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步驟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工具包括分析軟體與自編之數列組型測驗。分析軟體中使 用了林原宏、Bart、黃國榮(2006)所研發的廣義多元計分次序理論軟體,用以 繪製受試者反應的概念階層結構;而統計套裝軟體 SPSS 12.0 則用以進行獨立樣 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變量的統計分析。本節茲將研究工具中數列組 型測驗的部分加以說明。

壹、測驗編製的依據

研究者結合了數列組型教材與研究中最常討論的「固定數列」、「線性數列」,

並依據 Hargreaves et al.(1998)指出 7 至 11 歲的學童可以成功發現數列組型的 說法,考慮線性和二次數列為內容,並在分析九年一貫課程的教材後,加入等比 數列的題材, 最後參酌 Holzman et al.(1983)研究中提到數字系列測驗題目所涉 及的認知成份來發展試題,並據此了解個體對於「數列組型」的答題情形。本測 驗共計 10 題,採二元計分方式計分,滿分為 10 分。為避免猜測的效應,試題以 填充題的方式呈現。受試者要能夠順利解題,必須從給定的數列中推論其數字間 可能隱藏的關係,然後利用這個關係,發展出正確的數字。

貳、試題編製的步驟

數列組型的試題包含了「組型」與「數字」兩個層面。研究者先參考 Holzman et al.(1983)對數列完成問題所提出的認知歷程,分析在線性數列和二次數列 上包含的「分類」、「理解關係」、「檢查映射」三個認知成份。並參考各研究中 提到會影響數列組型題目難度的因素,架構出七個數列組型的概念屬性,以完 成各類「組型」的設計。最後在各種不同的「組型」下,置入適當的數字以完 成整份測驗的編製。以下即為測驗編製的步驟:

一、決定字串數目:Holzman et al.(1983)指出, 數列作業是由字串(string)所 組成,本研究的測驗題目選取一個字串以及兩個字串兩類,分別發展出「單 一數列」和「複合數列」兩個概念屬性。單一數列是由一個字串組成,其形 如:

a

1

a

2

a

3L;複合數列由二個字串組成,它的結構如:

a

1

b

1

a

2

b

2

a

3

b

3L 當數列是由單一字串所組成,其週期即為 1;當數列是由兩字串所組成時,

其週期為 2。數列由愈多字串組成,它的週期長度就愈長。辨認週期長度同 時包含了排序(sorting)與組合(grouping)兩個並行的程序,它所涉及分 類(classification)的能力,是數學推理的基礎(Burton, 1985)。在本研究中

若數列是單一字串

M 組成,其組型表示法為

1 [

M ;若為二個字串

1]

M 、

1

M 所

2 組成,其組型表示為[

M

1,

M

2]。

二、決定運算規則:在數列中,同一字串的數字間隱含著變化關係。這些變化關 係包含了加、減、乘、除以及沒有變化的運算規則。由於數列題目中並沒要 求由左而右來解題,因此以數列:2468( )為例,受試者可用等加 2 的方式 求出最後一項為 8+2=10;也可以視數列為由右到左等減的結果,因而採

8 2 )

( − = 的思考方式求出答案。在運算規則中,乘法和除法、加法和減法是 可逆的,故研究中把運算關係分成數字不變的「固定」關係、結合加減運算 的「差距」關係和結合乘除運算的「倍數」關係。研究者的目的在於瞭解受 試者對於數字間運算規則的辨識,這部分涉及了數字間「理解關係」的認知 能力。為表示數列組型中各元素的運算規則,研究者將運算符號放置於組型 中字串的前面。如:一個字串

M 數字存在加法關係的單一數列

1 2468…,其 組型表示法為[+(2)];

M 字串為減法關係,

1

M 字串為除法關係的複合數列

2

L 6 7 12 10 24

13 ,其組型表示法為[−(3),÷(2)]。

三、決定關係的階層:Holzman et al.(1983)研究發現了規則的複雜度會影響數 列測驗題目的難度。規則的複雜程度代表了數字的關係內還有關係。以數列 3 5 8 12 17 為例,可以發現兩兩數字間的差數依序為:2, 3, 4, 5。而兩個差數 之間又存在每次遞增的關係(+1)。換言之,此時在數字間的「關係」中尚 存有「關係」。研究者定義這類關係較複雜的數列,其試題的概念屬性為「高 階」;反之,若題目如:3691215L從數列中直接可看出關係者(每項都差 3),概念屬性定義為「低階」。要發現數列的階層關係需透過映射簡單的「差 數」、「倍數」關係去檢查各項之間的變化。受試者若只是把兩數間找到的「差

數」或「倍數」關係直接套用在「答案前一項」和「答案」的關係,那他只 能成功解決「低階」的等差或等比問題;反之,若受試者把初級的關係逐項 檢查推論,會發現低階的關係並不能把數列規則一般化,那他才有可能去調 適自己的認知結構,繼而發現高階數列的規則。因此,這裡所牽涉的認知能 力即為「映射檢查」。在本研究中,只取階差為一的試題來代表高階的概念 屬性。存在階層關係的組型,對數列中的每個元素其每次變化的量都在改 變,因此在組型的表示法必須另設一個變數 n 來表示階差的變化量。如單一 數列235812L,其每項差數為1234L,第一項的差數為 1,往後差數的項 次中,又每次變化量又多 1,這種組型就表示為[+(1+1

n

)];若以複合數列

L 17 8 11 5 7 3 5

2 為例,我們可以看出字串

M (

1 235812L)首項的差數為 1,階差為 1,字串

M (

2 571117L)首項差數為 2,的階差為 2,此時數列 組型表示法為[+(1+1

n

),+(2+2

n

)]。

四、決定數字的變化量:在 Holzman et al.(1983)也提到數列中數值的大小會影 響受試者解決數列題目的答題表現。為減少計算能力影響答題表現,所有的 運算關係(+、−、×、÷)的變量都控制在( 3± 之間。 )

五、決定數列的首項以控制數字大小:試題經過先前的編製步驟,數列試題已能 呈現其代表的組型,最後再配合運算關係的變量,給予各個組型一個適當的 起始數字,讓數列中的每一個數值大小皆控制在四位數以內,以期能夠符合 教育部在九年一貫數學課程分年細目中4− n−02的說明,「熟練加、減、乘、

除直式計算,是四年級的重要教學目標。原則上位數不應設限,但也不要過 於繁瑣。」

從上述數列組型測驗編製步驟可知,本測驗試題的認知歷程包含了「分類」、

「理解關係」、「映射檢查」三個向度。三個向度下分別建構出「單一數列」、「複 合數列」,「固定」、「差距」、「倍數」,「低階」、「高階」共七個試題的概念屬性,

再按照這些不同的概念屬性完成了各種數列組型,填上適合的數字以完成初次測

表 3-4 試題難度

項目

P P

H

P

L

P

H +

P

L)/2

1 0.895 1.000 0.705 0.853 2 0.263 0.527 0.045 0.286 3 0.664 0.964 0.159 0.562 4 0.888 1.000 0.727 0.864 5 0.507 0.927 0.045 0.486 6 0.763 0.891 0.477 0.684 7 0.921 1.000 0.773 0.887 8 0.454 0.836 0.023 0.430 9 0.480 0.909 0.023 0.466 10 0.487 0.909 0.045 0.477

二、鑑別度

試題的鑑別度(discrimination)指的是能夠區別高低能力學習者作用的程度,

若高分組的答對率表示為

P ,低分組之答對率表示為

H PL,以d =PHPL的數值表 示該試題的鑑別指數(item discrimination index)。另外,使用點二系列相關係數 rxy(point biserial correlation)來考驗試題得分與測驗總分的同質性,或以t檢定 的方式來考驗高、低分組在試題表現上的差異性都能呈現鑑別度的概念。本測驗 中以相關係數來作為監測試題鑑別度的依據,而試題的分析如表3-5所示。

表 3-5 試題鑑別度

題號 d rxy

t 值

1 0.295 0.464 4.264 2 0.482 0.481 6.424 3 0.805 0.675 13.121 4 0.273 0.413 4.016 5 0.882 0.724 18.116 6 0.414 0.489 4.744 7 0.227 0.391 3.556 8 0.813 0.657 14.730 9 0.886 0.752 19.591 10 0.864 0.734 16.553

001

<.

p

三、信度

本測驗的信度採用

Cronbach' s α

係數,作為本測驗卷內部一致性之估計方 法。預試結果得到整份測驗的α值為.793,若以整份測驗共10道試題的數量來看,

是為信度尚可的測驗。

為進行測驗試題品質的控制,根據上述有關試題項目的描述可以整理出表 3-6。

表 3-6 數列組型測驗項目分析

題號 刪除此題後的

α

係數 備註 題號 刪除此題後的

α

係數 備註

1 0.786 保留 6 0.788 保留

2 0.791 修改 7 0.791 保留

3 0.763 保留 8 0.767 保留

4 0.791 保留 9 0.750 保留

5 0.755 保留 10 0.753 保留

總測驗的α係數=.793

綜合以上述表3-4、表3-5、表3-6,可以看出試題2的難度指數為0.286,對受 試者而言此題目是屬於比較困難的題目。而試題7的難度指數為0.684,則是屬於 比較容易的試題。再從鑑別度來看,試題7的鑑別度數值為0.391,是鑑別度比較 低的試題。故測驗第2、7題的編製是有值得探討的空間。最後,信度分析中的α 係數顯示出,刪除任何一題目皆不能增加整份測驗的信度,加上研究者考量測驗 中的每一題都代表著不同的數列組型,為了能夠完整呈現研究中樣本的知識結 構,所以決定不把任何題目作刪除,直接考慮修改第2和第7題可行性。對照表3-3,

試題編製的設計,試題2的組型是[−(2+3

n

)]。為降低試題的難度,研究者從文獻 探討中找出可以不改變試題的架構且能夠降低試題難度的因素,其中以改變「數 字的變量」最為可行。因此將原試題的組型改成[−(2+2

n

)],並重新決定數列題 目為363430 2416( )。至於第7題,其組型為[(0)],代表的題目是固定數列

) ( 5 5 5 5

5 。此種組型的數列並無法藉由其它因素來增加試題的難度,故在正式 的測驗中將予以保留。

四、效度

(一)內容效度

在內容效度方面, Holzman et al.(1983)認為解決不同數列問題取決於「過 程向度」和「知識內容向度」。研究者以這兩個向度下的因素製成雙向細目表3-7,

以作為考驗內容效度的依據。

表 3-7 考驗試題效度的雙向細目表

知識內容向度

過程向度 固定 加、減 乘、除

無階差(位員=0) 4,7 1,6 3,5

有階差(位員=1,2,3) 2,10 8,9

(二)專家效度

在測驗編製的過程,研究者保持與一位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所教授、四位 台中縣國小從事數學教學實務工作、一位高雄市高中數學教師,其服務年資都十 年以上,共同討論試題編製是否得宜,並提供有關測驗工具的修改建議,以期能 使本研究工具具有良好的專家效度。

肆、測驗的實施及計分方式

本測驗以團體方式實施,測驗時間訂為 20 分鐘。測驗主要目的在藉由國小 高年級生對於數列組型試題的解題反應,進行學生在測驗上與數列組型問題概念 上的分析。

在數列組型測驗的比較分析上,採用獨立樣本 t 檢定和變異數分析來比較不 同背景學生在數列組型測驗問題的表現差異。其計分方式以試題為單位,受試者 若能反應出正確的答案,便得 1 分,反之則為 0 分,滿分為 10 分。

在概念分析上,數列組型問題涉及「分類」、「理解關係」、「映射檢查」三個

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