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詮釋結構模式

第四節 詮釋結構模式

壹、理論基礎

詮釋結構模式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首先由Warfield (1976) 提出,原本是應用在社會系統工學 (social system engineering) 中的一種結 構化模型法,理論基礎為離散數學和圖形理論,並結合行為科學、數學概 念、團體決策 (group discussion) 及電腦輔助等領域,再考慮學習的歷程 (Warfield, 1974a, 1974b,1979) ,透過二維矩陣 (binary matrices) 的數學運 算來呈現出一個系統內完整的多層級結構化階層圖,稱為「地圖 (map) 」 (蔡秉燁、鍾靜蓉,2003) 。Warfield (1982) 進一步提出了ISM分析法非常 適用於龎大資料的推演與運算,能應用在社會學、人文學、心理及哲學等 方面。

佐藤隆博 (1987) 提出了將ISM分析法應用在探討教育的課程與學習 架構上,利用ISM分析法將教師腦中片斷、抽象化的教材概念加以編排,

轉而為具體的關聯構造階層圖,並可藉由此結果編排教學課程,有效的連 結學童腦中片斷、零散的概念知識,協助學童建立完整的概念聯結構造。

如圖2-5所示。

(二) 傳遞封包 (transitive closure)

( )

( )

Nussbaum & Smith (1983) 應用電腦輔助式的ISM課程設計,協助群體 中討論與分析較為複雜的教學情境,可對於問題提供解決層級的不同要點

Tatsuoka (1995) 應用ISM分析法,獲得具階層性的知識概念結構,指 出概念和認知之間具有關聯性,屬性之間也有先前需要 (prerequisite relationship) 的關係存在。

Wang, Girel & Leighton (2006) 在研究中指出,經由評量訊息階層化以 及教材的結構化,可以獲得更多的認知診斷訊息,協助學習者建立知識概 念結構。

吳信義 (1998) 利用ISM分析職業教育中「基本電學」科目中各教學單 位元素的階層關係,並將所獲得的階層關係利用電腦化進行分析,使課程 編排更為簡潔方便。

戴筱玲、洪文良、林原宏 (2009) 應用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學童 的速率概念知識結構,探討學童個人化的速率概念階層結構,顯示應用此 方法能有效的表徵速率概念及進行結構分析。

呂秀茹、洪文良、林原宏 (2009) 應用SCM及CAISM分析五年級學童 在時間化聚計算的概念結構,顯示經CSM演算法分群後,進而進行CAISM 分析,可有效表徵學童時間化聚計算概念結構,並進行分析比較。

應紀來、李炳軍、胡知、賈勇、劉新萍 (2003) 利用投入產出表關係

,分析各產業部門結構,並以此為基礎建立投入產出詮釋結構模式,利用 此模式對河南省1987、1992、1997年的投入產出表中的各工業產業部門進 行實證研究,找出河南省在此期間的一些基礎產業部門。

蔡秉燁、鍾靜蓉 (2003) 以商業職業學校經濟學中的「供給與需求」

單元為實例,利用ISM中的階層有向圖 (hierarchical digraph) ,提出具有 構造化及階層化的教學方法,建構出學習單元的「學習地圖」 (learning map) 及「學習路徑」 (learning path) 。

王熙松、劉述舜、張睦雄、梁樾 (2005) 利用詮釋結構模式針對公路 邊坡整治工程實際案例進行分析,並建立分析要素之層級架構。

綜合上述,可知ISM在許多領域的應用,在教育與心理統計方面亦有

許多相關研究,顯示將其應用在分析學童的概念結構上,可以了解學童的 知識概念結構,進而分析學童在各概念的學習程度,提供教學者在編排課 程與進行補救教學上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