特徵歸 納於下:

一、圖 4-8 顯示 D 受試者與 E 受試者之概念 ISM 圖在階層結構上類似,共同之 處為各概念所在之階層相同;概念 13 同為 D 受試者與 E 受試者之最高層級 概念,顯示是二受試者最不熟悉的概念;概念 1、2、3、5、10、12 同為二 受試者之最低層級概念,顯示是二受試者共同最熟悉的概念。不同之處在於 D 受試者 ISM 圖多了「概念 5→概念 6」、「概念 2→概念 7」二個連結關係,

兩者在連結關係結構上不盡相同。

二、圖 4-9 顯示 F 受試者與 G 受試者之概念 ISM 圖在階層結構上類以,共同之 處為兩者之階層數同為四層;概念 13 同為 F 受試者與 G 受試者之最高層級 概念,顯示是二受試者最不熟悉的概念;而概念 3、5、10、12 同為最低層 級概念,顯示這些概念是二受試者對於學習等量公理最熟悉的概念。而差異 之處有二:其一為概念 9 位居二者階層數的不同,在 F 受試者 ISM 圖中,概 念 9 位居第三層;在 G 受試者 ISM 圖則位居第二層。其二是兩個 ISM 圖之 有向連結關係不盡相同,F 受試者 ISM 圖較 G 受試者 ISM 圖多了「概念 9

→概念 11」的連結關係;G 受試者 ISM 圖較 F 受試者 ISM 圖多了「概念 3

→概念 2」、「概念 12→概念 6」、「概念 6→概念 7」、「概念 2→概念 9」四個 連結關係。顯示 F 受試者與 G 受試者在學習概念 9 的情形是不相同的。

三、圖 4-10 顯示 H 受試者與 I 受試者之概念 ISM 圖在階層結構上類以,共同之 處為兩者之階層數同為四層;概念 1、2、4、6、7、9、13 同為 H 受試者與 I 受試者之最高層級概念,顯示是二受試者最不熟悉的概念;而概念 11 同為 最低層級概念,顯示是二受試者最熟悉的概念。而差異之處有二:其一為概 念 12 位居二者階層數的不同,在 H 受試者 ISM 圖中,概念 12 位居第二層;

在 I 受試者 ISM 圖則位居第一層,顯示 H 受試者與 I 受試者在學習概念 12 的情形是不相同的。其二是兩個 ISM 圖之有向連結關係不盡相同,H 受試者 ISM 圖較 I 受試者 ISM 圖多了「概念 3→概念 1」、「概念 12→概念 13」二個 連結關係。

四、綜合以上所述可歸納得知,傳統計分方式相同但反應組型不同之受試者,其

四、綜合以上所述可歸納得知,傳統計分方式相同但反應組型不同之受試者,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