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民眾的暖化實際行動現況分析及背景變項差異檢定

第四節 第四節 民眾的暖化實際行動現況分析及背景變項差異檢定 民眾的暖化實際行動現況分析及背景變項差異檢定 民眾的暖化實際行動現況分析及背景變項差異檢定 民眾的暖化實際行動現況分析及背景變項差異檢定

本節主要探討民眾的暖化實際行動現況及其與背景變項的關係,以行動的三 個依變項分別探討,首先是居民的政治參與,再來是分析居民的政策支持,最後 是居民的環境行為。

一、居民的政治參與分析

研究者分析居民參與環境公民行動問卷,此問卷為是非題,答是可得 1 分,

否為零分,以基準分為 0.5 分來看,居民在參與公民行動方面,整體平均值只 有.34(見圖 4-4-1),尚未達到基準分的情形下,顯示北高兩市民眾整體參與政治的 行動是較不積極的。其中有比平均值高的項目包括「與親友討論環境議題」

(M=.81),「支持重視環保的候選人」(M=.79),「與同事討論環境議題」(M=.77)

以及「響應環境政策如關燈」(M=.72);平均值最低的為「因環境問題請願或上 訴」(M=.05)和「參加環境抗爭運動」(M=.04),可見民眾雖然大多願意配合政 府政策,並關心環境議題,支持重視環保的候選人,但比較美國的環保運動,台 灣民眾仍然較傾向以個人行動的方式代替參加抗爭、請願上訴等較集體的政治行 動,誠如許世璋(2001)曾指出,台灣民眾偏重個人環保行為,忽略以群體方式行 使公民行動,且傳統的學校環境教育偏重認知,較缺乏情意的培養,但研究者認 為更可能是傳統教育很少普遍教導學生如何採取實際的政治行動,讓政治行動諸 如請願、訴願淪為紙上談兵,一般民眾對此一領域較為陌生,更遑論採取此一政 治行動來解決環境問題了。

0

0

(陳朝福,2008)。而除了透過學校及社會環境教育改變民眾的認知外,要確實 落實環境行為,除了給予實際的回饋鼓勵,如資源可以換現金,也應輔以政府單 位適時的落實公權力(曾艾,2008),方能讓效果更為彰顯。

另外,環境行為中以「共乘汽車(2.51)」最低,雖仍超過平均值,但選擇從 不共乘的民眾是諸多環境行為中比率最高的,研究者認為可能與黃幹忠、葉光毅

(2001)指出台灣的交通複雜,汽機車混雜,且大眾運輸普遍不足有關,且中村 於 1997 年曾對東京外的成田新市鎮進行案例研究指出,即使大眾運輸車站離居 住地點很靠近,除非透過強力的政策來推動,否則仍不易改變人們使用小汽車的 習慣。但從平均值超過一半來看,表示有超過半數的民眾觀念已逐漸改變,觀念 改變,應能逐漸改變生活方式。

0 1 2 3 4

行5 行8 行7 行3 行6 行4 行2 行1

環境行為項目

行 1:與人共乘汽車。(2.51)

行 2:走路或騎腳踏車取代開車。(2.67)

行 3:購買包裝比較簡單的產品。(3.08)

行 4:儘量搭乘大眾運輸系統。(2.82)

行 5:隨手關燈或其他電器。(3.52)

行 6:攜帶環保餐具。(2.9)

行 7:溫度 28 度以上才啟動冷氣。(3.1)

行 8:隨手做回收。(3.39)

註:選項為四點量表(1 代表非常反對 4 代表非常支持),整體平均值為 3.0

括號內為平均值。

圖 4-4-3 居民的環境行為分析圖

環境行為量表平均值

四、暖化實際行動與背景變項的關係

研究者為進一步探討民眾的背景變項與實際行動的關係,以獨立樣本 t 檢定 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4-4-1),在政治參與方面,結果顯示「年長者」及「高 收入」的人傾向於較願意從事政治參與。此部分結果則與 Jones & Dunlop(1992) 調查美國民眾的研究一致,可能是年長者具有較熟練的公民技巧有關。政治參與 與性別、居住地區及教育程度沒有顯著差異,研究結果與 Jones & Dunlop(1992) 分析美國國家專業研究中心的資料(1973-1990)中的環境關注的關聯性結果不 同,研究者認為可能是教育方式及觀念的不同,導致教育程度愈高的民眾雖然認 知較佳,但卻不一定積極參與政治行動。

在政策支持方面,影響民眾支持政策的顯著變項為居住地區、年齡、教育程 度及平均月收入。以居住地區而言,居住台北市的民眾,較支持政府的抗暖化政 策,研究者認為可能因為居首都附近,與政府行政機關為鄰,且網路建設覆蓋率 達 90%,較高雄僅 50%相較,資訊流通較發達有關。而年輕人有較高的意願支持 政府的環境政策,便與 Jones & Dunlop(1992)的研究結果相似,均發現年輕人有 較高的意願去支持環境。就教育程度及收入而言,高教育程度及高收入的民眾傾 向於較願意支持政府的暖化政策,與大部分的研究結果一致(Jones & Dunlop, 1992; Samdahl & Robertson, 1989),研究者認為高教育程度及高收入的民眾可能 較能留意暖化訊息且具備較正確的認知,所以更能認同政府的抗暖化政策。

在居民的環境行為方面,影響的顯著變項包括性別、居住地區及年齡。女性 較男性更關注環境及參與環境行為,研究結果與 Davidson & Freudenberg(1996) 研究美國民眾對科技與環境的關注,及 South & Spitze(1994)針對美國已婚及未婚 家庭對家事的分配研究中,提到女性較男性常從事環境行為有類似的結果,但與 林新沛、蔡英媛(1997)以整合環境行為模式預測民眾對社區環境行動的參與的研 究結果不同,可能是研究時空或受訪者背景不同,也可能是量表的取材與設計所 致。以居住地區而言,台北市民眾的環境行為顯著優於高雄市民眾,與許琇玲(2005)

針對台灣及日本學生的研究結果,亦發現居住地區與行為意向有顯著差異,至於 北高兩市民眾的環境行為是否由於產業的不同,抑或是兩地民眾大眾運輸發展先 後差異、市府的提倡等,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而以年齡而言,年長者較年輕者 傾向從事環境行為,研究結果與大多數的研究發現不同(Van Liere & Riley, 1980),可能是由於時空背景及國情的差異所以有不同的結果。

表 4-4-1 民眾的背景變項與暖化實際行動之差異檢定分析