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模糊理論

壹、模糊理論簡介

在古典集合論中,要求元素對集合的屬性是二者之中必選其一,不可 模稜兩可,表現出「非此即彼」的概念,但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許多事 物的認定並不符合這個概念,如美醜、快慢、滿意度、年輕與年老等,因 人類思想看法的不同,許多事物存在著「既此又彼」的關係 (林原宏,2007)

,其關係的界定並不是傳統邏輯概念的非對即錯,而是存在著一條不明確 的界線,模糊理論 (fuzzy theory) 便是在探討這些概念,模糊理論首先由 Zadeh (1965) 提出,引入隸屬度函數 (membership function) 的概念,將特 徵函數的值域由{0,1}二值擴展到區間[0,1],形成一個模糊集合,其理論已 應用到社會科學、教育、電子器材等許多領域 (林清平,2005;林基興,

2007;汪惠健,2006;馮國臣、任麗偉,2007;Kosko, 1999) 。

貳、模糊隸屬度函數和

α

截集

有關模糊隸屬度函數和α 截集 (α-cut) 的定義如下:

【定義2-1】令U表示全域 (universal set) ,µ為一函數,即µ:U

[ ]

0,1

U 之模糊子集A的隸屬函數記為µA

( )

x ,表示元素x隸屬於 集合A的程度,在離散的情形下,模糊集合A可表示成:

( ) ( )





 ≤ ≤ =

= x i n

x

A x A i

i i

A 0 µ 1 , 1,2,L,

µ

【定義2-2】模糊集合Aα 截集定義為:

Aα ={xµA

( )

x α} 0α 1

Aα截集的隸屬度函數µAα

( )

x 表示為:

( ) ( )

非完全的明確了解,因此採用ISM模式,延伸至模糊理論,建立一套高中 畢業生的升學與就業輔導的評量生涯決定模式。

Nolan (1998) 將模糊理論應用於作文評分系統中,可事先讓教師輸入 詞彙及評分標準,接著讓學生輸入所欲評估的文章,利用此系統來進行作 文的自動評分,在此方法下,可避免教師的個人主觀因素而影響到作文批 改的成績。

Zhou (2002) 在評量期刊的系統中,以模糊理論為基礎,整合主觀與 客觀相關因素,進而對期刊的等級進行評分。

何偉雲 (1995) 應用模糊統計的方法,對學生學習成就的評量進行分 析,以模糊理論探討評量工作本質的模糊性,並利用三相模糊統計方法,

對評估對象進行模糊評判,顯示基於模糊理論的評量方法下,能有效且客 觀地精確反映學習情況,有別於傳統評量的方式,能在教師主觀的經驗判 斷下,提供了另一種精確評量的方法。

Law (1996) 將模糊隸屬度函數的定義應用於建立數學教育指標系統;

Law (1997) 指出模糊理論已成為科技、人工智慧、測驗統計等領域的重要 方法。何偉雲 (1996) 亦提出模糊理論在教育方面的應用,均拓寬和加深 了模糊理論在各方面的應用。

胡悅倫、吳柏林 (2002) 將模糊隸屬度概念應用到測驗量表中,使受 試者能在選項中填寫隸屬度,改進傳統量表無法精確反應出受試者樂觀程 度的缺點。

王元仁 (2003) 應用模糊理論中的模糊綜合評估到CIPP評鑑模式,能 將課程評鑑中所獲得主觀和不明確的信息加以合理的量化,以作為課程調 整的參考之用。

羅 豪 章 (2005) 利 用 模 糊 理 論 發 展 出 改 良 的 CSA (Cognitive Style Analysis) 數值處理的模糊推論系統,顯示以此系統在分析傳統數值與模糊 推論處理下的認知風格衡鑑結果是適切可行的。

葉秋呈 (2007) 將模糊隸屬度函數應用到威克生等級和檢定當中,分 析學生學習微積分的動機和學習策略,分析結果並可作為老師了解學生與 營造學習環境之參考。

劉威德、梁姿茵 (2008) 以模糊理論和管制圖建構一套繪畫科目多元 評量成績管控系統,探討模糊理論在多元評量的適用性,顯示透過模糊理 論能使學習成效評量更具客觀化。

綜合上述,可知模糊理論在各個領域的應用相當廣泛,在教育與心理 統計中,利用模糊理論則可改進傳統二元計分的方式,使評量的結果能更 符合學生的學習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