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次序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壹、次序理論

Bart and Krus(1973)所提出的次序理論可用於二元計分(dichotomous)的 試題,研究者可以根據作答資料所呈現出來的列聯表,計算出試題的先備

(precondition)條件或彼此間次序性的關係。Bart and Krus(1973)的次序理論 中,以二元計分的試題i 和試題 j 為例,將答對(以1表示)和答錯(以0表示)人 數作出列聯表,如表2-6所示(林原宏,2005)。

表 2-6 二元計分次序理論的試題i 和試題 j 作答人數之列聯表

試題 j 總和

1 0

1 n11 n10 n1 試題i

0 n01 n00 n0

總和 n1 n0 n=n11+n10 +n01+n00

列聯表中的資料顯示出受試者對於試題 i 和試題 j 的反應組合共有(1,1)、

(1,0)、(0,1)、(0,0)四種。其中,答錯i 題卻答對 j 題的反應並不符合「試 題i為試題j的先備條件」。換言之,若我們希望試題i成為試題j的先備絛件, 則

n

01

所代表的數值是愈小愈好。Bart and Krus(1973)因此定義了衡量係數(

n /

01

n

),

一般而言,

ε

大小的選定由研究者視需要而訂,但Bart and Krus(1973)建 議取

ε

=.2作為容忍水準的上限。

然而Bart and Krus(1973)所提出的次序理論卻受限於只能對二元計分的資 料進行分析,因此林原宏、Bart和黃國榮(2006)以二元計分模式的次序理論為

2.無法滿足「試題 i 指向試題

j 」的次數可記為:

1 , 1

' < −

∀ −

=

∑∑

j k l i

kl

C

l C

n k

n

and 0≤

k

≤(

C

i −1),0≤

l

≤(

C

j −1)

3.定義「試題 i 指向試題 j 」的衡量係數為

n' n

n' n

的範圍是0≤(

n

'

n

)≤1,

n' n

若愈小,表示試題i 可能為試題 j 的先備條件。

4.根據閾值

ε

(0<

ε

<1)決定試題間的次序關係,若(

n

'

n

)<

ε

,表示試題i 為試題 j 的先備條件,即試題 i 與試題 j 有次序關係,此時以

r

ij =1表示,以圖繪

i

→ 表

j

示;若(

n

'

n

)≥

ε

,表示試題i 不是試題的 j 先備條件,即試題i 與試題 j 沒有次序 關係,此時以

r

ij =0表示,圖繪中i 沒有指向 j 。

林原宏、Bart、黃國榮(2006)把試題i 和試題 j 的計分點數相等(

C

i =

C

j)的 情形稱之為為齊一型計分,而在

C

i =

C

j =2時,即為常見的二元計分試題。故 Bart and Krus(1973)所定義的二元計分就是林原宏(2007)所提出廣義多元計分之 特例。

貳、相關研究

在Bart and Krus(1973)提出次序理論後,相關的應用研究主要在探討認知 學習的發展情形。例如:Bart and Airasian(1974)以次序理論分析具體運思期和 形式運思期的次序性關係,研究結果支持了具體運思期是形式運思期的前置階 段;Bart, Frey and Baxter(1979)利用5個物理和數學的作業題目來分析不同受試 群,並呈現出不同群在作業中所反應出來的次序階層結構;Bart and Mertens

(1979)應用次序理論去探究皮亞傑形式運思期中基模的階層結構。研究發現同 一基模中,有些試題是具有等價關係的。雖然反應出來的組型不同,但可看出此 時期基模階層結構之特徵;林原宏、游森期(2006)更延續次序理論的特點,應 用於柳橙汁濃度測驗的解題規則之階層結構分析。

由於次序理論具有能夠呈現有次序、有結構事物的特點,因此被不少實證性 研究所採用。以數學學習心理的角度來看,學生的認知不但有階段性而且具有結 構性。因此,研究者欲以次序理論應用在數列組型試題上,藉由受試者的反應,

進行概念階層結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