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模糊集群之理論與應用

壹、 模糊理論的基本概念與應用

在日常生活中,個人思維的主觀意識受人、事、時、地、物變遷的影 響,使得語意具模糊性,譬如描述性質概念時,「很可能」、「一點點」、「美 與醜」、「冷與熱」等用語,沒有絕對分明的界線,皆含有混淆的不確定性。

但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又常希望透過明確的數學方法,將日常觀測資料加 以量化,提供可參考的訊息量值;加以科學所欲研究的物件結構複雜性日 益增加,使得科學家無法清楚研究其真實本質以適應研究的需求,以往經 典的「非此即彼」二元邏輯被發現只是理想世界的模型,因此模糊理論的 想法應運而生。模糊理論憑藉模糊邏輯模式的呈現方式,被認為要比直接 指定單一物體的特定值,較符合實際狀況,而適於評估物體間的相關特 性。

20

早在 1923 年,B.Russell 就寫出了有關「含模糊性」的論文,他認為 所有的自然語言均是模糊的。M. Black 於 1937 年也針對「含模糊性」的 問題深入研究,並提出「輪廓一致」的新概念,可視為「歸屬度函數」概 念之思想萌芽(馮國臣,2007)。但模糊理論的建立歸功於 L.A. Zadeh:它 發端於 Zadeh 在 1965 發表的模糊集合(fuzzy set) 論文,文中首次提出表 達事物模糊性重要的隸屬函數概念,從而突破了 19 世紀末 Rene Descartes 的經典集合理論,奠定模糊理論的基礎。其後模糊理論中大部分的基本概 念也由 Zadeh 陸續提出,包括 1968 年的模糊演算法概念、1970 年與 Bellman 共同提出的模糊決策,以及 1971 年的模糊順序,Zadeh 並於 1973 年發表 論文,介紹語意變數概念,提出使用「模糊若-則(If-Then)」規則將人類知 識公式化,而建立模糊控制的基礎(汪惠健譯,2006),他更在 1999 年建議 引用感覺測度(perception measure) 和軟計算( soft computing system) ,共同 應用作為模糊函數估計量(吳柏林,2005)。

原本有許多學者反對模糊理論,認為它違背基本科學原理,但隨著對 模糊理論投入研究者日增,1984 年國際模糊系統學會(International Fuzzy Systems Association) 正式成立。1987 年日本將模糊理論應用於仙台市 (Sandai)地下鐵的模糊控制系統引起轟動,並在 1990 年發展出模糊系統的 第一個消費性產品-模糊洗衣機,至此「fuzzy」變得耳熟能詳。模糊理論 逐漸成為研究主流後,便持續充實為一種定量化處理人類語言與思維的新 興學門,它成就了模糊測量理論、模糊拓樸學、模糊代數、模糊分析等數 學分支,並且不再侷限於研究人類的思維與情感,而是提供一種新的模式,

去處理以往在嚴謹精確原則要求下衍生的技術層面灰色地帶(吳柏林,

2005),因此被廣泛運用到不同的領域。在自動控制方面,各種家電、工業 電力、交通工具駕駛及機器人等控制技術;在影像辨識方面,對醫學病症、

手寫字體、語音、指紋的判別;在訊號處理、通訊、積體電路製造與專家

21

系統知識庫建置等,甚至在自然環境及社會現象的研究、財經商業管理、

心理分析、教學評量等,均可見模糊理論應用的實例,如模糊問卷分析、

模糊回歸與景氣循環、模糊時間數列與股價指數預測(王文俊,2001;汪惠 健譯,2006;馮國臣,2007;阮亨中、吳柏林,2000)。

模糊理論是參考人腦思維方式對環境所使用模糊測度與分類原理,給 予較為穩健的描述方法處理多元複雜的曖昧、不確定現象(阮亨中、吳柏林,

2000)。模糊理論最基本的概念是模糊集合概念,它將觀測值轉換為模糊資 料集,利用隸屬度函數(membership function)描述模糊集合的性質。以往的 集合是二元現象,認為一個元素屬於一個集合即以 1 表示,若是不屬於一 個集合即以 0 表示,而模糊理論中,則用介於 1 和 0 之間的數來表示其隸 屬程度。模糊理論一般是對模糊集合、模糊關係、模糊邏輯、模糊控制、

模糊量測等理論的泛稱。阮亨中、吳柏林(2000)認為,對傳統集合論進行 擴充之後而形成的模糊集合論、具有概率擴充意味的模糊測度論以及把模 糊概念(fuzziness)導入通常邏輯而形成的模糊邏輯,統稱為模糊理論。

Wang(1996)將模糊理論的研究領域分為五個主要分支,並提出各分支不同 的研究主題(汪惠健譯,2006),其分類如下:

(一) 模糊數學:包含模糊集合、模糊量測、模糊分析、模糊關係、模糊拓 樸等。

(二) 模糊系統:分為模糊控制、模糊訊號處理、通訊三類。模糊控制包含 控制器設計、穩定性分析等;模糊訊號處理包含圖樣識別、影像處理 等;通訊包含等化頻道分配等。

(三) 模糊決策:包含多準則最佳化、模糊數學規劃等。

(四) 不確定性與資訊:包含可能性理論、不確定性的量測等。

(五) 模糊邏輯與人工智慧:包含模糊邏輯原理、近似推論、模糊專家系統 等。

22

綜上所述,模糊理論是一種不以精確計算為手段,僅透過模糊邏輯的 近似推理,而使用模糊集合或隸屬性函數,針對模糊概念外延帶來的不確 定性訊息,做出積極處理與正確判斷的近代數學理論;而其應用的範圍廣 泛,涵蓋電機工程、資訊科技、社會科學、醫學、教育學與心理學等。

貳、 模糊集群相關理論及演算法

模 糊 集 群 為 集 群 分 析 與 模 糊 理 論 二 者 概 念 之 連 結 (Kaufman &

Rousseeuw, 1990),此種分群方式在資料歸類時,所得到的歸屬關係比傳統 集群分析方法更具合理性。

集群分析又稱聚類分析,是統計學中多變量分析的一種,用以處理類 別型態的資料。集群分析方式是考慮群體中具有相似特性的族群,將其歸 併在一起(阮亨中、吳柏林,2000)。它將同質性資料聚合成群,同時又讓 群與群之間達到顯著之差異性。一個確切的分類可以按照等價類的形式來 確定,但是現實社會中的分類問題,往往伴隨著模糊性質(馮國臣,2007),

因此分群若僅依照彼此之間有無關係的絕對限制條件,往往失真,倘能運 用模糊理論,考量相互關係的深淺程度,將可得到反映真實情況的完善分 類效果,模糊集群即應運而生。

傳統集群常以距離(distance)表示群體中各元素之間的相似度,而在模 糊集群分析中,隸屬度是決定元素之間距離的重要因素(林原宏,2001)。

模糊集群分析有多種方法,常見者為「目標函數法」、「α截矩陣法」、「最 大樹法」三種,各具特色。其中,目標函數法對於分割圓形或橢圓形的資 料有較佳的分群結果,對於函數型態的資料或不規則分佈的資料,分割效 果較差(吳子恆,2003);α截矩陣法將元素漸次歸併,使集群數逐步減少,

最終形成一個最大集群,具階層性優點,但缺點在於無法具體描述出隸屬 度,且先決條件必須其模糊矩陣為等價矩陣,方可直接進行分析;最大樹 法在研究者希望分為固定集群數再進行分析時適用,可觀察各元素間距離

23

24 度指標大部分是利用歸屬程度和距離組合而成的,其中,以Bezdek ( 1981) 所提之分割係數(partition coefficient)與分割亂度(partition entropy)使用較廣,

說明如下:

25

參、 模糊集群相關研究

模糊集群相關研究涉及領域廣泛,除了有關理論架構及演算法的探討 之外,更在電機資訊工程、經營管理科學、醫學心理、教育學術等領域有 許多應用模糊集群的研究。

在電機資訊工程方面,謝享奇(1999)、許臣君(2007)分別將模糊集群應 用於數位影像及指紋辨識系統之研究;邱華凱(2005)用以探討綠色工程產業發 展策略;王淑貞(2006)則提出模糊集群新演算法及其在電力系統工程之應用;

許智豪(2011)應用模糊分群法於主動噪音抑制系統之設計與製作。

在經營管理科學方面,鄭俊昇(1996) 應用模糊集群進行茶葉品質鑑定 研究;溫裕弘、蔡明穎(2012)用以進行台灣物流業之產業群聚分析;詹惠君、徐 村和、朱國明(2000)則運用於信用卡市場區隔之研究;吳舜如(2003)提出運 用模糊集群調配二審法院民庭人力資源之研究;Zarandi, Rezaee, Turksen &

Neshat (2007)用以發展出一套模糊規則專家系統對股價進行分析。

在醫學心理方面,何正宏(1990) 提出模糊聚類法於胃癌診斷之分析;

Masulli & Schenone (1999)運用模糊集群所形成之分割系統來協助醫學影 像診斷;吳文祥(2003)運用模糊集群,於探勘紅斑性狼瘡患者之中醫潛在 證型類別;熊書顯(2004)探討模糊集群在體適能的應用情形;黃昇平(2006) 應用模糊聚類進行半導體產業作業員之工作壓力分析。

至於模糊集群在教育學術方面之應用,更是本研究關注的焦點。黃馨 瑩、王士信、林原宏(2007) 整合模糊集群與多元計分次序理論探討六年級 學童在植物繁殖概念上的知識結構。林靜宜(2008) 進行新竹市高中職家長 對學生品格教育內涵之期望類型及滿意度研究,經由集群分析將家長分為

「全人發展型」、「堅毅上進型」、「保守期望型」等三種類型。而在教 育學術之數學領域中,模糊集群的應用更受到重視。Law (1996, 1997)和Yen (1996)利用模糊隸屬度函數的定義關係,用於數學教育指標系統的建立。

26

Perdikaris (1996) 利用模糊集合隸屬度函數理論,建立出van Hiele 幾何認 知發展模式(引自林原宏,2001)。施勝耀(2007)進行國小一到三年級,數學 學習領域代數分年細目之模糊集群與詮釋結構模式分析。黃秀玉(2007)將 模糊集群分析與次序理論整合應用,進行國小低年級學童在整數加減法概 念之縱貫研究。陳嘉甄、陳慶彥(2009) 以模糊集群方法,分析國小三年級 學童數學錯誤概念組型。鄭如君(2010) 應用模糊集群,分析國小六年級學 生數與量分年細目之概念階層結構。

模糊集群分析將一大筆異質的群體,區隔為內部同質性較高的群集,

而隸屬於不同集群的受試者又具有迥異的性質,透過研究者的說明,配合 群集的意義,使得研究的結果更客觀完備,因此應用相當普遍。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